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房農村土地置換協議
農村土地置換協議
甲方(姓名及村組):
乙方(姓名及村組):
因______自建房需要及耕種方便,經甲、乙雙方友好協商,對各自部分承包地進行置換并達成如下協議:
一、互換標的
1.甲方調換給乙方的地塊面積為_________平方米,坐落于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地塊寬度______米。長度______米。(長度和寬度均由雙方現場測量并立地樁確定)
2.乙方調換給甲方的地塊面積為_________平方米,坐落于金星村三組崔大義現住房南側,其中地塊寬度______米。長度______米。(長度和寬度均由雙方現場測量并立地樁確定)
二、互換雙方權利義務關系
1、甲乙雙方所協商的地塊土地互換后,互換雙方均取得對方的互換地塊的承包經營權,喪失自己原有地塊的承包經營權。
2.自本協議生效后,甲乙雙方互換后地塊所取得任何經濟收益歸地塊承包經營權方所有,甲乙雙方任何一方不得反悔。
3.____________。
三、交付方式和時間
互換土地的交付方式為雙方現場測量劃界確定。交付的時間為_____年___月_____日。
四、違約責任
1.甲乙雙方在合同生效后應本著誠信的原則嚴格履行協議義務。如一方當事人違約,對另一方造成損失,由違約方承擔全部責任。
2.____________。
五、爭議條款
因本合同協議的訂立、生效、履行、變更或解除等發生爭議時,甲乙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按下列方式解決:
1.提請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機關調解;
2.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六、生效條款
甲乙雙方約定,本協議須經雙方簽字后生效。
七、其他條款
1.本合同中未盡事宜,可經甲乙雙方共同協商一致后簽訂補充協議。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甲方(簽字、手印):_________
____年__月__日
乙方(簽字、手印):_________
____年__月__日
篇2:基層反映:構建城鄉土地資源制度通道應推進跨區域置換市場化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構建城鄉土地資源制度通道應推進跨區域置換市場化》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土地問題是核心問題之一,為此應以市場化機制盤活農村存量建設土地,并使之與城市建設用地遠距離、大范圍置換,引導城鄉土地優化布局,從而構建起城鄉土地資源跨區域置換的市場化制度通道。
一是搭建交易平臺,探索市場化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成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所,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農民既有權利的市場化流轉。引入競價模式,由市場決定土地指標價格,逐步去除指標需求行政化;以土地指標的市場價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現指標來源市場化。
二是全面確權登記,建立穩定有保障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主體,按照《物權法》的要求,積極推動土地統一登記,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此基礎上,做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加農民分享土地收益比例。由政府引導,逐步擴大置換半徑、置換范圍,逐步實現跨區域土地交易,統籌推進城鄉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健全土地管理機制。在堅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從法律角度確認集體土地使用、轉讓、租賃、抵押等全面權利,做到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在國家層面根據公益和非公益用途劃分土地所有權結構,實現城市土地所有權的的多元化。
四是整合政府各部門的職能,為城鄉統籌提供公共服務。成立市級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專職代表市委市政府協調整合國土、農發、城鄉規劃、發改等部門和領域的工作,統籌推進本地區城鄉統籌實踐。編制規劃先行引導的基礎上,可通過公開招標引入社會資金進行項目運作,農民和社會資金各方收益由雙方自主協商確定,政府則通過收取一定比例的公共基礎設施配套費用,提供立項審批、工程驗收、質量監管以及糾紛協調等服務。
五是改革土地財政,將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債務與土地制度改革相結合。使用雙軌制進行過渡,已繳納土地使用金的國有土地上稅費體制不變;而對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保有建立財產稅體系,“以賦權換稅收”,為地方財政提供替代財源。隨著征地規模和范圍不斷縮小,集體建設用地交易不斷擴大,財產稅體系逐漸替代土地財政體制,最終過渡到全面的財產稅制度。
篇3:基層反映:構建城鄉土地資源制度通道應推進跨區域置換市場化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構建城鄉土地資源制度通道應推進跨區域置換市場化》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土地問題是核心問題之一。為此,應以市場化機制盤活農村存量建設土地,并使之與城市建設用地遠距離、大范圍置換,引導城鄉土地優化布局,從而構建起城鄉土地資源跨區域置換的市場化制度通道。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健全土地管理機制。在堅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從法律角度確認集體土地使用、轉讓、租賃、抵押等全面權利,做到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在國家層面根據公益和非公益用途劃分土地所有權結構,實現城市土地所有權的的多元化。
二是整合政府各部門的職能,為城鄉統籌提供公共服務。成立市級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專職代表市委市政府協調整合國土、農發、城鄉規劃、發改等部門和領域的工作,統籌推進本地區城鄉統籌實踐。編制規劃先行引導的基礎上,可通過公開招標引入社會資金進行項目運作,農民和社會資金各方收益由雙方自主協商確定,政府則通過收取一定比例的公共基礎設施配套費用,提供立項審批、工程驗收、質量監管以及糾紛協調等服務。
三是全面確權登記,建立穩定有保障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主體,按照《物權法》的要求,積極推動土地統一登記,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此基礎上,做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加農民分享土地收益比例。由政府引導,逐步擴大置換半徑、置換范圍,逐步實現跨區域土地交易,統籌推進城鄉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是搭建交易平臺,探索市場化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成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所,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農民既有權利的市場化流轉。引入競價模式,由市場決定土地指標價格,逐步去除指標需求行政化;以土地指標的市場價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現指標來源市場化。
五是改革土地財政,將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債務與土地制度改革相結合。使用雙軌制進行過渡,已繳納土地使用金的國有土地上稅費體制不變;而對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保有建立財產稅體系,“以賦權換稅收”,為地方財政提供替代財源。隨著征地規模和范圍不斷縮小,集體建設用地交易不斷擴大,財產稅體系逐漸替代土地財政體制,最終過渡到全面的財產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