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初一七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反思
**秋第一學期期末
七年級語文考試質量分析
一、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一)、語基方面
1、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積累與名著情節概述的兩小題。多數學生能夠準確默寫古詩名句,對于名著中的經典情節也較熟悉,如果識記名句時能更細心避免寫錯別字,概述名著情節時能遵循“起因”“結果”略寫而“過程”較詳細的要求來答題,那么會有更多的同學得高分。
2、失分率最高的是查找形聲字一題。這一題的錯誤答案很多,如“房”、“拱”、“休”等。有兩種原因:一是部分學生仍對“形聲字”的概念似懂非懂,所以分不清“左形右聲”與“右形左聲”,分不清會意字與形聲字;二是部分學生對題意理解有誤,以為只要寫出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即可,因而脫離了題目材料而從題目以外的內容中找??梢?,審題同樣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3、總體來看,識記的不認真導致的書寫錯誤與答題的不規范導致的偏題(名著情節概述,對家鄉名勝的介紹)是這次語基答題中存在的最嚴重問題,說明平時的語基教學還需更細致,也應對學生提出更細致的要求,那樣才能得到更扎實的語基積累。
(二)、閱讀方面
1、文言文閱讀題中詞語解釋與選擇題答題情況較好。而句子翻譯題中卻有一小部分學生答得很不規范,主要問題有: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但不能扣住原句字詞特別是重點字詞來答,不符合翻譯的要求;標點符號書寫隨意??梢?,對于學習后進生來說,教他們如何規范答題是非常重要的,起始年段的文言文教學更應注重答題規范性的養成。而這一點也與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積累程度有關,所以,教學生翻譯前要先教學生如何解釋字詞。
2、現代文閱讀題的答題兩極分化情況嚴重。
課內題中《心聲》一題完成得較好。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能夠理解文中李京京的細膩心理變化,也能夠體會得到程老師對李京京的情感態度變化及其原因。所以,理解文中詞語表達效果、通過字詞理解人物心情與感情的題目全錯的并不多。不足的是,有很多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卻并不能夠簡潔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理解。所以,答題中便出現了許多不能完整得分的答案。
而另一題《濟南的冬天》完成情況總體上看明顯不如第一題。如對第一段描寫對象及其特點的概括大多不準確,直接寫“山”或寫成“雪”的大有人在。可見,閱讀分析語段時只看個大概,不能更準確把握的現象值得教師反思。
課外閱讀題中第一小題概括故事情節與最后一小題運用修辭贊美主人公高貴品質的題目完成得最好。而對兩位人物磕頭做法的理解則答得很不如意。說明學生在閱讀時對文本內容的分析不夠深入,這提醒了我們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也告訴我們要教會學生靜心而投入地理解課外語段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作文方面
1.試題情況分析
本次測試采用二選一的辦法,采用半命題與全命題形式,并且明確提出寫成“記敘文”。命題方式能遵循《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版修訂稿)》中的要求:“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少寫命題作文?!边@很大程度上給學生一定選擇的空間,不致于“一棍子打死一大片”。兩道題均能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考慮,針對性較強,生活氣息較濃。學生相對“有話可說”,體現了“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薄皩懽鹘虒W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北敬巫魑囊饘W生對一學期以來初中生活的再度審視,出現一定量的優秀作文。
但是,第一道題設計“心理動詞”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均選擇既定詞語,不敢或者不會另說它詞。而提供的“三個詞語”限定個別學生的思維,無所選擇下,出現“假話、空話、套話”的現象。同時,由于無法正確理解什么是“心理動詞”,即使另選它詞,造成所寫詞語也無法符合題意要求。出現如“我長大了,我是一名初中生”、“我找回自信了,我是一名初中生”、“我堅強,我是一名初中生”等不倫不類的題目。第二道題,相比較之下,顯然有一定難度。“虎勁”比喻和表現一個人“勇猛的勁頭兒”,一部分學生理解出現偏差,將“虎勁”等同于“勇猛”,甚至認為“虎勁”便是“有個性、甩脾氣”,而忽視了命題者意圖“展示一個富有朝氣的少年人”。
2.學生成績分析
本次作文分數總體在16-27分間,只一兩個得12分,最高26分,最低12分。參加考試人數共109人,成績24分以上共23人,A率21.1%,成績18分以上83人,C率達76.1%。從成績來看,年段學生基本作文水平是能達到的,及格率相對較高的。但相對于學校自主命題的期中測試而言,水平有所下降。
3.學生答題情況
總體來說,這次測試優秀作文不多,但是有幾點值得肯定,值得其他學生借鑒學習的。如選材角度均能從生活實際中來,均能因事因人有所感,充分體現“作文來源于真實的生活,作文來源于內心的體悟。”特別是能選擇與自己最為密切的事與人來寫,善于采用對比手法,來突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富有生活氣息。個別學生的語言使用靈活自如,能有個性地表述自己的內心感受。
同時,本次測試也出現一部分書寫潦草、語不倫次、辭不達意、結構混亂、文體不清的作文來。具體表現為:
①書寫問題仍是老大難。雖然本次測試學生均能按規定使用0.5mm簽字筆,幾乎無人使用涂改液了,也很少有人用膠紙反復“撕薄”考卷來改錯了,卷面相對于期中有了明顯改進。但是仍然存在大量書寫潦草,隨意性強,亂涂亂畫等作文。看來書法仍是今后必須面臨的重點問題。甚至一定量的學生出現簡單作文,書寫潦草,結構混亂,內容不明,言不及義,不知所云。
②選題與審題能力有待提高。選題作文的測試辦法,很大程度上學生有了自主選擇權,但是,對于做慣了“命題作文”的學生而言,反倒出現“無從下手”的為難狀況,而這種情況費了學生一定的時間,加大作文的難度。這種情況在期中測試時,我們已經較量過了。在反復“選題”的過程中,審題時間過于短暫。有些學生在審題便出現不必要的“失分”。特別是第二道作文題,個別學生偏離了題目的意圖,僅簡單化理解“虎勁”便是“勇猛”,或者是“甩個性”等錯誤的理解,以致選材出現偏差。而第一道題,僅選擇命題者所提供的“三個詞語”,不敢或者不會使用別的詞語。對于題目前半句與后半句之間的關系,審題不清,理解不透,選材偏離題意,出現材料與題意對不上號。
③選材內容過于簡單化。敘述事情與刻劃人物方法簡單,事情沒有完整性,沒有具體的描寫敘述,無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感受,無法突顯人物性格特征。個別學生滿足簡單敘述,亂抒情議論等,造成人物形象單薄無力,內容過于簡化,無法感染讀者。選材較為陳舊,沒有較為新穎的事情。
④結構層次有待訓練。有些學生過分注重形式,個別學生用“散文式”的寫法,雖然結構明顯,但是內容空洞。僅簡單地反復出現“我高興,我是一名初中生”,或者“我自豪,我是一名初中生”等這樣的句子來表明自己的結構層次,而忽視表明自己心理或者感情變化的過程,或者用事情發展變化過程來組合文章。每部分之間的銜接過于突然,欠缺自然過渡的言語,造成段與段之間關系過于“生硬”。
⑤語言表達過于膚淺。對于初一年的學生語言表達要求并不高,但是如何提高表達水平,確實值得下功夫??v觀本次測試學生的作文情況,幾乎很少發現學生能恰當使用初一年所學的詞語,或者句式,顯然常用詞語給人帶來的深刻影響,同時也暴露出學生或教師對于詞語教學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的。當然,我們不無清醒地認識到,農村學生因種種讀書環境的影響下,語言表達低水平狀況是相當嚴重的。
二.今后工作措施
1、堅持“基礎訓練不可動搖”。無論是書寫,還是背寫默誦,還是大量的閱讀,還是口語表達,還是名著導讀與積累等等,都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這不論是對于增加語基積累,或是對于提高閱讀能力,還是對于優化學生作文,都至關重要。
2、注重指導,注重實效。如日記與摘抄,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失為一種學習語文的好習慣。在摘抄過程中,應該適當進行指導與評價,及時處理學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這樣的摘抄才有可能影響作文寫作。因此,絕不讓任何一件提出來的事情成為一句空話,或者流于形式。從初一年開始就應該形成“效率”意識。
3、堅持“閱讀與寫作是分不開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寫作指導。特別是從文本中引導總結作者寫作的角度、寫作的思路、寫作選材的用意、富有個性的語言表達特點等,都應該成為總結的重點,并且能適時加以課堂專題訓練,以提高“用”的能力與水平。而在作文教學中,亦應教會學生將寫作方法的運用與對他人作品的分析聯系起來。
④無功利性地開展語文學科活動。開展大量的語文學科活動,積極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不斷引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善于總結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善于總結與整理自己的情感,在大量語文活動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與丑、愛與憎,真正成為一個“讀書人”!
凡此種種,不一一而論,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篇2:教學經驗交流材料七年級語文教學心得
本期,我主要擔任初一3班,1班共50人,男女生各占半壁江山,學生基礎參差不齊,3班有一部分尖子,但數量不多,還有7、8個學生基礎特別差,字還沒有小學一年級學生寫得規范,3班大部分比較差,因為他們都是從農村來此,小學可能不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普遍字都寫得不美觀,而且閱讀與寫作能力都不高,相當一部分同學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沒有自學、預習的習慣,不知道怎樣聽課,作業錯了也不會主動去修改。針對這些情況,我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主要工作
一是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讀書習慣。每天安排不少于一個小時的朗讀時間,早讀課,一定讓學生有朗朗讀書聲,每節語文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也用來訓練朗讀,課堂上,也要求自己一定讓學生有讀書的機會,有時還利用晚自習前預備鈴時間讀一些《弟子規》等課外文章。
2、預習習慣。開學初,我就把預習重要性做了強調,每天我都會抽一定時間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給學生體驗預習帶來的快樂,在課堂上,我都設立了檢查預習這一環節,對做得好、效果好的給予掌聲和鼓勵。
3、自學的習慣,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自學的習慣,等老師來講,等老師來督促我做,督促我記,幫助我總結,幫助我歸納,所以對于自學能力的培育,我反復給學生做了強調,并采取系列措施幫組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認真檢查學生的自學筆記,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機會,給學生分析課文,講解課文的機會,通過這些措施,對于督促學生自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寫作的習慣,主要是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并且對日記的質做了要求,從書寫、篇幅、語言都做了要求。每一次考試,不管是期中考試、月考等大考,還是單元測試等小考,都要求學生寫總結,把經驗教訓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二是改變教學風格,從興趣人手,打造樂學課堂。
以前我的課堂比較呆板,缺乏生機,主要是授課語言生硬僵化,枯燥無味,課堂形式單調,學生參與機會少。經過自己的反思,我這個學期我大膽的改變教學風格,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上課時,盡量使自己的語言生動起來,我自己給自己的要求是,沒有笑聲的課就是失敗的課。在教授知識點時,我就會較勁腦子組織生動的語言來給學生講解。同時我也給自己的課堂規定沒有學生的參與的課時失敗的課,每一節課,我都會設計一些學生參與的環節,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展示欲,參與的積極性。
三是改變作業批改形式,摸索快捷高效反饋形式。
如果按照傳統作業批改形式,作業的周期會很長,3班50人,單作文一項,就要至少兩個星期,還有日記、課堂作業、基礎訓練、單元測試等大量其它作業根本無法估及,高效無從談起,學習興趣蕩然無存。采取作業自批形式,周期短,效果好,老師學生都能及時了解知識學習情況,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我不會放任自流,不管不問,采取抽查等多種形式了解作業情況,收集信息反饋。當然單元小考,為了減少錯誤,給學生公正公平的評價,我會盡量自己批改。
四是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語文要求學生有廣闊的知識面,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發動學生積極捐書,在教室里建立一個圖書角,讓學生在業余時間閱讀,找一些課外的經典名篇讓學生朗讀,比如《弟子規》《詩詞名句》等,還讓學生每天在黑板上寫一則名人名言。鼓勵學生向校報投稿,辦好每一期黑板報,積極參加語文競賽活動。
篇3:七年級語文上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二、班級分析:
本次考試中,我所帶的兩個班基本情況如下:人均分:七(11)班:86.6,七(12)班:85.2,及格率:七(11)班:98.3%,七(12)班:91.4%。優秀率:七(11)班:13.8%,七(12)班:15.5%。兩個班的閱讀三的得分率都在50%以內,要深刻反思。七(11)班的整體水平好于七(12)班,但尖子生太少且不尖,七(12)班的后進生太多,尾巴太長,有些同學的分數低得離譜,比如說易力才考了18分,全年級最低,工作難度很大。
三、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的卷面不夠美觀,影響了評卷時的印象分。
2、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拼讀能力欠缺,錯別字較多,如:“燥”與“躁”不分等。默寫題本應是送分題,但是學生由于多字、漏字、錯字現象招致失分。
3、不會學以致用。閱讀題做的練習量不夠,學生拿到題束手無策。稍微靈活一點的題目,他們就只能望題興嘆了。(閱讀)
4、作文有偏題現象,不會審題,事情寫得不具體,缺乏真情實感,泛泛而談之作很多。
四、改進措施:
1、加強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做到溫故而知新,而且要及時復習。
2、認真鉆研教材,把握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做到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要引導學生多抒懷,多感受,多朗讀,多練習,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學習重點段落時,可以拓展課外知識,或補充,或練筆,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提升閱讀能力。
3、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在講解習題時,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看完題目后,用自己的話講明題意。經常這樣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標題干,保留做題痕跡)
4、加強對后進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給后進學生優先權,優先提問,優先指導,優先批改作業。做到課堂提問多給機會,課后作業當面指導,練習之后幫助分析錯誤與問題,定期給予輔導。(定及格邊緣生)
5.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積累是創新的前提,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要讓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重視課外閱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讀書筆記,感受)
6、勤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計劃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學習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能力。我在批改作文時對學生嚴格要求,重點部分若是寫得不具體,就應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言行舉止寫詳細。開頭與結尾要注意技法。(讀寫結合,激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