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
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年)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年9月劉*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以*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實施意見和《*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實施方案》的指導方針,在我校“讓每一名師生主動、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推動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現狀分析
1、我校現有多媒體教室2個,多媒體移動電教車9部,信息技術教室2個,電子備課室1個。學校現已實現無線網絡覆蓋。各教室沒有固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2、學校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市第六十六中學信息技術教室管理制度》、《*市第六十六中學多媒體教室管理制度》、《*市第六十六中學多媒體設備登記使用制度》。
3、學校的辦公自動化建設已經全面啟動,正在努力形成體系完備、管理科學、資源共享的教育教學資源庫。
三、組織建設
成立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組,明確具體人員工作職責,保證信息化工作的常態化。
1、*市第六十六中學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長:李*(校長)
成員:劉*(副校長)、麻*(副校長)、丁*(副校長)、張*(總務處副主任)
2、*市第六十六中學教育信息化工作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長:麻*(副校長)
成員:高*(教務處主任)、吳*(德育處主任)、張*(總務處副主任)、林*(信息中心負責人)
四、制度保障
1、進一步完善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室管理制度》、《多媒體教室管理制度》、《多媒體設備登記使用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學校門戶網站管理制度》、《班級電教設備使用制度》、《辦公室信息設備使用管理制度》、《電教設備使用保管制度》、《資源制作及存儲管理制度》、《電子閱覽室管理制度》等。
3、完善《校園網絡管理員崗位職責》和《校園網絡安全制度》。
五、建設內容
1、*-*年學校教育資源開發計劃
①教學過程的數字化。
充分發揮網絡傳輸信息及時快速的功能,以校園網為平臺,逐步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后輔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在線考試等教學環節包容進來,形成大容量、開放式的學習環境。
深入開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與實踐。逐步在教師中推行電子教案。引導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源進行學科課堂教學。鼓勵教師探索合理運用信息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和協作性學習。鼓勵教師開展運用網絡開展學生課內外作業指導、學習情況分析和學業評價的探索。
開展網上教研活動,提高教研活動效率。學校將組織教師采用論壇、音頻、視頻等形式,開展信息交流、專題討論、論文交流,開展網上公開課、說課和評課活動,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便捷、實效。
②班級管理的數字化。
以校訊通、班級博客為基礎,指導學生家長學習應用學校信息系統,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班集體建設,讓學生家長能夠及時參與學校及學生的管理,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協同管理和及時反饋的運行模式。
③學校管理的數字化。
學校的學校的校務、教務、德育、總務等各類管理信息全部實現電子化,其中包括教職員工、工作學習記錄、學生的學籍信息、學業管理信息、評價信息等。
④網站建設的多元化。
不斷擴充學校網站的容量,提高網站層次,使校園網站充分發揮體現展示學校形象、集成教育資源、彰顯師生發展、融合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功能。建立班級主頁,展現班集體學習、活動的風采。完善學科教學主頁,骨干教師個人主頁,展現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共享,開展網上交流。嘗試開辟有特長學生的個人主頁,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
2、*-*年校級教育技術培訓計劃
①加強對全體教職工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念的學習,從思想上促使學校全體人員更新觀念,從行為上提高全體人員對信息化教育教學工作的重新認識,提高教師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
②提供多種信息渠道,形成開放、立體的培訓空間和學習活動的場所。
請專家作講座,為教師講解信息技術條件下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挖掘校本培訓資源,針對使用中的具體問題,集中專題培訓。內容包括教師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培訓,通過具體的優秀案例,進行整合方法的培訓,應用軟件使用及功能的培訓。
3、完善學校信息化設施條件,為共享區級優質資源創造條件。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為每名教師人手配備一部筆記本電腦;
②各教室(含實驗室和專用教室)均配備多媒體投影儀,實物投影儀;
③建設1個多媒體會議廳,1個電子閱覽室,1個電子語音室,以及1個符合高中現代化建設標準的信息技術教室。
篇2: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與展望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展望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社會改革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也同其他行業同受沐浴、共披恩澤。偏遠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同祖國其他地方一樣,迎來了教育信息化革命的高潮,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少數民族地區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結合網絡的優勢及應用實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在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實現教育信息化、網絡化應采取的策略和努力方向。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網絡教育少數民族地區
當信息技術及網絡教育在發達國家相當普及、在我國東南沿海逐漸廣泛應用時,位于我國西北邊陲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也迎來了信息化教育的浪潮。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方法、接受新信息、開拓新視野成為學校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互聯網絡的飛速發展,恰恰為學校沖破這一瓶頸提供了便捷、通暢的交流平臺,也為處于內地、信息不暢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一段歷史了,但由于歷史及其他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還面臨許多困難:
1、后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辦學條件差,常規教學所需的實驗設備、圖書資料與發達省市的學校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信息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更顯得落后,學校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設施設備投入基本上只能靠政府。首次投資配置的設備大部分現已淘汰,無法滿足現在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需要。因為經費問題,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嚴重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教育信息化中出現的重硬輕軟、設備利用率不高現象
教育信息化實施至今已有一段時間,但實施中尚存在著重硬輕軟的現象。一些學校將“信息化”理解為搭建校園網、多媒體教室、購買PC機,而應用軟件和課件的開發使用卻被忽略;校園網網上信息陳舊,信息更新維護工作極其困難,結果使大量設備閑置,只能作為客人參觀時展示的門面,寶貴的資源浪費和長期的資金積壓,令學校有苦難言。由于信息閉塞,觀念落后,認識不足,一些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顯得有些盲目。
3、適合教學使用的教育軟件跟不上需要
一些學校嘗試著依靠自己的力量開發教學軟件,雖然初衷是好的,然而這往往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消耗。一些資金力量較為雄厚的學校不惜投巨資聘請專業人員或找專業公司開發應用軟件,這樣做不僅投資較大,而且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軟件開發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對教育有深刻的認識,對學校的管理、教學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開發出真正滿足學校需求的軟件。另外,民族語言軟件、資源的缺乏,給教師的應用、學生的學習也帶來了一些不便。
4、教育觀念、教育改革相對滯后
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缺乏對新技術、新教育手段的正確認識,在學校的傳統教育下,有的教師以為題海戰術就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再加上地區家庭教育文化落后,家長對網絡的認識不夠,導致很多的家長讓自己的孩子遠離網絡。很多教學實踐證明,只要運用正確,網絡不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有利而無害。學生能不能正確利用網絡,在于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是不是能正確引導。因此,真正實現網絡教育信息化、還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
篇3:教育信息化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可以從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信息化和教育科研信息化縱向三方面著手建設。教育信息化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并結合學校的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和物質建設橫向三方面著手。我們既要加強外在的硬件設施的信息化,還要加強對人的信息素質培養,所以,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要關注人的信息化發展和教育的的信息化發展。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數字校園
一、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從產業結構演進角度提出來的,他在《論信息產業》一文中認為產業結構的演進類似動物的進化過程,并指出與信息資源、知識創造相聯系的信息產業會在農業、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成為社會演進的主要推動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