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轉科交接登記制度
患者轉科交接登記制度
1、對需要轉科治療的患者,醫生須評估患者病情;根據轉科醫囑,護士電話通知轉入科室。并將風險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
2、轉科患者由護士和(或)醫生護送,攜帶患者病歷、未用液體至轉入病房,做好床頭交接班。
3、保證轉運工具功能良好,確保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安全,酌情備帶相應急救物品及藥品。
4、轉入科室在接到患者轉科通知后,護士立即備好備用床及必需物品。
5、患者入科時,護士應主動迎接并妥善安置患者。
6、轉入科室設立患者轉科交接登記本,認真評估患者,轉出、轉入雙方必須做到六交清:即患者治療交清,患者病歷資料交清,患者生命體征交清,患者各種導管交清,患者使用各種儀器交清,患者皮膚情況交清。交清后交接雙方護士簽字。
患者轉科流程
1、通知住院結算中心辦理轉科手續。
2、通知所轉科室準備床單位及特殊用物(必要時準備好搶救藥物及儀器),確定轉科時間。
3、責任護士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待轉科相關程序及轉科途中的注意事項。
4、整理病歷資料,做好登記。
5、確認轉運工具符合安全標準。
完善轉科手續
1、核對醫囑及患者身份。
2、遵醫囑聯系患者轉科事宜。
3、處理患者轉科醫囑:停止本科醫囑,注銷各種執行卡。
轉科前準備
護送患者轉科
轉科后處置
1、將轉科信息通知相關科室,如靜脈配藥中心、營養食堂。
2、撤去“患者一覽表”上的診斷卡及床頭卡等標識。
3、清理床單元,終末消毒。
1、一般患者由指定工作人員攜帶病歷資料,護送患者前往所轉科室,注意轉科途中安全;危、急、重癥患者由醫護人員護送轉科,備搶救用物。
2、提醒患者或家屬攜帶好自己的用物。
3、協助轉入科室護士妥善安置患者。
4、與轉入科室護士詳細交接患者病情、治療用藥、皮膚情況、引流管道、物品等,雙方在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名。
5、轉入科室護士辦理轉入手續,通知醫師查看患者,及時執行醫囑。
篇2:患者轉科交接登記制度
患者轉科交接登記制度
1、對需要轉科治療的患者,醫生須評估患者病情;根據轉科醫囑,護士電話通知轉入科室。并將風險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
2、轉科患者由護士和(或)醫生護送,攜帶患者病歷、未用液體至轉入病房,做好床頭交接班。
3、保證轉運工具功能良好,確保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安全,酌情備帶相應急救物品及藥品。
4、轉入科室在接到患者轉科通知后,護士立即備好備用床及必需物品。
5、患者入科時,護士應主動迎接并妥善安置患者。
6、轉入科室設立患者轉科交接登記本,認真評估患者,轉出、轉入雙方必須做到六交清:即患者治療交清,患者病歷資料交清,患者生命體征交清,患者各種導管交清,患者使用各種儀器交清,患者皮膚情況交清。交清后交接雙方護士簽字。
患者轉科流程
1、通知住院結算中心辦理轉科手續。
2、通知所轉科室準備床單位及特殊用物(必要時準備好搶救藥物及儀器),確定轉科時間。
3、責任護士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待轉科相關程序及轉科途中的注意事項。
4、整理病歷資料,做好登記。
5、確認轉運工具符合安全標準。
完善轉科手續
1、核對醫囑及患者身份。
2、遵醫囑聯系患者轉科事宜。
3、處理患者轉科醫囑:停止本科醫囑,注銷各種執行卡。
轉科前準備
護送患者轉科
轉科后處置
1、將轉科信息通知相關科室,如靜脈配藥中心、營養食堂。
2、撤去“患者一覽表”上的診斷卡及床頭卡等標識。
3、清理床單元,終末消毒。
1、一般患者由指定工作人員攜帶病歷資料,護送患者前往所轉科室,注意轉科途中安全;危、急、重癥患者由醫護人員護送轉科,備搶救用物。
2、提醒患者或家屬攜帶好自己的用物。
3、協助轉入科室護士妥善安置患者。
4、與轉入科室護士詳細交接患者病情、治療用藥、皮膚情況、引流管道、物品等,雙方在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名。
5、轉入科室護士辦理轉入手續,通知醫師查看患者,及時執行醫囑。
篇3: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政策解讀
最新《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政策解讀一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20*年3月1日起施行。在《條例》經國務院原則通過后,國土資源部就依據《條例》的主旨和精神,結合各不動產登記試點地區的統一登記實踐,啟動了《條例》實施細則的起草工作。今年1月1日,國土資源部以第63號令發布實施《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對《條例》進行了細化,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確定了更為詳細的操作規范。我們將組織相關專家,分兩期對《細則》進行深度解讀。
《細則》體現了依法行政的要求,細化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各項具體規則,對于登記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權限、登記程序、各類登記類型及其申請材料、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查詢、利用和保護等都進行了具體規定。可以說,踐行依法行政,構成了貫穿《細則》各項制度和規范的一條紅線。
最新《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政策解讀二
嚴格遵循上位法設定登記權限
《細則》制定過程中,恪守《物權法》等法律以及《條例》等行政法規的基本精神和各項具體制度,嚴格設定登記機構各項權限、強化登記機構的責任
登記制度設計中,登記程序的啟動權歸屬于登記機構還是當事人至關重要。不動產登記,究其本質,是在不動產權利因法律事實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由當事人就相關法律事實提出主張,登記機構確認法律事實的發生并就相應的不動產權利變動后果記載于登記簿。根據《物權法》對物權變動的規定,不動產登記原則上應當由當事人提出;登記程序原則上應當由當事人啟動。《物權法》對不動產登記的規定,也確認了依申請登記的基本原則。
但從不動產登記實踐來看,不少規范性文件中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允許登記機構隨意依職權啟動登記程序的規定。這種做法嚴重損害當事人的信賴利益和交易安全,本質上是國家權力對市場的過分干預。
《細則》在遵循《物權法》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在第二條明確規定,不動產登記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但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實施細則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明確確定了依申請登記的原則;而將依職權辦理登記嚴格限制在法定特定情形。同時,在第十三條明確規定,申請登記的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前,全體申請人提出撤回登記申請的,登記機構應當將登記申請書以及相關材料退還申請人,從而允許當事人依照其意志終結登記程序。這就明確了當事人的意思在登記中的主導地位,充分體現了《物權法》等法律所貫徹的私法自治的精神。
此外,《細則》對登記類型的詳細列舉、對登記程序的縝密細化、對各類申請材料的嚴格限制、對登記機構審查職責的規定、對異議登記失效的規定等,無不是對登記職權的規范,無不體現了上位法的要求。
最新《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政策解讀三
恪守程序法定,細化登記程序
權力的行使必須依據法定的程序進行。不動產登記制度本質上是行政程序法,而《細則》以專章規范了不動產登記的具體程序
對于依申請登記,《細則》將其明確區分為申請、受理、審核、記載4個階段。就登記申請,《細則》對于申請材料及其形式、共有人申請、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代為申請等都進行了細致規范。就登記機構的審核,《細則》對于登記機構具體查驗事項、實地查看的具體內容,都在《暫行條例》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尤其是對于實踐中做法迥異的公告問題,《細則》詳細列舉了需要進行公告的各種情形,并對公告的方式、期間、公告內容、后果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細則》還就依囑托登記、權屬證書和登記證明的發放、補發、換發、收回等,都規定了細致、完善的程序。
此外,在各種具體登記類型中,《細則》也對其中的特殊程序作出了規范。主要涉及以下幾類:一是對依職權登記的授權。例如,針對我國廣大農村尚有大量未登記的不動產的現實,《細則》授權市、縣人民政府根據情況組織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首次登記。為方便群眾,此種登記所需的權屬來源、調查等登記材料,由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獲取。二是對相關登記程序銜接的規定。例如,因圍填海造地等新形成土地的,《細則》要求申請人應當在圍填海造地等工程竣工后,申請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并辦理海域使用權注銷登記。三是對特定登記類型規定了特定程序。例如,基于異議登記的臨時性、急迫性,《細則》規定:不動產登記機構受理異議登記申請的,應當將異議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這實際意味著該類登記僅需申請、受理、記載3個環節,省略了審核的環節。
簡化證明要求,限制申請材料
《條例》明確將登記申請材料限于“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的其他材料”,以避免登記機構借設定申請材料來擴張行政許可、濫設前置性審批
實踐中,各地登記機構存在著隨意增加登記申請材料、登記前置條件的情形。例如:對新建房屋所有權的首次登記,有的地方要求將是否取得施工許可證也作為登記申請材料。而未取得施工許可證,屬于行政處罰的范疇,與房屋所有權并無關系。還有地方規定,名下有違法建筑物的所有權人的合法房產不得辦理抵押、轉讓登記,形成了合法財產與不法財產之間的“連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