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課堂讀出味道教學體會
小學語文學習中,“讀”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手段,而在數學課上,“讀”往往被忽略,總感覺一讀,就不再是數學課。但我在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教學,卻深深感覺到,適時指導學生“讀”數學,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有興趣,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學習效果更好。下面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買文具》的“小數的認識”及第三單元《乘法》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為例,談談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數學的體會。
一、教學片段與反思
片段一:
(學生觀察主題圖,與同桌一起說一說主題圖中的各物品的價格,全班交流)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0.50元16.85元1.06元
1、教師帶著學生一起大聲地讀:每枝鉛筆0.50元,每盒水彩筆16.85元,每把尺子1.06元。
2、學生再一起讀一讀上面各數據。
師:讀了這些數,你想說什么?
生1:這些都是表示各種物品的價錢。
師:你能說說0.50元表示多少錢嗎?
生1:表示5角。
生2:這些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不一樣。
師:你能說說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嗎?
生2:兩個數之間的下方多了一個點。
師:這些數都是我們身邊的數,它們只是比我們以前學過的數多了一位小數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板書課題:小數的認識)
師: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這樣的小數?請與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用一句話讀出這些“生活中的數”)
【反思】
在以往教學中,從情境圖中抽象出數后,教師一般只會讓學生單純讀數字,但我著重指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說出各種物品表示的價錢,再讀一讀數,如“每枝鉛筆0.50元,每盒水彩筆16.85元,每把尺子1.06元”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發現數與數之間也有存在著差異,同時能感知生活中的數,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世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片斷二:
(看算式,感知數的順序、大小)
1、看書27頁的算式,讀一讀算式中的數。(學生先自由地讀,再同桌互讀,然后指名讀)
師:讀著這些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生1:每個算式中都有11;
生2:每個算式中的一個乘數越來越大;
生3:每個算式之間,后一個算式比前一個算式多11;
生4:它們的得數也是多11。
師:同學們在讀這些數中發現了很多規律,真是太棒了!
【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認識是三年級形成乘法計算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后續學習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的基礎。以前教學,只是讓學生明確算理,不斷練習,學習得枯燥無味。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得有興致,有深度,因此設計了讀的環節,在讀的過程中,我不單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還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出數學意味,更是讀出了數學之美,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在課堂上“讀”數學的妙處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相互作用。“讀”,就是學生與課本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消化這些信息,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低年級教學中,通過有節奏的讀,結合具體情境讀,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讀,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美,品嘗到數學味,讓學生覺得讀數學有趣,從而吸引他們愿意讀,不由自主地利用“讀”來掌握數學知識。另外,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讀數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獨立思考、認真分析問題的習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讀”是獲取知識,發展認知能力的一種途徑。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課中多“讀”,讓他們在正確讀取信息的基礎上,以讀促思、以讀促說、以讀促學。
篇2:城沙高中初高中數學銜接的教學體會
城沙高中初高中數學銜接的教學體會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臨許多變化,受這些變化的影響,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高中學習,學習成績有所下降下降,甚至過去的尖子生可能變為后進生。為此,我結合高一實際,對初高中分化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銜接,全面提高高一數學教學質量進行實踐,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關于初高中數學成績分化原因的分析
1.環境與心理的變化。
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學生需要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另外,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必有些學生產生“松口氣”想法,入學后無緊迫感。也有些學生有畏懼心理,他們在入學前,就耳聞高中數學很難學,高中數學課一開始也確是些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異面直線等,使他們從開始就處于怵頭無趣的被動局面。以上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高一新生的學習質量。
2.教材的變化。
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量、字母,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
3.課時的變化。
在初中,由于內容少,題型簡單,課時較充足。因此,進度慢,對重難點內容均有充足時間反復強調,對各類習題的解法,教師有時間進行舉例示范,學生也有足夠時間進行鞏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識點增多,靈活性加大,課容量增大,進度加快,對重難點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強調,對各類型題也不可能講全講細和鞏固強化。這也使高一新生開始不適應高中學習而影響成績。
4.學法的變化。
在初中,教師講得細,類型歸納得全,練得熟,學生習慣于圍著教師轉,不注重獨立思考和對規律的歸納總結。到高中,由于內容多時間少,教師不可能把知識應用形式和題型講全講細,只能選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因此,高中數學學習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做到舉一反三。然而,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往往繼續沿用初中學法,致使學習困難較多,完成當天作業都很困難,更沒有預習、復習及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這顯然不利于良好學法的形成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銜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準備工作,為搞好銜接打好基礎。
搞好入學教育。這里主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給學生講清高一數學在整個中學數學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結合實例,采取與初中對比的方法,給學生講清高中數學內容體系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三是結合實例給學生講明初高中數學在學法上存在的本質區別,并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學法,指出注意事項。
2.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初高中銜接。
①立足于大綱和教材,尊重學生實際,實行層次教學。高一數學中有許多難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如集合、映射等,對高一新生來講確實困難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應從高一學生實際出發,采勸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方法。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進度,逐步加快教學節奏。在知識導入上,多由實例和已知引入。在難點知識講解上,從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實際出發,對教材作必要層次處理和知識鋪墊,并對知識的理解要點和應用注意點作必要總結及舉例說明。
②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建立知識網絡。初高中數學有很多銜接知識點,如函數概念、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相關知識等,到高中,它們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圍擴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結論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講授新知識時,有意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復習和區別舊知識,特別注重對那些易錯易混的知識加以分析、比較和區別。這樣可達到溫故知新、溫故而探新的效果。
③重視培養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高中數學概括性強,題目靈活多變,只靠課上聽懂是不夠的,需要課后進行認真消化,認真總結歸納。這就要求學生應具備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的能力。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抓住時機積極培養。在單元結束時,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章節小結,在解題后,積極引導學生反思:思解題思路和步驟,思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思解題方法和解題規律的總結。由此培養學生善于進行自我反思的習慣,擴大知識和方法的應用范圍,提高學習效率。
3.加強學法指導。
高中數學教學要把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指導以培養學習能力為重點,狠抓學習基本環節,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等等。
4.優化教育管理環節,促進初高中良好銜接。
①重視運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搞好初高中銜接,除了優化教學環節外,還應充分發揮情感和心理的積極作用。我們在高一教學中,注意運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習數學興趣。學生學不好數學,少責怪學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學生當中,從各方面了解關心他們,特別是差生,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學習及生活上存在的問題。
②重視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由于高中數學的特點,決定了高一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大挫折多。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使他們善于在失敗面前,能冷靜地總結教訓,振作精神,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并努力爭取今后的勝利。
篇3:小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數學教學體會
小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數學教學體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概念比較的課,如“面積與周長的比較”“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等等,我認為這一類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完概念的基礎上,把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梳理,讓每個學生的頭腦里有很清楚的印象、區別,特別重要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時會辨析,不會出錯。
在教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這一課時,我把表面積、體積、容積的比較融合在一起,一節課完成。幾個層次的設計如下:
第一層次:對于長方體,你知道了那些知識?對于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容積你又分別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老師給予整理、總結。
第二層次:你認為體積、表面積、容積這三個概念有些什么不同呢?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老師總結板書。
以上兩個層次都是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掌握的情況,只有最大程度的喚起學生的記憶,老師才好對癥下藥、查漏補缺。
第三層次:鞏固練習。
一、下列各題分別求什么?
(1)制作20個長方體包裝盒的用料。()
(2)水池能裝多少水。()
(3)書桌的大小與講臺大小比較。()
(4)油漆衣柜的要多少油漆。()
(5)游泳池的占地面積。()
(6)抽屜能裝多少物品。()
二、只列式,不計算
三、思考題:
(1)把兩塊完全相同的長方體粘連在一起,粘連后它的表面有什么變化?
(2)從一個長方體中切去一個小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會變嗎?怎樣變?
我覺得這個練習設計是這堂課的最大的亮點,通過練習,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很好。練習的第一題不僅僅把表面積、體積和容積混合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更主要的是每道題都聯系了生活實際,在學生學完了三者的聯系和區別后,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去判斷,如“到底粉刷房子的墻壁用多少墻漆王是求什么呢?”等等,學生只有在頭腦里建立了清晰地認識,這時才會有正確的理解,也只有在正確的理解的前提下,才會有正確的判斷,老師也才會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再出現思考題,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他們理解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就最大程度的達到了練習設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