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通南三中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對各學科提出的各個校本課程,進行了認真的評議,全面分析了學?,F有資源,討論后確定我校校本課程的設置框架: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基礎上,框定我校校本課程分為四大類: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
主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發展三個方面進評定,確定本學年的校本課程。
一、課程設置:
人文類:時事開講
生活中的經濟學
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花卉與生活
科學類:身邊的化學
航天科技
藝術類:樂器、聲樂、素描、動漫、硬筆書法、立體構成、服裝設計、裝飾畫、絹花制作、風景畫
體育類:籃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課程綱要編寫要求:
(1)課程名稱:(包括適合年級)
(2)主持教師:(待定)
(3)課程類型:(說明是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等)
(4)課時量:說明總課時量及課時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課程具體設計:
課程目標:逐點陳述目標,要全面而具體。
課程內容:知識內容、活動形式等相關方案;具體的組織等。
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如學習方式與活動安排、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等。
課程評價:評價的標準。注意:要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如過程評價、評價角度要多元化。說明學分值計算方法。
環境條件:(硬環境:需要學校提供設備、場地、資金等;軟環境:工作量的計算、教學的評價等。)
篇2: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F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吧!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學生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進步,科教發展,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
二、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于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所以要充分考慮本校老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及學生的發展情況,還有學校的設備資金等因素,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三、實施內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校本開發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學校要形成開發校本課程的組織網絡,形成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的開發網絡,通力合作,共同創建“學習化校園”。
1、成立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2、成立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開發)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二)、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和課題研討
1、在校本培訓中設立校本課程開發專題,進行講座輔導和自學研討,深入領會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認識,明確目標。
2、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學校狀況、及目標導向等因素,研究開發校本教材,將此作為教研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3、強化科研意識,以“校本教材開發”為課題展開研討,使校本教材的開發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學軌道。
4、創造條件,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能培訓。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序:
1、成立組織。
2、通過學生座談等了解學生各種需求。
3、全面評估分析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
4、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教師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訂《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6、向學生公布《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7、組織學生選擇課程。
8、確定校本課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10、任課教師擬訂具體的《課程綱要》。
(四)、校本課程的結構:
根據學校實際,完全靠自己開發的校本教材
藝術課程:美術、書法
技能課程:生物、物理實驗、各興趣小組
專題課程:心理輔導等
(五)、校本課程的評價
1、學生學習評價:問卷調查
2、學習效果評價:信息反饋
3、課程評價體系
(六)幾點要求
1、加強校際間的校本課程交流借鑒
2、注重特長生的培養
3、體現特色課程設計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確立現代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利用課程分級管理的體制,優化學校課程結構,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作為課程基本理念,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精心組織,扎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實施目標
以課改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形成知難而進的品格,消除畏難心理;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勢利導,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三、校本課程組織機構
1、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校長)
副組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
組員:班主任、學科組長
2、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開發)
組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
副組長:學科組長
音樂、美術、體育、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等相關教師
3、課程實施督察小組(負責課程實施的督察)
組長:***(校長)組員:班主任、物理、化學、地理、綜合實踐課程
副組長:政教主任年級主任
組員:班主任、學科組長
四、課程內容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校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努力發掘本地教育資源,開發出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擬設置符合學生興趣、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七大類課程:
1、認知類:認識自身以及身邊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齡、生日等)
2、欣賞制作類(攝影、剪紙、折紙、面食制作、繪畫、圖片――當地名勝風景)
3、音樂類(民歌、小曲調、樂曲、舞蹈等)
4、體育類(球類、跳繩、毽子等規則、技能)
5、禮儀教育(道德規范、文明用語、語言藝術、常用交際用語、英語常用交際口語等。)
6、地方人文(本縣歷史名人故事、縣名及村名的由來及變遷等。)
7、信息技術(計算機基本知識及技能)
五、實施辦法
1、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對教師及其提供的課程材料進行綜合評估,確定開設科目和開設時間。
2、布初評通過的校本課程科目及教師名單,推出校本課開設科目菜單供學生詢問和選擇。
3、加強校本課程的計劃性。開學初始認真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學工作必須根據教學計劃展開,做到認真備課、上課、考核,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4、選擇有特長,有事業心、有創新精神的年輕教師,擔任校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定期組織他們學習“課程理論”,掌握校本課程的管理原則和實施方法,逐步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
5、重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過程,給教師和學生一個客觀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6、在開展課程研究的過程中請有關專家和上級領導及時指導、幫助,以使課題研究獲得成功。
六、課程評價
(一)對課程的評價
每學期結束時,學校要召開任課教師會議,聽取任課教師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及時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時,要對實施的年級進行問卷調查或召開座談會,關注學生喜好的程度,也聽取學生乃至家長、社會人士的建議和意見。
(二)對學生的評價
在該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過程性評價。一是建立成長檔案袋,讓學生自己收集學習過程中反映自己成長的資料,如學習時收集到的故事、照片,辦的剪貼報,寫的采訪日記、調查報告,家長、教師、社會人士的評價等。二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價表,隨時進行評價。最后在一學期結束時,進行終結性的評價,評價的形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體現多樣性。
(三)對教師的評價
一是教師自我反思性評價:每一個主題內容的教學完成后,認真進行反思總結
二是教學督察評價:學校重點檢查備課、教師收集的資料及課堂教學。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我們愿繼續努力,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開拓、去創新,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篇章。
篇3:二小第一學期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城海二小第一學期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為了認真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挖掘校內課程資源,實施校本課程,滿足學生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結合學校實際,繼續開展“四季之歌”--歌聲飛揚、詩園漫步、節日探訪、科學發現等活動?,F將實施《春之聲與夏之戀部分試行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依據,確立現代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利用課程分級管理的體制,全面開展課程改革實驗,努力實施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校內外教育資源的作用,促進學生發展,努力創建學校的教育特色。
二、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實施學校課程資源,體現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培養目標上的一致性,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實現課程的多樣化,探索課程發展的機制,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增強課程對促進教師和學生發展的作用。通過學生經歷實踐、體驗感受,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享受教育的快樂。
三、校本課程的內容
第一版塊:一、二年級段“詩園漫步”
1、課程目標:
(1)幾千年來,詩歌灌溉了我們偉大的民族和輝煌的歷史,使千百代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一個詩教最為發達的文明禮儀之邦。養成熱愛詩歌,誦讀詩歌的習慣。
(2)自覺搜集古詩文,提高學生口誦心惟、含英咀華能力。
(3)培養學生珍惜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思想感情。
2、課程的內容:
課程內容:“秋、冬之歌”、“秋、冬之詩”。
3、課程安排:該課程納入正式課表,每班隔周安排一個課時。
第二版塊:三、四年級段“節日探訪”
1、課程的目標
(1)通過學習與實踐,增進社會與文化參與,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陶冶學生愛家、愛鄉、愛國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學習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學習與實踐,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個體身心發展,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培養文化生活的興趣與理想和愛國主義精神。
(3)通過學習與實踐,激發學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的內容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傳承了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藏。為了讓學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華,以傳統節日為主線,結合其它特殊節日為內容的校本課程。
3、課程安排:該課程納入正式課表,每班隔周安排一個課時。
第三版塊:五、六年級“科學發現”
1、課程的目標:
(1)初步了解生活中發生在自己身邊一些簡單自然現象與自然事物。
(2)初步學會運用科學知識并結合自己的觀察來發現和提出問題。
(3)初步了解觀察的方法,能在老師的組織下進行一些簡單的觀察活動,記錄簡要的數據。
(4)感受與體驗科學的神奇和魅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的熱愛。增強學生拓展視野,增長見識的欲望。
2、課程的內容
(1)自然界中,親近自然動、植物。
(2)風、云、雷、電的形成,春、夏、秋、冬的更迭,草、樹、魚、蟲的生活。(可以整合人、自然、社會,科學)
3、課程安排:該課程納入正式課表,每班隔周安排一個課時。
四、課程實施:
1、主講教師要根據學校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課程綱要,包括課程目標、實施策略、課程內容(課程安排表)、評價建議四個部分。
2、教學要符合總體目標要求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知識結構特點。按照綜合學科四項常規要求進行設計,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要注重記錄與反思,收集與整理學生有關作品。例如設計教學過程,低段可按這樣的程序:讀一讀,演一演,寫一寫,比一比,找一找??傊?,教學設計思路簡單,讓自己與學生都能上。
五、評價與考核
學生方面:
(1)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以學生體驗感悟為主,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待定"記錄。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
教師方面: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一學期每位上校本課程教師要上交優秀教材、教案兩篇,開展一次優秀教案評比。
附:校本課程類型與名稱參考
二0一一年九月三日
主題詞:教科室工作計劃
抄送:校長室校務辦公室
溫州市龍灣區城海第二小學教科室**年9月3日印發
附:校本課程類型與名稱參考
低中高的課程內容結構其實都融合了科學素養類課程,人文類課程、技藝類課程。
課程類型
課程名稱
科學素養類
趣味動植物
環保小衛士
童詩中的科學
節日的發現
人文素養類
詩歌的王國
古代詩人
節日論壇
世界真奇妙
技藝類
兒童畫
剪紙
曲藝雜苑
小小種養殖
開心樂園
智力大比拼
城海二小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