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報告會心得體會
20*年暑假報告會心得體會
*年的這個暑假,教育局相繼安排了兩場報告。
第一場,
8月2日――3日,陳*的《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因為家中有事沒能參加。教育局組織的活動因私事不能參加,雖然已經準假,但心里仍有些不安,學習當天可以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心里很不踏實。后聽王福平校長在班子會上聲情并茂的匯報:局長們全程參與,校長們分組體驗,大家體驗之深,收獲之大,讓我的心情由當初因私不能參加的不安一下子變為深深的遺憾,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的機會,損失不小。以至于后來校長的詳細匯報和自己的反復閱讀,依然不能彌補沒有親臨現場的遺憾。
第二場,是8月13日,如期參加,不能再重復上次的遺憾和損失。
局長、分管局長還是全程參與,教育局各科室全部參加,專人專座,每人簽到簽退,媒體宣傳,會議期間巡視紀律,進行強調要求,以保障效果,凡此種種,無不顯示著教育局對本次活動高度的重視和嚴密的組織。哪個專家,什么內容,讓人不免多了一份期待。
主講于會祥,一聽介紹是北京育英學校校長,之前的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立刻感覺高大上。繼續,哦,原來是山東老鄉,濱州師專畢業,一下子覺得親近了不少,怪得不那么熟悉,一口山東普通話。從山東到北京,從名師到名校長,是什么成就了他,帶著疑問開始了一天的聆聽。
一天的講座猶如一道大餐,讓我滿足而過癮。內容充實豐富,收獲頗豐:一方面感受到于校長想事情透徹,做事情踏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另一方面,報告內容本身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打開了管理的思路。在振奮而激動之后,沉靜下來,梳理學習的心得,就從印象最深的于校長的這幾句話談起吧。
“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學校”――
于校長介紹,到育英學校后,發現校園處處被一尺多高的*樹籬笆圍攏著、隔離著,不用擔心學生進去,方便了管理,少了許多衛生清掃和安全方面的問題,可是卻使諾大一個校園少了許多學生們盡情活動的場所。后來打掉*樹,把校園還給了學生。“學校應該是學生的學校”,應該便于學生學習和活動,而不是方便管理者。“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學校”這一理念,實際上就是學校的一切都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
曾幾何時,我們也把“一切為了學生“的標語高高懸掛在教學樓最高處、醒目處,是否真正存放在我們管理者的心里?!圖書室多為檢查驗收準備,一排排的圖書整齊而嶄新,只有閱讀課才為學生享用;衛生室在遠離學生的綜合樓三樓,學生出現意外不能及時包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尚且如此,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怎么為學生服務。作為學校作為管理者,心中是不是真裝著學生,怎么把這句話落實到行動上,于校長“拆除*還校園給學生”的做法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學校是學生尋找同伴的地方”――
于校長說,“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應當是學生尋找同伴的地方。在美麗的校園里――于校長還說,學校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所以,育英的校園是很美的――十二年一貫制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同校,不正是同伴教育的獨特資源嗎?”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于校長開始嘗試打破學段界限,開放的校園成了學生們尋找同伴、快樂交往的地方。課后午間,伴著環繞校園的音樂,小學的、初中的、高中的學生們,同班的、不同班的、認識的、不認識的學生們,一起奔向廣場、花園,喜歡跳繩的跳繩,喜歡打球的結伴打球,或坐臥于細沙地上自由玩耍,或圍坐在棋盤邊殺上一局。倡導成長伙伴計劃,用以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如三至六年級的“伙伴攜手――尋寶樂”趣味運動會,小學生跑進了中學生的教室、實驗室去尋寶,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就連獎品如何分配都要協商解決;六年級學生參加《學生互助就餐計劃》,作為學長照顧三年級的學弟學妹們吃午飯。啟動“伴你成長”活動,小學五年級和初一年級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自由結對,相伴成長。在快樂交往中,學生們自由地伸展身心、積累著社會交往的經驗,培養著健康的情趣與高雅的品味,會在不知不覺中改掉獨生子女“獨”的性格缺陷,形成完善的、健康的人格。
與之相比,我們經常苦惱一貫制的問題:上下課鈴聲互相干擾,大同學欺負小同學,課間操無法統一組織,等等。而于校長機智的利用十二年一貫制的特點,用足了它的優勢,為孩子尋找同伴、快樂交往開辟了新的陣地。于校長善于思考、抓住每一個教育機會為學生服務的做法令人欽佩。
篇2:班主任報告會的心得體會
班主任報告會心得體會
深秋的雨零零星星地下著,南方的風已開始有些刺骨了。十一月二十五日我和學校的另一名老師一起參加了“李*教育報告會”,但可惜的是李*老師本人已在星期六開完講座,而我周六卻必須去參加天河區組織的新教師培訓,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感到遺憾。在備考教師上崗考試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另一個宿舍找同學,正好她的室友在看一個教師的講座視頻,因為好奇就湊過去一起看,經過詢問知道了這個老師叫李*。就這樣我得知了這一位名師,后來也在視頻上觀看了他的一些講座,明白了做一個好的班主任要具備三心:愛心、童心、責任心。所以當邱校長在Q群上發出李*來廣州開展教育交流報告會時,我很快報了名,希望一睹真容。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最后還是錯過機會。不過周末的兩名老師也是各具特色,不同的風格、管理模式,卻有相同的教學效果。這些只要能學到一點點我想自己在班級管理這一塊也應該會有一個較好的突破。
每一次去聽優秀教師的講座都特別感慨,為什么別人就能把書教得那么好,把學生管理得服服帖帖呢?每一個教得好、管理得好的老師都是一臉的幸福,似乎沒有教學任務的沉重、班主任工作的瑣碎一樣。難道真的是心態的原因嗎?我想應該不止積極的心態這么簡單吧,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遇到問題的機智處理更是顯得舉足輕重。當郭文紅老師在跟我們分享她創辦“班級日記”并出書所取得的榮譽時真的很振奮人心,班級日記所起到的教育作用也非常的明顯,學生們每天輪流在班級日記本上記錄當天的發生的事情,可以是好人好事幽默滑稽的事,也可以是違紀的事。一天天過去,日記本上的事件也越來越多,有關于自己的有關于別人的,讀著自己寫的日記孩子們個個興奮不已,因此這本“班級日記”被稱為“班寶”。當孩子們即將畢業時,因為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最后出版成書,孩子們的童年就這樣被永遠地記錄下來,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啊。
即使是最好的學校,能力特強的老師也一樣會遇到特別難教育的孩子。當郭文紅老師遇到那一位具有暴力傾向、讓其他老師頗有“談虎色變”的學生時,她也一樣感到很難,但不同是她忍耐著等待那遲來的教育效果。今天我在西方的經典中讀到這樣一句話“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春雨秋雨。”對農夫來說地里的出產是寶貴的,那么對于老師來說學生是否也是寶貴的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他的規律,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生的成長也不例外,但我自己卻總是很急很希望能夠“揠苗助長”。每一次的教育后總希望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在犯了,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法理會你的用心良苦,各種各樣的事情依然此消彼長,防不勝防,這真的是讓自己很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