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2024-10-16 閱讀 2519

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一、焦作物流業現狀分析

  經過多年的積聚和發展,焦作市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由此帶動了物流業的較快發展,物流業已成為焦作市服務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從貨運量方面看,公路貨運量占全市貨運總量的80%以上,公路主要貨源為煤炭及制品、礦物性建筑材料、水泥、化工原料及制品。

二、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系統分析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是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為支撐,以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換為手段,以“信息服務網站”為表現形式和紐帶,通過聯接物流企業、工商企業、政金融機構、物流設備供應商等各類物流主體,有效整合各類物流信息資源,最終建成集成化的物流信息展示查詢平臺和物流行業服務窗口,以及網上虛擬綜合物流市場。

  (一)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必要性

  1、消除物流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提升綜合效率

  通過平臺將獨立的物流業務系統、企業系統、等聯系起來,信息的協同促進了業務流程的協同,從而提升了綜合效率。

  2、物流信息分布廣泛,需要公共平臺來實現信息流轉

  根據焦作市特點,中小企業在企業總數中所占比例較高,這就使得物流供需信息源分布廣泛,這些信息源的聯通和信息流轉需要由一個公共平臺來進行統一的管理、匹配和協調。

  3、信息平臺的建設可以完善物流信息服務體系

  目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普及率不高,需要建設公共平臺的物流信息服務體系來為物流企業提供服務。

  4、有利于焦作物流企業轉型升級。目前焦作物流總體信息化水平較低,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焦作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基礎

  1、焦作市物流企業正處于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的關鍵階段,這些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已較為迫切。

  2、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省市政府均把物流業作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臺規劃方案

  焦作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將按照“2+4+5”的規劃方案進行建設,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核心定位、五大業務功能、五項公共服務。

  (一)兩個核心定位

  (1)信息展示中心:物流行業各類信息的集中展示中心。

  (2)數據交換中心:根據規范標準,為物流行業業務信息提供數據交換服務,支持不同主體之間的數據交換、并與省際平臺實現數據互通。

  (二)五大業務功能

  平臺提供門戶網站、信息發布、信息查詢、數據交換四大業務功能。

  (三)五項公共服務

  平臺提供數字語音服務、結算保險服務、GPS增值服務、誠信評價服務、四項公共服務。

篇2:信息化校園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方案

信息化校園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方案

一、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

  通過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構造能夠滿足數字化校園應用長期持續發展的應用框架,通過這一穩定、可擴展的應用框架為應用系統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撐和服務。該應用框架將充分支持于學校的應用需求和未來發展,同時考慮到系統的總體擁有成本,必須采用先進的理念和思路,輔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技術,運用現代系統工程和項目管理規范標準,科學合理的進行建設。

  建成完整統一、技術先進,覆蓋全面、應用深入,高效穩定、安全可靠的數字化校園,消除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建立校級統一信息系統,實現部門間流程通暢,可平滑過渡到新一代技術,對校園的各項服務管理工作和廣大教職工提供無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務。具體目標就是實現“四個數字化”:

  1、校園環境數字化

  完善軟硬件支撐平臺,健全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為我校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提供堅固的基石,為整個數字化校園項目保駕護航。實現信息管理標準體系(數據標準、技術標準、管理規范等);硬件網絡環境平臺中的網絡環境和上網行為管理等;基礎軟件平臺中的個人統一門戶、統一身份認證及授權中心、數據共享中心、公共通訊集成平臺和數據報送流程管理等方面建設。實現校園的學習環境數字化、教學環境數字化及校園的生活環境數字化。

  2、教學資源數字化

  在我校數字化校園統一的規劃下,重點收(搜)集、整合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各類教學資源庫。將大量的電子備課資源、課件資源、題目資源、案例資源、科研成果資源、學生學習社區資源、教師學習資源、電子圖書資料等收(搜)集、篩選、整理、優化,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的優化與整合,完善教學資源庫,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使其高效、安全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加強輔助教學力度。

  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處理,運用現代的、整體的、系統的、網絡協作的新思維方式來指導和規劃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依托校園網建設起一個系統的、規范的、開放的、高效的海量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幫助學校走出“信息孤島”的困境,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學資源質量,為我校師生建立一個支持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平臺,極大地延伸學校教育中教與學的時空,為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資源支撐。使學生體驗數字化學習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有成效地、更有個性地學習。教學資源數字化平臺也把教師從傳統的、低效的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與學,發揮教師的能動性進行教學創新,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及教學效果,提升專業化水平,從而整體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3、教學數字化

  以“數字化管理,無紙化辦公”為核心思想,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整合完善學校辦公OA、一卡通、教師發展檔案管理等管理系統,構建覆蓋全校日常工作流程的、協同的管理信息體系,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強化信息技術在教育管理領域中的應用,通過管理信息的同步與共享,暢通我校的信息流,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精細化,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智能化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校園網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提供了高速通道,以我校的光纖為主干,通過網絡來實現管理手段的創新,實現教育管理數字化,使各管理模塊之間的運行與學校的管理模式實現一致,能夠相互協作、統一調度,營造很好的數字化辦公氛圍。數字化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最基礎性工程,也是管理制度勢在必行的改革,將數字化管理作為我校*****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政治、體制上加以確保,使學校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躍上一個新的臺階。教育管理數字化作為傳統管理模式的補充,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利于實現上下級、部門間更迅速便捷的協調溝通,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滿活力的新型管理機制,提高了教育規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提高服務管理水平,達到提高辦事效率和質量,同時為學校數字化的發展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4、教學應用數字化

  進一步提高教學數字化應用水平,發揮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數字化應用效益,構建智能先進實用的教學應用軟件平臺,推動信息化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有效使用,踐行教育部“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的信息化要求,將信息化技術真正地服務教育,服務老師,服務學生!

  通過建立網絡資源與其他學習資源相互溝通的體制,整合、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學校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益,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術支持服務。

  實現教學過程,教學管理數字化,科研管理數字化等教學應用數字化,教學應用數字化覆蓋學??蒲?、教學管理和師生與家長生活的各項需要,依托學校基礎數據庫與綜合信息平臺所建立的輔助決策系統為學校提高科學管理決策提供支持,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創造主動式、協同式、研究式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建立師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結合校內各多媒體教學設備,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讓網絡進入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廣闊自由的環境,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延學習時空的維度,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整合各種課程資源,采用圖、文、音、像等多種手段對教材進行演繹,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交互,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習上需要幫助的個別學生進行單獨指導,也可組織學生相互協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網絡信息資源,主動地搜集信息,不斷擴展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教師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更方便、更輕松地互通有無,分享成果。網絡輔助教學必將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數字化建設總體寬架

  學校信息化校園信息平臺的框架包括如下方面:

  1、基礎設施層:是信息化校園軟硬件支撐系統,包括網絡資源、硬件服務器、存儲、支撐軟件等。

  2、信息化校園應用系統基礎平臺:包括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統一公共數據平臺、公共通訊平臺、數據填報流程管理平臺等。

  3、應用系統層:是面向學校各部處的各類信息管理系統和面向師生的各類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分為管理中心、資源中心、服務中心。

  4、信息服務層:為各級領導、相關管理員、教師、學生提供各種個人業務操作服務、查詢、報表、統計分析、決策等。

  5、信息安全體系:信息化校園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組織、安全評估、安全技術等

  6、信息標準/管理/保障體系:包括信息、技術標準、組織機構、管理制度、運維保障體系等。

三、數字化建設內容

  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容將包括如下內容:

  1、建立數字化校園配套的體系建設,包括信息標準體系、安全體系、運維保障體系等建設;

  2、建立起能夠適應未來信息化發展的集成解決方案,以“創新、融合、開放、體驗”為支點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Ucenter)、數據共享中心平臺,公共通訊集成平臺,數據流程管理等基礎平臺;

  3、新建和升級滿足各部門管理需要的各類應用系統,包括協同辦公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工管理系統、科研管理平臺、人事管理平臺、財務管理平臺、一卡通管理平臺、資產管理平臺、招生管理平臺等應用系統;

  4、完善軟硬件支撐平臺;

  5、同時建立面向長期發展的技術隊伍、建立規范化應用建設的技術模式,建立配套應用的安全和運行保障體系。

四、信息標準和規范體系建設

  建設一套符合學校自身實際的信息化管理標準體系――《*學校信息化管理標準》,包括信息標準、代碼編碼標準、技術標準、管理規范等,為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提供基礎條件,保證信息在采集、交換、傳輸過程中有統一、科學、規范的分類和描述,確保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使用、管理、維護規范有序。

五、基礎平臺建設

  1、統一身份認證平臺

  統一身份認證與授權平臺主要為各應用系統提供集中的身份認證與授權服務。用戶通過統一信息門戶實現單點登錄,提高信息化管理應用系統的安全性。通過指定相應的集中認證技術規范,提供統一的應用系統用戶管理接口,最終實現所有新建系統用戶認證的集中統一管理。

  2、數據共享中心平臺

  數據中心平臺是指在校園內搭建一個面向應用、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技術先進、規范統一、靈活可擴展的統一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通過數據交換工具進行數據過濾、清洗和雙向傳遞,實現各業務系統和數據中心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提供統一、規范、準確、實時的權威數據服務。

  3、個人應用門戶平臺

  提供標準的門戶支撐架構、集成工具和應用平臺,整合來自不同的應用系統、不同數據源、不同平臺的各種類型的數據和資源,實現一個為所有用戶群體量身定制的系統架構形成以用戶為中心,重視流程及整體工作效能,提供統一登陸界面,實現信息的集中訪問,解決校園內各系統的界面集成問題,為師生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入口,只要登入到portal,就能夠進入對應的業務系統,真正的去完成業務功能,建立用戶的網上協作平臺和個性化的個人工作平臺。在個人門戶上可以通過數據共享中心推送過來的信息分權限智能檢索并可通過數據重組將分散到個人的信息按照web2.0的方式組合成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

  4、公共通訊集成平臺

  短信集成平臺應該是基于學校成面上的集成平臺,按照SOA標準任何業務系統都可以與短信平臺進行集成。

  5、數據報送流程平臺

  依托該平臺,可以很方便地快速構建滿足用戶需求的信息系統,有效發揮信息資源管理給組織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業務優化。表單平臺具有高度仿真、智能、柔性、自定義流程、集中的表單中心管理特征。

六、數字化平臺整合

  1、集成學校原有的系統,提高利用率,做到不重復投入。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對原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2、根據上章節提出的應用系統的內容,學校還沒有相應的系統進行全新的建設,依照靈活、動態、可集成的技術路線。

篇3:電子政務信息歸集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電子政務信息歸集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一、建設目標

  基于電子政務外網建設“一中心”(信用信息數據中心)、“兩體系”(信用信息歸集與共享交換體系和信用信息應用服務體系)、“一站群”(“信用湖北”網站群)等設施,實現省市縣三級統一平臺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服務。

二、建設內容

  按照理念先進、架構科學、規模適度、擴展性強的要求,主要建設數據中心機房、平臺硬件設施、軟件系統、數據保障和重點領域試點示范等內容,完成編制信用信息目錄、建立信用主體標識、歸集信用信息數據、保障信用信息安全、規范和促進信用信息應用等任務。

三、工作進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平臺建設。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常務副省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將平臺建設作為先導工程來抓。

  (二)科學設計方案,務實推進項目建設。在充分調研并邀請專家學者多次深入研究論證基礎上,提出了平臺建設基本方案。

  (三)編制信用目錄,創新信息管理模式。以全省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為基本指向,采取“1+2+X”的目錄編制方法,統一編制和集中發布全省信用信息目錄。

  (四)統一信用代碼,實現一碼覆蓋多碼。編制發布了《湖北省信用主體編碼規范》地方標準,覆蓋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然人兩類信用主體,與身份證號碼等業務碼關聯對應。

  (五)建設匯集系統,加強信用數據保障。開發了省信用信息平臺行業領域信用信息匯集系統通用軟件。

  (六)設立專責機構,充實平臺建設力量。掛牌成立“湖北省信用信息中心”,抽調專人設立了省信用辦,組織保障得以落實。

  (七)建立兩個清單,構建聯合懲戒機制。在印發《湖北省企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辦法(試行)》的基礎上,研究發布企業失信行為清單和企業失信行為懲戒措施清單,確保辦法落地實施。

  (八)推進試點示范,探索信用信息應用。積極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區域綜合性試點和行業性信用建設試點示范,扎實推進“國家信用建設示范城市”創建工作。

  (九)加強考核督辦,促進各方責任落實。制定了省直部門和市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考核評分辦法,嚴格責任落實。

四、完善計劃

  為進一步實現省市縣三級統一平臺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服務,下一步,我省將采取滾動推進的方式,進行建設:

  20*-20*年: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保障機制、質量控制機制、數據管理與服務的安全機制,推進信源單位數據標準化和系統接口適應性改造,開展重點領域試點示范的應用服務。

  20*-20*年:進一步加強信用數據建設,實現列入目錄的信用數據基本入庫,深化重點領域應用和試點示范建設,拓展平臺功能,探索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