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為及時高效有序開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上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基本情況
1、本行政村耕地總面積528.5畝。
2、現有人口127戶,376人,其中常駐人口86戶,280人,危房50戶,150人,200間;
3、境內主河流1條,有橋1座;
二、災害隱患
流經本村的河流為我縣最大河流的**河,如發生洪澇等自然災害,需緊急轉移安置73戶,220人;將造成300畝耕地受災。
三、村救災指揮機構及職責
指揮機構由村兩委會成員及婦聯、民兵、共青團負責人組成,指揮中心設在村委會。
總指揮:
副指揮:
成員:
負責協調有關救災的各項工作;負責災害的預警預報、掌握災情和救災工作進展情況;負責救災搶險工作;負責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災害發生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負責需轉移安置人員的轉移安置工作;負責轉移安置人員生活保障、搶險物資供應、后勤保障服務、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等工作;負責災后環境、衛生等監測工作。
四、預警
1、河流水位分別漲至2米時發布撤離轉移信號,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
2、地質災害點預警發出后,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
五、人員轉移
災害預警發出后,本村共需轉移220人。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重點人員的轉移:五保戶1戶1人,低保戶19戶31人,家中無勞動力的老年人20戶30人,另有學生8名。
六、轉移路線
當預警信號發出后,涉險人員即按指定的路線轉移。
1、需轉移安置到鄉鎮避災安置場所的,在村公路處集中乘車前往。
2、需轉移安置到村避災安置場所的,沿村內主要道路自行轉移。
3、分散到村民或朋友家中投親靠友安置的,自行前往。
七、避災安置場所
1、本村有1個集中安置場所,村避災安置場所可安置220人。
2、物資保障。原則上,避災安置場所根據可容納人員數量貯藏一定數量的救災物資;教育受災群眾本人攜帶一些干糧、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災害發生后5小時內將保障物資送到避災安置場所。
八、災后救助
1、調查了解災情,填報《因災倒房花名冊》及因災農作物損失情況統計表;如有因災死亡、傷病人員,填報《因災死亡人員花名冊》。
2、及時發放救災款物。民主評議后,公示需救助的人員名單及數額等,發放后再進行一次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3、如有倒房需重建,幫助開展重建工作。
九、信息傳遞
1、行政命令傳遞
縣鎮村組
戶(自上而下)
通過行政命令下達轉移安置指令時,一般情況下通過電話、廣播、電視、短信、農民信箱等方式進行傳遞。
2、臨災緊急轉移安置和災情信息傳遞及組織指揮:
戶組村鎮
縣[戶、組、村、鎮雙方互動,轉移安置、災情總的情況由鎮上報到縣]
十、需要落實的幾項具體工作
1、工作手段
突發性災害發生后,從災害原發地向波及的涉險區域發布信息時,受到時間、手段的限制,應采取一些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傳播起來范圍較廣、容易識別的信號,如敲鑼報警等。特別是山村,應落實專人(最好是A、B角兩人)負責敲鑼。
災害發生后,村處于臨災第一線,應快速做出判斷,及時組織涉險群眾轉移。如交通通訊中斷,應村自為戰,確保安全,同時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信息報告到鎮。鎮應根據村的報告,加強領導、指揮、支援。
2、事前告知
需要轉移安置人員,應事前告知,使用“明白卡”等辦法,讓這些人員知道到哪里避災安置。村同時落實責任制,1個村干部負責若干需轉移安置人員,聯系方式在“明白卡”中表明。
3、預案演練
每年組織不少于2次演練,使所有人員熟悉預案,知曉避災安置路線、場所及保障須知等。對預案不妥之處,及時進行修改。
4、減災宣傳
村避災安置場所制訂規章制度,張掛上墻。采取多種形式,如放置減災救災圖表、書籍等,開展減災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救互救的能力。
附件:
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
2、*******村救災應急預案流程圖
20**年6月20日******村村委會
4附件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
附件2:******村救災應急預案流程圖
信息組
巡邏隊
信息組
事故上報
兩委會
搶險隊
巡邏隊
2小時內
縣、鎮
村級組織建立
掌握災情
情況災情事故
指揮系統
基本情況信息
預警信息評估
保障組
信息傳遞上報
轉移隊
監測組
為及時高效有序地開展災害應急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上級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我地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分析事故、
災后重建工作
物資后勤保障
清理現場
現場處置
安置場所選點
人員轉移方案
兩委會
共青團員
監測組
農戶
老協會
婦聯
轉移隊
應急分隊
搶險隊
篇2: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鎮××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目錄
1、總則
1.1編制目的
1.2編制依據
1.3編制原則
1.4適用范圍
2、基本情況
3、啟動條件
4、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5、應急反應
6、轉移安置及生活救助
7、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建立健全救災體系和運行機制,明確救災職責,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結合本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市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試行)》、《××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1.3編制原則
實行村支部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部門分工綜合協調、重點突出、因地制宜,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用于本村范圍內的暴雨、洪水、臺風(包括亞熱帶風暴)、干旱、風雹(包括龍卷風、颶風等)、地質災害、低溫冷凍、雪災、地震等異常自然現象造成的自然災害。
2、基本情況
××村位于××鎮中部,由××、長山、周公塢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地域面積11.94平方公里,農戶1208戶,人口3493人。*年,××村工業總產值12.7億元,農業總產值33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資金65.5萬元,人均收入13872元。
3、啟動條件
一次自然災害造成以下一種或幾種后果的:受災人口超過本單位人口的3%左右;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本單位當季播種面積的35%左右;轉移安置人口占本單位總人口的1.5%以上;造成人員傷亡的。
4、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4.1建立村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領導小組,并確定組成人員及職責。
4.1.1村領導小組組長由村書記擔任,副組長由村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分管民政領導、民兵連長、治保主任、調解主任、婦女主任、團支部書記等負責人擔任。
4.1.2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研究和分析全村災害動態情況。
(2)研究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
(3)向災區派出救災工作小組,現場指揮。
(4)檢查督促救災、抗災任務落實情況。
(5)制定危險地段群眾轉移路線及安置措施。
(6)及時解決救災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4.2領導小組辦事機構及職責
領導小組設辦公室,地點設在村委辦公室,為日常辦事機構,負責日常性救災救濟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領導擔任主任。
5、應急措施
(1)啟動本預案后領導小組及時向××鎮人民政府、××鎮防汛指揮部等報告情況;
(2)迅速向災區派出救災工作小組;
①聯絡協調組:由村支部牽頭,抽調人員集中辦公,負責全村救災情況的收集、上下聯絡、組織協調、有關材料及各類文電的起草和發送工作,搞好后勤服務等工作。
②搶險救災組:由民兵連長牽頭,治保、調解、聯防隊參加,負責災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搶修恢復工作,對自身無力搶修的,應第一時間上報上級單位。
③安置及生活救濟組:由分管民政同志牽頭,團支部、婦聯參加,負責組織制定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生活救濟方案,幫助災區安排受災群眾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
④查災核災組:由分管民政同志牽頭,負責災情的查核、統計報表的編制和上報工作。
6、轉移安置及生活救助
6.1領導小組對災區可能因災需轉移安置的人口進行預測,對人民群眾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脅時必須進行轉移。
(1)撤離信號由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會議、電話等通知方式,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2)成立村支二委成員組成的轉移安置小組,負責需轉移村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
(3)保證撤離群眾及時安置,24小時內派出醫療救助分隊,并緊急調撥衣被等救災物資到位。
6.2安置方式:采取投親靠友、借住、轉移安置到村避災中心,必要時搭建臨時帳蓬等。
7、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
7.1災情穩定后,盡快組織災民返回家園。
7.2召開生產自救會議,組織災區恢復生產自救。
7.3認真組織查災核災工作,重點是因災造成房屋倒塌、家財毀光重災戶以及飲用水困難戶的情況。
7.4根據核災的數據制定災民倒房重建,災民吃飯穿衣、生產自救等總體工作方案報村黨支部、村委會審定,分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