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大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全面落實*****,進一步推進社區誠信建設,形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人人重誠信的良好局面,結合我社區實際情況,現就開展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承中國傳統誠信文化的精髓,突出時代特征和社區特色,形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人人重誠信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提升和諧社區整體形象,更好地服務居民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總體要求
從社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承擔的重要責任出發,以打造誠信文化為目標,以加強誠信建設為基礎,以提升誠信形象為重點,以建設誠信機制為保證,教育引導社區干部和居民在處理生活、工作和與他人的關系中始終做到講正氣、講信譽、重信用,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信用意識強、管理制度嚴、服務居民好、品牌美譽度高的誠信社區。
(一)以“誠”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突出“忠誠單位、誠實敬業、誠信待人”三個方面
忠誠單位。就是對立身從業的工作單位忠心、忠誠、負責,盡心盡力,恪盡職守。具體標準為:牢固樹立企業利益至高無上的觀念,以單位為家,愛崗敬業,體現崗位價值。在困難危險面前,視堅守崗位為天職,決不擅離職守。始終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企業利益敢于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堅決不做損公肥私、內外勾結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堅決不參加有損集體形象的活動。
誠實敬業。就是在從業和勞動過程中,求真務實,付出和奉獻真實客觀的勞動。具體標準為: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敢于負責,不違規違紀,不逃避責任,不弄虛作假,不攬功諉過,不推諉扯皮,不沽名釣譽。對組織分配的任務態度誠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任勞任怨。對挑戰性的工作潛心研究、干出成果,決不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珍惜工作崗位,熱愛所從事的工作,不朝三暮四,不挑肥揀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勞動,在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
誠信待人。就是要立足本職崗位,真誠地對待社會,真誠對待組織,真誠對待他人,真誠對待同事。具體標準為:牢固樹立正確的從業觀,信守合約,堅決不做背信棄義的事、有違職業道德規范的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與人之間注重信譽,坦誠相待。在責任面前敢于擔承,在成績面前實事求是,在失誤面前勇于擔責。
(二)以“愛”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建設:突出“關愛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三個方面。
關愛他人。就是仁愛人人,對自己以外的人懷有一種善意和善良的愛心,在別人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時候,力所能及地給與幫助和關愛。具體標準為:不斷加強個人修養,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扶貧助殘獻愛心活動,關心關注身邊的弱勢群體,每年至少幫助周圍的人解決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參加一次愛心捐助活動。
愛護環境。就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自覺搞好節能減排,維護公共綠地、公共環境不受破壞,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等綠化美化活動。具體標準為:日常工作、生活注意節約能源,爭做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模范;每年都積極參加植樹綠化工作,確保栽活一處花草樹木;每年做一件美化綠化環境的好事或對綠化美化環境有意義的事。
奉獻社會。就是把奉獻社會作為企業的重要責任,自覺履行企業服務社會的義務。具體標準為:堅決服從大局,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作為基礎,努力實現集體利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三)以“孝”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設:突出“孝敬老人、愛撫幼小、和睦鄰里”三個方面。
孝敬老人。就是要首先從孝敬自己的父母開始,大力倡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著力營造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濃厚氛圍。具體標準為:堅持從自身做起,自覺提高贍養父母的供養標準,關心照顧父母生活。做到每年給父母檢查一次身體,每年為父母訂一份報刊雜志,定期帶父母洗理,定期幫父母清掃居所,定期給父母報平安,定期陪父母參加文體活動等。
愛撫幼小。就是從關愛自己的孩子入手,常懷仁慈之心、善良之心,幫助幼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楷模。具體標準為:經常關心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不粗暴對待孩子的過失,不在孩子面前出現不文明的現象。言語文明,生活情趣高尚,引導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和睦鄰里。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通過建設良好的鄰里關系,促進和諧社區、和諧礦區建設。具體標準為:鄰里之間要正常來往,鄰里之間有困難要互幫互助。不單純以自家為中心,不做有損鄰里之間關系的事。鄰里之間出現問題要相互及時溝通、正確處理。經常參加社區公益活動,每年至少做兩次有益于鄰里團結的事。
(四)以“賢”為核心的個人品德建設:突出“賢達高尚、豁達寬容、修身感恩”三個方面。
賢達高尚:就是從每個人的思想修養、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等著手,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奠定基礎。具體標準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庸俗攀比,不追風,不盲從,不求一己之利,但求共同進步,不求物質永遠,但求精神常駐。
豁達寬容。就是對人、對事不以自我為中心,善于換位思考。胸懷大志,坦蕩無私。具體標準為:大度得體,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光明磊落,樂觀向上,永遠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對社會多一些認同,對上級多一些理解,對同事多一些包容和尊重,對家人多一些諒解和體貼,對工作多一些精益求精,對事業多一些永不懈怠。
修身感恩。就是不懈追求自身的修養,常懷感念、感恩之心,樹立對社會、對工作、對他人、對家庭的責任感。具體標準為:謙虛做人,謙遜做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厚積薄發。感恩父母養育,感恩師長培養,感恩同事支持,感恩組織信任,感恩他人幫助。
四、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的工作要求
1、要加強組織領導。要高度重視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切實從貫徹落實**大精神、推進我市安全生產工作的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黨支部統一領導,各級組織明確分工,各負其責的組織領導機構,圍繞活動主題和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標準,完善措施,突出重點,狠抓落實。
2、要加強輿論引導。要充分利用安全生產信息網、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形式,廣泛宣傳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基本標準等,層層搞好動員發動,統一全體員工對“四德”工程建設意義的認識,增強參與的積極性,積極開展輿論監督,有力地批評背離“四德”建設的錯誤言行和丑惡現象。
3、要加強實踐活動。各級組織和單位要根據“四德”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結合各自的實際,有重點地組織開展活動。要側重圍繞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活動的開展,要側重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建設活動的開展。要充分發揮發動群眾、動員群眾的優勢作用,研究探索推動活動深入開展的方法和途徑,從教育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保證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有形有實、有花有果。
4、要突出典型引路。要善于發現并培養一批事跡突出、群眾認可的先進典型,并做好對先進典型的表彰和宣傳工作,努力形成爭當先進、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通過開展征文、演講、座談等活動,把典型的事跡和精神挖掘透、學習深,讓每名員工都能感受到身邊榜樣的力量。
5、要加強監督考評。根據“四德”工程建設的有關內容,分別制定“四德”工程建設考評標準,建立健全監督體系、考評檔案,將“四德”工程建設的考評結果作為評比文明單位、四好班子、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
三、具體做法
按照街道統一部署,為更好地做好此次講誠信主題教育活動,社區在一年當中的重大節日開展“講誠信”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在“三八”婦女節、“食品安全日”、“五一”勞動節等有代表性的節日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樹立“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良好道德風尚,切實增強開展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篇2:思想品德課備課制度
備課是上好課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必須認真備好課。
1、學期備課,即教學計劃。每學期開學前(寒暑假期間),教師應認真鉆研教學大綱,通讀教材,了解分析學生的現狀,把握知識系統和結構,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重點、難點,安排學期教學進度。主要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材分析、學期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措施和教學時間安排,各單元所需的直觀教具等。
學期備課應在教研組研究通過后,報教導處審批,一式兩份,個人、教導處各存一份。
2、單元備課。以個人備課為主,在教師自備的基礎上,備課組還要集體研討,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材處理、課時劃分、形成性測試題的選編等。其內容包括單元名稱、單元教學目的要求、本單元知識結構、重難點、學生情況分析、課時劃分、每節課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法、所需電教設備、教具等。同一年級應做到教學內容、進度、習題三統一。單元備課由教研組長檢查審定,一式兩份,個人、教研組各存一份備查。
3、課時備課。應超前一周備課,要求有備課本。教案要獨立完成,不照抄他人及教學參考書,不用舊教案。教案必須有下列內容:本課時教學目標(目的)、教學重點、難點、課的類型、課前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師生雙邊活動安排及作業設計等。
4、所教學科一律書面備課,無教案不能上講臺。
5、備課要書寫正規,眉目清楚。
篇3: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