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古典詩文吟誦大賽策劃書
一、活動背景:
為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古典詩文的領悟能力,更好的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并為進一步推進古代文學課程“研究式”教學改革項目的實施,激發我校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熱情,我系定于本學期舉辦古典詩文吟誦大賽。
二、活動主題:吟誦詩文經典,傳承優秀文化
三、主辦單位: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
四、策劃承辦單位:中文系學生分會學習部
五、比賽規則:
1、11、1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班級參加。每班出兩到三個節目:一位集體吟誦,一為個人吟誦。集體吟誦以班級為單位,要求班上學生全員參加。個人吟誦人數至少在兩人或兩人以上,但不能太多。在正式比賽前,各班一定要嚴格把關,認真組織好,確保本次大賽的質量與水準。
2、吟誦的詩文應當是中國古代經典詩文,一般以教研室制定的必讀篇目為準,但是也不僅限于此,能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色即可。
3、參賽班級或參賽個人要求衣冠整潔,統一,表情自然大方,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4、各班可根據本班實際情況自備道具和設計動作,以貼近詩文主題為主。
5、評分細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和去掉一個最低分,取平均分即為最后得分。
六、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組織各班進行初選和彩排。
1、時間:x月x日至x月x日。
2、組織:由各班班主任牽頭,班干部發揮模范作用,積極督促班上學生認真對待。各班學生應精益求精,追求更高水平,展現班級特色。
第二階段:
時間:x月x日
地點:西區食堂三樓
組織:由各班班主任、輔導員組織,系部老師做評委,評出優秀班級。最后評分以百分制計算。
七、獎勵辦法:
集體節目和個人節目分開評獎。對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個人給與一定的獎勵,并頒發院級證書。
具體如下:
集體節目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優勝獎四名。
個人節目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兩名。
八、附:評分標準:
(一)班級吟誦評分標準(100分)
1、音樂選材能有力的渲染氣氛,烘托主題(10分)
2、舞臺布置和場景設計符合意境(5分)
3、情感處理到位,細節把握準確(20分)
4、聲調和諧,節奏準確,吐字清晰(25分)
5、表演生動、形象,態度積極,富于表現力(20分)
6、人員到位迅速,排列整齊,精神飽滿(5分)
7、服裝統一,美觀(10分)
8、時間把握(5分)
(二)單獨吟誦評分標準(100分)
1、吐詞、節奏、樂感(30分)
2、誦讀情感、技巧處理(30分)
3、臺風、表演、儀表(20分)
4、印象分(整體感覺)(15分)
5、時間把握(5分)
中文系學生分會學習部
篇2:小學教育故事:踐行在古詩吟誦中
小學教育故事:踐行在古詩吟誦中
4月我校將舉行一次面向全區的教學研討課,3月中旬,校長便布置了任務,我承擔古詩吟誦教學。
古詩“吟誦”教學,是我校正在嘗試進行的一種古詩教學方法。它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誦讀漢詩文的傳統方法。
我國素有“詩國“的美譽,詩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詩歌講究字聲、音韻、節奏和句式的組合變化規則,富有音樂美的特質.“吟誦“正是從詩歌與音樂的這種奇妙“姻緣“中派生出來的一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藝術。
接到任務,我陷入了沉思:在沒有接觸吟誦時,初次聽到學生拖長了聲音,搖頭晃腦地讀古詩時我總是想,為什么一定要這樣讀呢?不太能接受。今年寒假,我有幸參加了“中華吟誦學會”在北京舉辦的吟誦學習培訓班。在六天的學習中,讓我真正地走近吟誦,了解了吟誦。吟誦時,旋律音程的走向和字的聲調是相同的,絕不倒字,同時即興是“吟’的重要的特征,一個人吟兩遍是不一樣的,因為對詩的理解變了,他的心情也變了。吟不同于唱,旋律性不強,這也就是為什么初聽感到不好聽的原因。吟誦猶如一杯久藏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通過學習,雖然也我喜歡上了吟誦。對吟誦從不知到有所了解,也越來越感到了吟誦的魅力,但對怎樣上一節完整的吟誦課卻是一無所知。何況我的音質雖不說五音不全吧,卻也不屬于好聽的范疇,能行嗎?帶著忐忑的心情成了被“趕上架的鴨子”。不安中,我想到了薛瑞萍老師--一位著名的兒童閱讀推廣人,她在參加過一次吟誦培訓后便大膽開始帶著孩子嘗試,勇氣可嘉,她說:“你可以不喜歡,但不可以不讓孩子知道還有這樣一種讀詩的方式。”面對她的做法,我真的敬佩,我想,邊學邊做,或許比學會再做更有意義。
篩選內容
選哪一首古詩呢?我們正在使用的是《我愛吟誦》,這是我國第一本吟誦教材,但它沒有分年級,只是按詩的分類編排的,哪一首更適合一年級下的學生呢?看到窗外的明媚春光,想到此時現正直陽春三月,開課的時間正好是清明后,而且學校在清明還有一個“踏青思親”的活動,由此,古詩《清明》自然便浮現在我的腦海,成了我的首選,對,就是它。主意已定,我于是開始研讀教材,根據古詩后的注釋,找出詩的平仄,依字行腔,用最自然的,最接近口語的發聲方式,試著吟誦,上下班常走的小路便成了我吟誦的舞臺。望著路邊枝頭的新綠,邊走邊吟,仿佛真的置身于清明時那綿綿的雨中。就這樣過了幾日,一天突然想到,一年級的學生對詩中描繪的意境,詩人的悲傷心情能體會到嗎?好像不適合我的學生。再想,一定要學生能理解的,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最后敲定了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
確定形式
選好了主題,接下來就是怎樣上的問題了。吟誦課不同于一般的古詩教學,中華吟誦協會秘書長徐建順老師曾建議:古詩吟誦進課堂,作為誦讀手段之一,與朗誦并用,融入日常誦讀,不單獨開課。不求學會,少講理論,熏陶為主。這次研討的是四十分鐘的完整課型,在這四十分鐘的時間中怎樣進行教學,確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從哪幾方面入手,需要交給學生什么?在彷徨中胡校長建議我上網看看上海名師戴建榮的古詩吟誦課的錄像。很快,搜到了戴老師的《古詩二首》--《出塞》《涼州詞》的課堂錄像,靜下心一看,馬上被戴老師的課吸引了,原來,古詩能吟誦出這樣的魅力。吟誦不僅有旋律、節奏、結構,而且有聲音之高下、強弱、長短、清濁,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理解的,通過吟誦能表達出學習者對詩的理解,也能感悟到詩歌表達的意境。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戴建榮老師的又看陳琴老師的,于是,對于我的課的構思也有了一個大概。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要教的是古詩的吟誦教學耶,不熟聽別人的吟誦調怎么行呢?一點感覺都沒有又怎樣能自己創編呢?于是MP3、電腦的桌面上能找到的吟誦都考上,一有時間便戴上耳機,跟著依依呀呀地吟誦,什么徐建順的、陳少秋的、陳琴的、楊芬的.......所有外圍的事解決了,心中些許有了一點底,這才開始解決中心問題--這節課的設計,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經過一番思考,依據一年級的認知特點和在前段吟誦學習的基礎上,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學習用平仄的格律來吟誦本詩,在吟誦中感受詩歌描寫的意境。
通過“讀”“誦”“吟”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中開闊視野讓學生通過這些方法來感悟,,感受詩歌的美和意境,提高學習的興趣。在本課時的教學策略運用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不同形式,反復地“讀,誦,吟”,來感悟古詩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以“讀”為本,體現“讀通(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熟(熟讀成誦)---“誦”出感情(誦中感悟),“吟”出韻味”--這樣一個漸進的層次;要讓學生在朗讀中學習、在誦讀中體會、想象、在吟誦中欣賞,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3:中華吟誦骨干師資培訓班中級班學習體會
“中華吟誦骨干師資培訓班中級班”學習體會
昔我往矣,熱浪滾滾;今我回已,滾滾熱浪。回到久別的廣州,一時很難適應這份入秋的酷熱,更加懷念清風習習、垂柳依依、綠草茵茵的首都師范大學校園,那個我們吟誦中級班學習了一個多月的地方。
記得當初決定參加“吟誦第一期中級班”學習的時候,心中滿是顧慮和擔憂:這么長的學習時間,自己能安心學完嗎?結果呢,學習真的要結束的時候,心中卻是深深的不舍:“怎么這么快就結束了?時間過得真快呀!”是呀,身在學習中,快樂不知時日過呀!
工作將近二十年,參加過無數的學習培訓活動,加起來的收獲都沒有這一次的大!這是怎么樣的學習盛宴呀--徐建順、戴學忱、周祖庠、趙敏俐、劉宏毅、孫鵬祥、張衛東、謝嘉幸、華鋒、檀作文、曾維范、楊芬......這些以往無緣接觸的頂尖專家來到我們的身邊給我們獻上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課!吟誦學、語音學、音韻學、文字學、國學、文學、古琴、昆曲、聲樂、民樂......
此等曾經望而生畏的學習內容變得如此的親切可感!“老師,再給我們上多一點課吧!”每次課后的余興未盡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向老師提出請求。老師的答應,讓我們欣喜若狂;老師的搖頭,讓我們如泄氣的皮球。這份失望難以持續,因為,下一個老師精彩的課又上演了......就這樣每天沉浸在如饑似渴的學習中,即使是休息日也是窩在酒店里拼命讀書和練習,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呀!
這一個多月來,自己的收獲是滿當當的:
一、底氣足了。
雖然參加初級班之后一年來自己勤于實踐總結思考,也開始有自己的吟誦調,在“中華書局經典誦讀活動”這些全國大型的學習活動中也教過老師吟誦,并且得到好評。但自覺才疏學淺底子薄,對吟誦的了解還只是懵懵懂懂,真正跟別人講吟誦,底氣不足。
參加了中級班后,雖然在各種理念的沖擊下,有時候變得更迷惑了,至今還有不少疑惑未解,但是,底氣足了:我敢去講吟誦了,無論去哪里!我不同意徐老師說我們這“第一期”是最差的,在徐老師看來,“第一次”往往有不少想得不周到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后肯定會越辦越好。但是,我們第一期贏在時間!早一日學習,早一日實踐,成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我會一直以這“中級班第一期”而感到自豪!
二、使命感強了。
我們一直被徐建順老師的精神所感動。我們想,徐老師能請到這么多出色的專家不為錢不為利來給我們上課,他們肯定也是被徐老師所感動的。曾經有同學抱著“自私”的心態來學習,只想著為自己多學點東西而已,但是經過學習,他們的使命感被激發出來了,我自己的使命感更強了。難忘一次次飯桌上的把盞言志、擊桌吟誦;我們走著聽,站著吟,你教我,我學他......吟誦是快樂的,學習是充滿樂趣的,我們要把這份快樂和樂趣帶給更多的人,堅定不移地走吟誦之路,國學之路!
三、古文親切了。
徐老師有個可貴的思想:同一個學問,他會請有不同意見的專家給我們講課,即使跟他觀念相左的,他也請來,目的就是讓我們在走吟誦之路的時候不要走偏,吟誦只是一種方法,學習古詩文最正宗、最好的方法,它不是教學的全部。音韻學,他既請主流王力派給我們講,又請非主流的周祖庠老師給我們講。周老師的課,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覺得很難、很深奧的音韻學變得親切而重要了。周老師兩本有關音韻學的書我竟然夜讀不思睡。
大多數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采用文本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在的我,讀繁體字跟讀簡體字無異,毫無滯澀感。老師引用的上古深奧的語句,我亦能讀之泰然。課余時間更是一邊借助詞典一邊啃古文,甚至試過幾次連中午飯忘記吃了。什么是“廢寢忘食”?這算切身體會到了。開始能沉下心去讀古文了,“凡觀千劍而后識器,凡操千曲而后曉聲”,有目標,有動力,自會濾盡浮躁,沉心求學了。這揭橥我新的學習生涯開始了。
學習足,感受深,筆頭難抒盡。對為中級班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工作人員和同學表示深深的謝意。我會一如既往地“以感恩之心走吟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