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數學教學體會
小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數學教學體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概念比較的課,如“面積與周長的比較”“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等等,我認為這一類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完概念的基礎上,把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梳理,讓每個學生的頭腦里有很清楚的印象、區別,特別重要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時會辨析,不會出錯。
在教學“表面積與體積的比較”這一課時,我把表面積、體積、容積的比較融合在一起,一節課完成。幾個層次的設計如下:
第一層次:對于長方體,你知道了那些知識?對于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容積你又分別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老師給予整理、總結。
第二層次:你認為體積、表面積、容積這三個概念有些什么不同呢?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老師總結板書。
以上兩個層次都是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掌握的情況,只有最大程度的喚起學生的記憶,老師才好對癥下藥、查漏補缺。
第三層次:鞏固練習。
一、下列各題分別求什么?
(1)制作20個長方體包裝盒的用料。()
(2)水池能裝多少水。()
(3)書桌的大小與講臺大小比較。()
(4)油漆衣柜的要多少油漆。()
(5)游泳池的占地面積。()
(6)抽屜能裝多少物品。()
二、只列式,不計算
三、思考題:
(1)把兩塊完全相同的長方體粘連在一起,粘連后它的表面有什么變化?
(2)從一個長方體中切去一個小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會變嗎?怎樣變?
我覺得這個練習設計是這堂課的最大的亮點,通過練習,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很好。練習的第一題不僅僅把表面積、體積和容積混合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更主要的是每道題都聯系了生活實際,在學生學完了三者的聯系和區別后,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去判斷,如“到底粉刷房子的墻壁用多少墻漆王是求什么呢?”等等,學生只有在頭腦里建立了清晰地認識,這時才會有正確的理解,也只有在正確的理解的前提下,才會有正確的判斷,老師也才會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再出現思考題,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他們理解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就最大程度的達到了練習設計的目的。
篇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點滴體會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以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等優勢進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使教育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教育信息化的實現成為各個學校提升教育科研內涵的重要舉措。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強調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彼詫πW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么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愿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題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去設置,有些情境因為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再現真實的場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顯現象的本質屬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情境的設計中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我曾經聽過一節有關計算的練習課,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游戲,從上課伊始的第一關到臨近下課的第九關,學生一開始還興致高漲,到最后一關時,已經索然無味了,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術只是手段是工具,我們應該看到其工具的本質,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么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后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毙W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并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們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為0等等。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么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篇3:參加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學習體會匯報材料
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學習體會
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學于繼紅
**年4月27日-29日,我有幸參加了福建廈門舉辦的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的聽課活動。我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這次難得的聽課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是我受益匪淺,我領略到了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風采,學到了寶貴的教學經驗。這次聽課,感觸頗深。下面就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觀摩活動規模大、課例多
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經過層層選拔,一共展示32節課,兩個分會場同時進行。大會安排我們在廈門市工人文化宮體育館進行觀摩,共觀摩16節課。課型全面,涉及領域多。參加聽課的教師人數多。
二、精彩的開頭
每位教師都非常注意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或是談話,或是師生互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減輕數學學習的枯燥感。例如阮志強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