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工作意見
根據《省鋁土礦資源開發利用規劃(*―20**年)》(晉政辦發〔*〕72號)精神,“十二五”期間,省政府將重點建設(靈石―霍州)鋁工業基地,規模為80萬噸氧化鋁。為盡快落實省政府規劃,市政府于20**年12月22日與東方希望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書》,擬共同建設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為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我市鋁土礦資源,現就加快推進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的重要意義
我市鋁土礦資源豐富,尤以靈石為最,其境內鋁土礦面積達276平方公里,資源儲量約為3.344億噸,且資源賦存淺、易開采。建設鋁工業循環經濟園有利于加快鋁土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鋁加工工業的發展,符合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同時,鋁工業與煤焦產業互為關聯,鋁工業產業鏈與煤化工產業鏈互補有無、有機結合,從而實現資源化、循環化和再利用。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規劃實施系列循環項目11個,總投資300億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稅收25億元,將成為同行業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資源節約、競爭力強的大型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對于全市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認真做好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規劃
“十二五”期間,市政府將全力支持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市直有關單位及靈石縣政府要認真做好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的規劃,將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的11個項目分年度作出投資計劃、實施內容、進度安排、推進措施等,并嚴格按照規劃,精心組織實施。
三、全力搞好鋁工業循環經濟園的資源配置
為加快推進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市政府擬將靈石縣范圍內未取得礦權的鋁土礦資源依法配置,擇優供給,以保證重點鋁工業循環經濟園的配套資源。其他縣域內的鋁土礦資源同樣采取優勝劣汰,依法配置,確保資源配置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有利全市鋁工業產業的規模發展、園區集聚。各縣(區、市)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遵循經濟規律,堅持全市鋁工業發展原則,嚴格限制鋁土礦資源勘測、開采項目的立項審批以及探礦權、采礦權設置和礦山建設用地審批。其他如用水、用電、環境容量等各項資源配置也要向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傾斜,全力以赴保障項目建設。
四、加強對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的組織領導
東方希望集團(靈石)鋁工業循環經濟園是我市“十二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靈石縣和市直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切實履行職責,提高辦事效率,用足用好政策,為項目建設提供最優質、最便捷的服務,創造最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靈石縣政府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從鋁工業循環經濟園立項、征地、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協調、幫助和服務,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千方百計推進工程進度,確保圓滿完成鋁工業循環經濟園建設任務。
篇2:X縣項目農業建設工作意見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村穩定,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寬裕型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現就全縣項目農業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進一步強化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突出農業項目建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學先進,趕先進,立足南通,進位爭先,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化、規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約化,不斷推進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非農化,不斷開展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新局面。
二、發展目標
推進糧油穩定發展和蔬菜優質化,全縣優質糧食播種面積110萬畝,糧食產量50萬噸;雙低油菜播栽面積10萬畝以上,總產2萬噸;蔬菜設施栽培面積3.8萬畝。
推進蠶桑生產標準化和畜禽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全縣桑園面積15萬畝,蠶繭產量1.8萬噸;生豬飼養量110萬頭,其中三元雜交商品豬占60%以上;家禽飼養量4500萬羽,出欄2100萬羽,產禽蛋20萬噸;山羊飼養量78萬只,出欄43萬只;水產品養殖面積16.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2.2萬噸。
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全縣新(擴)建投資額超100萬的現代農業園區160個,投資額超2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50個。
推進“三資”開發農業,全縣吸引“三資”開發農業投資總額5億元,其中縣外民資1億元,新批注冊外資額萬美元,注冊外資到賬額500萬美元。
推進農村剩余勞力轉移,全縣新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1萬人,非農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份額達80%以上。
推進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建設,全縣新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3個以上,品牌農產品超市銷售額2億元。
推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全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達6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
三、工作重點
1、充分利用挖掘資源潛力,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
資源是決定項目農業建設發展的重要條件,按照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和挖掘資源潛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規模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產業,即:優質稻米、弱筋小麥、雙低油菜、蠶桑、家禽、家畜、水產、蔬菜、海洋特色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在保證糧食安全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建立優質稻米、弱筋小麥、“雙低油菜”三大產業的優質高產示范基地。,全縣在河北里下河地區建立20萬畝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在河東、河南地區建設2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和10萬畝“雙低”油菜生產基地;推廣種植弱筋小麥“寧麥9號”、“揚麥13號”;油菜推廣“秦油7號”;玉米大力推廣種植“蘇玉19”;水稻推廣抗條紋葉枯病的“揚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號”。
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產業配套的發展思路,全力提升蠶桑主導產業。加大桑園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大力組織實施桑園更新改造和填平補齊新擴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著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適度發展新擴成片桑園,穩定桑園面積15萬畝。大力推廣蠶桑新品種、小蠶飼育自動加溫補濕器,小蠶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實施桑園合理套夾種,提高夾種指數,提高桑園綜合經濟效益。大力培育家禽、家畜產業,加大畜禽品種改良力度,大力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穩步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規模蛋雞養殖場良種普及率達100%,二元母豬存欄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豬出欄提高8%,食草動物肉鵝、羊子等存欄提高20%以上。同時圍繞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要求,規范畜禽生產環節,強化產品質量監控,擴大市場份額,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畜禽產品占生產總量的70%以上。
大力提升蔬菜產業發展檔次,全縣蔬菜播種面積增加1~1.5萬畝,發展設施栽培面積確保3.8萬畝,力爭4萬畝。充分利用河道溝塘,大力培育水產養殖產業,全縣河豚養殖450萬尾、鰻魚養殖3000萬尾、鱘魚養殖20萬尾、雙季蝦養殖畝以及6萬多畝的“四大家魚”的養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產業,開發利用淺海灘涂發展紫菜、貝類養殖,全年海水養殖面積10萬畝,其中紫菜養殖2.5萬畝,貝類養殖7.5萬畝。開發深度加工,著力提高紫菜產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綠色生態產業,圍繞改善優化投資和人居環境,建設綠色生態林業產業,進一步加強城鎮綠化,完善綠色通道,實施鎮村綠化示范工程。全縣成片造林3000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10萬畝,四旁植樹50萬株。
2、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強化項目農業建設載體
資金是發展項目農業的基礎,要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積聚和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猛攻農業招商引資,投資項目農業建設。突出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鼓勵引導投資者增資擴股,擴大生產規模,形成連帶擴散效益。
一是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圍繞產業特色、區域優勢,集聚各類資源,整合生產要素,限制休閑觀光業的發展。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其中全縣建立各類生產示范區90個,即糧油業建成萬畝無公害優質弱筋小麥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萬畝無公害優質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千畝無公害雙低油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蠶桑業建成萬畝蠶桑標準化示范區2個、千畝豐產桑園示范區5個、百畝優質高產高效桑園示范方50個;畜牧業建成禽蛋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無公害標準化規模畜禽養殖示范小區5個、新建標準化萬羽雞場5個,標準化千頭豬場5個,標準化百只羊場5個;水產業建成無公害優質水產養殖示范區5個。
二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龍頭企業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和技術改造,實施品牌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全縣要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各1家、縣級龍頭企業5家,全縣年銷售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6家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5%。嚴禁發展簡易大米加工企業,重點培育四種類型的龍頭企業。
(1)催生一批勞動密集型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圍繞蠶桑、畜禽兩大支柱產業,鼓勵投資者興辦農產品深度加工企業,鼓勵現有企業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
(2)培大一批有科技創新開發能力的成長型龍頭企業。重點扶持和引導中洋集團、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抓好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經營。
(3)做強一批有核心競爭優勢的骨干型龍頭企業。重點做好繭絲綢加工產業鏈、紫菜加工產業鏈的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加大對繭絲綢集團、蘭波公司等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加快與農戶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建成外向型、產業化經營的“骨干型”龍頭企業。
(4)配套一批產業發展服務流通型農業企業。積極引導天成飼料公司、海安縣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服務型農業企業瞄準市場發展生產,組織銷售,加強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關系,全縣提升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市場2個。同時龍頭企業要積極實施生產標準化、產品名牌化、營銷外向化戰略,擴大農產品出口。全縣要新增市級以上名牌農產品5個。積極儲備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項目,縣級、市級和省、國家級龍頭企業要分別有200萬元、1000萬元和萬元以上發展項目。
篇3:循環經濟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肥城市循環經濟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討論稿)
我市的產業結構以資源開發型為主,造紙、化工、建材、火力發電和煤炭開采等產業比重較大;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結構性污染十分突出。
此外,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和浪費并存;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過量,畜禽養殖污染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帶來環境污染和土地、生態破壞;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包括醫療廢物)產生量不斷增加,對環境造成潛在威脅等環境問題依然無法根本解決。若繼續沿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必然對現有的資原創源和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浪費和破壞。
因此,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所謂循環經濟,是指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并以3R生產方式,即:廢物減量化(Reduce)、資源的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利用(Recycle),為社會經濟活動行為準則的經濟模式。它是通過使資源以最低的投入達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強調廢物的正確處理和資源回收,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促進廢物減量化、無害化以及資源化。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循環經濟被譽為是一場以市場驅動為主導的產品工業向以生態規律為準則的綠色工業轉變的工業革命。它使經濟活動由過去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物質單向流動轉向“資源→產品→循環再生資源”的物質閉路循環過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界、公眾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推動。目前,世界發達國家均普遍推行這一經濟發展新模式。實施循環經濟應從以下幾個大方面入手:
一、成立領導機構
市政府成立循環經濟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高新區、環保局、經貿局、建設局、計劃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首先申報循環經濟試點市,批準后,再請有關科研單位制定全市循環經濟建設工作規劃,并邀請專家評審,最后,依照規劃指導全市循環經濟的開展。
二、轉變經濟意識
1、從資源經濟轉變為生態經濟。循環利用不能理解為循環回到原點的閉合循環,而是一種循環發展上升的模型,是上一環節廢物成為下一個產品原料的結合。它的物質流、能量流是持續的、不間斷的循環發展,體現了其生態特征。
2、從非生態效益型經濟轉變為生態效益型經濟。自然、經濟、社會三個規律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力求經濟效益最大化。
3、從非環境優化型經濟轉變為環境優化型經濟。要逐步優化環境,推行環境優化型經濟模式,努力發展循環經濟。
三、營造宣傳氛圍
宣傳工作在循環經濟起步階段尤為重要。宣傳要圍繞著循環經濟、生態市建設全面展開,充分運用電臺、電視臺、報刊、宣傳冊等各種形式、各種手段大力宣傳。要以*****、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廢物循環利用、改善生活生產條件等內容為主。在工作中要提高透明度,鼓勵公眾參與,廣泛采納群眾意見,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循環經濟發展的氛圍,倡導循環企業、循環工業園區、循環社會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四、建立支撐體系
1、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的制度體系。在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基礎上,還應陸續制定我們本區域需要的政府規章、規劃、標準等。
2、建立綠色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應減去產品資本折舊、自然資源損耗、環境資源損耗(環境污染損失)之值,即變傳統國內生產總值(GDP)為綠色國內生產總值(EDP)。不計環境成本,在長期的經濟總帳上是要吃虧的。
3、建立健全“綠色技術”支撐體系。推行循環經濟,必須有綠色技術支撐,這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性,是我們推行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市的必需。綠色技術包括環境技術、資源化技術、減少廢物排放以及資源消耗技術等。
4、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體系。要認真研究一系列相關政策如政府獎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原材料、廢棄物的稅收和收費政策、政府優先采購政策、價格政策和其他政策等,從政策引導上,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加強合作交流
積極交流、學習、借鑒循環經濟和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引進消化外來的先進技術,把外來資金與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外來資金投向高新技術、污染防治、節約能源和原材料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進一步推動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生態市建設。
六、推行方法與模式
1、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企業層次的循環,是循環經濟中的小循環,是指企業自身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推行清潔生產,堅決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設備和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環境準入制度,禁止建設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項目,將會取得長期、明顯的環境經濟效益。目前,我市有七家企業已經開展這項工作。其中,肥城精制鹽廠已通過了省里組織的清潔生產審核,肥城銀寶食品有限公司已投入20萬元資金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工作。
2、積極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是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我們必須不斷提高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通過推行ISO14000認證,獲取國際貿易通行證,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加快循環經濟理念在管理領域的成長與推進。
3、建設生態園區。建設生態園區是區域層次的中循環,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是推進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它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工業或農業群落的物質集成、信息集成以及區域內個體間副產品或廢棄物的相互交換關系,形成生態產業鏈。可使有限資源在區域內得以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減少產品和服務能源的使用量。建設生態園區,應尋求企業間的關聯度,進行產業鏈接,搭好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平臺,建立起相關工業企業的生態平衡關系;培育出一批典型和亮點工程,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構筑起我市循環生態產業體系,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我市建設生態園區應以現有工業企業為框架,有選擇的引進新上項目,合理搭配,尋求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和銜接,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絡,使園區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市高新區要申報循環經濟示范區試點,肥城阿斯德化有限公司要申報循環經濟示范企業試點等工作。我市現有熱電聯產系統、水泥生產系統、化工生產系統、造紙生產系統、釀酒生產系統、食品加工系統、養殖生產系統等,各生產系統均有廢棄物、污染物產生,若相互間構成橫向聯合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網狀結構,將取得巨大效益。
第一條循環經濟鏈為:磷銨、硫酸、水泥行業聯產。磷礦石經粉磨,與硫酸進行萃取反應,過濾后得到磷酸,排出廢渣磷石膏;磷酸與氨進行中和反應,經濃縮、噴漿造粒干燥,得到磷銨產品。廢磷石膏與焦炭、粘土等輔助材料經烘干,配制成生料,送入水泥機窯內進行分解、煅燒生成的熟料與石膏、鍋爐爐渣粉磨為水泥產品;生成的含二氧化硫的窯氣經凈化、干燥,轉化為三氧化硫,與水化合吸收后制得硫酸;硫酸再循環利用作為生產磷銨的原料。該循環是利用一種主要原料磷礦石,在生產磷銨的同時,得到用于生產水泥的磷石膏廢渣和生產硫酸的硫鐵礦渣,這樣既消除了兩種污染物,又避免了這兩種礦產的開采。
第二條循環經濟鏈為:熱電、甲酸、化肥、釀酒、水泥行業聯產。熱電廠以劣質煤和煤矸石為原料,采用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生成電和蒸汽用于甲酸、化肥、造紙、釀酒生產,排放的爐渣可用作水泥混合材料;甲酸生產產生的N2、H2等氣體用于化肥廠合成銨系統,廢渣用于復合肥料生產;釀酒產生的廢酒精用于化肥生產,酒糟廢渣用于養殖或作為熱電廠的添加燃料;生產化肥作產生的廢渣可用于水泥生產等等。該循環是通過中間產品的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將多行業的主副產品充分加以利用,使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到較低水平。第三條循環經濟鏈為:農業、養殖業的聯產。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等垃圾與生活垃圾經處理后堆肥還田,用于有機蔬菜種植或漁業養殖,大大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多余部分可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于生活,減少了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產生的污染;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和漁業養殖;秸稈回收后青貯,用于畜禽養殖等等。該循環通過下一層將上一層所產生的廢棄物消化,并相互銜接,形成鏈狀循環,適合于大規模聯產。
4、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示范建設試點工作。鼓勵、引導肥城礦業集團、石橫發電廠、石橫特鋼有限公司、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單位和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業申報循環經濟示范企業。依托大型企業在資源(包括廢棄物)、技術、設施上的優勢,探索實現經濟循環的有效途徑,樹立樣板工程,以點帶面,逐步帶動起我市經濟發展的大循環,以取得長足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因此,我們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道路和模式,建立起完備的生態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生態市建設的目標,為實現肥城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0**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