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方案

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方案

2024-08-02 閱讀 9310

為全面推進我縣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提升全縣煤炭產業發展水平,確保煤炭基礎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云政發〔*〕151號)精神,確保全面完成20**年全縣煤炭資源整合、關閉煤礦礦井的工作任務。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組織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對20**年全縣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的組織領導,縣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縣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領導組。現將組成人員通知如下:

組長:×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組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成員:××縣經濟局局長

××縣煤炭工業局局長

××縣安監局局長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縣工商局局長

××縣公安局副局長

××供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領導組辦公室設在縣煤炭工業局,辦公室主任由王會德同志兼任,工作人員從相關部門抽調。

各產煤鄉鎮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并于20**年11月10日前將成立機構情況報縣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領導組辦公室(縣煤炭工業局)。

二、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的方式、標準

(一)關閉方式

采取先關閉礦井,再整合煤炭資源的方式,在條件具備時,可以同時開展礦井關閉與資源整合工作。

(二)關閉標準

1.吊銷相關證照;

2.停止供應并清繳火工用品;

3.停止供電,拆除礦井生產設備,供電、通信線路;

4.封閉、填實礦井井筒,平整井口場地,恢復地貌;

5.妥善遣散從業人員。

三、工作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20**年11月5日至11月20日)

各產煤鄉鎮要及時成立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煤礦工作領導組,召開相關辦礦人會議,認真傳達學習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和本實施方案,做好被關閉礦井法人代表及家屬的思想工作。縣級各相關部門要通力合作,認真配合鄉鎮做好關閉礦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要通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努力為礦井關閉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二)組織實施階段(20**年11月21日至11月30日)

按照《××縣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的要求,20**年我縣整合關閉2對礦井(××縣發輝煤礦和××縣樹元煤礦)。各有關鄉鎮、部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切實依法行政,對確定關閉的煤礦礦井堅決實施徹底關閉。對已關閉的煤礦礦井取得的相關證照,縣國土資源局要申報吊銷采礦許可證;縣煤炭工業局要申報吊銷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礦長資格證和礦長安全工作資格證;縣工商局要依法辦理企業注銷登記或吊銷營業執照;縣公安局要清繳火工用品;供電公司要切斷供電電路。各有關鄉鎮、部門要進行不定期巡查和重點監控,嚴防死灰復燃。

(三)督促檢查階段(20**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產煤鄉鎮要認真落實資源整合、關閉煤礦礦井責任制,加大巡查和矛盾糾紛化解力度,采取果斷措施,嚴厲打擊無證非法采煤和私挖濫采現象。縣煤炭工業局要指導幫助煤礦企業進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并督促煤礦企業認真貫徹落實。

四、相關要求

(一)加強領導,確保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各產煤鄉鎮人民政府鄉鎮長是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加強領導,狠抓落實,認真處理好關閉和穩定的關系,積極穩妥地在規定時限內做好關閉工作。同時,要做好資源整合和開采礦區的長遠規劃工作。

(二)密切配合,確保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順利完成。煤炭資源整合、關閉煤礦礦井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各相關部門要站在深入貫徹落實*****的高度,深刻認識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的重要性,緊密協作,及時派出工作人員協助各鄉鎮做好相關工作。同時,各涉及鄉鎮和縣級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按照關閉時限堅決予以關閉,不得推諉扯皮。

(三)及早謀劃,確保20**年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任務提前完成。由于我縣20**年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任務重、難度大,各鄉鎮要高度重視,及早謀劃,把它當作明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緊抓好。在20**年11月10日前成立專門工作組,積極著手做好20**年的整合關閉煤礦礦井工作。同時,要堅持思想工作做透1對,依法關閉1對,資源整合關閉到位的原則,克服困難,扎實工作,確保20**年煤炭資源整合和關閉煤礦礦井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篇2:體現參與式教學與電教資源整合

如何體現參與式教學與電教資源的整合

【摘要】

21實際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新世紀,是一個“知識化、學習化”的時代,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隨著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激增和“肩負提素”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傳統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的參與式教學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多媒體技術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影響。

【關鍵詞】

語文教學參與式整合

【正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主體之間的交互活動,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盡可能的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更為自覺的、主動的獲取新知。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不僅互為一體,還互為促進,而這一教學理念在我們大山深處沒有成為過客,而是生了根、發了芽,它使我校語文課堂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利用電教手段對文本、聲音、圖像、圖形、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教學課件的制作,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的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的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在運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業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討論交流,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的認識工具和激勵工具。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參與式教學與電教資源的整合呢?下面結合我校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整合的基礎------資源整合

通過對硬件資源的合理配置,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培養開發以及課程資源的有機再構達到優化整合的效果。在我校自由參與式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我校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首先我校大力提倡運用參與式教學和電教手段上課,教師通過自己觀摩優秀課例及對模式二的學習,自己嘗試用參與式教學方法上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教師來說,不但學習了新的教學方法,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來說,也讓大山深處的孩子接觸了電腦,認識了新事物,培養了學習興趣。雖然我校電教手段落后,資源短缺,也沒有正規的多媒體教室,但師生正在利用有限的資源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嘗試。通過參與式教學的開展和對電教資源的有效利用,就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電教資源的充分利用的優化整合。

二、理順整合的途徑------過程整合

將電教資源的學習運用與語文課程的學習探究有機的融合在同一活動過程中,達到同化與順應的目的。實現過程整合的途徑包括:課前備課階段、課堂實施階段、課后拓展階段三個基本階段。其主要任務是:

1、課前備課階段,是以教師活動為主,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查閱資料搜尋信息。一節優秀的電教課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我校,我們語文教師會利用僅有的十幾臺電腦抽時間到網上查找資料,下載優秀課件,學習自制課件,整理主要信息,為上好一節電教課而認真備課。

篇3:以資源整合促進區域課改均衡發展研究

以資源整合促進區域課改均衡發展的研究

摘要: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基礎教育逐步走均衡化發展之路。統籌教育管理資源、師資資源、基本建設、生源配置,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適度集中辦學,堅持特色化、個性化辦學,樹立均衡化發展的意識,才可能促進基礎教育全面、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把五、六年級學生集中到總校寄宿或寄讀,把由此而節省下來的教師重新調整,實施輪校走教制,解決了以下三個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開發校本課程抓實“綜合實踐活動”。將校本課程向當地經濟發展掛鉤的方向轉化。整合信息技術、農遠設備與課堂教學為一體,深化課改工作。以資源整合促進區域課改均衡發展,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調整教師結構和生源結構使之與信息、農遠設備、課堂教學達到有機整合,使學校的課改工作得到了順利開展和均衡發展。

關鍵詞:整合課改

正文: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基礎教育逐步走均衡化發展之路。統籌教育管理資源、師資資源、基本建設、生源配置,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適度集中辦學,堅持特色化、個性化辦學,樹立均衡化發展的意識,才可能促進基礎教育全面、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辦好農村義務教育,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調整生源結構和師資結構,壓縮村小規模,消除學科偏差,促進中小對接

20**年開始我們把五、六年級學生集中到總校寄宿或寄讀,把由此而節省下來的教師重新調整,實施輪校走教制,解決了以下三個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

1、解決了村小師資不足、不均衡問題。

2、消出了五、六學年村小和總校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偏差,使村小的五、六年級學生與總校的五、六年級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為初中的學科教學打下了基礎。

3、促進了中小順利對接。過去我們在中小對接方面只注重了初一入學人數的對接,而忽視了學生在生活習慣、學習基礎、校園人際關系、學生心理等方面的對接因素。往往造成剛入學呼呼拉拉,三兩個月稀稀拉拉的生源不穩定現象。五六年級提前寄讀寄宿,在生活自理、學習習慣、學生心理、校園人際交往等方面為初中學習和生活打下了較好基礎,初中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而且鞏固率比較穩定。

二、利用當地的經濟資源和自然資源,搞好綜合實踐活動。

開展《以資源整合促進區域課改均衡發展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以來,在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師進修學校等部門的指導下,我們充分利用對當地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抓實“綜合實踐活動”。開發了《植物標本制作》校本教材。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采訪林業工人和當地農民,同時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了解我鎮自然生態現狀,采集植物徑葉按喬木、灌木、草本、藤蔓等進行分類,制作了許多精美標本,通過綜合實踐和社會實踐,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了解家鄉,從而達到了教育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目的。

社會調查采訪、植物標本制作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社會交際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為學生習作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和自然常識素材。使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得到整合。學生習作心中有數,眼中有物,筆下有情。社會實踐活動改變了當今家庭“小皇帝”生在此山中,不識山中物的孤陋寡聞的現狀,“小皇帝”們“微服私訪”,與大自然溶為一體,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山川河流間的產生學習的靈性,產生創新的欲望。植物標本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需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實踐中,學生知道了采集植物標本對不同植物要選準不同的季節,學會了選樣,烘干,平壓,顏色襯托,形態擺放,說明填寫,分類封存等一系列制作程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把生物課、物理課、化學課以及美術課、語文課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于綜合實踐這一廣闊的課堂之中,達到了自然資源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目的。

三、整合當地人文資源,開展禮儀文化教育,將校園禮儀文化與旅游市場結合,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