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筆記
帶著夢想去追尋,帶著理想去實踐,帶著渴望去閱讀,我見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業,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為的動力;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更有理性。理想因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傳,色彩斑斕;教育的理想要堅持面向現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輿論支持。(朱永新教授語)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行,讓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圍中推進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應該注重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用真實、感人的道德形象極力學生,培養學生的英雄主義精神。
5、理想的德育,應該科學合理地設置循序漸進的德育目標,使其兼具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雙維視角,形成層次遞進、不斷完善的德育目標體系。
6、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溫馨的對話場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安營扎寨。
7、理想的德育,應該教給學生自警、自誡、自勵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
8、理想的德育,應該在全社會形成“做人為本”的共識,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筋疲力盡,為之也操碎了心。為什么學校的德育會如此蒼白無力?
朱教授告訴我們:
首先,道德教育要結合平時的活動,潛移默化地進行,重要的是行為的熏陶,實踐的感染,習慣的堅持。使道德教育達到潤無心無聲的境界。
其次,讓學生的心靈在經典中憩息,在閱讀書籍中凈化靈魂。其實就是讓學生有健康的思想,與經典中的人物對話,在書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使自己的整個心空都明亮起來。
然后,我們的道德教育體系沒有層次性。小學與大學的德育目標簡直顛倒,對小學生的教育太過空洞,太過遠大。應該向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所在的學校那樣:對剛入學的孩子就是進行“愛媽媽的教育”,只有愛自己的媽媽,才能去愛別人,愛社會,愛祖國。
最后,我們的道德教育太過于說教,太不注重環境的創設。德育更需要一種寬松、寬容和溫馨的環境。我們應該聯合社會、家庭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形成德育優勢力量。重要的是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在好習慣中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完善、教育自己,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理想的智育
1、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
2、理想的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以人為本”,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于教學的全過程。
3、理想的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
4、理想的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于一體,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于“合格+特長”的個性養成。
5、理想的智育,應該教學活動走出分數的誤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花的傳薪者。
6、理想的智育,應該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與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相溝通,使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7、理想的智育,應該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讓課程具有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8、理想的智育,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學習工具,拓寬智育途徑,讓學生在網絡世界的時空中縱橫馳騁。
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原來的基礎有所進步;既要保證考試取得高分,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的學校,離這樣的目標有多遠?我們的老師,敢不敢說分數是次要的,我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不追求分數的高低,不以分數論英雄,讓每個孩子愉快地享受學校生活,這樣的理想離我們有多遠?
教育需要理想支撐,理想需要教育實現。雖然理想顯得那么遙遠,可是有理想就有希望,帶著理想快樂地前行,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方向。
在新世紀第一縷陽光投來的時候,我們需要教育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只有對未來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才會奮力拼搏,戰勝危機,擺脫和超越困境,我們需要教育的自信心和崇高理想,只有對未來有崇高理想的民族,才會消除恐懼,拋卻悲觀,樂觀地擁抱未來。
――朱永新教授語
三、理想的體育
1、理想的體育,應該能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并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
2、理想的體育,應該注重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學生永不言敗,永不停歇,養成堅忍不拔的品質。
3、理想的體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情懷和愛國情操,使體育活動成為德性養成的重要途徑。
4、理想的體育,應該是注重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學會公正、公平的觀念,遠離弄虛作假,形成誠實的品格。
5、理想的體育,應該培養學生坦然面對競爭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和科學訓練,養成健全的心理素質。
6、理想的體育,應該在注重體能訓練的同時,為學生打開世界體育之窗,感受力和美的和諧。
7、理想的體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不把體育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而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發現自我,享受自我。
8、理想的體育,應該使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有機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社區或民間的體育資源,同時向社會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體現體育發展的社會化、生活化、終生化的趨勢。
體育,代表著力量、競爭,體現著拼搏,謙讓,為我們展現了無數美的瞬間,定格了無數美的永恒,也讓無數人為之瘋狂,為之傾倒。可是,目前學校的體育教學,真的做到了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心理素質等能力的培養嗎?應該是微乎其微的吧。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眾星捧月的被小心呵護著,在學校的體育課上,天熱怕曬著,下雨怕淋著,跑步怕摔著,游戲怕撞著,怎不令人擔憂?
四、理想的美育
1、理想的美育,應該是一種“自然之美”,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讓學生親和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生命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3、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生活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與生活的主人。
4、理想的美育,應該是“藝術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學生熱愛藝術,欣賞藝術,并具有一定的才藝。
5、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立體美育”,應該樹立大美育觀,形成立體化、網絡化的美育模式,構建濃郁的美育氛圍。
6、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示范美育”,它必須緊緊依靠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美麗的人生。
7、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精神美育”,應該注重通過美育讓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擁有美的心靈。
8、理想的美育,應該是“創造美育”,應該注重在美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創造的沖動與欲望,享受創造的快樂。
初春時柳樹枝頭的一抹新綠,盛夏里透過樹梢的斑駁光影,秋日里梧桐樹下飄落的第一片葉子,寒冬中草叢上的一層薄霜,都是美麗的。但是,在我們的學生眼中,可能就覺得習以為常了,感受美的能力有些欠缺,發現美的眼睛少之又少。
要說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接受藝術美育,那肯定沒人同意。瞧瞧雙休日的少年宮里,琴行里,到處都是孩子們忙碌的身影,學聲樂、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比比皆是,真恨不得孩子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啊!如此強化下的藝術多少帶上了功利性,失了一些真,失了一些美。
五、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
1、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在勞動中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讓學生經常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喜悅。
2、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鼓勵和教育學生從學會自我服務入手,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勞動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增強勞動的智力含量,引導學生手腦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4、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學校課堂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并通過富有特色的勞技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勞技特長。
5、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內在聯系,在勞技教育中“樹德”“增智”“強體”“審美”,形成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個性心理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6、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年齡差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課程和行為引導教學發”,培養學生的計劃、工作、社交等“關鍵能力”。
7、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構建“大勞育”的教育體系。
8、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有一支優秀的勞技師資隊伍和一套具有實用性、特色性的課程教材,為實施勞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證。
勞動最光榮!這話耳熟能詳,可是現實中的情景卻極具諷刺意味。你聽,“不好好學習,你長大當掃垃圾的!”“你又打架了,給班級扣了分,罰掃一周!”聽著這些“名言”長大的孩子,還能感受到“勞動是光榮”的嗎?還會信服“勞動是光榮”的嗎?
六、理想的學校
1、理想的學校,應該是一所有特色的學校。
2、理想的學校,應該是一所有品味的學校。
3、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富有人格魅力、有遠大理想的校長。
4、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支創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師隊伍。
5、理想的學校,應該擁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習慣的學生。
6、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面向所有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
7、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永遠對學生開放的圖書館和計算機房。
七、理想的教師
1、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
2、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
3、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4、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
5、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6、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7、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8、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八、理想的校長
1、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清晰認識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校長。
2、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珍惜學校的名譽勝過愛護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長。
3、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的校長。
4、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長。
5、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善于協調上下左右關系,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以促進學校發展的校長。
6、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并能成為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組織者和身體力行的校長。
7、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給教師創造一個輝煌的舞臺,善于讓每一位教師走向成功的校長。
8、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使學校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校長。
學校、教師、校長,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理想的學校,一定有一個理想的校長,而有了理想的校長,也一定有理想的教師。
一個理想的校長,必定是時刻想著為學校謀發展,讓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讓學生輕松快樂地生活,讓校園充滿人文充滿陽光。對于曾經引領我成長行進的校長,心存太多的感激,對于現在正努力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校長,充滿著詩意的期待。
很希望,所有的校長都能像李鎮西那樣,放下身姿,與教師平等地談心、交流;很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像薛瑞萍那樣,融入孩子,與孩子們心平氣和地對話;很希望,所有的學校都能像巴學園那樣,寬容而溫情地接受一個個淘氣的“小豆豆”。
九、理想的學生
理想的學生應該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應該是積極進取,敢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富有個性,富有自己獨特見解和思想的學生;應該是自信自強,永不放棄,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充滿旺盛斗志和樂觀精神的學生;應該是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處,有著和諧的人際關系,受人歡迎的“人緣兒”;應該是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用最少的時間贏得最高學習效率的學生。
這真是唯美的理想呵。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如此完美,那老師真的顯得多余了。
十、理想的父母
1、理想的父母,應該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恒、勤儉節約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的父母。
2、理想的父母,應該是永遠保持年輕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松、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
3、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善于發現孩子天賦,善于挖掘孩子潛能,善于培養孩子特長的父母。
4、理想的父母,應該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的父母。
5、理性的父母,應該是有著和諧家庭關系,能以身作則,一諾千金的父母。
6、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對孩子失望,決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決不使用侮辱性批評的父母。
7、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善于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能夠善于利用各種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機智的父母。
8、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努力配合學校、社區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從而促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樣的父母,的確是太理想了。擁有了如此優秀的父母,孩子想不成才都難。如果每個父母都這樣,對學校,對老師來說,真是太幸福了!太完美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父母都向老師訴苦:沒辦法,我管不到他。為人父母,難道只管把孩子生下,養大?難道只管為孩子擇校,擇老師?
理想是那樣美好,卻又是那么遙遠。心中有理想,就多了一份溫暖,多了一個方向!
篇2:讀書筆記《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筆記
帶著夢想去追尋,帶著理想去實踐,帶著渴望去閱讀,我見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業,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為的動力;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更有理性。理想因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傳,色彩斑斕;教育的理想要堅持面向現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輿論支持。(朱永新教授語)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行,讓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圍中推進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應該注重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用真實、感人的道德形象極力學生,培養學生的英雄主義精神。
5、理想的德育,應該科學合理地設置循序漸進的德育目標,使其兼具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雙維視角,形成層次遞進、不斷完善的德育目標體系。
6、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溫馨的對話場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安營扎寨。
7、理想的德育,應該教給學生自警、自誡、自勵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
8、理想的德育,應該在全社會形成“做人為本”的共識,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筋疲力盡,為之也操碎了心。為什么學校的德育會如此蒼白無力?
朱教授告訴我們:
首先,道德教育要結合平時的活動,潛移默化地進行,重要的是行為的熏陶,實踐的感染,習慣的堅持。使道德教育達到潤無心無聲的境界。
其次,讓學生的心靈在經典中憩息,在閱讀書籍中凈化靈魂。其實就是讓學生有健康的思想,與經典中的人物對話,在書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使自己的整個心空都明亮起來。
然后,我們的道德教育體系沒有層次性。小學與大學的德育目標簡直顛倒,對小學生的教育太過空洞,太過遠大。應該向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所在的學校那樣:對剛入學的孩子就是進行“愛媽媽的教育”,只有愛自己的媽媽,才能去愛別人,愛社會,愛祖國。
最后,我們的道德教育太過于說教,太不注重環境的創設。德育更需要一種寬松、寬容和溫馨的環境。我們應該聯合社會、家庭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形成德育優勢力量。重要的是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在好習慣中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完善、教育自己,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理想的智育
1、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
2、理想的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以人為本”,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于教學的全過程。
3、理想的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
4、理想的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于一體,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于“合格+特長”的個性養成。
5、理想的智育,應該教學活動走出分數的誤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花的傳薪者。
6、理想的智育,應該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與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相溝通,使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7、理想的智育,應該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讓課程具有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8、理想的智育,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學習工具,拓寬智育途徑,讓學生在網絡世界的時空中縱橫馳騁。
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原來的基礎有所進步;既要保證考試取得高分,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的學校,離這樣的目標有多遠?我們的老師,敢不敢說分數是次要的,我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不追求分數的高低,不以分數論英雄,讓每個孩子愉快地享受學校生活,這樣的理想離我們有多遠?
教育需要理想支撐,理想需要教育實現。雖然理想顯得那么遙遠,可是有理想就有希望,帶著理想快樂地前行,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方向。
在新世紀第一縷陽光投來的時候,我們需要教育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只有對未來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才會奮力拼搏,戰勝危機,擺脫和超越困境,我們需要教育的自信心和崇高理想,只有對未來有崇高理想的民族,才會消除恐懼,拋卻悲觀,樂觀地擁抱未來。
――朱永新教授語
三、理想的體育
1、理想的體育,應該能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并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
2、理想的體育,應該注重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學生永不言敗,永不停歇,養成堅忍不拔的品質。
3、理想的體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情懷和愛國情操,使體育活動成為德性養成的重要途徑。
4、理想的體育,應該是注重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學會公正、公平的觀念,遠離弄虛作假,形成誠實的品格。
5、理想的體育,應該培養學生坦然面對競爭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和科學訓練,養成健全的心理素質。
6、理想的體育,應該在注重體能訓練的同時,為學生打開世界體育之窗,感受力和美的和諧。
7、理想的體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不把體育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而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發現自我,享受自我。
8、理想的體育,應該使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有機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社區或民間的體育資源,同時向社會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體現體育發展的社會化、生活化、終生化的趨勢。
體育,代表著力量、競爭,體現著拼搏,謙讓,為我們展現了無數美的瞬間,定格了無數美的永恒,也讓無數人為之瘋狂,為之傾倒。可是,目前學校的體育教學,真的做到了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心理素質等能力的培養嗎?應該是微乎其微的吧。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眾星捧月的被小心呵護著,在學校的體育課上,天熱怕曬著,下雨怕淋著,跑步怕摔著,游戲怕撞著,怎不令人擔憂?
四、理想的美育
1、理想的美育,應該是一種“自然之美”,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讓學生親和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生命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3、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生活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與生活的主人。
4、理想的美育,應該是“藝術美育”,應該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學生熱愛藝術,欣賞藝術,并具有一定的才藝。
5、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立體美育”,應該樹立大美育觀,形成立體化、網絡化的美育模式,構建濃郁的美育氛圍。
6、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示范美育”,它必須緊緊依靠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美麗的人生。
7、理想的美育,應該是“精神美育”,應該注重通過美育讓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擁有美的心靈。
8、理想的美育,應該是“創造美育”,應該注重在美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創造的沖動與欲望,享受創造的快樂。
初春時柳樹枝頭的一抹新綠,盛夏里透過樹梢的斑駁光影,秋日里梧桐樹下飄落的第一片葉子,寒冬中草叢上的一層薄霜,都是美麗的。但是,在我們的學生眼中,可能就覺得習以為常了,感受美的能力有些欠缺,發現美的眼睛少之又少。
要說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接受藝術美育,那肯定沒人同意。瞧瞧雙休日的少年宮里,琴行里,到處都是孩子們忙碌的身影,學聲樂、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比比皆是,真恨不得孩子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啊!如此強化下的藝術多少帶上了功利性,失了一些真,失了一些美。
五、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
1、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在勞動中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讓學生經常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喜悅。
2、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鼓勵和教育學生從學會自我服務入手,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勞動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增強勞動的智力含量,引導學生手腦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4、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學校課堂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并通過富有特色的勞技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勞技特長。
5、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內在聯系,在勞技教育中“樹德”“增智”“強體”“審美”,形成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個性心理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6、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年齡差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課程和行為引導教學發”,培養學生的計劃、工作、社交等“關鍵能力”。
7、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構建“大勞育”的教育體系。
8、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有一支優秀的勞技師資隊伍和一套具有實用性、特色性的課程教材,為實施勞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證。
勞動最光榮!這話耳熟能詳,可是現實中的情景卻極具諷刺意味。你聽,“不好好學習,你長大當掃垃圾的!”“你又打架了,給班級扣了分,罰掃一周!”聽著這些“名言”長大的孩子,還能感受到“勞動是光榮”的嗎?還會信服“勞動是光榮”的嗎?
六、理想的學校
1、理想的學校,應該是一所有特色的學校。
2、理想的學校,應該是一所有品味的學校。
3、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富有人格魅力、有遠大理想的校長。
4、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支創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師隊伍。
5、理想的學校,應該擁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習慣的學生。
6、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面向所有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
7、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永遠對學生開放的圖書館和計算機房。
七、理想的教師
1、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
2、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
3、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4、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
5、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6、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7、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8、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八、理想的校長
1、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清晰認識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校長。
2、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珍惜學校的名譽勝過愛護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長。
3、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的校長。
4、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長。
5、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善于協調上下左右關系,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以促進學校發展的校長。
6、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并能成為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組織者和身體力行的校長。
7、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給教師創造一個輝煌的舞臺,善于讓每一位教師走向成功的校長。
8、理想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使學校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校長。
學校、教師、校長,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理想的學校,一定有一個理想的校長,而有了理想的校長,也一定有理想的教師。
一個理想的校長,必定是時刻想著為學校謀發展,讓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讓學生輕松快樂地生活,讓校園充滿人文充滿陽光。對于曾經引領我成長行進的校長,心存太多的感激,對于現在正努力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校長,充滿著詩意的期待。
很希望,所有的校長都能像李鎮西那樣,放下身姿,與教師平等地談心、交流;很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像薛瑞萍那樣,融入孩子,與孩子們心平氣和地對話;很希望,所有的學校都能像巴學園那樣,寬容而溫情地接受一個個淘氣的“小豆豆”。
九、理想的學生
理想的學生應該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應該是積極進取,敢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富有個性,富有自己獨特見解和思想的學生;應該是自信自強,永不放棄,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充滿旺盛斗志和樂觀精神的學生;應該是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處,有著和諧的人際關系,受人歡迎的“人緣兒”;應該是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用最少的時間贏得最高學習效率的學生。
這真是唯美的理想呵。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如此完美,那老師真的顯得多余了。
十、理想的父母
1、理想的父母,應該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恒、勤儉節約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的父母。
2、理想的父母,應該是永遠保持年輕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松、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
3、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善于發現孩子天賦,善于挖掘孩子潛能,善于培養孩子特長的父母。
4、理想的父母,應該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的父母。
5、理性的父母,應該是有著和諧家庭關系,能以身作則,一諾千金的父母。
6、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對孩子失望,決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決不使用侮辱性批評的父母。
7、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善于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能夠善于利用各種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機智的父母。
8、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努力配合學校、社區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從而促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樣的父母,的確是太理想了。擁有了如此優秀的父母,孩子想不成才都難。如果每個父母都這樣,對學校,對老師來說,真是太幸福了!太完美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父母都向老師訴苦:沒辦法,我管不到他。為人父母,難道只管把孩子生下,養大?難道只管為孩子擇校,擇老師?
理想是那樣美好,卻又是那么遙遠。心中有理想,就多了一份溫暖,多了一個方向!
篇3:《被壓迫者教育學》讀書筆記
《被壓迫者教育學》讀書筆記
丁然
職業技術教育學
作者簡介:保羅?弗萊雷是20世紀批判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1994年至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國際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紹了從孔子、亞里士多德到當代的100位具有國際影響的教育家,弗萊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譽為“活著時就成為傳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歐洲29所大學授予名譽學位并在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中獲得過榮譽和獎勵。他是自赫爾巴特、杜威以來,教育理論史的“第三次革命”的開創者和實施者,畢生致力于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研究,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
選擇這本書來當教育哲學的書籍來讀,是因為這本書最開始的題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讀的過程中發現本書和其他教育學專著不一樣,通篇沒有純粹的教育學體系和教育學概念系統,而是從對處于不利境地的人的關懷出發,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問題,提出了教育服務于統治階級對人民施行壓迫的現象,試圖引導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最后改變他們的命運。袁振國老師是這樣評價它的:“這本冠以教育學的著作并沒有我們熟悉的教育學體系和概念系統,它不是一本一般意義上的學科著作。這是一本關于平等和正義的書,是對處于社會不利處境的人們的悲天憫人的關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對待每一個人的生命呼喚和勇氣奉獻。”
本書第一章提到了“對自由的恐懼”,這種恐懼是被壓迫者會更向往成為壓迫著,但是是被壓迫者擺脫不了被壓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來的,而不是靠恩賜。被壓迫者想要獲得自由,要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戰的決心并盡心盡全力的追求才能獲得。要解決壓迫問題,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來尋找壓迫的根源,通過改造,創造一個新的環境。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為什么壓迫與被壓迫這種現象在各個領域持續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壓迫者已經習慣了他們所處的統治結構,并且已變得順從這種結構,只要他們覺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風險,他們便會停止爭取自由的斗爭。再者說,他們獲取自由所做的斗爭不僅僅對壓迫著造成威脅,也會威脅到與自已同樣處于壓迫下的同伴,其同伴害怕受到更嚴厲的壓迫。很有趣的一點,當一個人有了一種具有挑戰性渴望時,只有當其同伴也有了這種渴望時,這種渴望才有可能會被實施,會可能成為現實。
本書的中心問題是:作為分裂的、不真實的被壓迫者,他們怎樣才能建立解放自身的教育學呢?只有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做壓迫者的“主人”時,他們才會促進解放教育學的發展。
而在教育界中的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毋庸置疑的,在被壓迫教育過程中的壓迫者與被壓迫者自然是教師和學生。教師以權威者的姿態對待學生,對他們進行家長式的教育。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施行身體上的暴力,但是他們對學生以符號暴力的形式進行壓迫,學生對老師的話不能產生質疑,不能提出問題,更不能進行批判,他們只能一味接受,這是在學生思想,意識上實施暴力,對學生的思考力,批判力以及創造力進行了剝削。
關于被壓迫教育的手段在本書中,弗萊雷提出了“灌輸式”的教育概念,他認為灌輸式教育就是教師們施行壓迫的手段。他指出現行的教育就像一種銀行存儲行為,教師是知識的儲戶,學生是儲存“知識”的機器,教育就像銀行一樣,由教師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灌輸得越多越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換句話說,學生越是溫順的接受灌輸、接受填裝,越稱得上是一位好學生。在這種傳統的教育觀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存在平等關系,知識往往被看作是智者給予愚者的一種恩賜,學生被看作是要進行適應的人和要進行調整的人。教師總是什么都知道,而學生總是一無所知,教師把世界,把歷史當做不變的事物,要求學生學會、背誦自己的理解,不允許學生質疑,抹殺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批判意識,抹殺他們對世界,歷史的改造能力。所以,教師在這樣的壓迫教育的過程中,將機械的,靜態的,順從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識觀強行的賦予學生,而忽略了世界,歷史其實是依附人而存在的,它們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狀態的;忽略了人的能動性,人的發展體現于對世界的改造。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社會化,但是,人們在教育實踐中,往往將社會化理解為適應環境。于是,教育漸漸的以人的適應性作為目的,并將其不斷膨脹,最終阻礙了人自身的發展。弗萊雷在此書中提到,“壓迫者的興趣在于‘改變被壓迫者的意識,而不是壓迫他們的現狀’,因為被壓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導去適應這一狀況,他們就越是容易被統治。”學校教育中,在知識方面,教師將自己對社會,對科學的理解以填鴨式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行為方面,學校要求學生遵守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這樣的教育試圖抹殺學生的創造力,它不允許學生產生質疑,不允許學生擁有批判能力,限制他們對問題的探究,強迫他們滿足于對現實的不完整的看法,學校試圖掌控學生的意識,引導他們適應學校,教師眼中的社會。弗萊雷說:“從意識的灌輸概念中可以順理推出,教師的職責在于規范世界‘進入’學生大腦的方法?因此,教育應當使他們更加被動,并使之適應這個世界。”所以,這種傳統教育的結果就是培養出大批的沒有批判精神,沒有創造力的,只能適應社會,適應被統治,被剝削的人。就如弗萊雷所說:“毫不奇怪,灌輸教育概念將人視為是可以適應環境的和可以控制的。學生保存他們托管的東西越多,就越不能發展作為世界的改造者,干預世界的結果的批判意識。他們越是完全接受強加于他們的被動角色,就越傾向于僅僅適應世界本來的樣子,適應存儲于他們頭腦中的關于現實的支離破碎的樣子”。被壓迫教育是一種“馴化”教育。
第二章作者提出提問式教育作為解放教育的先決條件。實際上,提問式的教育,打破了灌輸式教育的縱向模式特征。在提問式的教育中,教師不僅僅是單純的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也能得到收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他們的在這種教育過程*同合作、一起成長。在這種教育過程中,就談不上“權威”,在這種教育過程中,沒有人教其他人,也沒有人是自學成才的。
另一重要的一點,“提問式教育”是把學生看作是有認知能力的人,教師擔任講解員的角色,教師也不認為自己所知道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是可以與學生共同思考的。提問式教育者的作用與學生一起進行創造。在這種情況下,信念(doxa)層面的知識被理念(logos)層面的真正知識所替代。
弗萊雷認為,在解放教育中,人們應該勇于質疑,勇于實踐,教師決不能扼殺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批判精神。在這樣的解放教育里,學生和教師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他們都是教育的主體,沒有家長式的教學,沒有填鴨式的接受,在教育過程中,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都有權利提問,批評。
本書中,關于教育與政治,已有提到。教育,永遠不能遠離政治而獨善其身。受啟發于弗雷勒的體系中“教育及政治”的觀點,教育的政治性,是指掌權階層的思想意識和政策方針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制度和方向,教育制度和方向又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進而反作用于掌權階層。政治方向的指引是教育保持其社會效用的前提,也是保證教育實行的先行條件。但是我又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教育的迎合性”,教育的政治職能在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是受到重視的。但是教育作為一種育人活動,作為一種不能以短期經濟效用為標準的行為,這種迎合性往往導致了教育的功利性。導致了教育本真意義的缺失。我們一直在設想教育藍圖,制定教育新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又有多少付諸實施且真正推動了教育和人的發展?弗雷勒也提到了,“教育政治和教育計劃,均以失敗告終,因為這些計劃的始作俑者是根據自己跟人對現實的觀點來制定的,從來沒有考慮過處在具體情況之中的人。”的確,我們現在的教育往往是只見物不見人,我們把知識的地位抬得很高,卻遺忘了比知識更有意義的人。因此,在真正的教育關系中,教師和學生應該作為主體,并都擔任教育規劃的首要制定者和實施者。
我的感受是,弗雷勒《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不只是在第三世界和被殖民國家顯示它的意義,在任何一個關注教育的民族都應該產生警示和啟發作用;不只是對那些處在政治壓迫中的人民具有意義,對任何一個關注自己生存和命運的自由的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意義。正如袁振國老師所說:“每位意識到教育與社會變化聯系的教師,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