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運行過程安全對策措施

運行過程安全對策措施

2024-07-23 閱讀 3628

1、正常情況下出液閥和調壓閥前后閥常開,放空閥常閉。液量低于儲量的25%時,當班應及時通知供應商,當聯系發生困難時及時匯報動力主管,聯系送氣。

2、巡視人員不得隨意撥弄閥門,減壓裝置,發現問題及時通知,修理工作,由氣體供應商專業維修人員進行維修。

3、巡視人員對液氧儲槽必須做到每小時抄表一次,并作好記錄。加液時必須在現場監護,加液壓力不能影響生產。做好加液數量統計,并記錄。液氧儲槽充液后,24小時內應密切注意儲槽內的壓力變化,如壓力波動較大,應立即排放,保持壓力正常。密切注意液槽的儲存量,若達到規定下限,應及時聯系送氣。

4、操作人員開閉閥門管道附件時,必須戴好防凍用具。

5、對于設備、管道、閥門的解凍,只能用水沖,嚴禁敲打,火烤和電加熱。

6、液氧儲槽嚴禁油類,嚴禁酸、堿、油物質接觸設備。

7、非工作人員一律不得進入液氧區域。

8、貯槽必須有導除靜電的接地裝置和防雷擊裝置。防靜電接地電阻不大于10Ω;防雷擊裝置最大沖擊電阻為30Ω,并至少每年檢測一次。

9、貯槽的充滿率不得大于95%,嚴禁過量充裝。

10、壓力表嚴禁去油,并定期校驗;安全閥必須是不銹鋼或銅制,定期校驗,嚴格去油。

11、當設備上閥門、儀表、管道等凍結時,應用70~80℃的氮氣、空氣或熱水解凍,嚴禁明火加熱。

12、貯槽內有液體時,禁止動火修理,必須加溫至常溫才能修理。

12、操作人員要經專業培訓,并考試合格才能上崗。不得穿戴有油污或有靜電效應的化纖服裝,不得穿帶釘子的鞋子。操作中啟閉閥門要緩慢。停用時增壓閥要關嚴。

14、定期(例如15天)分析液氧中的乙炔濃度,其濃度控制在0.1×10-6以下,否則應排放液氧。

15、液氧密閉貯存時,必須有人監視壓力,不得超壓。

16、液氧不允許濺到無保護的皮膚上,以免發生嚴重凍傷。

17、當貯槽已經排空液體,又不能馬上進行加熱時,必須立即關閉全部閥門。因為槽內溫度很低,濕空氣會通過相連的管道侵入內部,造成結冰堵塞管道的事故。

18、本建設項目工藝控制中應具有報警系統和連鎖系統,確保在誤操作或非正常狀況下,物料始終處于安全控制中。

19、重要的閥要有旁通,設計布局要有利于操作、檢修。在生產過程中應加強對各類閥門的日常檢查和維修保養,保證閥門嚴密不滲不漏、開關靈活。

20、為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行和監控,生產裝置中所配備的各種壓力表、流量計、溫度計、液位計、安全閥、可燃氣體、報警器等儀表必須齊全。

21、控制系統是保證項目建成投產后進行安全生產的關鍵設施,因此控制系統必須確保正常運行,并要有一定數量的備件。

22、嚴禁液氧儲罐的使用壓力超過設計的工作壓力。

23、使用液氧儲罐前,須用無油干氮吹刷干凈,在罐內氣體露點高于-45℃方準投入使用。

24、定期測定粉末真空絕熱式液氧罐夾層的真空度,使其絕對壓力保持在1.86~6.8Pa范圍內。珠干砂絕熱液氧儲罐,應向絕熱層充入無油干燥氮氣,并保持正壓。

25、水浴蒸氣器水位,應不低于規定線,還應設水溫調節控制系統,要求水溫應保持在40℃以上。

26、空氣換熱液氧蒸發器,應嚴格控制液氧蒸發量,確保罐口氧氣溫度不低于0℃。

27、液氧的儲存、汽化裝置的安全要求,參照相應的儲存汽化裝置的有關要求。

篇2:試運行過程安全管理對策措施

1加強“三同時”管理

(1)安全、勞動衛生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保證本項目投入使用時,安全、勞動衛生及消防設施不漏項,確保安全運行。

(2)在施工過程中,應有人負責安全、衛生、環保、消防設施的施工監督檢查,及時糾正施工中的缺陷。

(3)竣工驗收工作應由安全、衛生、環保、消防等部門會同企業領導組織參加。凡安全、衛生、環保、消防設施沒有與主體工程同時建成試運行,經考核達不到原設計要求的,均不能驗收。

2加強對工藝操作的安全管理

(1)貫徹執行工藝操作規程

工藝操作規程是生產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制定企業各類生產性規程、制度的依據。工藝操作規程是企業重要的和基本的技術文件,企業必須按照工藝的要求并結合其它類似裝置的經驗編制工藝操作規程。

(2)嚴格貫徹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安全操作規程是操作人員在崗位范圍內,如何合理運用勞動資料完成對本質任務的規定性文件,是操作人員進行生產活動的行為準則。安全操作規程是集工藝技術、安全技術、設備維護保養及安全管理制度于一體的綜合性規定性文件,是操作工人必須嚴格執行的作業程序。

(3)作好開、停工及檢修工作

運行過程中的開、停工及檢修,往往是事故多發過程,特別是連續經營的過程,因此應嚴格執行開、停工規程和檢修操作規程,作好物料清理及檢測等工作,避免事故發生。

3加強消防組織與消防設施管理

(1)火源管理

①如果在火災危險場所內動火,應按動火級別辦理動火許可證。

②加強流動火源的管理,在有火災危險場所禁止吸煙,加強明火和其它激發能源的管理。

(2)消防組織管理

①本項目應根據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建立各種形式的消防組織并定期開展消防預演活動,增強撲救火災的能力,同時也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條件。

②根據要求消防組織要做到"五有"(即有組織、有領導、有滅火工具、有分工、有訓練和滅火預案),組織成員要做到"四會"(即會宣傳消防知識和報火警、會使用滅火器具、會發現并消除一般的火災隱患、會撲救初起火災)。

③消防組織應定期請當地的公安消防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并有權指揮調動消防組織參加火災撲救工作。

④要積極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方針,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根據檢修情況和季節變化,擬訂消防工作計劃,進行經常性的消防宣傳教育,并定期進行模擬演練。

(3)消防設施管理

①各種滅火設施(包括消火栓箱、消火栓、水帶、水槍、水泵接合器等)必須定點、定位,擺放整齊,建立健全器材臺帳,做到責任到人,帳物相符,并定期檢查,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

②使用現場消防器材,要求做到,器材用后,及時更換,及時歸位,現場不準存放空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或擅自移動、拆卸、挪用消防設施、消防器材,不準埋壓、圈占消防栓。

篇3:氣體吸收過程安全運行分析

工業生產中的吸收操作大部分與用洗油吸收苯的操作相同,即氣液兩相在塔內逆流流動、直接接觸,物質的傳遞發生在上升氣流與下降液流之中。因此,氣體吸收是利用氣體混合物各組分在液體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來分離氣體混合物的單元操作,其逆過程是脫吸或解吸。混合氣體中,能夠溶解的組分稱為吸收質或溶質,以A表示;不被吸收的組分稱為惰性組分或載體,以月表示;吸收操作所用的溶劑稱為吸收劑,以S表示;吸收操作所得的溶液稱為吸收液,其成分為溶劑S和溶質A;排出的氣體稱為吸收尾氣,其主要成分為惰性氣體月,還含有殘余的溶質A。從圖1l—1分析,吸收過程是使混合氣中的溶質溶解于吸收劑中而得到一種溶液,即溶質由氣相轉移到液相的相際傳質過程。解吸過程是使溶質從吸收液中釋放出來,以便得到純凈的溶質或使吸收劑再生后循環使用。

(1)混合氣體如用硫酸處理焦爐氣以回收其中的氨、用液態烴處理裂解氣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

(2)除去有害組分以凈化氣體如用水或堿液脫除合成氨原料氣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脫除裂解氣中的乙炔等。

(3)制備某種氣體的溶液如用水吸收二氧化氮以制造硝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取福爾馬林,用吸收氯化氫以制取鹽酸等。

(4)工業有害氣體的處理在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氣中常含有S02、NO、HF等有害的成分,其含量一般都很低,但若直接排人大氣,則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的危害都很大。因此,在排放之前必須加以治理,這樣既得到了副產品,又保護了環境如磷肥生產中,放出含氟的廢氣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即可采用水及其他鹽類制成有用的氟硅酸鈉、冰晶石等;如硝酸廠尾氣中含氮的氧化物,可以用堿吸收制成硝酸鈉等有用的物質。

氣體吸收可以分以下三類。

(1)按溶質與溶劑是否發生顯著的化學反應,可分為物理吸收和化學吸收。如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洗油吸收芳烴等過程屬于物理吸收;用硫酸吸收氨、用堿液吸收二氧化碳屬于化學吸收。

(2)按被除數吸收組分的不同,可分為單組分吸收和多組分吸收。如用碳酸丙烯酮吸收合成氣(含N2、H2、CO、C02等)中的二氧化碳屬于單分吸收;如用洗油處理焦爐氣時,氣體中的苯、甲苯等幾種組分在洗油中都有顯著的溶解,則屬于多組分吸收。

(3)按吸收體系(主要是液相)的溫度是否顯著變化,可分為等溫吸收和非等溫吸收。

吸收劑選擇分析:吸收過程是依靠氣體溶質在吸收劑中的溶解來實現的,因此,吸收劑性能的優劣往往是決定吸收操作效果和過程經濟性的關鍵。在選擇吸收劑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溶解度吸收劑對溶質組分的溶解度要盡可能的大,這樣可以提高吸收速率和減少吸收劑用量。

(2)選擇性吸收劑對溶質要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而對混合氣體中的惰性組分不吸收或吸收甚微,這樣才能有效地分離氣體混合物。

(3)揮發度操作溫度下吸收劑的蒸氣壓要低,以減少吸收和再生過程中吸收劑的揮發損失。

(4)黏度吸收劑黏度要低,這樣可以改善吸收塔內的流動狀況,提高吸收速率,且有利于減少吸收劑輸送時的動力消耗。

(5)其他所選用的吸收劑還應盡可能滿足無毒性、無腐蝕性、不易燃易爆、不發泡、冰點低、價廉易得以及化學性質穩定等要求。

氣體吸收過程安全運行涉及以下內容:

①溶解相平衡與吸收過程的關系;

②影響吸收速率的因素與提高吸收速率的方法;

③吸收的物料平衡;

④吸收操作分析;

⑤吸收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