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為配合課題研究內容的深入,完善課題活動的主題,加強課題活動的掌控。我對學生的各個階段學習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
一、課題展開前學情分析
本三年級學生總數23人,男生17人,女生6人。綜合成績在全鎮名列全茅,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掌握扎實,語段方面有所欠缺。為了指導學生的語言積累,我特地在字、詞、句、段方面進行了檢測分析,查缺補漏,具體分析如下:
1、字的積累檢測
我著重從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進行測試。結果出乎意料的差。同音字合格率占50%,形近字合格率占60%,多音字稍好70%。主要原因我想是平時上課生字時沒能引導分析掌握,課后又沒及時鞏固,在批改作業中沒有及時糾錯導致現在的結果。
2、詞的積累的檢測
我對形容詞、動詞、名詞、結構詞、歸類詞予以及成語等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評測結果顯示(1)詞語掌握牢固,有錯別字。
(2)詞的積累貧乏,還是停留在書面上。
(3)成語的積累也膚淺,只集中在雪過的成語故事上,課外收集不夠。
(4)對詞語的意思不能理解,張冠李戴,弄巧成拙。
分析評估存在的問題是在上課時,對詞語的意思,表達的情感等方面不夠具體,課后也為讓學生多查字典,多背、多記。
3、句段方面的檢測
我對學生的好句、好段(課文中的為主)進行了測試,評測結果為:
(1)基本句子掌握良好,如:像、一會兒……一會兒……、也……也……、如果……就……、因為……所以……、不但……而且……等等。
(2)固定好句掌握不夠扎實,積累也較少。比如:歇后語,記住前半部分,忘記后半部分;記住后半部分,忘記前半部分。原因是喻意不夠清晰。名人名言有錯字,弄錯名人的姓名,積累的也少。諺語、俗語方面掌握還較好,但在分類別上還有模糊不能正確區別類別。
段方面是書本中要求掌握背誦的問題比大,但還是有個別忘記。課外積累較少,原因在于段的整體理解不透,歸類描寫收集不夠。
綜上所述,分析研究前活動開展前(1)學生只掌握部分文中的字詞句段,對于字詞的理解還不透徹。(2)句段的理解歸類不夠。(3)課外積累少之又少。
二、研究活動開展對策及方法
對策:1、課前讓學生對生字詞進行多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等手段,對字詞充分展握。
2、課堂上對生字詞(難度稍大)重點講解、積累;句段重點分析、討論,已達到知其意知其理,更知其情的效果。
3、課余時間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積累,可以是電視、生活口語、報刊雜志、詞典……內容盡可能豐富,形勢盡可能多樣,只要是好的都可以進行積累。
篇2:老師做好學情分析要注意幾個問題
教研資料1、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備課,要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并選擇達到目標的時候,要進行學情分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力爭做到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因此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分數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二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2、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整及課后反思相結合。學情分析不僅是備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應該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課后的教學反思、作業批改、個別輔導等過程中也需要進行學情分析。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整加教學后的反思。備課的精華在于教學中的記錄、調整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教學后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重點做好反思的有效性,從三方面去反思:生成與預設的差異以及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活動中的精彩片斷,理性思考……從反恩人手,增強教學研究的意識,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篇3: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實施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
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如何實施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
陸廷軍前郭縣第二高級中學
摘要:
新課程教育改革認為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在原來基礎上的發展。教育的任務是挖掘潛能,讓學生思考。教育使每個人觀念得到發展!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具有主動求知的意識,“人人被關注,人人有收獲”,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發展有差異,其途徑也并不是單一的,也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實現教學目的,單一地依靠知識和能力這一途徑,常常是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配合。
問題是創新的開始,實施新課改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新,那必然要與課堂問題相聯系。教師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教師要不斷設疑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課堂學習內容隨時能提出問題,整個課堂充滿問題。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有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
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上的新要求。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教師要潛心研究教學方法,突出參與,體現合作。學生學習態度能夠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程度。學生在課堂上激情飽滿,充滿自信,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對問題不斷產生聯想,發表多種見解發現新的問題。能夠主動獲取新的知識,師生共同在研究探討中獲取知識,師生是在走一條學習與創造的探索之路。
關鍵詞:
高位信息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問題設計,由淺入深任務分配,各取所需展示測評,形成激勵
作者簡介:
陸廷軍是前郭縣第二高級中學生物學教師,中學高級職稱,多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從事教學工作,有創新精神和較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潛心學習,踏實工作,認真教學,受到師生好評。在教學中能夠積極推進新課改,吸取經驗,積累素材,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充滿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課堂,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實現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新課程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不是以知識為本位。新課程是為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服務,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上的新要求。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主動求知的意識,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新課程教育改革認為教育不是傳授知識,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教育的任務是挖掘潛能,讓學生思考。教育使每個人觀念得到發展!
一、學情分析,因材施教
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我們所有的學生都很聰明,只不過他們聰明的方式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發展有差異,其途徑也并不是單一的,也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實現教學目的,單一地依靠知識和能力這一途徑,常常是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配合。如情感、觀念、思維、心理、習慣、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調動這些因素,綜合這些因素,使學生的學習越過以前難以過的高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認知方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個性和完善的人格,堅持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特長相統一。堅持普及教育與英才教育的統一。承認人的差異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質量不是高分數,我們要的質量不是單一在課堂上追求的分數,而是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學會創新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