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事故處置技術原則
危化品事故主要有泄漏、火災、爆炸三大類。其中火災又分為固體火災、液體火災和氣體火災。針對事故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處置措施,主要措施包括:滅火、隔絕、堵漏、攔截、稀釋、中和、覆蓋、泄壓、轉移、收集、點火控制燃燒等。在企業啟動自身預案時,還需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一、泄漏事故及處置原則
(一)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置時,應注意人員的安全防護:
1.進入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
2.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介質,事故中心區域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態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3.如果泄漏物是有毒介質,應使用專用防護服、隔離式空氣呼吸器。為了在現場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根據不同介質和泄漏量確定夜間和日間疏散距離,立即在事故中心區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態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4.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嚴格按專家組制定的方案執行。
(二)泄漏源控制
1.根據專家組制定的方案,由事故單位負責切斷進料或隔離物料。
2.堵漏。經專家組制定方案后由專業檢維修人員實施。
(三)泄漏物處理
1.圍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貯罐區發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堤內和堤外雨水閥,防止物料沿陰溝外溢。
2.稀釋與覆蓋:向有害物蒸氣云噴射霧狀水或能抑制物性的中和介質,加速氣體溶解稀釋和沉降落地。對于可燃物,可以采用斷鏈和覆蓋窒息,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根據物料的相對密度及飽和蒸氣壓大小確定用干粉中止鏈式反應、泡沫(或抗溶性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
3.收容(集):對于大型容器和管道泄漏,可選擇用膈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4.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污水系統處理。
二、火災事故及處置原則
(一)應迅速查明燃燒范圍、燃燒物品及其周圍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險特性、火勢蔓延的主要途徑,燃燒的危化品及燃燒產物是否有毒。
(二)正確選擇最適合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火勢較大時,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
(三)對有可能發生爆炸、爆裂、噴濺等特別危險需緊急撤退的情況,應按照統一的撤退信號和撤退方法及時撤退(撤退信號應格外醒目,能使現場所有人員都看到或聽到,并應經常演練)。
1.先控制,后消滅。針對危化品火災的火勢發展蔓延快和燃燒面積大的特點,積極采取統一指揮、以快制快;堵截火勢、防止蔓延;重點突破、排除險情;分割包圍、速戰速決的滅火戰術。
2.撲救人員應占領上風或側風陣地。
3.進行火情偵察、火災撲救、火場疏散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采取自我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面具,穿戴專用防護服等。
(四)火災撲滅后,仍然要派人監護現場,消滅余火。對于可燃氣體沒有完全清除的火災,應在上、中、下不同層面保留火種,直到介質完全燒盡。火災單位應當保護現場,接受事故調查,協助公安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未經公安消防部門許可,不得擅自清理火災現場。
?三、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火災事故及處置原則
(一)撲救氣體火災切忌盲目滅火,即使在撲救周圍火勢以及冷卻過程中,不小心把泄?漏處的火焰撲滅了,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也必須立即用長點火棒將火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
(二)首先應撲滅外圍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勢,切斷火勢蔓延途徑,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
(三)如果火勢中有壓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輻射勢威脅的壓力容器,能疏散的應盡量在水槍的掩護下疏散到安全地帶,不能疏散的應部署足夠的水槍進行冷卻保護。為防止容器爆裂傷人,進行冷卻的人員應盡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現場堅實的掩蔽體防護。對臥式貯罐,冷卻人員應選擇貯罐四側角作為射水陣地。
(四)如果是輸氣管道泄漏著火,應首先設法找到并關閉氣源閥門。
(五)儲罐或管道泄漏關閥無效時,應根據火勢大小判斷氣體壓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狀,準備好相應的堵漏材料(如軟木塞、橡皮塞、氣囊塞、粘合劑、彎管、卡管工具等)。
(六)堵漏工作準備就緒后,即可用水撲救火勢,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滅火,但仍需用水冷卻儲罐或管壁。火撲滅后,應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時用霧狀水稀釋和驅散泄漏出來的氣體。
(七)一般情況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基本完成了滅火工作,但有時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敗,再次堵漏需一定時間,應立即用長點火棒將泄漏處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以防止較長時間泄漏出來的大量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從而存在發生爆炸的危險,并準備再次滅火堵漏。
(八)如果確認泄漏口很大,根本無法堵漏,只需冷卻著火容器及其周圍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著火范圍,一直到燃氣燃盡,火勢自動熄滅。
(九)現場指揮部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長必須適時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場人員看到或聽到事先規定的撤退信號后,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
四、易燃液體火災事故及處置原則
易燃液體通常也是貯存在容器內或用管道輸送的。與氣體不同的是,液體容器有的密閉,有的敞開,一般都是常壓,只有反應鍋(爐、釜)及輸送管道內的液體壓力較高。液體不管是否著火,如果發生泄漏或溢出,都將順著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體還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撲救以及危險性很大的沸溢和噴濺等問題。
(一)首先應切斷火勢蔓延的途徑,冷卻和疏散受火勢威脅的密閉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如有液體流淌時,應筑堤(或用圍油欄)攔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體或挖溝導流。
(二)及時了解和掌握著火液體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無毒害、腐蝕、沸溢、噴濺等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滅火和防護措施。
(三)對較大的貯罐或流淌火災,應準確判斷著火面積。大面積(>50平方米)液體火災則必須根據其相對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燒面積大小,選擇正確的滅火劑撲救。對不溶于水的液體(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霧狀水滅火往往無效。可用普通氟蛋白泡沫或輕水泡沫撲滅。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
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二硫化碳)起火時可用水撲救,水能覆蓋在液面上滅火。用泡沫也有效。用干粉撲救、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具有水溶性的液體(如醇類,酮類等),雖然從理論上講能用水稀釋撲救,但用此法要使液體閃點消失,水必須在溶液中占很大比例,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體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會受到水溶性液體的破壞(如果普通泡沫強度加大,可以減弱火勢)。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撲救,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四)撲救毒害性、腐蝕性或燃燒產物毒害性較強的易燃液體火災,撲救人員必須佩戴防護面具,采取防護措施。對特殊物品的火災,應使用專用防護服。考慮到過濾式防毒面具范圍的局限性,在撲救毒害品火災時應盡量使用隔絕式空氣防毒面具。為了在火場上正確使用和適應防毒面具,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
(五)撲救閃點不同粘度較大的介質混合物,如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噴濺危險的液體火災,必須注意計算可能發生沸溢,噴濺的時間,并觀察是否有沸溢、噴溢的征兆。一旦現場指揮發現危險征兆時應迅即作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撲救人員看到或聽到統一撤退信號后,應立即撤退至安全地帶。
(六)遇易燃液體管道或貯罐泄漏著火,在切斷蔓延方向并把火勢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應設法找到輸送管道并關閉進、出閥門。如果管道閥門已損壞或貯罐泄漏,應迅速準備好堵塞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霧狀水等撲滅地上的流淌火焰,為堵漏掃清障礙。其次再撲滅泄漏處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與氣體堵漏不同的是,液體一次堵漏失敗,可連續堵幾次,只要用泡沫覆蓋地面,并堵住液體流淌和控制好周圍火源,不必點燃泄漏處的液體。
篇2:危化品泄漏事故及處置措施
(1)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理時,應注意安全防護,進入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區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應使用專用防護服、隔絕式空氣面具,立即在事故中心區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為了在現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
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水炮掩護。
(2)泄漏源控制
關閉閥門、停止作業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局部停車、減負荷運行等。
堵漏。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泄漏處。
(3)泄漏物處理
圍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貯罐區發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雨水閥,防止物料沿明溝外流。
稀釋與覆蓋:向有害物蒸汽云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對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現場施放大量水蒸汽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
收容(集):對于大型泄漏,可選擇用隔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污水系統處理。
篇3:高速公路危化品泄漏事故應急疏散預案
為了迅速、有效地控制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事故,搶救受害人員,指導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最大限度地減輕危害及其造成的損失。凡在路段內運輸危險化學品活動過程中發生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事故的應急疏散,適用本應急疏散預案。
一、指揮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
當發生化學危險品事故,在上級主管領導到場前應當由管理處值班領導統一指揮,當上級主管領導到場后,應根據需要由上級領導實施統一指揮或指定人員負責指揮,并成立指揮部。地方政府等相關部門到場后,本單位指揮部并入現場總指揮部,服務總指揮部的指揮。
2、屬地指揮原則
本系統其他地區的增援力量到場后,服務本地指揮員的指揮。
3、分部門逐級指揮
本單位各部門指揮員服從于管理處指揮員的統一指揮,并負責指揮本部門的戰斗,上級指揮員不得越級下達命令,如有特殊情況要越級下達命令時,上級指揮員應將命令情況通報給被超越的指揮員,受命者應主動向本級指揮員報告情況。
二、指揮體系及任務
發生重、特化學危險品泄漏事故處置必須成立指揮部,根據本系統的工作特點在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疏散、分流等工作。
(一)指揮部人員構成及主要職責
總指揮:×××(負責與現場總指揮部工作協調,研究制定救援方案)
副總指揮:×××(負責本系統具體工作的指揮)
成員:路政、收費站、服務區、交巡等部門主要負責人(負責各單位的具體工作)
(二)人員分組及職責
1、現場人員疏散組(注:具體人員名單和各人員所負責的工作應寫清楚)
2、現場車輛疏散組
3、車輛分流疏導組
4、周圍群眾疏散組
5、警戒組
6、后勤保障組
三、力量調集
當發生重、特化學危險品泄漏事故時,指揮中心接到報警或調度命令后,應當立即按照預案調派交巡、路政、養排等力量趕赴現場,并通知管理處值班領導,同時向縣公安局指揮中心報告。
四、疏散程序及措施
(一)實施警戒。第一到場力量應對危險區域實施控制,在事故現場劃分警戒區、輕危區、重危區,設置警戒線;一般情況下重危區為50米、輕危區100米、警戒區為200米,對下風方向或泄漏量比較大時還要擴大警戒區。
(二)清除火源。迅速熄滅警戒區內的所有明火,關閉電氣設備,包括呼機、手機等通信工具;車輛熄火,并注意磨擦、靜電等潛在火源。
(三)維護秩序。節實對危險區嚴加控制,以防人員、車輛誤入危險區;在事故路段的主要進出口設安全檢查站,控制車輛進入,保證搶險救援車輛通行。
(四)組織人員撤離。對危險區域內的人員應及時組織疏散至安全地帶(上風或側上風方向),在污染嚴重、被困人員多、情況比較復雜時要注意自身安全。
1、撤離準備。救援人員首先應熟悉地形,明確撤離方向;準備好進入危險區應攜帶的標志物、擴音器以及強光手電筒等必要器材。
2、積極防護。撤離前應及時指導危險區群眾做好個人防護。可就地取材,采用簡易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對于一進無法撤出的人員,可將密封性好的房間設置為臨時避難間,指導他們緊閉門窗,用濕布將門窗縫塞嚴,關閉空調等通風設備和熄滅火源,等待時機再作轉移。
3、迅速撤離。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域時,應選擇合理的撤離路線,避免橫穿危險區域;對粘有毒害性物品的人員要在警戒區出口處實施洗消,進入安全區后再作進一步的檢查,造成傷害的要盡快進行救護。
五、要求
化學危險品泄漏事故處置危險性大,專業性強,需要有嚴密的組織,在處置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所有進入作業區的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不得擅自進入;
2、加強統一指揮,協同作戰;
3、每一個環節都應尊重科學,不可盲目行事;
4、事故處置完畢后,要清點人員和裝備,并進行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