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升降機安裝過程安全故事防范措施應急救援預案
工程概況:北部灣商業中心工程,位于防城區防城鎮人民路151號。北部灣商業中心工程總建筑施工面積:149449.3㎡,2#樓地下室有2層,負一層層高4.80m,負二層層高4.87m,地下室之上有30層,一層層高4.95m,二至五層層高4.50m,六層層高4.80m。七至頂層層高3.0m,建筑高度99.9m,建筑施工面積28277.5㎡;安裝位置中心點縱向軸線1-16軸,橫向軸線1-2/B~1-D軸;基礎中心點距建筑物邊有4.8m。安裝單位:廣西大都機械設備租賃有限責任公司,監理單位:柳州市廣廈工程建設監理公司,使用單位:廣西建工集團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擬在工程主體安裝一臺型號SC200/200升降機作垂直運輸,該設備安裝場地開闊,設備上空無高低壓線經過,符合拆裝進退場作業要求。初次安裝高度為:40m,以后根據土建進度要求進行頂升,最終安裝高度為108m,達到最終安裝高度。該設備產權屬于廣西大都機械設備租賃有限責任公司,該設備為合格產品。建筑起重設備安裝過程安全措施施工升降機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大型施工機械,其安裝過程的安全直接影響到建筑工程的安全生產和施工進度;為防止物料提升機安全事故的發生必須采取防范措施。一、依據GB50278—2010?《起重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8196—2003?《機械設備防護安全要求》;JGJ33—2012《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46—200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GB/T10054-2005《施工升降機》;GB10055-2007?《施工升降機安全規程》;JGJ215-2010?《建筑施工升降機安裝、使用、拆卸安全技術規程》等。二、目的預防、控制和消除建筑起重設備安裝過程中的安全事故,保護公司員工的健康及權益。三、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四、防治對象?公司從事的建筑起重設備安裝作業人員。五、預防措施1、安全技術要求1)基礎坑必須挖到堅土,地耐力、地質報告符合設計要求;基礎的施工一定按照說明書提供的圖紙施工,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要求,要有基礎混凝土試壓報告以及使用鋼材、預埋件的檢測報告和出廠合格證;基礎排水順暢、無積水,無裂紋,基礎平面度要符合技術要求,安裝驗收時有基礎的竣工圖,圖中注明鋼筋、預埋件的分布圖。2)架體安裝后的垂直度必須符合要求,不符合應對其進行調整,連接架體的連接件:螺栓、彈簧墊、銷子、開口銷必須安裝到位,不得少裝、漏裝;金屬結構不得有銹斑、腐蝕、脫焊、裂紋、變形等缺陷,安裝前必須對各部件進行檢驗并做好檢驗記錄。3)安全防護裝置動作準確、靈敏可靠,保險裝置,卷筒保險裝置必須可靠。4)電氣裝置線路布局整齊,總電源設立短路保護及漏電保護裝置,各電器的技術參數必須符合技術要求,同時裝設電流、欠壓、過壓保護,零位保護,電源錯相及斷相保護;施工升降機的金屬結構及所有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應做保護接零和重復接地,防雷接地電阻不得大于30Ω,用接地電阻測試儀測試,大于規定值外,可以增加接地點。5)鋼絲繩應有質量證明書或檢測報告,潤滑良好,鋼絲繩規格、性能應符合說明書或規范要求,穿繞正確,斷繩數在技術要求范圍內;鋼絲繩外觀無扭曲、壓扁、彎折、斷股等現象,出現上述情況必須對鋼絲繩進行報廢,不得再使用;卷筒上余留卷數正確。6)滑輪潤滑良好、轉動靈活,有防脫繩裝置;滑輪口槽磨損超過1/3或有破裂等缺陷應進行更換。7)自檢合格后委托當地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出具合格證書后,由安裝單位、使用單位、監理單位共同驗收后報項目所在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后方可投入使用。8)卷揚機的開關箱必須做好標識,標識內容有操作者,所控制卷揚機的編號、負責人,同時在安裝過程中,必須安排專人看管,沒有安裝負責人的同意,嚴禁開動卷揚機。9)嚴禁將兩臺以上的卷氣機開關箱安裝在同一操作棚內,且操作棚的位置要離物料提升機最少有20米的距離。2、防止高空墜落措施(1)高空作業必須正確佩帶安全帶,供人員上下用的梯子必須放置牢固,梯子與地面夾角以60°~70°為宜。(2)安裝過程中嚴禁向下拋擲工具等,所使用的工具、零部件等應放在隨身佩帶的工具袋內。(3)對參與作業的人員進行上崗前體檢,發現身體狀況不能適應高空作業的,要及時更換合格人員。(4)不準穿拖鞋、硬底鞋或赤腳上班。(5)嚴禁酒后作業。(6)嚴禁在垂直上下方交叉作業、高空作業時下方必須劃定范圍,設置警戒線和警示牌,并派專人監護。(7)在安裝過程中遇到突發的天氣變化,應立即停止作業,并做好加固后方可離開。3、防止觸電措施(1)現場的起重機械用電應嚴格按照JGJ46-200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2)施工升降機用電保護采用TN-S接零系統,并實行“三級配電,兩級保護”。(3)每臺施工升降機配置專用的開關箱,開關箱內的漏電保護裝置的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不應大于30mA,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不應大于0.1S。(4)施工升降機的總電源應設置短路保護及漏電保護裝置,電機的主回路應同時裝設短路、失壓、過流保護裝置。(5)施工升降機架體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邊緣與10Kv以下架空線路邊線最小水平距離不小于2m。(6)施工升降機的金屬結構和所有的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應做保護接地和重復接地,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Ω,起重機械應設防雷裝置,防雷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值不大于30Ω。(7)現場電氣線路的設備必須由持證電工負責安裝和維修管理,嚴禁非電工人員隨意拆改。(8)在對施工升降機電器進行安裝和維修作業時,維修人員必須將其前一級相應的電源隔離開關分閘斷電,鎖好開關箱或懸掛“禁止合閘,有人工作”停電標志牌,嚴禁帶電作業。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第一章總?則一、編制目的為了有效預防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的發生,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并使應急救援工作安全、有序、科學、高效地實施,特制定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二、編制依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務院第373號令);(三)《安全生產管理條例》三、搶險目標1、快速搶救受傷人員;2、快速疏散人員。四、工作原則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以及項目自救和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應急救援體系力求職責明確、規范有序,結構完整、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七、應急區域范圍劃定(一)工地現場內應急區域范圍制定。建筑起重機械事故,以事故危害形成后的任何安全區域為應急區域范圍。(二)工地場外應急區域范圍的劃定對事故可能波及工地(圍檔)外,引起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需要當地政府的協調,在事故(危害)發生后及時通報政府或相關部門,以確定應急區域和范圍。第二章應急預案的組織及職責一、成立應急預案領導小組及其人員組成組長:陳文慶?聯系電話:副組長:許如至?聯系電話:組員:?劉源勇?聯系電話:;?周忠球?聯系電話:樊乃正聯系電話:;?溫勇貞?聯系電話:藍增安聯系電話:;?林?勝?聯系電話:下設:通訊聯絡組負責人:林勝?聯系電話:技術支持組負責人:周忠球聯系電話:消防保衛組負責人:樊乃正聯系電話:搶險搶修組負責人:溫勇貞聯系電話:醫療救護組負責人:藍增安聯系電話:后勤保障組負責人:劉源勇聯系電話:二、應急組織的分工職責(一)組長職責:1、決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重大安全緊急事故,要求應急服務機構提供幫助并實施場外應急計劃,在不受事故影響的地方進行直接操作控制;2、復查和評估事故(事件)可能發展的方向,確定其可能的發展過程;3、指導設施的部分停工,并與領導小組成員的關鍵人員配合指揮現場人員撤離,并確保任何傷害者都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救助;4、與場外應急機構取得聯系及對緊急情況的記錄作出安排;5、在場(設施)內實行交通管制,協助場外應急機構開展服務工作;6、在緊急狀態結束后,控制受影響地點的恢復,并組織人員參加事故的分析和處理。(二)?副組長(即現場管理者)職責:1、評估事故的規模和發展態勢,建立應急步驟,確保員工的安全和減少設施和財產損失;2、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務機構來之前直接參與救護活動;3、安排尋找受傷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員撤離到集中地帶;4、設立與應急中心的通訊聯絡,為應急服務機構提供建議和信息。(三)通訊聯絡組職責:1、確保與最高管理者和外部聯系暢通、內外信息反饋迅速;2、保持通訊設施和設備處于良好狀態。3、負責應急過程的記錄與整理及對外聯絡。(四)技術支持組職責1、提出搶險搶修及避免事故擴大的臨時應急方案和措施。2、指導搶險搶修組實施應急方案和措施。3、修補實施中的應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4、繪制事故現場平面圖,標明重點部位,向外部救援機構提供準確的搶險救援信息資料。(五)消防保衛組職責1、事故引發火災,執行防火方案中應急預案程序。2、設置事故現場警戒線、崗,維持工地內搶險救護的正常運作。3、保持搶險救援通道的通暢,引導搶險救援人員及車輛的進入。4、搶救救援結束后,封閉事故現場直到收到明確解除指令。(六)搶險搶修組職責1、實施搶險搶修的應急方案和措施,并不斷加以改進。2、尋找受害者并轉移至安全地帶。3、在事故有可能擴大進行搶險搶修或救援時,高度注意避免意外傷害。4、搶險搶修或救援結束后,直接報告最高管理者并對結果進行復查和評估。(七)醫療救治組1、在外部救援機構未到達前,對受害者進行必要的搶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傷部位受污染等)。2、使重度受害者優先得到外部救援機構的救護。3、協助外部救援機構轉送受害者至醫療機構,并指定人員護理受害者。(八)后勤保障組職責1、保障系統內各組人員必須的防護、救護用品及生活物質的供給。2、提供合格的搶險搶修或救援的物質及設備。第三章應急響應一、事故報告(一)起重機械發生安全事故后,項目部應當按照事故報告的有關規定,立即報告公司安全生產管理處、當地安監部門和有關部門,最遲不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下,直接報告上一級安監部門和有關部門。(二)事故報告內容應當包括:事故發生單位(或者業主)名稱、聯系人、聯系電話;發生地點及時間(年、月、日、時、分);設備名稱;事故類別;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以及事故概況。(三)事故報告流程(詳附表2)二、分級響應程序(一)起重機械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的項目部應當立即啟動本項目部應急預案開展自救。(二)當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危害時,應迅速逐級上報,請求啟動公司應急救援預案,公司的應急救援預案仍不能進行處理,則向當地政府管理部門請示啟動上一級救援預案。三、現場緊急處置工作程序及要求(一)對事故危害情況的初始評估。先期處置隊伍趕到事故現場后,應當盡快對事故發生的基本情況做出初始評估,包括事故范圍及事故危害擴展的趨勢以及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等。(二)封鎖事故現場。嚴禁一切無關的人員、車輛和物品進入事故危險區域,開辟應急救援人員、車輛及物資進出的安全通道,維持事故現場的社會治安和交通秩序。(三)探測現場危險源。根據發生事故的建筑起重機械的結構、特點以及所發生事故的類別,迅速展開必要的技術檢驗、檢測工作,確認危險類型和特性,制定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及時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擴大,消除事故危害和影響,并防止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四)建立現場工作區域。應當根據事故的危害、天氣條件等因素,設立現場搶險救援的安全工作區域。對特種設備事故引發的危險應當設立三類工作區域,即危險區域、緩沖區域和安全區域。(五)搶救受害人員。及時、科學、有序地開展受害人員的現場搶救或者安全轉移,盡最大的可能降低人員的傷亡、減少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六)設立人員疏散區。根據事故的類別、規模和危害程度,在必要時,應當果斷迅速地劃定危險波及范圍和區域,組織相關人員安全撤離危險波及的范圍和區域。四、現場緊急處置與指揮首先領導小組的組長或副組長陳文慶,查明險情確定是否還有危險源。如:碰斷的高壓電線,需查明觸電危險區域;如:建筑起重機械坍塌,需查明其構件部分是否有繼續倒塌的危險;查明情況后立即組織實施救援行動:通訊聯絡組負責人林勝,按職責規定負責上報事故情況,聯系“119”“120”搶救傷者等事宜。技術支持組、搶險搶修組負責人周忠球、溫勇貞,按職責規定負責切斷有危險的電氣線路的電源。如果在夜間,接通必要的照明燈光,在排除繼續倒塌或觸電等危險的情況下,將受害者并轉移至安全地帶。消防保衛組負責人樊乃正,按職責規定負責安排人員把出事地點附近的作業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并進行警戒不準閑人靠近,管理施工現場的大門,查驗進入施工現場人員的有效證件,對外來的相關人員注意禮貌用語。迅速查清事故現場目擊者和事故責任人。醫療救護組負責人藍增安,按職責規定負責在外部救援機構未到達前,對受害者進行必要的搶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傷部位受污染等)。如情況特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安排項目部的車輛將重度受害者盡快送到醫院。后勤保障組負責人劉源勇,按職責規定負責保障防護、救護用品及生活物質的供給。五、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的調查分析起重機械安全事故發生后,項目部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市政府有關規定參加事故調查組,在進行救援的同時,開展事故調查和現場取證,進行事故分析。六、應急救援結束同時具備下列條件時,現場指揮部根據應急救援實際情況,在報請公司和有關政府部門同意后,宣布建筑起重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結束:(一)死亡和失蹤人員已經查清;(二)事故危害得以控制;(三)次生事故因素已經消除;(四)受傷人員基本得到救治;(五)緊急疏散人員恢復正常生活。第四章?后期處置一、善后處理(一)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后,必須由有質監部門核準的有資格的單位對特種設備進行全面的檢修,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重新安裝。對嚴重損毀、無維修價值的,使用單位應當予以報廢。(二)特種設備安全事故中,涉及到鄰近建筑物倒塌損壞的,應經建筑主管部門檢查并提出意見后,方可進行下一步修復工作。(三)事故應急救援結束后,項目部應當做好安撫、撫恤、理賠工作,盡快恢復受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二、事故調查報告項目部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事故調查工作組和公司的事故調查工作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問詢筆錄、提供相關資料等工作,協助完成事故調查報告。三、應急救援工作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項目部應當及時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第五章?保障措施一、應急救援的資源、物資、裝備、信息保障。資源、物資、裝備、信息保障表(詳見附表1)二、資金保障項目部應當做好事故應急救援的必要資金準備。應急救援資金由事故責任單位承擔。三、監督檢查項目部應當依照《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每年對制定應急預案進行一次演練,并將演練情況上報公司主管部門。第六章?附?則一、預案管理與更新項目部每兩年或者在發生特種設備特大事故后,對應急救援預案進行評審和更新。二、獎勵與責任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項目部應認真進行總結、分析,吸取事故事件的教訓,及時進行整改,并按照下列規定對有關員進行獎懲:(一)對在應急搶險救援、指揮、信息報送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應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二)對瞞報、遲報、漏報、謊報、誤報安全事故和突發事故中玩忽職守、不聽從指揮、不履行職責或者臨陣逃脫、擅離職守的人員,以及擾亂、妨礙搶險救援工作的人員,由提出申請報公司有關部門,對責任人進行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七章其它事項起重機械安全事故救援組織體系示意圖
?
篇2:施工升降機垂直運輸中突發長時間停電事故應急處理救援預案
一、目的
為確保施工升降機垂直運輸中突發長時間停電后,能迅速有效地開展搶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機械傷害的風險,特制定項目部應急處理和救援預案。
二、組織
本項目部成立應急救援指揮小組,負責指揮及協調工作。
組長:***
成員:**、**、***、**、**、**
三、職責
1.負責現場指揮,了解掌握施工升降機垂直運輸停置部位情況、組織現場搶救工作。
2.負責現場保護,設立警戒線,維護秩序,疏散人員。
3.負責通知設備單位組織搶救,召集搶救人員,及時安全排除險情。
四、應急救援程序
當施工升降機在運行中,突遇電源或其他電氣(長時間)故障,使梯籠在停層之間突然停止,應采取以下緊急措施。
1.將操縱開關板至“0”位,切斷總電源。
2.由專業維修人員按如下步驟操作:
(1)間斷地用手拉開電動機尾端制動器門松閘把手,站梯籠通過重力下降,每次下降較短距離,下降速度不得超過額定運行速度:
(2)將梯籠降至下面一個停層位置后,先把貨物卸至樓層,乘梯人員離開梯籠:
(3)繼續用(1)條方法操作梯籠,梯籠每下滑20米,要停止一分鐘,讓電機制動器冷卻。直至梯籠降至最低位置;
(4)電源恢復接通后,要進行全面檢查后才能正常作業。
3.在搶險過程中,發生高處墜落事故,立即執行高處墜落事故應急處理與救援預案。
五、各相關通訊地址
1.公司電話:
2.工程管理部電話:
3.設備單位電話:
4.項目經理:手機或電話:
項目副經理:
項目工程師:
施工員:
安全員:
材料設備員:
附:附近醫院地址:
工傷事故是指特色醫院目錄(請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選擇)
篇3:某施工升降機應急預案
1、目的
為了對升降機事故發生后進行緊急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護職工生命和減少國家財產的損失,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2、適用范圍
升降機施工中,發生升降機倒塌事故時。
3、職責
3.1項目經理
3.1.1應急指揮總指揮。全面負責應急指揮工作。
3.1.2有權采取一切可能手段,以控制和減少事故危害。
3.1.3授予相關人員相應的應急處理權。
3.2項目主管生產副經理
3.2.1事故現場指揮,督促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現場防護搶險工作。
3.2.2當項目經理不在現場時,擔任現場總指揮工作。
3.3項目主管技術副經理
3.3.1組織技術部門編制、修訂、評審升降機應急預案。督促相關部門作好事故搶險過程記錄。
3.3.2組織相關部門、人員進行事故調查,并形成記錄。
3.3.3當項目經理、項目主管生產副經理不在說,擔任應急總指揮工作。
3.4技術部:負責編制、修訂、評審應急預案。
3.5質安部
3.5.1協助技術部門編制、修訂、評審應急預案。
3.5.2督促檢查相關部門落實應急準備工作。
3.6工程部
3.6.1協助技術部編制、修訂、評審應急預案。
3.6.2組織進行應急預案的演習,并提出改進意見。
3.6.3發生事故時,組織搶險隊進行搶險、營救、減損防護工作。
3.7器材部
3.7.1行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評審。
3.7.2所需物資、設備的準備工作。
3.8部
8.1協助技術部編制、修訂、評審應急預案。
8.2落實應急物資及其它措施的準備。
4、搶險機構
4.1危險組織機構
總指揮:
項目經理
現場組織:
項目主管生產副經理
預案管理:
項目主管技術副經理
工程部
質安部
技術部
器材部
綜合部
搶險作業隊
4.2搶險指揮中心設在項目經理辦公室。
5.應急物資準備
為了在升降機倒塌事故時能夠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平時準備下述物資。
5.1警戒隔離物資:警戒樁,警戒線帶。存放地點:應急器材庫。
5.2人員急救設備:急救箱,急救藥品,擔架。存放地點:醫療藥品設備室。
5.3減損防護物資:鋼管,鋼絲繩等。存放地點:現場倉庫。
6.技術資料
各種材料機具設備的使用說明書,升降機驗收記錄,應急預案及作業指揮書。
7.應急搶救隊
由項目部現場員工組成,平時進行搶險、急救方面的學習和培訓,當事故發生時即可投入應急搶救和救援工作。
8.應急聯絡
8.1.1險情發生后,事故現場第一目擊者迅速想應急指揮縱向發出求救信號。求救的方式可以采用呼喊、口信、通訊工具等一切可能的方式。
8.1.2應急指揮中心接到險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