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物質泄漏作業處理原則
1.目的:為使化學物質泄漏之處理有所依循,特訂定本辦法。
2.范圍:全公司適用之。
3.定義:
3.1本程序所指有機溶劑即通常所稱謂的化學物質。
4.相關文件:
4.1應急準備與響應管制程序(中國)規程3-1-12E;
5.內容:
5.1安全作業原則:
5.1.1有機溶劑容器不使用時,應隨手加蓋,以防止溶劑氣體揮發、散逸;
5.1.2作業場所最多只可存放當周所使用量之有機溶劑;
5.1.3作業時需在通風良好或有吸氣過濾設備之作業場所,以避免吸入過多揮發氣體,造成
人體安全顧慮;
5.1.4應避免皮膚直接接觸;
5.1.5使用有機溶劑后,應立即做身體之清洗、清潔動作;
5.2如果發生急性中毒時處理原則:
5.2.1立刻將中毒員工移到空氣流通的地方;
5.2.2通知醫務人員或急救人員及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并立即通知救護車到廠運送患者;
5.2.3中毒員工如失去知覺時,應立即將口中異物取出,并進行急救動作;
5.2.4中毒員工,如果停止呼吸,應由急救人員施行人工呼吸或急救程序后即刻送至醫院救
治;
5.3有機溶劑泄漏處理原則:
5.3.1注意事項:
a.限制人員進入泄漏區域;
b.遇化學品泄漏時應先認識該化學品之性質,可查看該項化學品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
c.提供適當防護配備/用具及通風設備;
d.通知安全衛生或環保管理人員;
e.移除熱源及火焰,并禁止任何電器之啟動或關閉;
f.對該區域進行通風換氣;
g.防止溶劑泄漏到水道或排水溝;
5.3.2清理時處理原則:
a.不要直接碰觸外泄物,如需處理應著妥防護具后,方可處理;
b.避免外泄物進入下水道或密閉空間內;。
c.在安全許可情形下,設法阻止或減少泄漏;
d.少量泄漏時,用不會和外泄物反應之吸收棉布吸收;
e.大量泄漏時,依"應急準備與響應管制程序"中緊急事故內部通報體系和緊急事故外部通
報與支援體系之指示,聯絡消防、緊急應變處理單位及供貨商以利協助處理。
篇2:液氮灌區泄漏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第一步事故匯報:發生事故后,當班的班長(包括安全員、副班長)要在組織人員進行前期處理的同時還必須馬上了解事故初步情況并向廠、調度室和公司有關部門匯報、報警;匯報內容為發生事故的種類、發生時間和準確地點、有無人員傷亡或被困情況發生等并將情況向廠所有崗位人員報告;
第二步發生事故后在崗人員的處理:白班班長(或廠值班人員)馬上組織能出動的所有人員在迅速做好自我防護(正確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后到出事地點進行相關處理:成立臨時搶險小組;首先在安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對出現受傷和被困的人員進行脫離現場的緊急救護;及時、準確切斷泄漏源,用蒸汽或消防水稀釋泄漏點,處理過程中防止液氮窒息和凍傷;若不能切斷泄漏源,判定事故罐部位后迅速關閉對應罐的閥門并檢查關閉事故罐與相鄰罐的連通閥門,組織崗位人員進行相關流程的變更,主要是切斷進料源,停止輸出作業,避免和延緩罐體內的液氮泄漏量,防止進一步擴大事態;現場確不具備救人和開關閥門的安全條件則放棄(由廠管理人員加快向消防部門請求支援)。
第三步事發現場的處理人員應加強事故現場的監控和處理工作,防止事故和人員傷亡情況擴大,并隨時報告事故進展情況。
1)事故場所、設施周圍采取的緊急安全疏散:
在發生重大泄漏事故,可根據泄漏程度進行公司內部人員或經有關部門通知周圍居民或人員向上風向安全地帶疏散。生產區內在主控樓、循環水框架樓頂部、壓縮廠房頂部、成品罐頂部等部位分別設有風向標,另外還可以利用旗幟、煙囪、高處蒸汽及空中搖擺物等判明方向,職工應養成每天上班觀察風向的習慣,掌握當天風向變化,一旦遇有事故發生能正確判斷及時做出反應。
2)危險區的隔離措施:
現場警戒組立即趕赴火災、爆炸現場,立即隔離事故現場,防止無關人員、車輛進入,做好火災、爆炸現場的警戒,協助搶救人員。
3)事故現場監測、搶救救援和控制措施:
到達現場后會同發生事故的單位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圍后,視能否控制做出減產或局部、全部停車的指令;安環部消防隊、氣防站到達事故現場后,消防、氣防人員要佩戴好防護器具,首先查明現場有無受傷、中毒人員,以最快速度將受傷、中毒者脫離現場,嚴重者盡快送醫院搶救;安環部保衛科到達現場后,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在事故現場周圍設崗,劃分危險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邏檢查,當化學物質泄漏擴散、危險災情危及到廠區外人員安全時,應迅速組織有關人員協助周邊單位、廠外過往行人向上風向的安全地帶疏散;搶險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設備搶修,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擴大。
4)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
醫療救護隊到達事故現場后,與安環部消防隊、氣防站配合立即救護傷員和中毒人員,對中毒人員應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對傷員進行清理包扎或輸氧急救,重傷員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5)事故現場保護措施:
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需要移動現場對象的,應當作好標志,采取拍照、攝像、繪圖等方法詳細記錄事故現場原貌,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以便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
篇3:廠區廢氣處理系統安全操作規程
1.啟動前在電控箱內將總開關撥到“ON”,電控箱操控面板上的電源指示燈亮起紅燈,即表示電控箱已通電。特別說明的是,總開關只有在維修時或車間放假時才需關閉,其余時間讓其處于“ON”的狀態即可!
2.系統應派專人定時巡邏,并記錄系統運行的狀態。一旦發現系統運行有問題,請及時關停系統,如處理不了請通知廠家相關人員。
3.電控箱必須委派專業人士進行日常維護,非專業人士不允許私自打開電控箱門板并觸碰內部線路,保證人員的人身安全。
4.系統一旦運行,必須遵守以下“三不許”——不許打開油煙凈化器檢修門并觸碰內部線路(前處理車間);不許打開復合光催化裝置兩側活動門板;不許用身體任何部位觸碰離心風機電機及其皮帶輪。
5.油煙凈化器正常運行時應發出間斷性的“啪、啪、啪”的聲音,如果發出連續性的“啪啪啪”的聲音,應及時關閉油煙凈化器。油煙凈化器內部有高壓放電包,非專業人士應盡量避免接觸,防止引起事故(前處理車間)。
6.由于紫外線對人體有極強的傷害作用,因此在設備運行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打開復合光催化裝置兩側的活動門板。
7.離心風機運行時,皮帶輪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任何人都不允許用身體的任何部位接觸皮帶輪,以免造成傷害。
8.若系統需要維護時,應在電控箱上掛上“正在施工”等醒目標示,以免發生意外。取樣口及燈管安裝位置在2米以上的屬于登高作業,檢查或檢修時按登高作業安全規程操作。
9.在檢查和維護前將旋鈕旋至“手動擋”或“現場”,確保設備進風口前的控制閥處于關閉狀態,檢修旁通閥處于打開狀態,或是整套廢氣治理系統處于停止狀態。
10.檢查紫外燈管是否損壞時用眼睛余光檢查,時間不能超過3秒鐘。長時間觀看會損壞眼睛造成電光性眼炎。發生電光性眼炎一般在照射后3-8小時發作,兩眼突發強烈的異物感、燒灼感和疼痛,伴畏光、流淚、眼臉痙攣,頭痛,眼瞼及面部皮膚潮紅和灼痛感,眼裂部結膜充血、水腫。
治療:(1)涂0.5%地卡因眼膏或滴人乳。(2)滴抗生素溶液或涂抗生素眼膏預防感染。亦可酌情加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3)必要時戴有色眼鏡。(4)茶葉適量,用開水泡開,冷卻后使用。患者仰臥床上,將濕茶葉敷貼于眼皮周圍,輕輕啟合眼皮數次。此時患者會有陣陣熱淚流出,不久疼痛消失,如此每隔半小時換茶葉一次,共7—8次(有的人一次即可痊愈)。也可用茶葉貼住雙眼,睡一夜即可痊愈。
11.在清理或更換紫外燈管、過濾網時,要配戴手套,避免燈管破損或鋒利的箱體邊緣劃傷手臂。
12.檢查紫外燈的接線口是否出現裸露,如出現該現象,應及時用電工膠布或絕緣膠套處理,避免存在接線口與炭黑接觸著火的安全隱患。
13.按以上步驟檢修后,將各模塊按照原來的安裝位置—復位,并將設備檢修門關閉,地板鎖旋轉到關閉位置。地板鎖旋轉到關閉位置后,未必能緊扣,所以需認真檢查,旋轉地板鎖時,扣得越緊越好,如出現無法緊扣時,可以調節鎖柄,略為加長鎖扣位置。
14.關閉檢修門時,一定要檢查門框上的密封條,確保緊扣無漏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