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小學國家課程校本化方案

小學國家課程校本化方案

2025-04-08 閱讀 4401

  設建小學國家課程校本化方案

  (首批·語文、體育、音樂、美術學科,20**學年開始實施)

  一、校本化課程序列

  語文體育音樂美術

  一年級

  二年級故事天地乒乓球集體舞紙藝

  三年級讀報紙說新聞乒乓球集體舞紙藝

  四年級演講與辯論武術合唱編織

  五年級兒童哲學武術合唱編織

  六年級二、校本課程實施的理念

  1.序列。選擇適合學校特點的課程,形成課程序列,使學生接觸更多的校本課程;

  2.普惠。淡化競爭與比賽,給予每個學生以鍛煉機會;要平均給予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以輪流展示為佳;

  3.自主。突出學生自主,課堂上要由學生唱主角;教師的主導,以課程進度設計、課堂動態調控為主,不能以教師講代替學生練習;

  4.關注能力與情商。淡化知識,強化實踐鍛煉,給予孩子能力與情商發展的機會;

  5.整合。校本課程實施的時間在原有學科教學時間中整合,技能展示與學校六大節活動整合。

  三、校本課程實施的要求

  1.兼課教師。由各班相應學科教師兼任該校本課程指導師;

  2.課時保障。在原有學科課時中整合,可每周一節,可隔周一節,也可每節課抽一點時間;

  3.教材。一些課程并不需要教材,一些課程需要研修特色教材,這些都由相關教研組研究確定。需要教材的課程,要積累素材,通過幾年努力,編寫配套校本教材;

  4.評價。以尊重差異的理念,結合星卡特色評價,淡化能力取向評價,強化努力取向評價,給予每個學生以鼓勵;

  5.科研跟進。鼓勵教師在國家課程校本化上進行研究,包括課程綱要制訂、教材編寫、課程組織形式創新、課程評價等方面,通過科研小課題的形式,提供課程實施的建議和意見。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與領導

  1.國家課程校本化是我校創建學校課程品牌的重要措施,依靠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形成特色。相關教研組教師是對應校本課程的實施者與研究者,相關教研組長是責任人;

  2.教導處是校本課程的管理者,不斷總結教研組經驗,并不定期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抽查、指導;

  3.教科室是小課題的管理者,鼓勵教師以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申報小課題研究,對科研成果進行鑒定和推廣,凡成果被學校采用推廣的,學校將給予特別獎勵;

  4.總務處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給予特別支持,凡開發校本課程需要的經費,由教研組提出經費方案,原則上由校長按需要給予特批,總務處作好登記,凡校長特批的經費總額內,及時給予支付;

  5.學校組織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領導小組,陳錢林為組長,蔣樨、杜紀東為副組長,成員為各相關教研組組長。聘任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師,黃玉曉為語文系列指導師,黃云霞為藝術系列指導師,鄭賢國為體育系列指導師。

篇2:高中新課程學分認定實施方案

  州溫藝術學校高中新課程學分認定實施方案

  為了積極穩妥推進新課程實驗,有效實施普通高中學生學分的認定和管理,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普通高中學分認定辦法(試行)》等文件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方案(試行)。

  一.建立學分認定組織機構

  1.學分認定委員會:

  主任:z

  副主任:z

  成員:z各學科高中教研組組長

  職責:負責制訂學分認定實施方案,全面領導和指導學分的認定工作。

  2.學分認定工作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年級段長、備課組長、班主任(教學班指導教師)、學科任課教師、學生代表。

  職責:負責對學分的認定、評定、公示等工作的組織實施。

  3.學分認定仲裁委員會

  主任:z

  副主任:z

  成員:辦公室、教務處、教科處、政教處、團委等處室負責人、年級段長、高中各學科教研組長。

  職責:負責對學分認定工作的監督,對學分認定過程中學生的申訴進行調查、核實以及糾正。

  二.學分設置

  三.學分認定的內容和辦法

  學分由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是:(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不少于規定學時的2/3);(2)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表現(依據學習過程記錄、學習成果、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等)(3)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或考查)并成績合格。

  (一)學科模塊學分認定

  學分分為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均由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模塊測試)兩個部分組成,我校規定兩部分的分值權重為4:6。模塊測試以滿分100分計,成績在60分以上(含60分)為及格,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不及格者不取得學分。

  1.學習形成性評價成績(過程表現)(40%)

  學習形成性評價成績包括修習時間、課堂表現、作業質量、平時測驗等平時過程性表現,累計以滿分40分計入總分成績。

  學生修習時間要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2/3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達到規定時的,在課余時間通過補課達到要求的給予認定。修習時間未能達到要求的不予認定學分。課堂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對課堂的參與程度、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等,有實驗操作的學科實驗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項目內;作業質量包括作業完成的次數和質量等;平時測驗成績模塊學習中間的階段性測試,可以是筆試,也可以是口試或實驗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學業水平測試成績(60%)

  由學校依據課程標準統一命題(滿分為100分),或采用市教育局統一的模塊測試卷。該部分以滿分60分計入決成績。

  以上兩項由學校統一制定評定細則(見附件)。

  (二)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1.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學分以課題評價形式認定。按照《州溫七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實施,高一年級進行研究性學習通識培訓并完成一個課題研究,通識學習部分獲得3個學分,課題研究獲得6個學分。高二年級完成一個課題,獲6個學分。研究性學習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每組控制在5-10人之間。課題立項時,要根據課題大小和難易程度及所需時間來確定學分。其認定依據主要是:(1)參加研究的活動時間記錄;(2)開題報告和學習方案;(3)每次課題研究學習活動記錄和《州溫七中研究性學習課題活動記錄冊》;(4)具體反映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小結;(5)課題研究學習成果(論文、研究報告、解決問題的方案、活動設計、實物設計、多媒體課件等)。

  2.社會實踐學分認定

  社會實踐每學年總的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周,共六個學分,社會實踐由學校政教部門統一組織實施,第一學年安排軍訓,第二、三學年安排參加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參觀考察或社會調查。由學校根據學生參與的時間、態度、實踐的效果和實踐場所書面意見等進行認定。

  (1)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有組織、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并且有個人的社會實踐記錄(如日記、體驗材料等),可獲得2學分。

  (2)社會實踐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進行。校內實踐活動可以是值周班活動、社團活動等;校外可以是春、秋游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校內實踐2學分、校個實踐4學分。

  (3)軍訓是社會實踐的獨立內容,時間不少于一周,記2學分。

  3.社區服務學分認定

  社區服務利用課余、假期時間分散進行,三年內的服務總時間不少10個工作日。公益活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三月學雷鋒月,為三個工作日;宣傳教育安排在暑、寒假里,為5個工作日;扶貧幫困活動一般安排在課余和節假日,為2個工作日。

  學生三年內應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共獲得2學分。參加社區服務少于10個工作日的,不給學分。

  社區服務以小組或行政班的方式進行。學校依據既定程序和社區提供的相關材料(服務對象及聯系方式、服務時間、服務項目、認定簽名、服務體會等)認定有效工作日及學分。

  4.選修學分認定

  學校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學生選修創造條件,并在修習結束后進行考核。選修學分的認定與必修學科模塊的學分認定一樣從學習課時記錄、修習過程反映和課程考核結果三方面來認定。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才能獲得相應學分。

  四.學分認定的時間和程序

  (一)學分認定時間:學科類課程在修習完每個模塊后,由學校確定時間組織考試、進行學分認定;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由學校根據情況確定時間進行統一認定。

  (二)學分認定程序

  1按規定完成課程(模塊)修習并經考試、考核后,任課教師及時向學校提出學分認定申請。

  2.任課教師綜合學生學習時間、學習態度、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終結評價等情況進行考核,填寫《學科模塊學分認定登記表》,并提出學分認定的初步意見。

  3.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學分的認定、還須有實踐場所、服務對象單位的書評鑒意見和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過程的詳實記錄等相關材料,由班主任或帶隊老師進行考核,提出是否予以認定的初步意見。

  4.相關科目學分認定小組或年級學科備課組對任課教師提出的初步意見和學生相關資料進行審核。

  5.教務處復核。

  6.學分認定委員會確認學分。

  7.學分認定委員會主任簽署認定意見。

  8.公示獲得學分的學生名單。對未取得學分的學生,學分認定委員會書面通知學生并說明原因。

  9.教務處記錄學生學分成績,并存檔。

  五.學分認定的處理

  1.未取得學分的學生對學校認定意見如有異議,可在得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由學生本人向學校學分仲裁小組提出書面復議申請。學校學分仲裁小組提請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復議,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在15日內召集有關教師、認定小組復議,作出決定并相關學生。

  2.學生對學校給予其他學生的學分認定如有異議,可以書面向學校學分仲裁小組反映。闡明提出異議的理由并有權得到答復。

  3.學生因模塊考核成績不合格而不能取得學分的處理。(1)可以申請補考,補考時間由學校安排。若補考后的模塊考核成績仍不合格者,可申請重修、改修或放棄(必修課程和有必修學分要求的選修課程不得放棄,選修課程中要求獲得必修學分的模塊有其他選擇的除外)。(2)重修要在接到不取得學分的通知后1年之內完成,重修所用時間不得與先前修習所用時間累加。同科課程(模塊)重修不得超過兩次。學生因修習時間不足不能取得學分的,可在補足修習時間后認定。

  六.學分管理

  1.學校設立學生學分檔案,由教務處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妥善保管學生學分認定相關材料,待上級落實信息系統軟件后,建立學生學分管理的平臺。

  2.學校不以學分獎勵學生,學生學習成績特別信優異或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可在“學生成長記錄冊”或“學籍管理卡”的相應欄目內予以真實記錄。

  3.合格學分是學生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主要依據,按照規定,高中學習期間學生必須取得相應學分,才能準予畢業。

  4.學分認定工作必須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學校學分認定工作應接受學生、家長、社會和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確保學分認定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州溫七中學生學分認定登記表

篇3:中學安全教育課程化實施方案

  灣龍中學安全教育課程化實施方案

  “牽手安全,珍愛生命”

  一、實施背景

  **年2月,國辦發〔**〕9號文件《關于轉發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務必認真貫徹執行。《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通過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安全責任感,使學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行為的知識和技能,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養成在日常生活和突發安全事件中正確應對的習慣,最大限度地預防安全事故發生和減少安全事件對中小學生造成的傷害,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指出:“堅持全面發展。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綱要中強調:要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和學校安全管理,提高預防災害、應急避險和防范違法犯罪活動的能力。

  “珍愛生命,安全第一”,安全教育工作應該始終擺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我校立足“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基點,十分重視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工作。為了更好地提升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切實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安全成長保駕護航,特制訂安全教育課程化實施方案。

  二、課程目標

  1、總體目標

  通過實施安全教育課程,使學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行為的知識和技能,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養成在日常生活和突發安全事件中正確應對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社會安全責任感,以保障學生安全健康的成長。

  2、具體目標

  (1)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體驗生命的可貴,養成珍愛生命、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掌握預防及應對各類安全事件、意外事故的知識和方法;

  (3)了解基本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常識,掌握常見病和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4)了解生活中的各項法律常識,不觸犯法律底線,做社會合格公民;

  (5)樹立拒絕誘惑、遠離危險、防范侵害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課程內容及實施方案

  1、設計思路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高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1)自覺遵守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行為規范。

  (2)了解考試泄密、違規的相關法律常識。養成維護考試紀律和規范的良好行為習慣。

  (3)自覺抵制影響和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活動,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

  (4)基本理解國際政治、經濟、宗教沖突現象,努力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團結。

  (5)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汲取其他國家文化的精華,抵制不良文化習俗的影響。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1)基本掌握和簡單運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的相關技能,進行自救、自護。有報告事件的意識和了解報告的途徑和方法。

  (2)掌握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了解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

  (3)掌握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和措施,正確對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4)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衛生公德。

  (5)了解有關禁毒的法律常識,拒絕毒品誘惑。

  (6)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模塊三:預防和應對網絡、信息安全事故。

  (1)樹立網絡交流中的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利用網絡習慣,提高網絡道德素養。

  (2)樹立不利用網絡發送有害信息或進行*x、色情、迷信等宣傳活動以及竊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識。

  模塊四: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災害中自救的各種技能,學習緊急救護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作貢獻。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2)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牽手安全,珍愛生命”安全教育課程以以上五個模塊為基本內容,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圍繞學生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所涉及的主要安全問題,把預防和應對公共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和信息安全、自然災害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作為安全課程內容,突出課程的主題性。

  2、具體安排

  第一學期

  時間課程內容對象主要負責人

  9月

  學校規章制度學習(新生始業教育)

  高一新生

  自然災害預防與自救

  高二學生

  10月

  運動受傷急救講座

  (運動會召開前舉行)

  高一學生

  黃澤等體育組教師

  調節情緒有方法

  (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衛生日)

  高二學生

  11月

  消防安全演習

  全體學生

  秋冬季節交替傳染病預防

  高一學生

  醫務室

  12月

  網絡安全

  高二學生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高三學生

  1月

  校園暴力的預防與應對

  高一學生

  假期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以出行安全為主題)

  全體學生

  各班主任

  第二學期

  時間課程內容對象主要負責人

  3月

  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動

  (安全主題漫畫、征文,安全口號征集、安全知識競賽等)

  全體學生

  安??啤F委

  法律安全伴我行

  高一學生

  法制副校長

  4月

  飲食安全主題講座

  高二學生

  相關社會人士

  挫折是一筆財富

  --抗挫折主題講座

  高三學生

  5月

  國際紅字會急救知識培訓

  (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

  紅十字會會員

  團委

  防震減災演習

  全體學生

  6月

  青春期自我保護

  全體女生

  毒品的危害主題講座

  (6月26日為國際禁毒日)

  高一學生

  相關社會人士

  7月

  假期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全體學生

  各班主任

  安全主題社會小調查

  實踐活動

  全體學生

  社會實踐小組長

  四、課程實施建議

  1、教學模式和方法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要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滲透公共安全教育內容。對無法在其他學科中滲透的公共安全教育內容,可以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公共安全知識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參觀和演練等方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針對單一主題或多個主題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游戲、實際體驗、影片欣賞、角色扮演等活動,也可以運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探索寓教于樂、寓教于豐富多彩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增強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以游戲和模擬為主;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辨析為主。

  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我校“牽手安全,珍愛生命”安全教育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知識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性校本課程。其中,態度觀念的轉變和技能的獲得比知識的掌握重要。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以活動式、體驗式方法為主,以講授式方法為輔。教學將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訓練、小組討論、社會調查等方法。

  2、適用年級和課時安排

  “牽手安全,珍愛生命”安全教育課程貫穿學生三年高中生活,圍繞學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安全問題,共設計了20個主題教育活動,其中小部分課程針對部分學生。因此,每位學生修足其中的18課時,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

  3、學習評價方法

  (1)學習態度:根據出勤率、活動參與程度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態度予以評價;

  (2)學習成果:每位學生參加安全知識小測試,同時選擇其中一個安全教育主題撰寫學習心得,或者展開調查、完成調查報告,也可上交宣傳安全教育主題作品一份(攝影、繪畫、征文等均可),要求不得抄襲!學校將優秀學生的各項作品整理,編輯成冊。

  五、課程開發與實施步驟

  1、成立課程開發小組,召開籌備會議

  組長:z副組長:z

  組員:zz

  2、宣傳發動,統一思想

  通過宣傳欄、廣播站、學生社團等多種途徑宣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為課程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3、編寫校本教材

  圍繞課程內容的20個主題,各成員負責相應主題活動的教學設計。

  編寫要求:

  (1)取材:選取的材料必須源自學生的日常生活,緊緊圍繞高中生經常會遇到面臨的安全事故。離學生生活較遠,過于生僻的安全知識可以不選取;

  (2)語言:教材語言應通俗易懂,便于學生讀懂、理解。

  (3)環節:每個主題的設計,應包括引言(重要性闡述)、典型案例、相關安全知識或者技巧、課后實踐或思考題等主要內容。

  4、具體進程

  (1)**年10月底前,完成收集資料,初步形成各主題的教學設計

  (2)**年11月初,完成校本教材的初步編訂整合工作

  (3)**年11月中旬--**年7月,開始嘗試實施校本課程相應主題,在實施中不斷反思、完善。

  (4)**年7月--8月,修改完善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