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灌區泄漏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第一步事故匯報:發生事故后,當班的班長(包括安全員、副班長)要在組織人員進行前期處理的同時還必須馬上了解事故初步情況并向廠、調度室和公司有關部門匯報、報警;匯報內容為發生事故的種類、發生時間和準確地點、有無人員傷亡或被困情況發生等并將情況向廠所有崗位人員報告;
第二步發生事故后在崗人員的處理:白班班長(或廠值班人員)馬上組織能出動的所有人員在迅速做好自我防護(正確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后到出事地點進行相關處理:成立臨時搶險小組;首先在安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對出現受傷和被困的人員進行脫離現場的緊急救護;及時、準確切斷泄漏源,用蒸汽或消防水稀釋泄漏點,處理過程中防止液氮窒息和凍傷;若不能切斷泄漏源,判定事故罐部位后迅速關閉對應罐的閥門并檢查關閉事故罐與相鄰罐的連通閥門,組織崗位人員進行相關流程的變更,主要是切斷進料源,停止輸出作業,避免和延緩罐體內的液氮泄漏量,防止進一步擴大事態;現場確不具備救人和開關閥門的安全條件則放棄(由廠管理人員加快向消防部門請求支援)。
第三步事發現場的處理人員應加強事故現場的監控和處理工作,防止事故和人員傷亡情況擴大,并隨時報告事故進展情況。
1)事故場所、設施周圍采取的緊急安全疏散:
在發生重大泄漏事故,可根據泄漏程度進行公司內部人員或經有關部門通知周圍居民或人員向上風向安全地帶疏散。生產區內在主控樓、循環水框架樓頂部、壓縮廠房頂部、成品罐頂部等部位分別設有風向標,另外還可以利用旗幟、煙囪、高處蒸汽及空中搖擺物等判明方向,職工應養成每天上班觀察風向的習慣,掌握當天風向變化,一旦遇有事故發生能正確判斷及時做出反應。
2)危險區的隔離措施:
現場警戒組立即趕赴火災、爆炸現場,立即隔離事故現場,防止無關人員、車輛進入,做好火災、爆炸現場的警戒,協助搶救人員。
3)事故現場監測、搶救救援和控制措施:
到達現場后會同發生事故的單位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圍后,視能否控制做出減產或局部、全部停車的指令;安環部消防隊、氣防站到達事故現場后,消防、氣防人員要佩戴好防護器具,首先查明現場有無受傷、中毒人員,以最快速度將受傷、中毒者脫離現場,嚴重者盡快送醫院搶救;安環部保衛科到達現場后,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在事故現場周圍設崗,劃分危險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邏檢查,當化學物質泄漏擴散、危險災情危及到廠區外人員安全時,應迅速組織有關人員協助周邊單位、廠外過往行人向上風向的安全地帶疏散;搶險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設備搶修,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擴大。
4)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
醫療救護隊到達事故現場后,與安環部消防隊、氣防站配合立即救護傷員和中毒人員,對中毒人員應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對傷員進行清理包扎或輸氧急救,重傷員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5)事故現場保護措施:
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需要移動現場對象的,應當作好標志,采取拍照、攝像、繪圖等方法詳細記錄事故現場原貌,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以便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
篇2: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溫液體儲罐泄漏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為有效控制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溫液體儲罐發生泄漏事故,并由此可能引發的低溫凍傷、中毒窒息事故,特針對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溫液體儲罐發生泄漏事故制訂應急處置措施。根據泄漏的程度不同,分別設定為二種情況:1)小量泄漏事故:低溫液體儲罐、管道、閥門或安全閥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氣體輕微和少量泄漏,并且采取措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2)大量泄漏事故:低溫液體儲罐、管道、閥門或安全閥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氣體大量泄漏。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本公司設有低溫液體儲罐2個,用于儲存液氮和液體二氧化碳,低溫液體儲罐若大量泄漏,作業場所的空氣中氮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使人體吸入空氣中的氧分壓下降,引起缺氧窒息。氣體在空氣中積累達到可以發生中毒和窒息的濃度,當員工由于工作需要或誤入此場所時有可能產生中毒和窒息。
事故類型
低溫液體發生泄漏時,可能導致凍傷、中毒和窒息。
1.2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和裝置
可能發生低溫液體泄漏的場所: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溫液體儲罐區。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可能發生的低溫液體泄漏事故受季節影響不大,但高溫天氣可能會導致泄漏的氣體蒸發的速度更快,更易使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造成人員中毒、窒息或凍傷事故。
1.4事故可能發生的前兆
1)管線、設備、接口、閥門嚴重腐蝕;
2)出現白色煙霧;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應急組織
發生泄漏事故后,公司內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根據泄漏氣體類別、嚴重程度等,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應急指揮部應組織搶險組、搶修組進行現場救援,其組織架構及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應急小組名單及聯系方式等見附件。
2.2指揮機構及職責
1)發生小量泄漏事故時,事故泄漏點所在的部門/罐區負責人為應急組織的組長,部門/罐區在崗員工為應急組織成員。
應急組織人員的具體職責
(1)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停止作業,立刻關閉或切斷氣體來源的各相關閥門。
(2)組長應立刻組織受影響崗位的作業人員進行疏散。
2)發生大量泄漏事故時,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應急指揮部總指揮應立即啟動二級響應,指揮機構及應急隊伍見本預案第3.3節“指揮機構及職責”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3.1.1事故報警
工作時間內,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報告給部門負責人或應急搶險組長,非工作時間內,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相關人員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赴現場對事故作出判斷,明確事故預警、應急響應級別,同時按預定方案展開行動,并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險救援。
3.1.2擴大應急響應
啟動本事故應急預案后,若泄漏事故不能有效處置,或者有擴大、發展趨勢,或者影響到企業周邊時,總指揮應及時報請羅崗區應急辦啟動Ⅰ級應急響應級別。
政府相關部門和救援單位電話號碼見附件。
3.1.3應急結束
當泄漏得到有效控制,傷亡人員全部救出或轉移,設備、設施處于受控狀態,環境有害因子得到有效監測和處置達標,由應急總指揮宣布事故應救援工作結束,并轉入現場恢復、洗消等工作。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一)小量泄漏事故
(1)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停止作業,立刻關閉或切斷氣體來源的各相關閥門,并報告當班負責人。
(2)當班負責人應立刻組織受影響崗位的作業人員進行疏散,并通知搶險搶修組組長。
(3)搶險搶修組搶險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趕赴泄漏點對泄漏物進行處置。低溫液體儲罐泄漏,可使用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沉積飄浮的氣體。必要時可設置排風扇驅散氣體。
(二)大量泄漏事故
1)應急指揮部應急行動:
(1)總指揮應立即啟動Ⅱ級響應,并向消防、安監、公安、交通等部門求援;
(2)調度各應急行動組開展應急救援行動。
2)搶險搶修組應急行動:
(1)搶險搶修組穿戴防毒面具、防凍服趕至現場。低溫液體儲罐泄漏,可先組織一定數量的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沉積飄浮罐區內的氣體,靠近罐區判斷泄漏位置,若泄漏口較小,流速慢,泄漏量少,可進行堵漏。
(2)搶修人員進行堵漏時,必須設噴霧水槍掩護;對貯罐頂部開口泄漏,要用噴霧水槍托住下沉的氣體,往上驅散,使之在一定高度飄散。
(3)若管道泄漏或罐體孔洞型泄漏,應使用外封式、捆綁式充氣堵漏工具進行迅速堵漏,或用金屬螺釘加粘合劑旋擰,或利用木楔、硬質橡膠塞封堵。
(4)堵漏完畢后,繼續使用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泄漏氣體。
3)搶救疏散組應急行動:
(1)由組長組織員工選擇就近安全通道、出口迅速撤離事故現場到疏散集合地點集合。
(2)若集合點位于泄漏點的下風口時,經應急總指揮同意,撤離至廠外的安全地點集合。
(3)清點集合點人數并向應急指揮部匯報,確保沒有人員被困(或滯留)在生產區域。
4)安全警戒組應急行動:
(1)設立安全警戒線,禁止一切與救援無關的人員進入警戒區域。
(2)維持員工集合點的治安秩序。
(3)安排人員在工業區路口引導外部救援單位車輛進入廠區。
5)醫療救護組應急行動:負責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護,必要時護送至醫院診治。
6)后勤保障組應急行動:除應急設施外,切斷警戒區內所有電源,切斷警戒區域內的電話機線路。
7)通訊聯絡組應急行動:
(1)根據應急指揮部總指揮的決定負責向“119”、“110”、“120”等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知會情況,請求支援。
(2)事故狀態時負責各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指揮部之間的通訊暢通,提醒警戒區內搶險人員關閉手機。
(3)必要時通知公司周邊單位、人員疏散。
4、注意事項
4.1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
進入警戒區內的隊員必須佩戴呼吸器及各種防護器具。沒有穿戴相應防護器具的人員嚴禁參加搶險行動。
防護器具應佩戴正確,切不可因干、熱感覺私自取下防護器具;佩戴防護器具撤離時,要勻速行走,保持呼吸均勻,嚴禁狂奔和取下面具或通過面具講話。
4.2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項:
應正確使用搶險救援器材,不得冒險和蠻干,在搶險過程中使用過的工具應集中進行洗消處理。
4.3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現場人員以及受威脅區域的人員,在發生事故后應根據災情和現場情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進行自救和互救?,F場不具備搶救條件的應盡快組織撤離;救援措施必須符合現場實際,并具有相應的可操作性。
在自救或互救時,必須保持統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嚴禁冒險蠻干和驚慌失措,嚴禁各行其是和單獨行動;同時要采取防止現場條件惡化和保障搶險人員的安全措施,特別要提高警惕,避免衍生事故的發生,避免自救和互救的不協調。
4.4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確認和人員安全防護等事項
現場要安排經驗豐富的技術力量、老員工進行應急處置,特殊作業要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4.5應急救援結束后的注意事項
做好現場檢查、人員清點等工作;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4.6其他需要特別警示的事項
要注意觀察風向、地形,從上風或側上風接近泄漏點。在若無法有效控制泄漏,搶險人員需立刻撤離現場等待外部專業救援機構處置。
篇3:液氮泄漏應急預案格式
1目的為提高**科技生產裝置安全、環保、平衡的生產管理和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最大程度地管理好裝置的安全、環保、文明生產、預防和減少爆炸、化學危險品泄漏、人員窒息及其造成損害、保障企業的員工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特制此應急預案。2適用范圍適用于**科技所屬液氮儲氣槽。3編制依據?依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17號令》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以及《危險化學品應急預案導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AQ/T9002-2006)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4應急處理遵循的原則?4.1先救人后救物;?4.2重大火災先報警后滅火;?4.3可燃氣泄漏著火,不應立即撲滅火災,應先進行隔離以防爆炸;?4.4大量可燃、有毒液體、氣體泄漏應首先控制現場各種火源、清理、匯報、反映、疏散周圍人員;4.5物料倒空一般是先倒液后泄壓;4.6現在中毒窒息搶救應佩戴隔離式防護面具,先做好自身防護;4.7現場做人工呼吸不能輕易放棄,只要無脈搏跳動,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5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5.1危險源危險源主要有低溫液氮等5.2危險源是無色無臭無毒氣體,化學性質不活潑,不助燃,侵入身體的途徑為吸入,空氣中氮氣含量過高,使吸入氧氣分壓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氣濃度不太高時,患者最初感胸悶、氣短、疲軟無力;繼而有煩躁不安、極度興奮、亂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態不穩,稱之為“氮酩酊”。液化氮氣具有低溫特性,人體接觸低溫的氮氣引起凍傷。泄漏的氮氣很容易揮發,操作中如遇氮氣、液氮管路泄漏,要限制泄漏區域范圍作為警戒區,防止在氮增濃環境下,人員進入發生缺氧窒息。6應急組織管理機構6.1應急組織管理機構?為了使應急狀態有組織、有領導、有指揮、特成立應急指揮領導小組。總指揮:**安全應急組長:**;生產應急組長:**;設備維修組長:**;成員:********6.2各級應急人員職責?應急總指揮:負責應急計劃中的監控措施的落實、發布啟動、關閉應急救援預案的命令,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后,負責全面組織應急救援工作,并對問題進行決策,人員協調,負責向上級匯報,組織事故的調查處理,負責組織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和修訂。?安全組長:負責執行總指揮下達的指令,現場氣體監測、警戒、組織義務消防隊員進行初期滅火和現場受傷人員的急救處理,督促、參加班組應急救援預案的日常演練。生產組長:應急救援預案啟動后,負責人員清點,執行生產處和總指揮下達生產裝置的開停命令,指揮生產班組對裝置進行停、開車、物料切斷、隔離、排放物、泄壓等工藝處理,對有害物料擴散區域內的洗消。設備組長:應急救援預案啟動后,負責組織設備技術員確認泄漏設備的情況,制定修堵方案并組織檢修人員實施,提供裝置搶險、搶修,應急物資,負責事故初期的現場警戒,疏散。組員:負責組織班組現場人員和義務救援隊員,進行初期滅火和現場受傷人員的急救處理,現場的疏散,有害氣體監測,督促、參加班組應急救援預案的日常演練。5.3應急總指揮不在時,依次由生產組長、設備組長、安全組長代替履行職責,節假日期間由值班領導代行職責。
6報警、通訊聯絡方式6.1報警裝置和通訊聯絡手段6.2報警程序6.2.1險情發現人?如果險情小,用現場電話或對講機向應急領導小組匯報,并立即實施應急處理;如果險情(泄漏)大,按現場火災報警器,(可直接向消防隊報警)用現場電話或對講機向應急領導小組匯報,進行現場清理人員,警戒、疏散、火源控制。6.2.2應急救援人員電話序號姓名職務辦公電話移動電話應急行動程序及搶險預案7.1氮泄漏事故應急步驟(1)匯報調度、值班領導,停止泄漏部位產品送出;(2)中控人員調整工況,停止液體備用泵運行,停止液體充裝工作;(3)現場人員根據泄漏情況撤離液體、氣體泄漏區域;(4)啟動泄漏應急預案;(5)現場設置隔離警戒區域,限制人員擅自進入液體、氣體泄漏區域;(6)現場人員佩戴空氣呼吸器后對需要隔離的設備進行隔離措施;(7)事故處理完畢清理現場7.2人員疏散與撤離?裝置如果發生氮氣大量泄漏,可能波及周圍裝置及人員,公司應急總指揮根據泄漏嚴重程度,下令緊急疏散周邊人員,人員疏散應遵循沿著上風向、快速疏散原則。其他部門人員需要疏散時,由應急總指揮向行政部報告后,由行政部協調進行。7.3危險區域隔離?液氮儲槽如果發生氧氣泄漏,應設置警戒區域;拉警戒帶,掛警示牌,在應急救援結束前,液氮系統管理人員要安排專人負責監控隔離措施落實。泄漏危險范圍內,嚴禁明火作業,盡可能切斷電源。7.4監測、救援及控制措施(1)救援搶險人員戴自給式正壓器呼吸器,空防護服,從中風向進入現場,搶救傷員,盡可能切斷泄漏源;(2)及時進行工藝調整,減少泄漏量。7.5受傷人員救治?現場救援采用共性處理的原則,遵循“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輕,先急后緩”的原則,經現場急救后,對于分類救治的傷員分別向醫院轉遞。8預案關閉的條件泄漏源被有效控制,泄漏物成穩定狀態,已無危險或危害較小,現場電源切斷,無明火,不能引起泄漏火災,傷員被及時護送至醫院就醫,其他人員已被撤至安全區,裝置已恢復正常狀態。應急救援總指揮負責下達解除應急救援命令。浙江**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8月23日擬制:審核:?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