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鎮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應急預案

鎮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應急預案

2024-08-02 閱讀 3826

歙縣北岸鎮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應急預案

一、總則

1.1制定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緊急救助行為,提高緊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助,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1.2制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黃山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及《歙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歙縣自然災害災害救助工作應急預案》、國家和省市有關救災工作方針、政策和原則,以及我鎮救災工作實際情況。

1.3工作原則

(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鎮政府統一領導全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工作,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工作。

(2)部門分工,協作配合。參與救災應急工作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劃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行動,密切配合。

(3)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及時地幫助受災群眾解決衣、食、住、醫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難,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危害。

(4)自救為主、救濟為輔。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團體的作用,大力開展自救互助和社會捐助,重點救濟無自救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災的災區群眾。

1.4適用范圍

1.4.1適用的災害種類

我鎮境內發生的洪澇災害,干旱、暴雨(雪)、雷電、大風、冰雹、霜凍、寒潮、低溫、高溫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農業生物災害以及森林自然火災和其他異常自然現象造成的危害。

1.4.2適用的工作范圍

自然災害發生前的預報預警,自然災害將要發生或自然災害突發時受威脅和受災人員轉移后的臨時安置和管理,災害發生后對受災人員衣、食、住、醫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災后的生產恢復,倒塌民房重建,因災毀壞的水利、交通工程和學校校舍、農村衛生院等公共設施的修復等。

1.4.3參照適用

因自然災害以外的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需對轉移安置群眾進行基本生活救助的,由鎮政府請求縣政府安排專項經費,鎮民政辦參照本預案施行救助。

2、啟動條件

2.1一次自然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本預案:

①農作物受災面積1.5萬畝,絕收面積80畝以上;

②倒塌房屋50間以上;

③因災緊急轉移安置30人以上;

④直接經濟損失0.3億元以上。

2.2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預案。

3、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3.1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組成及職責

3.1.1組成

鎮政府成立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領導組,負責組織指揮全鎮的救災應急工作。領導組組長由鎮政府分管民政的領導同志擔任,領導組成員單位為政府各部門及鎮直單位負責同志。辦公室設在民政辦。

3.1.2主要職責

(1)組織、指揮、協調全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工作;

(2)研究決定較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意見;

(3)貫徹落實省、市、縣政府對我鎮重大、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的指示;

(4)向市、縣政府報告我鎮重大、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的情況;

(5)承擔鎮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3.1.3各成員單位職責

(1)黨政辦:負責協調對外(上)聯絡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文廣站:負責組織開展生產救災工作的宣傳報道。

(3)民政辦:統籌協調全鎮救災工作;協調有關部門落實縣級救災專項資金,并對救災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向鎮政府提出自然災害處置的工作建議和意見;做好災情核查、評估、上報工作,指導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安排和因災倒塌民房恢復重建工作,指導協調救災捐贈工作;承擔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工作。

(4)水利站:承擔鎮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日常工作,負責洪水預測、預報和旱情監測、預報,負責負責宣傳縣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指導全鎮防汛、抗旱工作,對主要水庫水量實施調度,負責災后水利設施的修復、項目申報及實施修復工作。

(5)衛生院:負責組織衛生防疫和醫療救治,幫助、指導災區開展抗災防疫防病工作;負責指導災區衛生部門、衛生監督監測機構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等消費環境的食品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根據需要及時組織向災區支持應急藥品。

(6)農業站:負責組織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時報告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情況,會同鎮民政部門查核、評估農業因災損失情況;落實災區補種、改種農作物所需的種子,組織農技人員赴災區幫助指導生產自救,恢復農業生產。

(7)財政所:負責救災資金安排、撥付。

(8)派出所:負責維護災區社會治安,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協助組織災區群眾的緊急轉移工作;負責維護重要目標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維護災區交通秩序,保證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9)交管站:負責修復境內中斷的省道、縣鄉公路和有關設施以及內河交通安全和救助打撈;組織交通系統開展救災工作,保證救災人員和物資運輸以及受災群眾的安全疏散。

(10)林業站:負責森林火災、病蟲害的監測、撲救、損失統計和防治工作。

(11)國土所:負責全鎮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理及防治規劃工作,并收集有關災害數據,會同民政部門核查、評估災情,提出災后重建總體設想及治理措施建議,協助做好災民房屋倒塌新建房屋選址工作。

(12)中心學校:負責組織、協調、轉移安置受災學校學生和財產,做好災后校舍恢復重建和教育教學工作。

(13)城建辦:負責指導災后群眾住房和災區校舍、衛生院等公共設施恢復重建的規劃、設計、建設和質量監理工作。

(14)紀檢部門:負責對安排的救災資金、物資和接收的捐贈資金、物資進行審計監督。

(15)統計站:負責協助查災、核災工作。

(16)供電所:修復損壞的電力設施,保證災區用電。

(17)電信局:負責通訊聯絡暢通,及時修復電信設施。

(18)人武部:負責協調各村民兵的搶險救災工作。

3.2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事機構構成及職責

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鎮民政辦,為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綜合材料的起草和發送工作,了解全鎮生產救災工作情況,掌握工作進度,協調有關事宜,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處置特大自然災害時,鎮生產救災指揮部加強辦公室力量,補充鎮水利站、衛生院、財政所、農業站、交管站、紀檢等為辦公室成員單位,與鎮民政辦聯合辦公,以增強應急聯動能力。

(1)安置及生活救濟組:鎮民政辦牽頭,農業站、財政所、派出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組織制定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生活救濟方案,督促各村及時發放救災款物,幫助災區安排受災群眾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指導災區社會治安工作,辦理接受、分配救災捐贈工作,保障救災物資運輸及救災工作車輛優先通行。

(2)查災核災組:鎮民政辦牽頭,鎮農業、財政、水利、國土、統計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災情的查核,統計報表的編制和上報工作。

(3)衛生防疫組:鎮衛生院牽頭,鎮財政、民政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組織醫療衛生人員趕赴災區指導衛生防疫工作,指導災區做好傷病群眾的救治工作,做好食品、藥品、飲用水和居住環境的衛生安全,確保災區不發生大的疫病流行。

(4)生產自救組:鎮農業站牽頭,鎮財政、水利、林業、災區各村為成員單位。負責組織災區農作物的補種搶種和動物的疫病防治工作,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5)災后恢復重建組:鎮指揮部牽頭,鎮民政、財政、水利、交管站、中心學校、衛生院、國土、城建、供電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制定災區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組織力量遷移新建受災群眾住房,恢復或新建水利工程設施以及道路、學校、醫院、電信、供電、廣播電視等公共設施。

(6)巡視組:鎮紀檢委牽頭,鎮民政、財政、農經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檢查督促各項救災措施落實,審計救災專項資金和救災捐贈款物發放情況,檢查監管災區群眾生產生活必需的食品、藥品和建材的質量、價格,監管災后商品供應市場秩序,打擊違法經營行為,查處救災工作中發生的違法違規行為及人員。

(7)宣傳組:鎮文廣站負責,負責生產救災宣傳工作。

(8)對外聯絡接待組:由鎮黨政辦。負責協調對外聯絡工作,縣級以上領導來我鎮檢查指導抗災救災的接待安排工作,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4、預警預報

4.1預警預報

根據災害類別不同,鎮政府有專項應急預案的按照相關預案的規定:洪澇、干旱災害見《歙縣北岸鎮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見《歙縣北岸鎮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森林火災見《歙縣北岸鎮處置森林火災應急預案》。

4.2信息通報

各專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收集各類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及時向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通報。

4.3信息處理

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須對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及時進行分析評估,視情提出處置意見,并向總指揮或副總指揮報告。

5、應急響應

5.1Ⅰ級響應

5.1.1啟動條件

全鎮范圍內一次性災害過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啟動Ⅰ級響應。

(1)農作物受災面積5萬畝以上,絕收面積500畝以上;

(2)倒塌房屋300間以上;

(3)因災死亡5人以上;

(4)因災緊急轉移安置500人以上;

(5)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以上。

5.1.2啟動程序

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總指揮在接到災情報告后,第一時間向鎮長提出啟動Ⅰ級響應的建議,由鎮長決定啟動Ⅰ級響應。

5.1.3應急響應

啟動Ⅰ級響應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鎮政府向縣政府報告情況;

(2)鎮領導赴災區察看、指導;

(3)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迅速組織開展生產救災工作,及時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關于救災應急方面的指示;

(4)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成員單位聯合辦公,及時收集、評估、匯總各地災情信息和救災工作動態,每日9時前向鎮領導和上級民政部門報送綜合情況;

(5)安置及生活救濟組組織人員赴災區指導受災群眾轉移安置,緊急申請、協調、調撥救災款物,幫助解決人畜飲用水困難,組織開展救災捐贈,加強對轉移安置災民的管理;

(6)查災核災組立即組織人員赴災區核查災情,慰問受災群眾,指導開展救災工作,向辦公室提供災區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

(7)衛生防疫組組織醫療衛生防疫人員,赴災區指導衛生防疫工作,保證災區傷病群眾及時得到醫治,保證食品、藥品、飲用水和居住環境的衛生安全,保證災區不發生大的疫情,并按相關規定開展救災防病工作;

(8)生產自救組組織農業技術人員,赴災區指導開展生產自救,改種補種農作物,發展畜、禽、漁等副業,組織引導勞務輸出等;

(9)災后恢復重建組及時對受災群眾倒房重建和水利、交通、學校、衛生等毀壞設施修復重建項目進行申報、立項,爭取災后盡快實施;

(10)巡視組組織人員赴災區巡視指導,及時發現、處置、研究解決生產救災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重大問題向指揮部報告研究解決;

(11)宣傳組會同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向社會通報災情和救災信息;

(12)申請縣政府支持。

5.1.4響應終止

災情和救災工作穩定后,由縣生產救災指揮部總指揮提出建議,縣長決定終止Ⅰ級響應。

5.2Ⅱ級響應

5.2.1啟動條件

全縣范圍一次災害過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重大自然災害,縣啟動Ⅱ級響應。

①農作物受災面積3-5萬畝,絕收面積300畝;

②因災倒塌房屋150-300間;

③因災死亡2-5人;

④因災緊急轉移安置200人以上

5直接經濟損失0.8-1.0億元。

5.2.2啟動程序

鎮民政辦在接到災情報告后,第一時間向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總指揮提出啟動Ⅱ級響應的建議,由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總指揮決定啟動Ⅱ級響應。

5.2.3應急響應

啟動Ⅱ級響應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召開指揮部會議,聽取救災工作情況匯報,研究決定救災應急工作重大事項,部署救災工作任務;

(2)10小時內,派工作組赴災區查核災情,慰問受災群眾,指導開展救災工作;

(3)根據情況,鎮領導赴災區察看、指導;

(4)鎮民政辦向縣民政局報告,請求縣民政局派工作組赴災區指導災工作;

(5)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動態掌握災情發展變化情況和救災工作情況,及時向鎮領導報送信息;

(6)督促各村管理好轉移安置的災民和落實好救災應急的各項措施。及時動員和組織災區群眾轉移到安全處所,搶救傷病員,安撫遇難者家屬,處理善后事宜;救濟受災群眾和安頓無家可歸者,幫助解決人畜飲用水困難,確保受災群眾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醫,防止疫病流行;加強災民安置點治安管理,保護國家和群眾的財產,維護災區穩定;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開展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工作;

(7)根據情況,申請縣政府支持。

5.2.4響應終止

災情和救災工作穩定后,由鎮民政辦提出建議,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總指揮決定終止Ⅱ級響應。

5.3Ⅲ級響應

5.3.1啟動條件

全縣范圍一次災害過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較大自然災害,縣啟動Ⅲ級響應。

①農作物受災面積1.5-3萬畝,絕收面積80-200畝;

②因災倒塌房屋100間;

③因災緊急轉移安置50人以上;

④直接經濟損失0.5-0.8億元。

5.3.2啟動程序

鎮民政辦接到災情報告后的第一時間請示鎮政府分管領導同意后,由分管領導決定啟動Ⅲ級響應。

5.3.3應急響應

啟動Ⅲ級響應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鎮民政辦接到災情信息后,1小時內向鎮政府匯報,向有關部門通報;及時向受災地區派工作組,查核災情、慰問災民、指導工作。

(2)根據需要,向重災地區調撥救災物資。

(3)堅持24小時值班和災情零報告制度,保持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暢通。

(4)督促各村管理好轉移安置的災民和落實好救災應急的各項措施。

(5)根據情況,鎮領導赴災區察看、指導。

5.3.4響應終止

災情和救災工作穩定后,由鎮民政局報政府分管領導同意后,分管領導決定終止Ⅲ級響應。

5.4新聞報道

5.4.1報道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及時準確、把握適度、內外有別的原則,以正面宣傳為主,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為抗災救災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5.4.2內容審核

鎮生產救災指揮部發布的救災新聞,內容涉及人員傷亡、房屋倒塌、作物受災面積等自然災害損失情況的,由鎮黨政辦會同民政辦負責審核;涉及水情和旱情的,由水利站負責審核;涉及震情及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由國土所負責審核;涉及疫情和衛生防疫情況的,由鎮衛生院負責審核;涉及其它方面內容的,根據部門職責分工,由相關部門負責審核。

新聞媒體報道災情和救災信息,按黨委、政府新聞宣傳管理渠道歸屬管理。

6、應急保障

6.1資金保障

(1)鎮財政所每年將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列入財政預算,并根據財力增長、物價上漲、農民生活水平實際狀況,逐步提高受災群眾的救災標準。

(2)救災預算資金不足時,財政安排的預備費要重點用于受災群眾的生活救助。

(3)必要時申請上級救災資金支持。

6.2物資保障

鎮政府救災部門在災前與有資質的供應商預先簽訂供貨協議,保證受災時群眾的食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能夠及時供應。

6.3通訊和信息保障

(1)加強全縣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和管理,確保救災通訊網絡運行正常。

(2)逐步建立鎮民政、水利、國土資源、氣象、農業等部門間的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6.4隊伍保障

(1)加強民政災害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專家隊伍,重點開展災情會商、赴災區的現場評估及災害管理的業務咨詢工作。

(3)建立健全公安、武警、消防、衛生等專業救援隊伍的聯動機制。

(4)培育、發展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并充分發揮其作用。

6.5社會捐助保障

(1)完成民政部門救災捐贈工作應急方案,規范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會公示、表彰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2)加強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站、點的建設和管理。

(3)充分發揮慈善協會、紅十字會的作用,協助接收各界捐贈的救災款物。

(4)建立救災捐助表彰制度,創造良好的救災捐助社會氛圍。

(5)健全對口支援機制。

6.6安置場所保障

各村救災應急預案應對轄區內可能因自然災害需轉移安置的人口數量進行預測,并對安置場所作出規劃,可以采取投親靠友、騰住公房等方式,安置人口較多時可以搭建臨時簡易庵棚,困難較大時可以向縣申請撥給救災帳篷。

6.7宣傳、培訓和演習

(1)鎮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利用各種方式宣傳災害知識,宣傳應急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常識,增強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民政救災部門每年應組織一次救災工作人員業務培訓;不定期向各類專業緊急救援隊伍、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組織提供救災工作咨詢。

7、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

7.1災后生活救助

受自然災害影響,冬令、春荒期間部分受災群眾出現口糧短缺等生活困難時,各村應在全面核查災情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受災群眾生活安排方案,并組織實施。

7.1.1災情調查及報告

各村每年按規定調查、報告因災造成的冬令、春荒期間受災群眾生活困難情況,鎮民政部門審核、上報。

7.1.2救助方案制定

各村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冬令、春荒救助工作方案,逐級上報。災情嚴重,各村救災確有困難時,應及時申請上級的自然災害救濟補助經費,專項用于幫助解決冬令、春荒期間受災群眾吃飯、穿衣、蓋被等基本生活困難,主要是解決口糧。

7.1.3救助方案實施

各村負責具體實施本轄區的救助工作。在救助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區別情況,統籌安排,確保重點。對有自救能力的,開展互助互濟、通過發展生產和組織勞務輸出籌措施,增強自救和抗災能力。對缺糧又缺錢的貧困受災群眾,及時給予政府救濟。通過開展社會捐贈、對口支援、緊急采購等方式解決災民的過冬衣被。

7.2群眾因災倒房恢復重建

7.2.1工作原則

群眾因災倒房恢復重建工作由鎮生產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統籌指導。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幫建相結合的方式,以受災戶自建為主。建房資金通過政府救濟、以工代賑、政策優惠、社會互助、鄰里幫工幫料、自行借貸等多種途徑籌集。住房規劃、設計和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安全適用。

7.2.2方案制定

災情穩定后,鎮政府立即組織災情核定,建立因災倒房臺帳,為組織實施重建工作準備基礎數據。鎮政府根據全鎮災情,制定受災群眾倒房恢復重建的目標、政策和工作方案,向市、縣政府申請并安排建房補助資金,幫助災區受災群眾恢復重建因災倒房。各村負責制定本轄區群眾因災倒房重建方案。

7.2.3組織實施

7.3因災毀壞基礎設施的修復

鎮各部門及鎮直各單位對因災害毀壞基礎設施的修復項目及時申請立項實施恢復、重建工作。

7.4市場監管和質量監管

請求工商、物價、質監等部門做好災后重建中的建材生產、供應和建筑質量的監管工作,確保災后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8、附則

8.1名詞術語解釋

(1)自然災害: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洪澇、干旱、冰雹、雪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本預案未加限定所稱的“災害”,均指自然災害。

(2)災情:指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包括人員傷亡、社會財產損失、農作物損失等。

(3)冬令期間:指當年12月份到次年2份的3個月時間。

(4)春荒期間:指3月份到5月份的3個月時間。

(5)荒情:因災造成受災群眾在冬令、春荒等時段的基本生活困難情況,主要是口糧和過冬衣被。

(6)本預案中數字,稱“以上”的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8.2獎勵與責任

對救災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勞動模范、先進集體和個人,由縣政府表彰和獎勵;對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而英勇獻身的人員,按有關規定報批烈士;對救災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責任。

8.3預案的生效時間

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篇2: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鎮××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目錄

1、總則

1.1編制目的

1.2編制依據

1.3編制原則

1.4適用范圍

2、基本情況

3、啟動條件

4、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5、應急反應

6、轉移安置及生活救助

7、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建立健全救災體系和運行機制,明確救災職責,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結合本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市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試行)》、《××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1.3編制原則

實行村支部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部門分工綜合協調、重點突出、因地制宜,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用于本村范圍內的暴雨、洪水、臺風(包括亞熱帶風暴)、干旱、風雹(包括龍卷風、颶風等)、地質災害、低溫冷凍、雪災、地震等異常自然現象造成的自然災害。

2、基本情況

××村位于××鎮中部,由××、長山、周公塢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地域面積11.94平方公里,農戶1208戶,人口3493人。*年,××村工業總產值12.7億元,農業總產值33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資金65.5萬元,人均收入13872元。

3、啟動條件

一次自然災害造成以下一種或幾種后果的:受災人口超過本單位人口的3%左右;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本單位當季播種面積的35%左右;轉移安置人口占本單位總人口的1.5%以上;造成人員傷亡的。

4、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4.1建立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領導小組,并確定組成人員及職責。

4.1.1村領導小組組長由村書記擔任,副組長由村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分管民政領導、民兵連長、治保主任、調解主任、婦女主任、團支部書記等負責人擔任。

4.1.2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研究和分析全村災害動態情況。

(2)研究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

(3)向災區派出救災工作小組,現場指揮。

(4)檢查督促救災、抗災任務落實情況。

(5)制定危險地段群眾轉移路線及安置措施。

(6)及時解決救災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4.2領導小組辦事機構及職責

領導小組設辦公室,地點設在村委辦公室,為日常辦事機構,負責日常性救災救濟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領導擔任主任。

5、應急措施

(1)啟動本預案后領導小組及時向××鎮人民政府、××鎮防汛指揮部等報告情況;

(2)迅速向災區派出救災工作小組;

①聯絡協調組:由村支部牽頭,抽調人員集中辦公,負責全村救災情況的收集、上下聯絡、組織協調、有關材料及各類文電的起草和發送工作,搞好后勤服務等工作。

②搶險救災組:由民兵連長牽頭,治保、調解、聯防隊參加,負責災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搶修恢復工作,對自身無力搶修的,應第一時間上報上級單位。

③安置及生活救濟組:由分管民政同志牽頭,團支部、婦聯參加,負責組織制定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生活救濟方案,幫助災區安排受災群眾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

④查災核災組:由分管民政同志牽頭,負責災情的查核、統計報表的編制和上報工作。

6、轉移安置及生活救助

6.1領導小組對災區可能因災需轉移安置的人口進行預測,對人民群眾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脅時必須進行轉移。

(1)撤離信號由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會議、電話等通知方式,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2)成立村支二委成員組成的轉移安置小組,負責需轉移村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

(3)保證撤離群眾及時安置,24小時內派出醫療救助分隊,并緊急調撥衣被等救災物資到位。

6.2安置方式:采取投親靠友、借住、轉移安置到村避災中心,必要時搭建臨時帳蓬等。

7、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

7.1災情穩定后,盡快組織災民返回家園。

7.2召開生產自救會議,組織災區恢復生產自救。

7.3認真組織查災核災工作,重點是因災造成房屋倒塌、家財毀光重災戶以及飲用水困難戶的情況。

7.4根據核災的數據制定災民倒房重建,災民吃飯穿衣、生產自救等總體工作方案報村黨支部、村委會審定,分步實施。

篇3:村委會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為及時高效有序開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上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基本情況

1、本行政村耕地總面積528.5畝。

2、現有人口127戶,376人,其中常駐人口86戶,280人,危房50戶,150人,200間;

3、境內主河流1條,有橋1座;

二、災害隱患

流經本村的河流為我縣最大河流的**河,如發生洪澇等自然災害,需緊急轉移安置73戶,220人;將造成300畝耕地受災。

三、村救災指揮機構及職責

指揮機構由村兩委會成員及婦聯、民兵、共青團負責人組成,指揮中心設在村委會。

總指揮:

副指揮:

成員:

負責協調有關救災的各項工作;負責災害的預警預報、掌握災情和救災工作進展情況;負責救災搶險工作;負責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災害發生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負責需轉移安置人員的轉移安置工作;負責轉移安置人員生活保障、搶險物資供應、后勤保障服務、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等工作;負責災后環境、衛生等監測工作。

四、預警

1、河流水位分別漲至2米時發布撤離轉移信號,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

2、地質災害點預警發出后,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

五、人員轉移

災害預警發出后,本村共需轉移220人。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重點人員的轉移:五保戶1戶1人,低保戶19戶31人,家中無勞動力的老年人20戶30人,另有學生8名。

六、轉移路線

當預警信號發出后,涉險人員即按指定的路線轉移。

1、需轉移安置到鄉鎮避災安置場所的,在村公路處集中乘車前往。

2、需轉移安置到村避災安置場所的,沿村內主要道路自行轉移。

3、分散到村民或朋友家中投親靠友安置的,自行前往。

七、避災安置場所

1、本村有1個集中安置場所,村避災安置場所可安置220人。

2、物資保障。原則上,避災安置場所根據可容納人員數量貯藏一定數量的救災物資;教育受災群眾本人攜帶一些干糧、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災害發生后5小時內將保障物資送到避災安置場所。

八、災后救助

1、調查了解災情,填報《因災倒房花名冊》及因災農作物損失情況統計表;如有因災死亡、傷病人員,填報《因災死亡人員花名冊》。

2、及時發放救災款物。民主評議后,公示需救助的人員名單及數額等,發放后再進行一次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3、如有倒房需重建,幫助開展重建工作。

九、信息傳遞

1、行政命令傳遞

縣鎮村組

戶(自上而下)

通過行政命令下達轉移安置指令時,一般情況下通過電話、廣播、電視、短信、農民信箱等方式進行傳遞。

2、臨災緊急轉移安置和災情信息傳遞及組織指揮:

戶組村鎮

縣[戶、組、村、鎮雙方互動,轉移安置、災情總的情況由鎮上報到縣]

十、需要落實的幾項具體工作

1、工作手段

突發性災害發生后,從災害原發地向波及的涉險區域發布信息時,受到時間、手段的限制,應采取一些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傳播起來范圍較廣、容易識別的信號,如敲鑼報警等。特別是山村,應落實專人(最好是A、B角兩人)負責敲鑼。

災害發生后,村處于臨災第一線,應快速做出判斷,及時組織涉險群眾轉移。如交通通訊中斷,應村自為戰,確保安全,同時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信息報告到鎮。鎮應根據村的報告,加強領導、指揮、支援。

2、事前告知

需要轉移安置人員,應事前告知,使用“明白卡”等辦法,讓這些人員知道到哪里避災安置。村同時落實責任制,1個村干部負責若干需轉移安置人員,聯系方式在“明白卡”中表明。

3、預案演練

每年組織不少于2次演練,使所有人員熟悉預案,知曉避災安置路線、場所及保障須知等。對預案不妥之處,及時進行修改。

4、減災宣傳

村避災安置場所制訂規章制度,張掛上墻。采取多種形式,如放置減災救災圖表、書籍等,開展減災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救互救的能力。

附件:

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

2、*******村救災應急預案流程圖

20**年6月20日******村村委會

4附件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

附件2:******村救災應急預案流程圖

信息組

巡邏隊

信息組

事故上報

兩委會

搶險隊

巡邏隊

2小時內

縣、鎮

村級組織建立

掌握災情

情況災情事故

指揮系統

基本情況信息

預警信息評估

保障組

信息傳遞上報

轉移隊

監測組

為及時高效有序地開展災害應急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上級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我地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分析事故、

災后重建工作

物資后勤保障

清理現場

現場處置

安置場所選點

人員轉移方案

兩委會

共青團員

監測組

農戶

老協會

婦聯

轉移隊

應急分隊

搶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