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標申報書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標申報書

2024-08-02 閱讀 1968

史上最優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標申報書

課題名稱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以“蔣介石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限2頁,不能加頁)

一、本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在新聞史研究中,個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近代中國新聞史上眾多的報刊中,新記《大公報》(以下簡稱《大公報》)乃是最受學界重視的個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經有了頗為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歷史觀的影響,當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歷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蔣介石檔案”(以下簡稱“蔣檔”)在臺北對外開放,該檔案集合了從1923年至1975年間與蔣及其重要官員、幕僚有關的電文、信函、記錄等文件共計273000件,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遺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陸新聞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視。據申請人統計,“蔣檔”中與《大公報》有關的文件有數百份之多,時間跨度從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蓋了整個《大公報》的全部時期。我們認為,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檔案史料對《大公報》進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1.對于《大公報》研究的價值:長期以來,缺乏第一手材料導致了對于《大公報》歷史上許多重大問題的評價存在一定的誤解和誤區。引入檔案文獻,結合原有的材料進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還原歷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觀的評價《大公報》的歷史地位。比如,申請人以“蔣檔”材料為依據,對于該報申請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在“飛機洋狗事件”中的表現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論傾向是否是接受了蔣的指示等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相關成果已經發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及《國際新聞界》等學術雜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誤解和誤區。

2.對新聞史學研究的價值:檔案文獻對于新聞史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如前所述,“蔣檔”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聞史學界的足夠重視,相關研究在新聞史學界并不多見。我們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引起新聞史學界對于檔案文獻的重視,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史學研究的進展。

3.對于新聞理論研究的價值:建國以來,大陸學界對于《大公報》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全面否定到毀譽參半再到全面肯定的過程。特別是gg開放以后,隨著西方新聞理論的傳入,“獨立報業”、“新聞專業主義”等觀點在我國影響甚廣,而《大公報》作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響的民營報紙,則恰可以成為這些理論的最好例證,所以近年來《大公報》幾乎成為了“獨立”、“公正”、“不黨不私”的代名詞。但是,從“蔣檔”中的材料來看,該報與蔣政府一直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蔣對該報的言論方針屢有指示,該報在經營上也頗得政府關照。所以我們認為,在當前我國新聞事業改革的歷史大背景下,理清該報與政府的關系,對于探討新聞事業與政府的關系、應當如何看待“獨立報業”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界對于《大公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新聞史領域的研究,如德國學者Mohr于1972年所作的《現代中國報業史》中,便有專門介紹該報的內容;其二是近代史領域的研究,如《劍橋中華民國史》等著作中,都將該報作為重要的史料來源,特別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中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胡將該報作為內戰期間國統區民間輿論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評、新聞等內容,用以說明當時國統區的輿論傾向,并認為在張主政時期,雖然“該報聲名遠播??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報宣稱的‘不黨’??是無可懷疑的?!蓖踅邮趾螅m然該報“獲得了更大的獨立性”,“但在內戰期間,該報還是為政府在某些問題上的立場搖唇鼓舌”。總的來看,國外相關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評論階段,缺少對該報自身系統化的研究。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界對于《大公報》的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那時起,大陸和臺灣的學者對于《大公報》進行了長期、深入、細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茲分別敘述如下:

(1)大陸地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如前所述,建國以來,大陸地區的《大公報》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具體情況為:

A.全面否定階段:建國后,由于該報與新政府的歷史淵源及其歷史上與蔣政府密切的關系,再加上“左”傾錯誤的影響,所以80年代以前,大陸地區對《大公報》及其主要干部的評價,基本是一概否定。這一時期對該報總的定性是“官僚資產階級的報紙”,“是??通過‘小罵大幫忙’的鬼蜮伎倆,幫著國民黨*派統治集團為非作歹的。”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評價大多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多有斷章取義之嫌,缺乏客觀全面的分析,學術價值不大。

B.毀譽參半階段:“*”后,《大公報》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首先是徐鑄成等老報人的回憶錄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隨后學界開始對于該報的許多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的來看,這一時期學界對于該報的評價,開始逐漸突破原有的階級論和二分法,既承認該報歷史上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也不否認它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特別是吳廷俊教授所著的《新記史稿》成為這一領域中的里程碑之作。吳認為該報“既非政治階梯,亦非營利企業,是為文人論政的場所”。應當說,這一評價更符合該報的歷史實際,也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學界對該報的態度。

C.全面肯定階段:2000年以來,大陸地區《大公報》研究,開始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偟膩砜?,這一時期的研究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研究領域大大拓展,該報開始成為文學史、外交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諸多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研究成果極大豐富,近10年來相關論文便有百余篇之多;評價傾向基本扭轉,褒揚漸成主流,特別是方漢奇教授編著的《百年史》一書,成為該領域中又一里程碑之作。由方撰寫的前言《再論大公報的歷史地位》一文,堪稱該領域中一篇承上啟下的重要文獻,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調。自此之后,學界對該報的評價便基本以正面為主。

(2)臺灣地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50年代之后,臺灣地區的學者對于《大公報》研究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具體情況為:

A.擁蔣*時期:70年代以前,由于兩岸關系及所謂“*文藝體系”的影響,臺灣地區的《大公報》研究體現出明確的擁蔣*的傾向,1966年曾虛白教授集合眾多學者編著的《中國新聞史》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該書把《大公報》放在了同期報紙中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它是“無黨無派”、“大公無私”的民營報紙,對“四不主義”給予高度評價,極力贊賞張季鸞“熱愛領袖”、“痛恨共匪”的思想,對該報最終“失身投共”極為痛惜。這一時期臺灣地區的《大公報》研究,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的烙印,但是他們畢竟開啟了一個研究的時代,并且奠定了以后相關研究的基調。

B.倡導民權時期:70年代之后,由于形勢的變化,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中,意識形態色彩逐漸淡化,對張的民權思想以及該報歷史上呼吁言論自由,倡導保障民權的言論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賴光臨教授,他所著的《近代中國報人與報業》、《七十年中國報業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等著作以及多篇論文,都明顯地體現了這一傾向。

C.倡導中國文化時期:“解禁”之后,臺灣地區相關研究開始由新聞史領域轉向歷史學領域,《大公報》也開始走下神壇,成為普通的研究史料,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高郁雅博士,她所著的《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和《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后中國政局變動》均以該報為主要材料,對于近代中國政局的變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臺獨”思潮使得臺灣學者憂心忡忡,所以這一時期的研究中,明顯地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回擊“臺獨”分子所謂“臺灣民族論”的謬論,王洪鈞、鄭貞銘等人的著作和論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大公報》研究雖然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局限,對于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關節點如“七君子事件”中張季鸞的角色和作用、汪精衛叛國過程中該報的態度、王蕓生與蔣介石的關系以及該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問題上,仍存在著許多誤解和誤區。特別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對原報系統全面的抽樣定量分析的內容,由此導致對該報的整體認識也存在著一定的偏頗之處。我們相信,大量新史料的引入和系統的抽樣分析,有助于更好地還原歷史真實,對該報進行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評價近代史上民營報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而為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聞工作改革服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如下:

1.深入全面地搜集臺灣地區所保存的“蔣檔”、“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以下簡稱“國檔”)、“南京國民政府檔案”(以下簡稱“府檔”)以及大陸地區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重慶、天津等各地方檔案館中相關的原始記錄,進行分類整理。

2.對所收集的檔案文獻進行分析,并將其與報紙原件、回憶錄、時人評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進行對照研究,澄清當前《大公報》研究中的一些誤區和誤解。

3.在此基礎上,對《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的歷程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厘清該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的不同時期以及各個時期的特點,力圖從一個側面反映近代史上民營報刊與政府關系的特點。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如下:

1.對本研究領域前人研究成果系統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尋找和發現當前研究的誤區和空白。重點有:如何對長達50余年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期;各個時期的研究成果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之間的關系;各個時期代表性的成果及其特點與價值;當前研究存在的空白與誤區,等等。

2.對“蔣檔”、“國檔”、“府檔”及大陸地區相關檔案文獻全面的收集、分類與整理。重點有: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收集不同檔案中的相關文獻并進行有效的篩選;根據時間、事件、人物等標準對檔案文獻進行辨析及分類整理;結合對于前人研究的整理尋找新的研究點,等等。

3.將檔案文獻與報紙原件、回憶錄、時人評述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進行對照研究。重點有: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存在誤區和空白;如何利用檔案文獻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修正和補充;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文獻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讀,等等。

4.對《大公報》23年歷史系統的分析梳理。重點有:如何對該報23年的歷史進行分期;結合檔案材料還原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要關節點的真相(如“九一八事變”后“明恥教戰”的宣傳、“七君子事件”中張季鸞的角色和作用、汪精衛事件中該報的態度、“飛機洋狗事件”前后該報態度的轉變、“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的過程和性質、《大公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該報在不同歷史時期與蔣政府的關系變化及其原因,等等。

5.對于《大公報》所代表的近代民營報刊與政府關系特點的總結和評述。重點有:近代民營報刊與報人在“依附政府、支持中央”和“代表民意、保持獨立”之間搖擺的特點分析;如何評價《大公報》所提出的“四不主義”、“文人論政”思想與該報實際表現之間的關系;結合歷史背景分析近代民營報紙與報人和政府間關系的特點,等等。

三、擬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對“蔣檔”、“國檔”、“府檔”等檔案文獻的全面收集;

(2)對各種檔案材料的分類與整理;

(3)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分析與評價;

(4)對前人研究中誤區與空白點的挖掘;

(5)以檔案材料為主,結合報紙原件、時人評述及回憶錄等相關材料對前人研究中的誤區與空白的訂正和補充;

(6)對《大公報》歷史的重新分期與評價;

(7)對近代民營報刊和報人與政府間關系的分析與評價,提升理論高度。

2.難點:

(1)本課題涉及大量原始檔案的收集與整理工作,特別是“蔣檔”與“國檔”藏于臺北“中華民國國史館”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需要赴臺北收集相關資料,檔案文獻獲取不易,乃是本研究的第一大難點。

(2)《大公報》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一直是新聞史研究中最受重視的個案之一,且已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夠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尋找誤區與空白,利用新的歷史材料推陳出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乃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難點。

(3)本研究需要對當前已有的《大公報》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總結和評述,而50多年的時間里,相關成果業已非常豐富,據筆者統計,已有相關論文數百篇,專著數十本,且尚有大量相關論述散見于新聞通史、專門史、斷代史、地區史以及相關人物傳記和回憶錄中。如何能夠盡可能全面地收集相關材料并進行細致的閱讀與分析,乃是本研究的第三大難點。

(4)本研究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對《大公報》的歷史進行重新分期,并根據檔案文獻及其他相關材料對該報與蔣政府在不同時期的關系進行分析。如何能提出一個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分期標準,乃是本研究的第四大難點。

(5)本研究的另一個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的發展變化,總結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由于該報與政府關系的重要關節點大多與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相聯系,所以需要一定的近代史知識積累,而如何能夠從個性推廣到共性,由特殊推廣到一般,實現理論上的躍升,乃是本研究的第五大難點。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限2頁,不能加頁)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首先會對自50年代以來的《大公報》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礎上發現當前研究的空白點與誤區;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蔣檔”、“國檔”和“府檔”的文獻材料的研究,結合其他相關材料,對其進行補充與訂正;同時以點帶面,在系統地辨析史實的基礎上,梳理該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最終通過這一典型個案總結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全課題的研究基礎即為大量的文獻資料,特別是對來自“蔣檔”、“國檔”、“府檔”的第一手文獻材料的分析解讀至關重要;

2.定量分析法

缺少嚴格的定量分析,乃是此前《大公報》研究的一大空白,本研究擬對全部《大公報》進行抽樣,制定編碼表,對其言論傾向等關鍵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3.理論研究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方法

將歷史學研究中的“民族――國家范式”與文本細讀相結合,同時結合對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背景的解讀,從原始材料中總結出與前人不同的觀點;

4.歸納總結的方法

通過對于《大公報》這個典型個案的研究歸納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總體特征。

三、計劃進度

20**/10-20**/5:前期準備階段

主要為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及相關原始檔案材料,進行深入閱讀,為后續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0**/6-20**/10:中期階段I

在系統地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誤區和空白點,結合檔案文獻,就幾個重要問題形成階段論文并發表;

20**/11-20**/5:中期階段II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總結《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形成階段論文并發表;

20**/5-20**/9:后期階段

通過前期研究,總結出近代中國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形成最終論文。

四、前期研究基礎

項目申請人長期關注《大公報》研究的進展,并于20**年7-8月間赴臺北訪學期間于“國史館”、“黨史館”等機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資料收集工作,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獻,博士論文《海峽兩岸研究批判》對海峽兩岸自50年代以來的《大公報》研究狀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評述,并已結合檔案材料對一些已有的誤區進行了訂正,主要有:(所有論文均為獨著)

1.論文《也談新記的“不賣”原則――以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為中心的考察》,就該報歷史上申請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進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對此事件“純屬商業行為”的看法,認為這一事件乃是一次嚴重的不等價交換,從程序上到結果上都是不正常的,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是該報出賣言論權的行為,但從該報事件前后的表現來看,其對國共雙方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該報難脫瓜田李下之嫌。此文已發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20**年第4期,并被評為該刊20**年度十佳論文。

2.論文《是“違心之作”嗎?――兼談王蕓生與蔣介石、孔祥熙之關系》,就該報在1941年12月22日“飛機洋狗事件”前后的態度變化進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認為此文系王蕓生“違心之作”的看法,認為這一事件乃是一次正常的糾錯行為,并從“蔣檔”材料出發,對王蕓生與孔祥熙和蔣介石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此文已發表于《國際新聞界》20**年第6期。

3.論文《“九一八事變”后新記“明恥教戰論”考辨》,就“九一八事變”后該報是否曾接受蔣介石的指示為其宣傳“緩抗”一事進行了再考察,基本上對于這一新聞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事件做出了定論,即所謂“蔣介石托于右任致電張季鸞”一事并不存在,《大公報》的“明恥教戰”乃是出于其主持人的“恐日”情結,并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論基本一致。此文已通過《國際新聞界》的審稿程序,現正待刊。

4.論文《胡政之報業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研究》,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為基礎,對胡政之在《大公報》期間的用人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胡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與評價,并且論述了其思想對于當代報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借鑒意義。此文已發表于《新聞界》20**年第2期。

此外,項目申請人還就蔣政府對《大公報》的扶持、王蕓生與蔣介石的關系、《大公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課題參與人也是長期從事《大公報》研究的學者,近年來對該報特別是胡政之、范長江等該報重要人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茲簡列如下:(均為獨著或第一作者)

1.《海外旅游考察通訊的先驅――胡政之》,《回憶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

2.《試論胡政之新聞思想的核心》,《當代傳播》,20**.4

3.《胡政之與蔣介石的關系》,《國際新聞界》,20**.6

4.《是經驗總結,還是理想追求?――從胡政之角度探悉“四不”方針的來源》,《新聞與傳播研究》,20**.3

5.《一段被塵封的歷史,正被徐徐揭開――讀〈回憶胡政之〉兼及胡政之研究現狀》,《新聞記者》,20**.9

6.《范長江論言論自由》,《炎黃春秋》20**.11

7.《范長江與〈大公報〉》,《新聞與寫作》20**.4

8.《胡政之與五四時期的海外采訪》,《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

我們認為,本研究已經具有了較好的前期準備基礎,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研究工作。

五、資料準備情況

1.檔案文獻乃是本研究最為倚重的資料,在此方面,項目申請人已于20**年赴臺北訪學期間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共計從“蔣檔”、“國檔”及其他各種檔案中抄錄各種信函、電文、文告、條令等文獻300余條,共計15萬余字。

2.前人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重要的資料來源,在此方面,項目申請人在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自50年代以來的所有相關研究成果,共計論文300余篇,專著40余本,特別是在赴臺訪學期間在臺灣各大圖書館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3.項目申請人與臺灣銘傳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史館”等研究機構保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現正規劃再度赴臺訪學,對于前期資料收集中的遺漏部分,可以藉再度訪學之機進行彌補。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限800字)

一、本課題的中期成果

擬就《大公報》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問題,如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張季鸞及《大公報》的態度、汪精衛叛國事件中該報的表現及原因等問題,結合“蔣檔”、“國檔”、“府檔”及大陸地區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重慶、天津等地方檔案館所藏的檔案文獻進行再研究,形成一到兩篇階段性成果,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

二、本課題的最終成果

擬就《大公報》與蔣政府的整體關系及該報所代表的民國時期民營報紙及報人與政府關系為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形成一到兩篇論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

三、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希望成為中國新聞史研究,特別是新記《大公報》研究領域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2.希望成為臺灣新聞史研究,特別是新聞史學史和新聞理論史研究領域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3.希望能夠為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領域提供有益的參考資料。

篇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標申報書

史上最優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標申報書

課題名稱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以“蔣介石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限2頁,不能加頁)

一、本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在新聞史研究中,個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近代中國新聞史上眾多的報刊中,新記《大公報》(以下簡稱《大公報》)乃是最受學界重視的個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經有了頗為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歷史觀的影響,當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歷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蔣介石檔案”(以下簡稱“蔣檔”)在臺北對外開放,該檔案集合了從1923年至1975年間與蔣及其重要官員、幕僚有關的電文、信函、記錄等文件共計273000件,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遺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陸新聞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視。據申請人統計,“蔣檔”中與《大公報》有關的文件有數百份之多,時間跨度從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蓋了整個《大公報》的全部時期。我們認為,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檔案史料對《大公報》進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1.對于《大公報》研究的價值:長期以來,缺乏第一手材料導致了對于《大公報》歷史上許多重大問題的評價存在一定的誤解和誤區。引入檔案文獻,結合原有的材料進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還原歷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觀的評價《大公報》的歷史地位。比如,申請人以“蔣檔”材料為依據,對于該報申請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在“飛機洋狗事件”中的表現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論傾向是否是接受了蔣的指示等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相關成果已經發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及《國際新聞界》等學術雜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誤解和誤區。

2.對新聞史學研究的價值:檔案文獻對于新聞史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如前所述,“蔣檔”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聞史學界的足夠重視,相關研究在新聞史學界并不多見。我們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引起新聞史學界對于檔案文獻的重視,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史學研究的進展。

3.對于新聞理論研究的價值:建國以來,大陸學界對于《大公報》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全面否定到毀譽參半再到全面肯定的過程。特別是gg開放以后,隨著西方新聞理論的傳入,“獨立報業”、“新聞專業主義”等觀點在我國影響甚廣,而《大公報》作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響的民營報紙,則恰可以成為這些理論的最好例證,所以近年來《大公報》幾乎成為了“獨立”、“公正”、“不黨不私”的代名詞。但是,從“蔣檔”中的材料來看,該報與蔣政府一直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蔣對該報的言論方針屢有指示,該報在經營上也頗得政府關照。所以我們認為,在當前我國新聞事業改革的歷史大背景下,理清該報與政府的關系,對于探討新聞事業與政府的關系、應當如何看待“獨立報業”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界對于《大公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新聞史領域的研究,如德國學者Mohr于1972年所作的《現代中國報業史》中,便有專門介紹該報的內容;其二是近代史領域的研究,如《劍橋中華民國史》等著作中,都將該報作為重要的史料來源,特別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中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胡將該報作為內戰期間國統區民間輿論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評、新聞等內容,用以說明當時國統區的輿論傾向,并認為在張主政時期,雖然“該報聲名遠播??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報宣稱的‘不黨’??是無可懷疑的?!蓖踅邮趾?,雖然該報“獲得了更大的獨立性”,“但在內戰期間,該報還是為政府在某些問題上的立場搖唇鼓舌”??偟膩砜?,國外相關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評論階段,缺少對該報自身系統化的研究。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界對于《大公報》的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那時起,大陸和臺灣的學者對于《大公報》進行了長期、深入、細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茲分別敘述如下:

(1)大陸地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如前所述,建國以來,大陸地區的《大公報》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具體情況為:

A.全面否定階段:建國后,由于該報與新政府的歷史淵源及其歷史上與蔣政府密切的關系,再加上“左”傾錯誤的影響,所以80年代以前,大陸地區對《大公報》及其主要干部的評價,基本是一概否定。這一時期對該報總的定性是“官僚資產階級的報紙”,“是??通過‘小罵大幫忙’的鬼蜮伎倆,幫著國民黨*派統治集團為非作歹的?!笨偟膩砜矗@一時期的評價大多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多有斷章取義之嫌,缺乏客觀全面的分析,學術價值不大。

B.毀譽參半階段:“*”后,《大公報》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首先是徐鑄成等老報人的回憶錄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隨后學界開始對于該報的許多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的來看,這一時期學界對于該報的評價,開始逐漸突破原有的階級論和二分法,既承認該報歷史上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也不否認它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特別是吳廷俊教授所著的《新記史稿》成為這一領域中的里程碑之作。吳認為該報“既非政治階梯,亦非營利企業,是為文人論政的場所”。應當說,這一評價更符合該報的歷史實際,也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學界對該報的態度。

C.全面肯定階段:2000年以來,大陸地區《大公報》研究,開始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偟膩砜?,這一時期的研究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研究領域大大拓展,該報開始成為文學史、外交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諸多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研究成果極大豐富,近10年來相關論文便有百余篇之多;評價傾向基本扭轉,褒揚漸成主流,特別是方漢奇教授編著的《百年史》一書,成為該領域中又一里程碑之作。由方撰寫的前言《再論大公報的歷史地位》一文,堪稱該領域中一篇承上啟下的重要文獻,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調。自此之后,學界對該報的評價便基本以正面為主。

(2)臺灣地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50年代之后,臺灣地區的學者對于《大公報》研究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具體情況為:

A.擁蔣*時期:70年代以前,由于兩岸關系及所謂“*文藝體系”的影響,臺灣地區的《大公報》研究體現出明確的擁蔣*的傾向,1966年曾虛白教授集合眾多學者編著的《中國新聞史》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該書把《大公報》放在了同期報紙中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它是“無黨無派”、“大公無私”的民營報紙,對“四不主義”給予高度評價,極力贊賞張季鸞“熱愛領袖”、“痛恨共匪”的思想,對該報最終“失身投共”極為痛惜。這一時期臺灣地區的《大公報》研究,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的烙印,但是他們畢竟開啟了一個研究的時代,并且奠定了以后相關研究的基調。

B.倡導民權時期:70年代之后,由于形勢的變化,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中,意識形態色彩逐漸淡化,對張的民權思想以及該報歷史上呼吁言論自由,倡導保障民權的言論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賴光臨教授,他所著的《近代中國報人與報業》、《七十年中國報業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等著作以及多篇論文,都明顯地體現了這一傾向。

C.倡導中國文化時期:“解禁”之后,臺灣地區相關研究開始由新聞史領域轉向歷史學領域,《大公報》也開始走下神壇,成為普通的研究史料,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高郁雅博士,她所著的《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和《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后中國政局變動》均以該報為主要材料,對于近代中國政局的變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臺獨”思潮使得臺灣學者憂心忡忡,所以這一時期的研究中,明顯地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回擊“臺獨”分子所謂“臺灣民族論”的謬論,王洪鈞、鄭貞銘等人的著作和論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大公報》研究雖然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局限,對于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關節點如“七君子事件”中張季鸞的角色和作用、汪精衛叛國過程中該報的態度、王蕓生與蔣介石的關系以及該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問題上,仍存在著許多誤解和誤區。特別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對原報系統全面的抽樣定量分析的內容,由此導致對該報的整體認識也存在著一定的偏頗之處。我們相信,大量新史料的引入和系統的抽樣分析,有助于更好地還原歷史真實,對該報進行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評價近代史上民營報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而為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聞工作改革服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如下:

1.深入全面地搜集臺灣地區所保存的“蔣檔”、“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以下簡稱“國檔”)、“南京國民政府檔案”(以下簡稱“府檔”)以及大陸地區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重慶、天津等各地方檔案館中相關的原始記錄,進行分類整理。

2.對所收集的檔案文獻進行分析,并將其與報紙原件、回憶錄、時人評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進行對照研究,澄清當前《大公報》研究中的一些誤區和誤解。

3.在此基礎上,對《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的歷程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厘清該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的不同時期以及各個時期的特點,力圖從一個側面反映近代史上民營報刊與政府關系的特點。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如下:

1.對本研究領域前人研究成果系統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尋找和發現當前研究的誤區和空白。重點有:如何對長達50余年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期;各個時期的研究成果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之間的關系;各個時期代表性的成果及其特點與價值;當前研究存在的空白與誤區,等等。

2.對“蔣檔”、“國檔”、“府檔”及大陸地區相關檔案文獻全面的收集、分類與整理。重點有: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收集不同檔案中的相關文獻并進行有效的篩選;根據時間、事件、人物等標準對檔案文獻進行辨析及分類整理;結合對于前人研究的整理尋找新的研究點,等等。

3.將檔案文獻與報紙原件、回憶錄、時人評述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進行對照研究。重點有: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存在誤區和空白;如何利用檔案文獻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修正和補充;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文獻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讀,等等。

4.對《大公報》23年歷史系統的分析梳理。重點有:如何對該報23年的歷史進行分期;結合檔案材料還原該報歷史上的一些重要關節點的真相(如“九一八事變”后“明恥教戰”的宣傳、“七君子事件”中張季鸞的角色和作用、汪精衛事件中該報的態度、“飛機洋狗事件”前后該報態度的轉變、“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的過程和性質、《大公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該報在不同歷史時期與蔣政府的關系變化及其原因,等等。

5.對于《大公報》所代表的近代民營報刊與政府關系特點的總結和評述。重點有:近代民營報刊與報人在“依附政府、支持中央”和“代表民意、保持獨立”之間搖擺的特點分析;如何評價《大公報》所提出的“四不主義”、“文人論政”思想與該報實際表現之間的關系;結合歷史背景分析近代民營報紙與報人和政府間關系的特點,等等。

三、擬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對“蔣檔”、“國檔”、“府檔”等檔案文獻的全面收集;

(2)對各種檔案材料的分類與整理;

(3)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分析與評價;

(4)對前人研究中誤區與空白點的挖掘;

(5)以檔案材料為主,結合報紙原件、時人評述及回憶錄等相關材料對前人研究中的誤區與空白的訂正和補充;

(6)對《大公報》歷史的重新分期與評價;

(7)對近代民營報刊和報人與政府間關系的分析與評價,提升理論高度。

2.難點:

(1)本課題涉及大量原始檔案的收集與整理工作,特別是“蔣檔”與“國檔”藏于臺北“中華民國國史館”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需要赴臺北收集相關資料,檔案文獻獲取不易,乃是本研究的第一大難點。

(2)《大公報》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一直是新聞史研究中最受重視的個案之一,且已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夠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尋找誤區與空白,利用新的歷史材料推陳出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乃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難點。

(3)本研究需要對當前已有的《大公報》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總結和評述,而50多年的時間里,相關成果業已非常豐富,據筆者統計,已有相關論文數百篇,專著數十本,且尚有大量相關論述散見于新聞通史、專門史、斷代史、地區史以及相關人物傳記和回憶錄中。如何能夠盡可能全面地收集相關材料并進行細致的閱讀與分析,乃是本研究的第三大難點。

(4)本研究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對《大公報》的歷史進行重新分期,并根據檔案文獻及其他相關材料對該報與蔣政府在不同時期的關系進行分析。如何能提出一個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分期標準,乃是本研究的第四大難點。

(5)本研究的另一個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的發展變化,總結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由于該報與政府關系的重要關節點大多與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相聯系,所以需要一定的近代史知識積累,而如何能夠從個性推廣到共性,由特殊推廣到一般,實現理論上的躍升,乃是本研究的第五大難點。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限2頁,不能加頁)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首先會對自50年代以來的《大公報》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礎上發現當前研究的空白點與誤區;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蔣檔”、“國檔”和“府檔”的文獻材料的研究,結合其他相關材料,對其進行補充與訂正;同時以點帶面,在系統地辨析史實的基礎上,梳理該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最終通過這一典型個案總結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全課題的研究基礎即為大量的文獻資料,特別是對來自“蔣檔”、“國檔”、“府檔”的第一手文獻材料的分析解讀至關重要;

2.定量分析法

缺少嚴格的定量分析,乃是此前《大公報》研究的一大空白,本研究擬對全部《大公報》進行抽樣,制定編碼表,對其言論傾向等關鍵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3.理論研究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方法

將歷史學研究中的“民族――國家范式”與文本細讀相結合,同時結合對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背景的解讀,從原始材料中總結出與前人不同的觀點;

4.歸納總結的方法

通過對于《大公報》這個典型個案的研究歸納出近代史上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總體特征。

三、計劃進度

20**/10-20**/5:前期準備階段

主要為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及相關原始檔案材料,進行深入閱讀,為后續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0**/6-20**/10:中期階段I

在系統地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誤區和空白點,結合檔案文獻,就幾個重要問題形成階段論文并發表;

20**/11-20**/5:中期階段II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總結《大公報》與蔣政府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形成階段論文并發表;

20**/5-20**/9:后期階段

通過前期研究,總結出近代中國民營報紙和報人與政府關系的特點,形成最終論文。

四、前期研究基礎

項目申請人長期關注《大公報》研究的進展,并于20**年7-8月間赴臺北訪學期間于“國史館”、“黨史館”等機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資料收集工作,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獻,博士論文《海峽兩岸研究批判》對海峽兩岸自50年代以來的《大公報》研究狀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評述,并已結合檔案材料對一些已有的誤區進行了訂正,主要有:(所有論文均為獨著)

1.論文《也談新記的“不賣”原則――以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為中心的考察》,就該報歷史上申請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進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對此事件“純屬商業行為”的看法,認為這一事件乃是一次嚴重的不等價交換,從程序上到結果上都是不正常的,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是該報出賣言論權的行為,但從該報事件前后的表現來看,其對國共雙方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該報難脫瓜田李下之嫌。此文已發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20**年第4期,并被評為該刊20**年度十佳論文。

2.論文《是“違心之作”嗎?――兼談王蕓生與蔣介石、孔祥熙之關系》,就該報在1941年12月22日“飛機洋狗事件”前后的態度變化進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認為此文系王蕓生“違心之作”的看法,認為這一事件乃是一次正常的糾錯行為,并從“蔣檔”材料出發,對王蕓生與孔祥熙和蔣介石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此文已發表于《國際新聞界》20**年第6期。

3.論文《“九一八事變”后新記“明恥教戰論”考辨》,就“九一八事變”后該報是否曾接受蔣介石的指示為其宣傳“緩抗”一事進行了再考察,基本上對于這一新聞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事件做出了定論,即所謂“蔣介石托于右任致電張季鸞”一事并不存在,《大公報》的“明恥教戰”乃是出于其主持人的“恐日”情結,并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論基本一致。此文已通過《國際新聞界》的審稿程序,現正待刊。

4.論文《胡政之報業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研究》,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為基礎,對胡政之在《大公報》期間的用人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胡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與評價,并且論述了其思想對于當代報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借鑒意義。此文已發表于《新聞界》20**年第2期。

此外,項目申請人還就蔣政府對《大公報》的扶持、王蕓生與蔣介石的關系、《大公報》最終轉向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課題參與人也是長期從事《大公報》研究的學者,近年來對該報特別是胡政之、范長江等該報重要人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茲簡列如下:(均為獨著或第一作者)

1.《海外旅游考察通訊的先驅――胡政之》,《回憶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

2.《試論胡政之新聞思想的核心》,《當代傳播》,20**.4

3.《胡政之與蔣介石的關系》,《國際新聞界》,20**.6

4.《是經驗總結,還是理想追求?――從胡政之角度探悉“四不”方針的來源》,《新聞與傳播研究》,20**.3

5.《一段被塵封的歷史,正被徐徐揭開――讀〈回憶胡政之〉兼及胡政之研究現狀》,《新聞記者》,20**.9

6.《范長江論言論自由》,《炎黃春秋》20**.11

7.《范長江與〈大公報〉》,《新聞與寫作》20**.4

8.《胡政之與五四時期的海外采訪》,《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

我們認為,本研究已經具有了較好的前期準備基礎,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研究工作。

五、資料準備情況

1.檔案文獻乃是本研究最為倚重的資料,在此方面,項目申請人已于20**年赴臺北訪學期間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共計從“蔣檔”、“國檔”及其他各種檔案中抄錄各種信函、電文、文告、條令等文獻300余條,共計15萬余字。

2.前人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重要的資料來源,在此方面,項目申請人在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自50年代以來的所有相關研究成果,共計論文300余篇,專著40余本,特別是在赴臺訪學期間在臺灣各大圖書館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3.項目申請人與臺灣銘傳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史館”等研究機構保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現正規劃再度赴臺訪學,對于前期資料收集中的遺漏部分,可以藉再度訪學之機進行彌補。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限800字)

一、本課題的中期成果

擬就《大公報》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問題,如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張季鸞及《大公報》的態度、汪精衛叛國事件中該報的表現及原因等問題,結合“蔣檔”、“國檔”、“府檔”及大陸地區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重慶、天津等地方檔案館所藏的檔案文獻進行再研究,形成一到兩篇階段性成果,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

二、本課題的最終成果

擬就《大公報》與蔣政府的整體關系及該報所代表的民國時期民營報紙及報人與政府關系為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形成一到兩篇論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

三、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希望成為中國新聞史研究,特別是新記《大公報》研究領域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2.希望成為臺灣新聞史研究,特別是新聞史學史和新聞理論史研究領域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3.希望能夠為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領域提供有益的參考資料。

篇3:科研項目聯合申報合作協議書

  甲方(主持單位):________

  通訊地址:________

  項目負責人:________

  聯系方式:________

  乙方(合作單位):________

  通訊地址:________

  項目負責人:________

  聯系方式:________

  本協議雙方就共同參與研究科研項目事項,經平等協商,在真實、充分表達各自意愿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并參考本項目經費來源部門的相關規定,達成如下協議,并由合作雙方共同恪守。

  一、合作內容

  1、本合作項目用于申報課題項目(請務必注明課題項目的來源單位以及具體名稱);

  2、雙方分工情況: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經費分配

  1、項目獲得資助后,甲方享有總經費的%,乙方享有總經費的%。具體經費將采取以下第種方式支付:

  (1)課題經費到賬后甲方應在日內一次性支付于乙方;

  (2)課題經費分階段撥付,則甲方應在每階段經費到帳后日內支付于乙方。

  2、乙方應制作經費預算安排表作為合同的附件,并嚴格按附件經費預算安排表的要求開支經費。(本條僅適用于國家科技部相關項目且涉及經費外撥的情形)

  三、成果分配

  1、產權歸屬:

  本研究所產生的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歸(合作雙方、獨立完成方)所有。具體分配如下:

  (1)成果報獎署名:完成單位排序為:,完成人名單排序按照實際貢獻大小排序方式進行;

  (2)論文發表:甲、乙方(需、無需)征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將本方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單獨發表;聯合發表論文時,完成單位排序為,論文作者排名將按照實際貢獻大小排序方式進行;

  (3)專利申請:甲、乙方(需、無需)征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將本方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聯合申請專利時,申請單位排序為,發明人排序將按照實際貢獻大小排序方式進行;

  (4)合作各方根據在合作期間所獲取的成果,包括論文、專著、專利以及鑒定、成果報道等均須注明計劃資助及項目編號。

  2、成果轉讓:

  本研究項目所產生成果的轉讓權歸(甲方、甲乙雙方共同)擁有,由此產生的經濟收益分配方案按以下第種方式確定:

  (1)甲方享有經濟收益的%,乙方享有經濟收益的%;

  (2)在成果轉讓前,由甲乙雙方另行協商確定。

  四、協議的生效變更與解除

  1、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

  2、合作雙方確定,執行合同中如遇不可抗力和技術風險等因素導致協議不能繼續履行時,雙方應及時通知對方以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并共同協商變更或者解除本協議;

  3、除上述情形外,任何一方欲變更、解除本協議,必須提前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另一方;

  五、其它

  1、本項目如獲得批準后,本協議有效期自動延伸至項目結題通過時;本項目如未獲得批準,本協議將自動終止;

  2、本協議一式份,甲乙雙方各持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未經對方許可,甲乙雙方及其各自人員均不得將本協議內容以及相關技術信息、材料等透露給第三方,保密期限為;

  4、合作各方因履行本合同而發生的爭議,應協商、調解解決。若協商、調解不成,確定按以下第種方式處理:

  (1)提交仲裁委員會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5、合同未盡事宜,雙方應本著互惠互利、友好協商的原則另行協商約定;

  6、與本協議相關的附件、備忘錄等與本協議擁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蓋章):________ 乙方(蓋章):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簽名):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簽名):________

  項目負責人(簽名):________ 項目負責人(簽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_ 日期: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