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學生日常常規制度

學生日常常規制度

2024-12-08 閱讀 1220

一日常規

一、考勤

  1.周一早至周五早上7:40到校。勞動小組7:30到校;周一至周五下午1:40到校,值日班長7:30到校。

  2.進班就交各科作業,組長下位收,及時記錄收繳作業情況(包括抄襲、未交、遲交、未完成)。勞動小組先交作業再勞動。

  3.早讀(3、5英語,2、4語文)做到進班即進校,進校即讀書。語文、英語課代表帶領同學們大聲朗讀,直到老師到來。

二、上課

  1.2分鐘預備鈴響后有秩序地進入教室,準備好課本文具,安*好或復習、預習功課。

  2.上課鈴響后老師走進課堂,班長喊“起立”,立正站好,老師還禮后坐下。

  3.上課遲到,要先喊“報告”,經老師許可后方能進教室。

  4.課堂上不準隨便說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要坐姿端正,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認真回答老師的提問。回答時要立正站好,聲音要洪亮,爭取回答問題或向老師提問時要舉手。

  5.認真完成課堂作業,接受老師對作業的檢查時站好,雙手把作業遞給老師。課代表到教師辦公室送交作業必須在上課預備鈴響前完成。

  6.下課鈴響后,老師宣布下課時,由班長喊“起立”,待老師走后或老師允許后再下課。

  7.自習課要保持肅靜,專心學習,嚴禁隨便說話、下位,班級干部做好班級值勤。

三、課間

  1.課間要做到不打架罵人,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要有秩序,不準在樓梯上和走廊內說笑、喧嘩、戲鬧和防礙他人行走。嚴禁攀附樓梯欄桿。

  2.課間提倡到室外休息,適當活動,調節身心,不留在室內做作業。

四、衛生

  1.室內晚上放學后打掃。

  2.室外早上、中午到校后打掃。

  3.自己負責腳下區域衛生,晚上放學前收拾干凈位洞,值日班長天天檢查。

一周常規

  1、周一參加7:50的晨會,下午第三節自習。

  2、周二下午參加班團活動,值周班長公布一周量化考核情況,班主任強調講話。

  3、周三“大掃除”。

  4、周四“每周一歌”(可視情況而定具體活動)

  5、周五放學后交換位置。

一月常規

  1、每月上交思想、學習的總結和下個月的計劃。

  2、上交一次優秀書法作業

  3、推薦一本好書

  4、生活委員清點班級公物,并上報情況。

  5、班長對學生量化進行月評價。評出“優秀小組”和“學習之星”等。

學期常規

  1、開學報名注冊,領書

  2、選舉新的班級委員,確定班級新的近期、中期、遠期奮斗目標。

  3、第十周半期考試。

  4、第十二周體育運動會。

  5、第十八周進行自評和互評,學生個人初評材料上報班主任處。

  6、第十九周期末考試。

  7、第二十一周領取期末成績。

篇2:小學生課堂常規之我見:教師心中的一桿秤

小學生課堂常規之我見:教師心中的一桿秤

新課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春的氣息,當然也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語文課堂正悄悄地起著變化:人文精神得到張揚,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尊重,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學......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快樂”、“熱鬧”背后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在新課程教學中脫離了課堂常規而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異,則脫離了課堂教學的本質,那真是“快樂”中現隱憂,“熱鬧”里要反思。

案例描述:

那是幾年前新課程改革剛剛起步的時候,在一次校級觀摩活動課上,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由于片面理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導致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課前,我把全班48名學生分成了6組,讓他們8人一組圍桌而坐,每組配備了一個無線話筒。并要求孩子們,上課一定要積極發言,聲音一定要響亮。還特別宣布一條:不必等老師指名,甚至可以不用舉手,隨時都可以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上課一開始,氣氛異常活躍,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著我提出的問題。不管學生回答得怎么樣,我都報以贊許的目光和微笑,還不停地給予表揚和獎勵。眼看有的孩子得到了那么多老師精心制作的“智慧星”,為了爭取發言的機會,一些孩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不停地搖擺著高高舉起的小手;有的為了搶話筒,與同伴爭執起來;有的干脆跑到講臺前,搶過老師用的話筒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后面的幾個小組似乎覺得眼前的一切與他們無關,孩子們隨意地擺弄著桌子上的東西,談論著不著邊際的話題......

看著這亂糟糟的一幕,我意識到了不妥,想竭力調控課堂,于是不斷地發出口令,要求孩子們靜下來,但我的聲音早已被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喧鬧聲淹沒了......

可想而知,這堂課就這樣砸了。

案例分析:

這是我從教生涯中的一個小小的案例,它給了我很多思考。作為一名教師,允許學生在課堂上“不必等老師指名,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樣的教學不可謂不民主、不開放;讓8人一組圍坐一桌,也不能說教師沒有關注每一個學生。但學生卻不領情,使課堂變得難以控制,讓教師陷入尷尬的境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我把我的疑惑提了出來,沒想到許多老師都有同感。大家熱烈地討論著,分析著。經過深入地討論分析,我們發現,許多教師把課堂的民主和開放簡單地等同于活躍和熱鬧,誤認為課堂不再需要常規;而有的教師認為需要常規,但生怕被扣上“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扼殺創新意識”的帽子,在課堂上羞于強調常規要求。那么,原來的課堂常規是否過時?課堂還要不要強調常規?如果需要,那么需要怎樣的常規?

再三思考后,我們認為課堂常規應該存在,只不過教師心中應該有一桿秤,以便在自由與限制中把握分寸。

新課程改革倡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索性學習的能力,通過教師的努力,課堂教學也的確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在教學調查實踐中,我們總有一種遺憾,那就是課堂常規問題。新課程理念是要課堂變得民主、開放,但我們認為課堂的民主和開放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活躍和熱鬧,更不應該毫無限制地一放到底,只放不收,把課堂變成了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造成課堂組織失控,秩序混亂,影響多數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課堂常規就是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能保證我們課堂的有序、有效。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做到課堂常規管理呢?我覺得必須做到以下最基本的三點:

一、課堂常規--教師心中有桿秤。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本身就意味著限制,教育過程始終處于自由與限制之間,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從學生成長的需要來看,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自由進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學生的學習包含著對規則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己,是教育的內容之一。常規不是捆綁學生的繩索,而是讓學生學習生活得更有序、更和諧的必然保證,而課堂常規作為訓練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的規范和標準,其本身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所以說,課堂依然需要常規,但更需要教師心中有一桿秤,以便在自由與限制中把握分寸。

課堂教學面對著全班幾十名學生,這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傳承知識、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的神圣殿堂。要把這幾十名性格不同、特點各異,愛好廣泛的學生統一到課堂教學的目標上來,沒有規矩是不可能的,必須把課堂置于教師的引導、管理和控制之下,通過教師的有效活動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去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保證正常課堂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去談學生自主問題,失去了課堂常規的保證,學生各行其是,每人只按自己的好惡去行動,課堂將會失去控制,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所以,課堂常規與新課程改革并不矛盾,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不排除必要的常規約束,相反,只有在常規得到了認真落實的基礎上,才能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有效地發揮,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可見,教師心中這桿秤是多么的重要。

二、課堂常規--那秤砣應是學生。

課堂常規不能簡單地冠以“傳統”和“現代”的帽子,現有的課堂常規需要去粗取精。

對于課堂常規,恐怕不能簡單地用“好”和“不好”加以評價,只能從合不合理的角度加以評判,評判是至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為誰而定?有何前提?

為誰而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規的制定自然需要考慮這一因素。就像前面案例中“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如果對象是中學生,所有“說”的內容就會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但對于小學生,尤其是好動、自控能力較差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就不見得能領這個情了。由于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課堂上難免出現開小差、做小動作、說閑話等情況,所以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地組織課堂,采用多種方法適時適當調控課堂。1、提問法: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精力不集中時,用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老師已準備提問的問題進行提問,以引起其注意。2、冷處理法:采取隔離的方式來分散影響,從而控制課堂的方法。如兩個學生打鬧時,可采取前后或左右分開他們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調整,男女隔開或動靜搭配坐。3、暗示法:當發現學生出現走神或教室內出現小騷動時,引導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回歸到課堂教學中,可以馬上停止講課,用目光注視這些學生,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并提示他注意聽課;或者運用提問法,請他回答問題,牽動他的注意力回歸;也可以教師在授課時,走進學生當中,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摸一摸他的頭,輕輕敲一下他的課桌,提示他注意聽講。4、無聲法:在大多數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老師突然表情嚴肅,以無聲的方式,*或站立1分鐘,以示警告,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5、活動法:適當的時候,可以課中有游戲、活動穿插,使學生快樂接受而不會開小差了。

有何前提?課堂之所以需要常規,是因為有四五十個甚至更多的人在一起學習,一節課只有40分鐘,有明確的教學任務需要完成。這就是前提。教師應該在每天新開課前反復強調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把學校的規章制度、老師的要求告訴他們,通過反復的強化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

三、課堂常規--“秤”與“砣”的和諧統一。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而課堂常規則要求學生遵守一定的課堂規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這看似是一對矛盾,實際上它們是統一的,是課堂教學中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只強調個性發展,就會造成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反,如果只講課堂常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會限制學生特長進步和個性形成,失去課程改革的意義。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才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如何才能實現課堂常規與學生個性的融合,充分發揮新課程教學的最大效益呢?

首先,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用平等的口吻、親切的語氣、中肯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對話。

其次,教師需要增強自己的“行為分辨”的意識和能力。課堂上學生的違規行為存在“犯錯不知錯”、“犯錯不自覺”、“知錯還犯錯”等幾種可能的情況,這需要分別對待。

第三,教師之間需要形成合力,持之以恒。盡管學校的課堂常規大同小異,教師心中的標準卻千差萬別。教師要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每節課的內容之一,貫穿滲透于學習活動之中,貫穿于長期的教育之中。

篇3:小學三年級學生語文課堂常規要求

很不錯的交流資料一、課前準備:

1、教學設備:電教設備開啟完畢,黑板擦拭干凈。

2、上課前必須準備好本節課要用的所有學習用品,書本統一放在課桌左上角,文具盒橫放在書本左上方,學具放在鉛筆盒下方。

3、預備鈴響后,要立即進入教室坐好,誦讀詩歌。

二、上課

坐姿:抬頭挺胸身體坐直,雙腳自然叉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放上或放下,手里不玩弄小物品。

舉手:右手自然舉起,五指并攏,向上舉直不離開桌面。

傾聽:別人講話時,要坐姿端正,專心致志地聽。應學會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第三不打斷同學的發言,等別人講完后,再舉手得到同意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

閱讀:讀書時,課堂閱讀分朗讀與默讀。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用普通話讀,發音標準,吐字清晰,聲音響亮。不重復字句,不頓讀,不指讀,不唱讀,不讀斷句。默讀的要求是:保持安靜、神情專注、態度認真、思維集中、動手動腦。端坐朗讀,雙手捧書,在身體正前方,拇指扣壓課本,書與桌面大約成45度角;站立朗讀,左手捧書,右手拇指和小指扣壓課本;默讀批注,課本平放展開于桌面,左手輕按課本,右手拿筆圈點勾畫;拿書放書做到毫無聲息。

表達:

1、要求大方自然,聲音響亮,口齒清楚;低年級能說完整的話,中高年級能說完整、連貫、規范的(長)話。

2、表述形式:語言親切,態度誠懇,便于交流。質疑時,用“為什么……”;“我有一個問題:……”;“請問#老師(##同學)等句式。回答問題時,用“讀了這段話我知道(明白)了……”;“我是這樣想的……”“我體會到……,我是從這段話體會到的……”等句式。參與討論時,用“我認為……”;“我還認為……”;“我有不同意見……”;“我補充……”;“我們小組的意見是……”等句式。

3、到前面表達:走到適當的位置雙腳自然站立,跟同學問好,目視同學,做到聲音洪亮、落落大方表達。

質疑:要有充分的自信,敢于發表意見,不懂就問。在學習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應該抓有意義的問題質疑,提高自己的質疑能力。

執筆姿勢:筆桿與練習本平面呈60度夾角,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筆點與筆尖距離保持3-4厘米。(拇指食指捏住筆,中指抵住筆桿底。余下兩指緊相依,指離筆尖一寸余。)

書寫姿勢:身體正,脊柱直,兩臂平放桌上,不聳肩,不歪頭,不伏在桌上,大腿呈水平狀態,兩足著地;眼離書本一尺,身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寫字時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右手握筆,做到筆畫清晰、字體規范。

討論:輕聲討論,積極發言,注意文明用語;討論時注意傾聽,不隨便打斷他人的發言,待后可以補充。

合作交流:

1、認真聽清老師提出的問題,先獨立思考解決的方案。

2、在組長的組織下,認真聽取同伴的意見,并準備好自己對同伴發言的評價。

3、在組長的安排下,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合作技能。(聽取、說明、求助、反思、自控、幫助、支持、說服、建議、協調)

5、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努力培養自己的合作意識。

6、認真聽取同伴、組長、教師的評價。

三、作業:要養成愛護簿本的良好習慣。作業時坐姿端正,努力做到“三個一”。作業必須按時、認真完成并及時訂正,課堂作業盡量當堂完成。

四、下課:聽到下課鈴聲,當老師宣布下課時,由班長口令“起立”,學生:“×老師,再見”,老師:“同學們再見”‘互致敬禮,然后學生整理好桌面上的所有書本放入抽屜,擺齊桌、凳,離開座位后必須把凳子靠入課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