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2024-08-14 閱讀 3971

  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xx月x日~x日

  調查對象:南通大學主校區和鐘秀校區共5個專業(軟件工程、應用物理、統計、國貿、歷史師范)共50名同學,其中男25人女25人。

  調查方式:通過問卷調查和打分的形式得出數據調查結果:在通過抽樣和剔除無效數據后得到“附表”調查項目:共三點,分別為校區環境宿舍環境教室環境

  本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南通大學的校園環境進行的,目的是調查同學們對于校園環境的態度,從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進步和努力的地方,為學校建設出一份力。

  校園綠化是校園環境優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校園綠化不僅要與學生的審美教育相協調,與校園建筑的園林化、藝術化相協調,還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協調,使校園環境真正成為塑造人、影響人的特殊課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區的建設方面還是差強人意。通過在南通大學兩個校區的調查和自己的親身體會發現,同學們對于南通大學主校區的校園環境和鐘秀校區的環境評價差距很大,南通大學主校區也叫做新校區各個方面相對于鐘秀來說要好很多,同學們自然對其校園環境的評價較高。相反,在鐘秀的同學來看自己的校區綠化、河流情況方面就不是很好,所以可以看出校區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兩個校區都出現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校區內部和周邊的湖泊河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學們的不自覺或是學校對于河水方面沒有足夠的重視,清潔方面沒有做到位,這點在報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凈與否看似和同學的學習生活沒有很大關系,但是河流其實對于校區的美感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學生們可以在河邊早讀,路過湖泊的時候也能感覺到湖面如鏡的美麗,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園園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議學校應該組織專門人員和學校里有關專業的學生一起來做個暑期實踐,一方面也是讓有關專業的學生可以把所學的知識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園。另一方面這個改變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學的形象,讓學生們都知道通大對于學生的關注,傳播通大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

篇2:《數字化校園環境下校本課程實踐研究》課題中期研究報告

一、課題簡介

本課題于**年9月申報,**年1月獲得揚州市電化教育館批準,隸屬于揚州市電化教育館的《"數字化學校"建設模式和效益評價研究》國家課題下的子課題。

1、課題研究的背景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上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為了貫徹第三次全教會精神,2000年,教育部規定:地方和學校布置的選修課占周課時累計數的10.8%和18.6%,同時學校還要承當“綜合實踐活動”(占8.8%)的課程。改變了以前學校和教師在課程開發中完全被動接受的角色,原則上肯定了學校和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權利和地位。

隨著“校校通”工程的進一步開展,網絡已被大多數學校所接受,并且我校已經實現“班班通”,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也成為教學模式上的一支生力軍,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促進新課程實驗的順利實施,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益;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能力的發展;開展研究以網絡為基礎,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到教與學活動信息化的“數字化學校”建設與應用;進一步探索與研究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支持的信息化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與創新。經過多年信息化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校迫切需要一個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能夠有效集成、配置、整合校本課程教學資源,實現優化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學習平臺,因此我們確立《數字化學校環境下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

2、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學校現有與即將開發應用的校本課程信息軟件的教育教學,化繁難為直觀,化籠統為具象,化理性為感性,激發學生學習校本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興趣。

(2)通過分年段、分目標的教學實踐,讓學生暢游于多彩的校本課程的音、色、態、畫、像之中。

(3)在已建成的學校互聯網上開辟專題網站,讓學生在網絡海洋中獲取“校本閱讀”知識,學校網和因特網的連通,為學生打開了一個通向世界的窗口,進一步培養學生學會在網上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世界,自信表示的廣闊天地。

(4)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生成一支深諳校本課程,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業務能力的教師隊伍。

3、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圍繞“校本閱讀”這一紅線,立足課堂,主抓校內。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特征,即時開發、生成、更新“走進古詩文”校本課程。

(2)根據校本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需要出現的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集成處置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

(3)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借助Email、BBs、Webquest、Blog、甚至QQ等網通工具,進行校本課程的對話、協商、討論乃至爭論,實現相互間的推薦,培養學生獨立考慮,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構建競爭、協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基本網絡學習。

二、課題研究已經開展的工作

1.建立領導機構

由校長、教師、課程^專~家、網絡技術^專~家、家長一起組成課程開發委員會,校長任委員會主任,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證和領導保證。其職能是:咨詢、把關、審查和提供協助。

2.進行前期論證

校本課程開發之前經過前期論證。論證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要將開發的目的、意義、項目報課程開發委員會,經委員會討論認定;二是將開發的課程拿到學生中去征求意見,看課程內容學生是否喜歡,是否需要。

3、建立校本課程專題網站

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與其他校本課程的開發相比,主要不同就在于應用網絡技術、形成網絡版的校本課程,專題網站的建立真正實現了教師、家長、學生一起參與學習、推薦、互動。

4.培訓師資

對教師的培訓立足于校本培訓。內容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課程理論和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理論的培訓,讓教師初步掌握課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常識、課程探究、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等基本理論,為網絡環境下課程開發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時拓寬其知識面,重新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為課程的開發提供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對教師進行網絡相關知識的培訓,加深教師對網絡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掌握網絡環境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計算機知識。

5.開發《走進古詩文》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需要明確主題、范圍與領域。主題的確立要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學生的內在需要。檢驗任何一類課程是否勝利的標志很多,但學生的需要必需放在首要位置。為了使開發的課程能夠符合學生的興趣和喜好,開發者應該在學生中開展廣泛的調查,通過開座談會等方式,讓學生自身確定感興趣的領域和知識。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需有相應的資料、信息作支撐。開發的課程主題確定后,我們利用圖書館、資料室、網絡大量搜集資料。在以上充沛準備的基礎上我校研制開發了《走進古詩文》校本教材一套三冊,分別為低、中、高年級段使用。

6、圍繞課題開展教科研活動

篇3: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xx月x日~x日

  調查對象:南通大學主校區和鐘秀校區共5個專業(軟件工程、應用物理、統計、國貿、歷史師范)共50名同學,其中男25人女25人。

  調查方式:通過問卷調查和打分的形式得出數據調查結果:在通過抽樣和剔除無效數據后得到“附表”調查項目:共三點,分別為校區環境宿舍環境教室環境

  本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南通大學的校園環境進行的,目的是調查同學們對于校園環境的態度,從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進步和努力的地方,為學校建設出一份力。

  校園綠化是校園環境優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校園綠化不僅要與學生的審美教育相協調,與校園建筑的園林化、藝術化相協調,還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協調,使校園環境真正成為塑造人、影響人的特殊課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區的建設方面還是差強人意。通過在南通大學兩個校區的調查和自己的親身體會發現,同學們對于南通大學主校區的校園環境和鐘秀校區的環境評價差距很大,南通大學主校區也叫做新校區各個方面相對于鐘秀來說要好很多,同學們自然對其校園環境的評價較高。相反,在鐘秀的同學來看自己的校區綠化、河流情況方面就不是很好,所以可以看出校區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兩個校區都出現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校區內部和周邊的湖泊河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學們的不自覺或是學校對于河水方面沒有足夠的重視,清潔方面沒有做到位,這點在報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凈與否看似和同學的學習生活沒有很大關系,但是河流其實對于校區的美感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學生們可以在河邊早讀,路過湖泊的時候也能感覺到湖面如鏡的美麗,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園園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議學校應該組織專門人員和學校里有關專業的學生一起來做個暑期實踐,一方面也是讓有關專業的學生可以把所學的知識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園。另一方面這個改變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學的形象,讓學生們都知道通大對于學生的關注,傳播通大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