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

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

2024-08-03 閱讀 1474

潢川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

1總體規劃提要

1.1背景意義

潢川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處豫、鄂、皖三省的連接地帶,東距合肥227公里、南離武漢223公里、北至鄭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為豫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十一五”期間,潢川經濟發展較快,但總體經濟水平仍然不高。潢川在政治上屬于河南省,但在經濟上受安徽、武漢的影響很大。信陽潢川似乎夾在河南湖北之間,經濟受鄭州,武漢經濟的排擠。這也是信陽潢川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吧。

1.2區域地理

潢川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名城,一水東流,城分南北,兩橋相連,獨具一格。建國以來,特別是gg開放后,區域優勢進一步凸現。京九鐵路、寧西鐵路及規劃中的衡(水)潢(川)鐵路,G45大廣高速、G40滬陜高速,國道G312干線、國道G106干線,京九、烏滬兩條光纜和西氣東輸兩條支線均經過潢川,形成了五個黃金“十字交叉”,使潢川縣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條件。

潢川地處大別山側洪積扇向淮北平原過渡地帶,屬合肥-潢川盆地,地質結構屬淮陽古陸邊緣的一部分,地貌為剝蝕侵蝕類型,地勢南高北低,略向東北傾斜。境內淮鳳崗、七里崗、黃寺崗與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崗四河”相間分布,淮河沿縣北側東流,將全縣地貌分為三個類型:南部為低山丘陵,面積占11.4%;中北部為壟崗,面積占65.7%;沿河為平原洼地,面積占22.9%。

1.3資源

潢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豐裕,四季分明,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紅麻、水產、畜禽、花卉、茶葉等。特色農業甲魚年產35萬公斤,有“甲魚王國”之稱;櫻桃谷鴨養殖量達2400萬只,居亞洲第―;花卉面積5萬多畝,有200多個屬類,是全國花木示范基地縣和國家授牌的“花木之鄉”。

潢川水資源充足。水資源年均總量73.47億立方米,地表徑流占7.9%、地下水占1.3%、過境水占87.9%

1.4交通

潢川區位優勢獨特,交通通訊發達。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

公路

國道G312、G106線,滬陜高速公路G40和大廣高速公路G45分別在縣城交匯,縣際交通便利,離豫南大部,分縣區均在1.5小時公路車程內。

鐵路

潢川是河南7個重要鐵路樞紐中唯一的縣。寧西鐵路、京九鐵路兩條國家鐵路交匯于此,為潢川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基礎。潢川火車站現為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下轄的國家二等車站。

1.5經濟地理

區域中心城市。優化城區空間結構,依托一河(潢河)兩路(京九大道、工業大道),推進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城市拓展區“三區”充分融合。推進“潢光一體化”,沿京九大道往南、潢河往上,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充分彰顯水城花鄉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特色產業基地。提升“鱉、鴨、花、豬”等傳統特色產業,把畜禽肉類綜合加工、優質糧油精深加工、水產品加工、飲料制造等四大產業培育成上規模、具特色、有品牌的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使潢川在“十二五”時期發展成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舉的特色產業基地。

2目標定位

2.1展現現在農業高科技

2.2示范帶動作用

2.3漁業養殖新技術

2.4水稻制種與優質糧油種植區規劃

2.5精品果蔬種植區規劃

2.6設施農業示范區規劃

2.7鄉村休閑與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產業規劃

3規劃的基本原則

3.1科技先導原則

3.2可持續發展原則

3.3市場導向原則

3.4以生產為主,結合生態觀光的原則

4分區規劃

4.1主入口區

4.2農業生產科技示范區

4.3農業生產區

4.4農業開發項目推廣區

5農業政策優勢

在潢川縣發展現代農業,縣委、縣政府“整縣推進”等背景下,潢川縣農業發展獲得了宏觀層面上的政策、經濟、環境等方面支持,而“返鄉農民工萬畝創業園”項目本身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貸款政策、補貼政策等。因此農業園農業政策環境具有比較優勢。

6風險分析

6.1自然災害風險

農業生產需要良好的氣候環境,本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今年潢川縣的旱災也致使園區部分虧損嚴重,因此自然災害威脅是園區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

6.2資金鏈斷裂的威脅

擴大再生產以及抵御市場風險,都需要資金保障。而租用流轉土地,不能用于抵押貸款,農業企業的優惠政策,較難落實,導致業主們貸款的手續繁瑣,難度大。大部分業主無法貸到款。資金問題成為園區業主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

6.3土地集中經營的風險

土地集中經營在取得規模效益的同時,也會使自然災害的威脅加大,將土地分散經營的風險集中到園區內集中經營的業主身上,風險加劇。同時規模經營產生的大量農產品更需要穩定的銷售市場作保障,因此,也會加大一定的市場風險。園區今年的大量蔬菜產品就由于市場的飽和出現了虧損。制定了一系列的貸款政策、補貼政策等。因此,園區農業政策環境具有比較優勢。

7優勢與機會

利用滬陜高速路展示界面,充分展示田園,生態園區的風光特色。抓住“返鄉農民工

萬畝農業園”項目機遇,加強創業培訓、人才培訓、科技培訓,發展現代農業,精品農業。對園區農產品進行重點宣傳,打響田園、生態農業品牌知名度。

本次農業園現代農業規劃也正是結合了“整縣推進”的發展契機,并秉承農業園的發展宗旨以及《潢川縣“十二五”鄉村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府文件精神,以期為萬畝農業園未來農業發展的操作與控制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依據,進一步提高農業園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潢川縣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新發展。

8水稻制種與優質糧油種植區規劃

8.1規劃面積

本農業園區水稻種植共占園區土地面積500畝。

8.2規劃思路

調整優化糧油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重點發展以水稻制種、優質糧油為重點的糧油產業,強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糧油產業向綠色農產品集中成片發展。

8.3種植項目

雜交水稻制種200畝、單產達到300公斤,優質糧油300畝,預計可實現年生產優質水稻600噸,,糧食200噸,油料400噸。

8.4基礎設施建設

改建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控水設備,漿砌溝渠和鋪筑U型槽;統一對水稻示范基地內的田塊進行格田化建設;實施工廠化育秧技術,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

8.5效益分析

該項目可吸納2000余個勞動力,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在2萬余畝有限耕地內充分利用科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促進糧食生產,確保人均占有糧食在400公斤以上的水平,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9精品果蔬種植區規劃

9.1規劃面積

本農業園區果蔬種植共占園區土地面積900畝。

9.2規劃思路

綜合考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與景觀效果,優化種植結構,突出優勢品種,建設有機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按照綠色、安全、高效的原則生產高檔、精品果蔬,把發展生態、高效果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農業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9.3效益分析

將實現年產年產值2億元以上。輻射帶動潢川1500戶農民從事優質蔬果生產,促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農業企業轉移,吸收轉移了當地剩余勞動力2000余人。對提高農民收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10設施農業產業規劃

10.1規劃面積

本園區設施農業產業占地500畝。

10.2規劃思路

控制用地規模,突出土地集約利用,建設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產業結構以反季食用菌生產為主體,以設施園藝為補充,以設施農業博覽園為亮點。人才引進為關鍵,設施農業發展與土地整治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復墾土地發展設施農業,處理好用電政策、資金保障等細節。

10.3項目內容

主要以夏季生產反季節中高檔食用菌,建設4000平米中央空調控溫的智能化生產用房,結合花卉苗木培育區可開展規模食用菌生產展示,增加食用菌種植的收入。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建設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廠房,購置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產;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及冷鏈物流設施。

10.4建設內容

土地整治、田間道路修繕、土壤改良、菌渣生態處理廠,智能化生產用房及配套設施建設。

10.5重點建設項目

10.5.1項目名稱

現代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建設項目

10.5.2項目背景

工廠化、智能化生產食用菌,可人為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創造食用菌各生長階段所需的最佳環境條件,可以解決周年生產食用菌存在的問題,使其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工廠化、智能化生產食用菌,也是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方向。

10.5.3建設條件

宋圍子村種植食用菌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室內栽培及露地栽培均有,同時也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種植能手,有一批熟練的食用菌技術操作工人。2、當地土壤、氣候都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同時栽培原料資源也較豐富。

10.5.4項目內容

利用農村建設用地修建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廠房,購置現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2、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及冷鏈物流設施。3、大棚搭建、廠房、菌渣處理廠等占地約200畝,占項目總用地的40%。

10.5.5總投資

本農業項目共花費1500萬元建設。

10.6市場分析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特點是集約化生產,占地面積小,單位面積的出產量高,且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可反季節生產,實現四季均衡上市。其產品質量好、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高而穩定,尤其夏季市場缺口更大,其價格是冬春時節的3-5倍,利潤空間大,市場競爭力強。

據考察,工廠化周年生產珍稀食用菌“雞腿菇”,在我國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在生產,而四川、成都也僅有幾家食用菌生產企業。因此,該項目具有很好的商機和市場競爭優勢,同時潢川縣又鄰近鄭州市、武漢市,消費市場相當廣闊,市場前景十分樂觀。

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市場提供無污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綠色有機食用菌產品。因此,工廠化周年生產食用菌,優質率高,深受商家及消費者的歡迎,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

10.7經濟效益

以2000平米加工化種植雞腿菇計算,日產菇3000斤以上,夏季生產期約180天,年生產雞腿菇35萬公斤,市場均價7-8元/斤,年產值達400萬左右,毛利潤200萬元,年可獲利潤100余萬元,兩年多可收回成本,投資回報率25%。

11發展階段

11.1第一階段

魚塘硬件建設

①建設8個魚塘面積12畝

②購買增氧機12臺

③建設玫瑰園休閑娛樂餐廳

第二階段投產期

投入育苗100萬尾魚

11,2第二階段

成本回收期

11.3第三階段

利潤增長期和發展壯大期計劃在穩定當前產量同時優化養魚的品種根據市場需求調研新增高營養甲魚等養殖項目吸引高端消費者發展立體化養殖充分利用水平養鴨、魚塘兩邊種植桑樹養蠶等實現生態低成本養殖。

12銷售策略

12.1銷售渠道

大客戶送貨。以集團公司食堂為主要銷售目標把潢川縣工業園區內企業作為主要銷售對象實現訂單式穩定銷售。

12.1.1吸引批發商采購。

制定優惠舉措歡迎潢川縣魚產品商販到魚塘采購。

12.1.2積極拓展潢川縣以外市場

建立專門營銷隊伍到信陽市及外區域跑市場拉訂單。

12.2產品策略

開發高中低多檔次魚類產品滿足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需求觀賞魚、營養豐富魚類以城市中高收入為主要銷售群體普通與類品種以農村為主要市場。

12.3促銷策略

12.3.1媒介、廣告宣傳。通過電視臺、報紙、廣播等渠道開展廣發的宣傳報道,開展農家樂休閑旅游農業項目,吸引城鎮人口來此游玩。

12.3.2建立垂釣協會。

建立垂釣協會會員俱樂部實行會員制定期開展垂釣大賽促進垂釣愛好者在此交流游玩從而增大玫瑰園村的客流量

13財務分析

13.1項目總投資

魚塘8個,占地12畝,共80萬元,飯店150平米,共投資20萬元。增氧機12臺,共40萬元。上述投資資金來源全部為自籌共計140萬元。

13.2經營成本

13.2.1魚苗、飼料30萬元/年水電費、人工費25萬元/年

13,2.2餐廳工作人員

餐廳廚師4人,1500-2000元/人,廚師幫手7人800-900元/人,服務員6人600-700元/人,按全年正常營業時間8個月計算,共計人工費用121600――148000元,餐廳月材料費用105000――120000元,年共計840000――960000元,費用總計961600――1108000

13.2.3固定資產折舊

魚塘使用壽命15年,飯店30年,增氧機10年。根據平均年縣折舊法各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

折舊合計=5.33+0.67+4=10萬元/年

成本合計1611600――1758000元

由此可知項目整體上具有很強的盈利能力但在初期魚產品項目是虧損的利潤率是負的而魚產品相關的垂釣和餐飲項目卻據有很高的盈利能力。

原因魚產品養殖是個具有較長生產周期的事業初始投資額大且在生產過程需要巨大的原料、人力等的投入經營成本比較高我們預計魚產品項目前3年可能會連續虧損3年后隨著對養魚技術的深入掌握和對市場大力開拓預計會逐漸扭虧為盈。

雖然魚產品項目并盈利但是我們的產業是個整體我們依托漁業養殖項目發展集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項目成本低利潤空間大因此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14風險估計及應對措施

14.1可能存在的風險

因為漁業養殖是我們農業園區的基礎項目垂釣和餐飲要靠養魚來帶動客源養魚的風險是整個產業鏈條的根本風險。

14.1.1自然風險。

養魚是一個具有較高自然風險的項目天氣的變化對魚的生產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在陰雨等天下會出現魚死亡等現象。

14.1.2技術風險

養魚是一個要求有較高技術的事業要掌握養魚的基本經驗。如果操作不當魚也會出現死亡現象

14.1.3水面污染。

水質污染對魚類的影響極大若污染嚴重可能會全部死亡。

14.2應對措施

加強對不良天氣的預警及時檢查增氧機的運行情況若有問題及時報修。加強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漁業局的溝通和聯系不斷提高養魚的技術水平。加強對水質的監控對水中物質的含量定期進行檢測防患于未然。

15總結

園區的規劃融入了科技農業、綠色農業等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需要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保障。一方面要加強與

農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引進農業創新成果及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培訓,加強項目區農業技術人員及農民隊伍建設,做到技術x引進和消化吸收相結合,提高園區農業產業競爭力。

篇2:醫藥工業科技園區規劃

*醫藥工業科技園區規劃1、園區概況1.1園區名稱:*醫藥工業科技園區1.2所屬行業:醫藥1.3園區所在地:*生態農業開發區1.4建設單位: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5園區簡介:*醫藥工業科技園區是*生態農業開發區根據我省建設醫藥強省的戰略目標,按照我市建設“北藥之城”的定位,依托hl豐富的北藥資源和開發區良好的投資環境,而辟建的一個功能園區。規劃占地面積200公頃,由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整個園區的規劃建設、“七通一平”以及環境的綠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產品市場前景好的龍頭制藥企業為重點、竭力為新建醫藥企業創造良好的基礎建設條件,并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推動我市醫藥產業集團化、經營規模化。截止目前,園區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2億元,規劃區內已全部達到“七通一平”,園區聚集效應初步顯現,已有雪都制藥、康寶藥業、林海雪原制藥、金鵝生物制藥等8戶制藥企業進駐醫藥園區,總投資近2.1億元,年產值達到3.4億元,生產藥品劑型11種,藥品品種37個。同時,正在與十幾家制藥集團洽談合作事宜。2、園區建設的必要性醫藥產業是一個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投入高產出型“朝陽”產業,gg開放以來我國醫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產值年均增長16.6%,已成為全球醫藥十大新興市場之一。黑龍江省北藥資源豐富,*年末已步入醫藥大省行列,醫藥經濟總量居全國第7位,醫藥產業已成為拉動全省醫藥經濟快速發展的牽動力量。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藥消費的增長、新疾病帶來醫藥的新需求以及醫藥生產的多元化,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醫藥產業發展仍將保持快速增長。近年來,hl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藥業產業發展,將醫藥產業列為今后hl發展的主導產業,出臺了稅收、土地、稅費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強力推進。依托hl豐富的北藥資源和開發區良好的基礎條件,在我市辟建醫藥工作科技園區,打造醫藥發展平臺,不僅符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導向,符合我省提出的建設全國醫藥工業基地的戰略目標,而且可以迅速形成塊狀經濟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和產業帶動作用,推動全省醫藥產業快速發展。3、園區建設的相對優勢我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張廣才嶺東麓,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和氣候條件極其適合北藥種植和生長,發展醫藥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3.1野生藥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藥材資源品種共102科、215種,其中名貴中藥材有山參、鹿茸、熊膽、豹骨等9種;道地藥材有黃芪、黃柏、北五味、刺五加等76種;大宗藥材有柴胡、靈仙、地榆、升麻等120多種。全市中藥材年蘊藏量達到12.5萬噸,周邊市縣藥材年蘊藏量在30萬噸左右,開發潛力巨大。3.2種植歷史悠久。hl種植中藥材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多年的種植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經驗,掌握了豐富的栽培技術,先后成功種植了龍膽、五味子、黃芪、平貝等十幾個品種。全市現已形成了橫道鎮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場平貝種植基地,山市鎮黃芪、五味子種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龍江省列為刺五加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北藥種植面積達到8000多畝。3.3森林食品多樣。森林食品資源豐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種山野菜,年貯藏量5萬噸。松籽年收購量1000噸以上,野生黑木耳、猴頭蘑等食用菌年產量40000噸,適宜林蛙養殖面積達17.5萬公頃。多樣的森林食品為開發生產保健食品提供了優越條件。3.4區位優勢明顯。hl位于東北亞經濟圈經濟大通道中,距省會哈爾濱285公里,距牡丹江市僅12公里。濱綏、圖佳鐵路、201、301國道橫貫全境,距國際航空港牡丹江機場僅20公里。周邊有三個國家一類口岸,距綏芬河鐵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東寧公路口岸220公里,對俄貿易優越。便捷的區位交通條件,對于我市發展藥業產業,迅速搶占俄羅斯市場提供了先機。3.5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hl市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多,目前,hl市工業企業人員工資分別為:管理人員月平均工資1044元;技術人員月平均工資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資561元,可為醫藥企業生產提供大量的人力資源。3.6電力充足,水質優良。hl所處的黑龍江電網,是東北電力系統的一部分,我省全年總發電量為295億千瓦時,電力供應充足,電價相對較低。境內有大小河流144條,全市地下水儲量約181.7億立方米。境內的海浪河是黑龍江省少數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資源充沛,水質好,為加工企業生產用水提供了有利條件。4、園區建設的基本思路與目標4.1總體思路遵循藥業發展和產業集聚兩大規律,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招商引資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統一規劃、市場運作、法人開發”的方針,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打造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醫藥產業發展平臺,構建以中藥為主,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關聯配套、互為動力的醫藥加工產業體系,把hl建成黑龍江省外敷藥基地,力爭做成全省龍頭。4.2發展目標到*年,把園區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齊備、產業配套,以醫藥生產加工為主,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省級醫藥工業科技園區。每年引進入區醫藥企業2―3戶。到~年,入區企業達到15戶,銷售收入實現8億元以上,稅收實現5000萬元以上。帶動北藥種植基地發展到2.1萬畝。到*年,入區企業達到25戶以上,銷售收入實現15億元,稅收1.2億元以上,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達到5戶。帶動北藥種植基地發展到5.3萬畝。5、園區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5.1園區在*生態農業開發區管委會組織下,由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采取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機制進行建設、經營和管理。5.2*生態農業開發區管委會,系代表hl市政府負責*生態農業開發區的管理機構。開發區成立于*年4月,是全省第一家省級生態農業開發區。開發區經過多次清理整頓,已成功保留下來,成為全省41家開發區之一。開發區享有省政府賦予的省級開發區管理權限和牡丹江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1.9平方公里,目前已達到2.27平方公里,部分達到“七通一平”。已有12戶企業進駐園區,總投資近3.88億元,其中9戶開工建設,全部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可實現7億元,稅金達到3500萬元

。5.2.1開發區管委會對醫藥園區進行宏觀指導,負責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導本地園區總體規劃、實施方案、管理辦法與規章制度的制定及實施監督,負責園區的征地、向上爭取資金、政策、綜合協調服務,以及入區項目的審批、對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檢查、考核等日常事務。5.3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系*生態農業開發區于~年7月成功引進具有35億元資產的北京泛華集團投資1.36億元,與管委會共同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泛華集團占公司的51%股權。5.3.1hl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醫藥工業科技園區的籌融資、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經營及日常管理等。5.4在經營運作機制上,實行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并存,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并存的方針。入區企業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我發展。6、園區建設的配套政策與保證措施6.1配套政策。6.1.1新建企業建設期間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投資企業所需辦理的各項手續,全部由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代辦、領辦,辦理相關手續只收工本費。6.1.2對新建、盤活、改制制藥企業,市財政將在企業所繳納土地出讓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資金支持企業發展。6.1.3入區企業所得稅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內全額投入企業,扶持企業發展;企業投產后前三年,從企業所交流轉稅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給予企業法人代表獎勵。6.1.4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新上技改項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項目給予適當貼息。6.1.5對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屬高新技術的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省對企業的資金扶持。取得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鑒定結果為國內先進以上的項目,積極申報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和省高新技術產業化資金,爭取國家、省資金扶持。6.1.6對我市制藥企業與省內、國內知名企業掛靠、聯牌經營的,視貢獻予以重獎。6.1.7爭取國家減免稅政策,扶持企業不斷開發新藥產品,增強研發能力,實現全市制藥產業可持續發展。6.1.8積極解決好醫藥制藥企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戶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屬就業、職稱評定、個人科研基金申請,子女入學等后顧之憂,為其提供工作、進修學習和生活上便利。6.1.9入區特大企業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優惠。6.2保證措施。6.2.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多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積極為企業進駐創造條件。一是在現有的優惠政策上進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靈活更加優惠的措施,讓投資者發財,以求自己發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資責任制度,采取開發區、市直各部門、各鄉鎮分解下達引資任務等措施,形成全社會共同招商的氛圍。三是認真搞好項目儲備,切實把地產資源優勢項目和醫藥關聯產業項目推介出去進行招商,努力形成醫藥產業和關聯產業相結合的產業群體。四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加大宣傳力度,如采取舉辦招商會、新聞發布會、報刊廣告、上網招商等多種形式,大力宣揚我市發展藥業政策和環境。利用各種渠道,積極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廣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資興業,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藥業總量。6.2.2拓寬籌融資渠道。牢固樹立加大投入、促進發展的觀念,組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廣泛開辟園區開發建設的籌融資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機制,為園區建設搭建資金保障平臺。把握國家宏觀政策取向,在充分論證、做好項目儲備的基礎上,爭取更多的重點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的投資計劃,抓好地方配套資金的籌措,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性資金支持。努力擴大間接融資,按照產業和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建立項目篩選優化機制,以良好的預期效益爭取信貸資金支持。大力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實施招商引資的鼓勵政策,提高利用外資投資比重。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強化資本運營,推進股份制改造,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放寬民間投資領域,創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領域。6.2.3發展中介機構,建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要按照全市藥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大力推進技術培訓、技術推廣、技術貿易、創業服務、信息服務、評估咨詢等科技中介服務的發展。市科技局要加強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和管理,發揮其培訓、咨詢、服務等功能,為制藥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要健全完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組織形式,促進中介服務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和服務產業化,努力提高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服務的能力。6.2.4加強管理,創優服務環境。嚴格執行和落實《hl市新城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規范》和《*生態農業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進一步明確開發區內設機構人員和公司工作人員工作職責,真正做到職責分明、任務明確、協調有序。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和服務機制,強化為入區企業服務功能,繼續推進一站式辦公、一次性辦結服務,全程領辦、代辦,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提高效率。針對特殊情況,采取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方式,為企業排憂解難,通過簡便、快捷、高效的服務,使投資者心暖意暢。6.2.5強化協調,形成企業合力。引導企業間要加強溝通,密切聯系。定期召開研討會和協調會,共商企業發展大計,實行資源共享,戰略聯盟,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共同發展。在信息上互相溝通,在技術上互相交流,在開發市場上互相支持,齊心協力向上新項目、研發新產品和拳頭產品上攻堅突破,形成強大的企業整體陣容,共同打造“北藥之城”。7、有關附件7.1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生態農業開發區(省級)的批復(黑政函[*]40號)7.2hl市人民政府與泛華建設集團合作合同7.3關于重新組建hl市城北新區經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決定7.4開發區管委會與新城區開發公司工作規范的意見(海新城發[~]1號)7.5hl新城概念性總體規劃總平面圖7.6hl市主要野生中藥材品種及蘊藏量一覽表7.7hl市中藥材種植情況(留存面積)7.8醫藥工業企業基本情況

篇3: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

潢川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

1總體規劃提要

1.1背景意義

潢川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處豫、鄂、皖三省的連接地帶,東距合肥227公里、南離武漢223公里、北至鄭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為豫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十一五”期間,潢川經濟發展較快,但總體經濟水平仍然不高。潢川在政治上屬于河南省,但在經濟上受安徽、武漢的影響很大。信陽潢川似乎夾在河南湖北之間,經濟受鄭州,武漢經濟的排擠。這也是信陽潢川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吧。

1.2區域地理

潢川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名城,一水東流,城分南北,兩橋相連,獨具一格。建國以來,特別是gg開放后,區域優勢進一步凸現。京九鐵路、寧西鐵路及規劃中的衡(水)潢(川)鐵路,G45大廣高速、G40滬陜高速,國道G312干線、國道G106干線,京九、烏滬兩條光纜和西氣東輸兩條支線均經過潢川,形成了五個黃金“十字交叉”,使潢川縣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條件。

潢川地處大別山側洪積扇向淮北平原過渡地帶,屬合肥-潢川盆地,地質結構屬淮陽古陸邊緣的一部分,地貌為剝蝕侵蝕類型,地勢南高北低,略向東北傾斜。境內淮鳳崗、七里崗、黃寺崗與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崗四河”相間分布,淮河沿縣北側東流,將全縣地貌分為三個類型:南部為低山丘陵,面積占11.4%;中北部為壟崗,面積占65.7%;沿河為平原洼地,面積占22.9%。

1.3資源

潢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豐裕,四季分明,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紅麻、水產、畜禽、花卉、茶葉等。特色農業甲魚年產35萬公斤,有“甲魚王國”之稱;櫻桃谷鴨養殖量達2400萬只,居亞洲第―;花卉面積5萬多畝,有200多個屬類,是全國花木示范基地縣和國家授牌的“花木之鄉”。

潢川水資源充足。水資源年均總量73.47億立方米,地表徑流占7.9%、地下水占1.3%、過境水占87.9%

1.4交通

潢川區位優勢獨特,交通通訊發達。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

公路

國道G312、G106線,滬陜高速公路G40和大廣高速公路G45分別在縣城交匯,縣際交通便利,離豫南大部,分縣區均在1.5小時公路車程內。

鐵路

潢川是河南7個重要鐵路樞紐中唯一的縣。寧西鐵路、京九鐵路兩條國家鐵路交匯于此,為潢川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基礎。潢川火車站現為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下轄的國家二等車站。

1.5經濟地理

區域中心城市。優化城區空間結構,依托一河(潢河)兩路(京九大道、工業大道),推進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城市拓展區“三區”充分融合。推進“潢光一體化”,沿京九大道往南、潢河往上,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充分彰顯水城花鄉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特色產業基地。提升“鱉、鴨、花、豬”等傳統特色產業,把畜禽肉類綜合加工、優質糧油精深加工、水產品加工、飲料制造等四大產業培育成上規模、具特色、有品牌的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使潢川在“十二五”時期發展成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舉的特色產業基地。

2目標定位

2.1展現現在農業高科技

2.2示范帶動作用

2.3漁業養殖新技術

2.4水稻制種與優質糧油種植區規劃

2.5精品果蔬種植區規劃

2.6設施農業示范區規劃

2.7鄉村休閑與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產業規劃

3規劃的基本原則

3.1科技先導原則

3.2可持續發展原則

3.3市場導向原則

3.4以生產為主,結合生態觀光的原則

4分區規劃

4.1主入口區

4.2農業生產科技示范區

4.3農業生產區

4.4農業開發項目推廣區

5農業政策優勢

在潢川縣發展現代農業,縣委、縣政府“整縣推進”等背景下,潢川縣農業發展獲得了宏觀層面上的政策、經濟、環境等方面支持,而“返鄉農民工萬畝創業園”項目本身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貸款政策、補貼政策等。因此農業園農業政策環境具有比較優勢。

6風險分析

6.1自然災害風險

農業生產需要良好的氣候環境,本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今年潢川縣的旱災也致使園區部分虧損嚴重,因此自然災害威脅是園區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

6.2資金鏈斷裂的威脅

擴大再生產以及抵御市場風險,都需要資金保障。而租用流轉土地,不能用于抵押貸款,農業企業的優惠政策,較難落實,導致業主們貸款的手續繁瑣,難度大。大部分業主無法貸到款。資金問題成為園區業主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

6.3土地集中經營的風險

土地集中經營在取得規模效益的同時,也會使自然災害的威脅加大,將土地分散經營的風險集中到園區內集中經營的業主身上,風險加劇。同時規模經營產生的大量農產品更需要穩定的銷售市場作保障,因此,也會加大一定的市場風險。園區今年的大量蔬菜產品就由于市場的飽和出現了虧損。制定了一系列的貸款政策、補貼政策等。因此,園區農業政策環境具有比較優勢。

7優勢與機會

利用滬陜高速路展示界面,充分展示田園,生態園區的風光特色。抓住“返鄉農民工

萬畝農業園”項目機遇,加強創業培訓、人才培訓、科技培訓,發展現代農業,精品農業。對園區農產品進行重點宣傳,打響田園、生態農業品牌知名度。

本次農業園現代農業規劃也正是結合了“整縣推進”的發展契機,并秉承農業園的發展宗旨以及《潢川縣“十二五”鄉村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府文件精神,以期為萬畝農業園未來農業發展的操作與控制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依據,進一步提高農業園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潢川縣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新發展。

8水稻制種與優質糧油種植區規劃

8.1規劃面積

本農業園區水稻種植共占園區土地面積500畝。

8.2規劃思路

調整優化糧油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重點發展以水稻制種、優質糧油為重點的糧油產業,強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糧油產業向綠色農產品集中成片發展。

8.3種植項目

雜交水稻制種200畝、單產達到300公斤,優質糧油300畝,預計可實現年生產優質水稻600噸,,糧食200噸,油料400噸。

8.4基礎設施建設

改建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控水設備,漿砌溝渠和鋪筑U型槽;統一對水稻示范基地內的田塊進行格田化建設;實施工廠化育秧技術,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

8.5效益分析

該項目可吸納2000余個勞動力,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在2萬余畝有限耕地內充分利用科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促進糧食生產,確保人均占有糧食在400公斤以上的水平,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9精品果蔬種植區規劃

9.1規劃面積

本農業園區果蔬種植共占園區土地面積900畝。

9.2規劃思路

綜合考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與景觀效果,優化種植結構,突出優勢品種,建設有機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按照綠色、安全、高效的原則生產高檔、精品果蔬,把發展生態、高效果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農業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9.3效益分析

將實現年產年產值2億元以上。輻射帶動潢川1500戶農民從事優質蔬果生產,促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農業企業轉移,吸收轉移了當地剩余勞動力2000余人。對提高農民收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10設施農業產業規劃

10.1規劃面積

本園區設施農業產業占地500畝。

10.2規劃思路

控制用地規模,突出土地集約利用,建設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產業結構以反季食用菌生產為主體,以設施園藝為補充,以設施農業博覽園為亮點。人才引進為關鍵,設施農業發展與土地整治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復墾土地發展設施農業,處理好用電政策、資金保障等細節。

10.3項目內容

主要以夏季生產反季節中高檔食用菌,建設4000平米中央空調控溫的智能化生產用房,結合花卉苗木培育區可開展規模食用菌生產展示,增加食用菌種植的收入。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建設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廠房,購置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產;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及冷鏈物流設施。

10.4建設內容

土地整治、田間道路修繕、土壤改良、菌渣生態處理廠,智能化生產用房及配套設施建設。

10.5重點建設項目

10.5.1項目名稱

現代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建設項目

10.5.2項目背景

工廠化、智能化生產食用菌,可人為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創造食用菌各生長階段所需的最佳環境條件,可以解決周年生產食用菌存在的問題,使其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工廠化、智能化生產食用菌,也是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方向。

10.5.3建設條件

宋圍子村種植食用菌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室內栽培及露地栽培均有,同時也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種植能手,有一批熟練的食用菌技術操作工人。2、當地土壤、氣候都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同時栽培原料資源也較豐富。

10.5.4項目內容

利用農村建設用地修建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廠房,購置現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達到一年四季均可生。2、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及冷鏈物流設施。3、大棚搭建、廠房、菌渣處理廠等占地約200畝,占項目總用地的40%。

10.5.5總投資

本農業項目共花費1500萬元建設。

10.6市場分析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特點是集約化生產,占地面積小,單位面積的出產量高,且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可反季節生產,實現四季均衡上市。其產品質量好、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高而穩定,尤其夏季市場缺口更大,其價格是冬春時節的3-5倍,利潤空間大,市場競爭力強。

據考察,工廠化周年生產珍稀食用菌“雞腿菇”,在我國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在生產,而四川、成都也僅有幾家食用菌生產企業。因此,該項目具有很好的商機和市場競爭優勢,同時潢川縣又鄰近鄭州市、武漢市,消費市場相當廣闊,市場前景十分樂觀。

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市場提供無污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綠色有機食用菌產品。因此,工廠化周年生產食用菌,優質率高,深受商家及消費者的歡迎,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

10.7經濟效益

以2000平米加工化種植雞腿菇計算,日產菇3000斤以上,夏季生產期約180天,年生產雞腿菇35萬公斤,市場均價7-8元/斤,年產值達400萬左右,毛利潤200萬元,年可獲利潤100余萬元,兩年多可收回成本,投資回報率25%。

11發展階段

11.1第一階段

魚塘硬件建設

①建設8個魚塘面積12畝

②購買增氧機12臺

③建設玫瑰園休閑娛樂餐廳

第二階段投產期

投入育苗100萬尾魚

11,2第二階段

成本回收期

11.3第三階段

利潤增長期和發展壯大期計劃在穩定當前產量同時優化養魚的品種根據市場需求調研新增高營養甲魚等養殖項目吸引高端消費者發展立體化養殖充分利用水平養鴨、魚塘兩邊種植桑樹養蠶等實現生態低成本養殖。

12銷售策略

12.1銷售渠道

大客戶送貨。以集團公司食堂為主要銷售目標把潢川縣工業園區內企業作為主要銷售對象實現訂單式穩定銷售。

12.1.1吸引批發商采購。

制定優惠舉措歡迎潢川縣魚產品商販到魚塘采購。

12.1.2積極拓展潢川縣以外市場

建立專門營銷隊伍到信陽市及外區域跑市場拉訂單。

12.2產品策略

開發高中低多檔次魚類產品滿足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需求觀賞魚、營養豐富魚類以城市中高收入為主要銷售群體普通與類品種以農村為主要市場。

12.3促銷策略

12.3.1媒介、廣告宣傳。通過電視臺、報紙、廣播等渠道開展廣發的宣傳報道,開展農家樂休閑旅游農業項目,吸引城鎮人口來此游玩。

12.3.2建立垂釣協會。

建立垂釣協會會員俱樂部實行會員制定期開展垂釣大賽促進垂釣愛好者在此交流游玩從而增大玫瑰園村的客流量

13財務分析

13.1項目總投資

魚塘8個,占地12畝,共80萬元,飯店150平米,共投資20萬元。增氧機12臺,共40萬元。上述投資資金來源全部為自籌共計140萬元。

13.2經營成本

13.2.1魚苗、飼料30萬元/年水電費、人工費25萬元/年

13,2.2餐廳工作人員

餐廳廚師4人,1500-2000元/人,廚師幫手7人800-900元/人,服務員6人600-700元/人,按全年正常營業時間8個月計算,共計人工費用121600――148000元,餐廳月材料費用105000――120000元,年共計840000――960000元,費用總計961600――1108000

13.2.3固定資產折舊

魚塘使用壽命15年,飯店30年,增氧機10年。根據平均年縣折舊法各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

折舊合計=5.33+0.67+4=10萬元/年

成本合計1611600――1758000元

由此可知項目整體上具有很強的盈利能力但在初期魚產品項目是虧損的利潤率是負的而魚產品相關的垂釣和餐飲項目卻據有很高的盈利能力。

原因魚產品養殖是個具有較長生產周期的事業初始投資額大且在生產過程需要巨大的原料、人力等的投入經營成本比較高我們預計魚產品項目前3年可能會連續虧損3年后隨著對養魚技術的深入掌握和對市場大力開拓預計會逐漸扭虧為盈。

雖然魚產品項目并盈利但是我們的產業是個整體我們依托漁業養殖項目發展集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項目成本低利潤空間大因此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14風險估計及應對措施

14.1可能存在的風險

因為漁業養殖是我們農業園區的基礎項目垂釣和餐飲要靠養魚來帶動客源養魚的風險是整個產業鏈條的根本風險。

14.1.1自然風險。

養魚是一個具有較高自然風險的項目天氣的變化對魚的生產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在陰雨等天下會出現魚死亡等現象。

14.1.2技術風險

養魚是一個要求有較高技術的事業要掌握養魚的基本經驗。如果操作不當魚也會出現死亡現象

14.1.3水面污染。

水質污染對魚類的影響極大若污染嚴重可能會全部死亡。

14.2應對措施

加強對不良天氣的預警及時檢查增氧機的運行情況若有問題及時報修。加強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漁業局的溝通和聯系不斷提高養魚的技術水平。加強對水質的監控對水中物質的含量定期進行檢測防患于未然。

15總結

園區的規劃融入了科技農業、綠色農業等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需要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保障。一方面要加強與

農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引進農業創新成果及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培訓,加強項目區農業技術人員及農民隊伍建設,做到技術x引進和消化吸收相結合,提高園區農業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