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起重傷害事故預防措施

起重傷害事故預防措施

2024-07-23 閱讀 6466

1.什么是起重傷害事故

起重傷害事故是指起重設備在安裝、拆卸或操作過程中所引起的傷害。

常見的起重傷害有垂直起重傷害、碰撞傷害、斷繩脫鉤傷害、倒塔墜臂傷害、吊物墜落傷害等。

【案例一】

某市百貨公司商住樓工地,安裝一臺簡易塔吊,在安裝中起升機構的卷筒與減速器的輸出端聯軸節突然脫開并向軸承座方向移動,卷筒失去控制,動力消失。起重臂隨即加速下擺,砸向塔身,塔身主弦桿在巨大的橫向力沖擊下失穩,整機隨即傾翻。在塔機上操作的6人中有5人死亡,1人重傷。

【事故原因分析】

該塔機不是國家定型產品,塔機質量不合格。安裝單位未取得起重設備安裝資質,塔機安裝人員未經專業安全技術培訓,無證上崗。

【案例二】

某公司安裝一臺QTG25A型塔式起重機。在進行起重臂安裝時。按照規定應該設置3個吊點,6根吊索,而安裝人員僅設了2個吊點,4根吊索,并在吊索未栓牢靠的情況下,將起重臂吊起。造成一處吊點的鋼絲繩將起重臂2根側向斜腹桿拉斷,起重臂瞬間下沉,起吊鋼絲繩斷裂,起重臂旋轉滑落,起重臂上的5名工人隨之墜地,4人死亡,1人重傷。

【事故原因分析】

在安裝過程中,嚴重違章,規定要求3個吊點,只設了2個吊點,6根吊索,只用了4根,且在吊索點尚未栓牢靠時就起吊,無證上崗、違章操作、冒險蠻干,這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如何預防起重傷害事故的發生

①起重作業屬于危險作業,從事起重作業的人員均必須經過專業安全培訓,經考試合格并取得特種作業上崗證,方可上崗作業。

②起重作業中,所有人員應根據現場作業條件選擇安全的位置作業。在卷揚機與地滑輪之間穿越鋼絲繩的區域,禁止人員停留和通行。起重吊裝過程中必須設專人指揮,其他人員必須服從指揮。

③起重指揮人員不準兼作司索(掛鉤)工,應認真觀察起重作業周圍環境,確保信號正確無誤。

④起重吊物之前必須清楚物件的實際重量,不準起吊不明重量和埋在地下的物件。當重物無固定吊點時,必須按規定選擇吊點并捆綁牢靠,使重物在吊運過程中保持平衡和吊點不產生移動。

⑤物料提升機(龍門架、井字架)在施工中,僅提供建筑材料、小型設備、門窗、燈具以及混凝土構件等使用,嚴禁載人上下,不得超載提升。吊籃內物料要擺放均勻,防止提升時重心偏移。

⑥龍門架、井字架的纜風繩必須拴在專用的地錨上,不得拴在樹上、電線桿上或不符合要求的物體上,不準隨意拆除。不準在運行中維修、保養,發生故障后,應立即停機拉閘斷電檢修,修好后方能繼續運行。進料平臺必須設防護門,任何人不得在平臺上停留休息。

⑦外用電梯為人、貨兩用電梯,乘梯人員及運送物料不得超限。

⑧塔吊吊物前應對索具進行檢查,符合要求才能使用。吊運過程中,任何人不準上、下塔吊,更不準作業人員隨吊物上升。吊裝提升前,指揮、司索和配合人員應撤離,防止吊物墜落傷人。

⑨在各種起重吊裝前,要對起重設備的各種限位、保險等安全裝置進行檢查,確認齊全有效后方可進行起重吊裝工作。

⑩塔式起重機安裝與拆卸必須嚴格按設備說明書和安裝或拆除施工技術方案和安全技術交底進行。安裝與拆卸人員必須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和安全培訓,并經考試合格取得特種作業上崗證,方可進行操作。

篇2:起重機發生事故原因檢查確認制度

起重設備發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1.規章制度不健全

(1)安全意識差,缺乏安全教育制度;

(2)安全操作與檢修規程不健全,缺乏上崗培訓與考核制度。

2.設備管理與維修存在隱患

(1)缺乏對起重設備重要零部件的檢查與修理、更換;

(2)起重設備上缺乏必要的防護裝置與安全措施;

(3)由于維護不及時,造成各限位裝置失靈。

3.違反操作規程

(1)起吊物體的重量已經大大超過額定起重量;

(2)采用斜吊,使鋼絲繩受力大大超過容許的數值;

(3)在吊運物體時不走規定的線路,使重物從人或裝備上方經過;

(4)在起吊物體上載人;

(5)在使用輪胎式起重機時,未使用支腿,或吊重過大、幅度過大造成翻車事故;

(6)未采取防風措施,當大風來臨時,塔式起重機或門座式起重機被大風吹翻。

起重設備安全檢查確認制度

一、檢查設備是否經勞動部門指定的單位驗收合格。

二、檢查起重作業區域是否設置了警戒線或明顯的安全標志。

三、檢查起重設備是否完好,動力設備絕緣是否良好,接地是否正確、可靠。

四、檢查鋼絲繩磨損斷絲、腐蝕、變形等情況,是否符合有關標準規定的要求。

五、檢查滑輪、吊夾具等是否有裂紋、缺損、磨損、變形等情況。

六、檢查起重設備的安全裝置是否齊全完好。

七、檢查起重設備的輔助安全設施是否完好。

八、檢查是否有超重現象。

九、對以上各條件進行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工作。

篇3:工程施工可能引起重大事故類別及應急原則

工程施工可能引起重大事故類別及應急原則

一、重大事故類別

1、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排山、土石方、深基坑(槽)倒塌等;

2、高處墜落:包括從架子、高支模、卸料平臺、墜落以及從平地墜落地坑等;

3、觸電:包括雷擊傷害;

4、機械傷害:指大型設備或操作過程的傷害;

5、物體打擊:指落物等碰傷的傷害;

6、傾覆事故:指腳手架搭拆、吊裝作業;

7、火災爆炸;

8、食物中毒、傳染疾病;

9、環境污染事件;

10、施工中挖斷水、電、氣管道、通信光纜。

二、應急準備原則

1、設消防安全管理人員,建立群眾性義務消防組織,加強業務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對應急場所工作人員應進行崗位教育和防火、滅火知識的培訓。

2、工程開工前應制定本項目的保衛、消防方案,內容包括:防止發生事故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可能發生事故現場應配備的器材;發生事故時的應急對策及信息傳遞。

3、根據作業場所、儲存、運輸物品的數量、品種的不同,配備足夠數量、種類的應急器材。應急器材要定時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檢查記錄。

三、應急響應原則

1、緊急事故發生后,發現人應立即報警。

2、項目在接到報警后,應立即組織自救隊伍,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態情況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專業救援隊伍求救,并密切配合救援隊伍。

3、疏通事故發生現場道路,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疏散人群到安全地帶。

4、在急救過程中,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首先確保人身安全,迅速組織脫離危險區域或場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5、截斷電源、可燃氣體(液體)的輸送,防止事態擴大。

6、項目設緊急聯絡員一名,負責緊急事物的聯絡工作,明確聯絡地址和電話。

7、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部門負責人應填寫記錄,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防止事故再次發生的對策。

四、重大事故報告及報警原則

1、工地現場任何人發現發生重大事故的,必須立即報告工地負責人,工地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通知公司總部,并組織現場應急救援小組開展現場搶救工作,如發生人員傷亡或火警等,應分別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或119報火警救助,同時以最快的方式報告公司工程總部及公司領導。

2、公司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組織公司應急救援組趕赴施工現場,組織指揮現場搶救工作,同時將事故的概況(包括傷亡人員、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原因等)分別用電話和快報的辦法報告上級主管部門以及政府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