首頁 > 職責大全 > 低溫作業危害及安全防護方案

低溫作業危害及安全防護方案

2024-07-18 閱讀 5185

一般工作地點平均氣溫等于或低于5℃的作業稱為低溫作業。在低溫環境下工作時間過長,超過人體適應能力,體溫調節機能發生障礙,則體溫下降,從而影響機體功能,可能出現神經興奮與傳導能力減弱,出現痛覺遲鈍和嗜睡狀態。長時間低溫作業可導致循環血量、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而引起凝血時間延長,并出現協調性降低。低溫作業還可引起人體全身和局部過冷。全身過冷常出現皮膚蒼白、脈搏呼吸減弱、血壓下降;局部過冷最常見的是手、足、耳及面頰等外露部位發生凍傷,嚴重的可導致肢體壞死。

低溫對人體的危害低溫對機體的有害作用,統稱為冷傷。冷傷可分為全身性冷傷和局部性冷傷兩類。全身性冷傷即體溫過低。局部性冷傷又分為凍結性冷傷和非凍結性冷傷。凍結性冷傷是指短時間暴露于極低溫度下或長時間暴露于極低溫度下或長時間暴露于冰點以下的低溫而引起的局部性冷傷。非凍結性冷傷分為戰壕足、浸足和凍瘡三種。戰壕足是因在低溫、潮濕的戰壕中長期站立、肢體下垂、鞋靴緊窄引起的;浸足是因為足部長時間浸漬于冰水中引起的冷傷;凍瘡是受低溫和潮濕作用而引起的凍傷。

低溫作業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在作業時應該做好以下防護,確保工作人員的健康:低溫作業、冷水作業應盡可能實現自動化、機械化,避免或減少人員低溫作業和冷水作業;要控制低溫作業、冷水作業時間;在冬季寒冷作業場所,要有防寒采暖設備,露天作業要設防風棚、取暖棚;應選用導熱系數小、吸濕性小、透氣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裝;工作時,作業工人必須穿好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防寒衣物要避免潮濕,手腳不能縛得太緊,以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冷庫附近要設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證作業工人有足夠的休息次數和休息時問,有條件的最好讓作業后的工人洗個熱水浴。

篇2:操作低溫液體貯罐槽車安全防護規程

操作低溫液體貯罐及槽車,按《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要求執行。

1.操作人員在充灌或處理低溫液體時,應戴上干凈易脫的皮革,帆布或棉手套。若有產生液體噴射或飛濺可能,應戴上護目鏡或面罩。處理大量低溫液體或低溫液體嚴重泄漏時,應穿上無釘皮靴,褲腳在皮靴外面。

2.操作人員在充灌或處理液氧時,不得穿戴被油脂沾污的工作服和個人防護裝備,凡被油脂沾污過的衣服和防護用品必須更換;不得穿戴有靜電效應的化纖服裝;不得穿有釘子的鞋。操作人員的工作服若已滲透了氧,則不得進入有明火的場所。必要時,必須更換衣服或經過充分的吹除,在大氣中至少吹除15分鐘。

3.在進入通風不良,有發生窒息危險場所處理液氮、液氬、液態二氧化碳及其氣體時,必須分析大氣含氧量,當含氧量低于18%,操作員必須戴上自供或防護面具,并需在有專人監護下進行操作處理。空氣中含氧檢測方法可用“化學分析法”來測定。

4.操作人員的皮膚因接觸低溫液體或低溫氣體而被凍傷時,應及時將受傷部位放入溫水中浸泡或沖洗,切勿干加熱,嚴重凍傷應迅速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