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筑結構優質工程評審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鼓勵建筑施工企業加強質量管理,爭創優質工程,促進全市建筑工程結構質量不斷提高,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結構優質工程的評審工作由宜昌市建筑協會負責組織。市結構優質工程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委會)和評審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評審辦)與市優質工程(夷陵杯)評委會和評審辦合二為一,不再另設。
第二章申報條件
第三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的評選范圍:
一、在本市范圍內列入國家、省、市及國家有關行業管理部門建設計劃,正式報建并批準開工的工程。
二、建筑面積在15oom2及以上的住宅單體工程,2oooom2及以上的住宅群體工程,25oom2以上的公用建筑和工業廠房。
三、工程造價在2oo萬元以上的各類專業結構工程或構筑物。
第四條申報市優質結構工程,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勘察設計符合國家現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城市規劃的相關要求。
二、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按規定實行工程監理、質量監督和安全監督。
三、施工圖設計文件經有資質的審查機構審查合格并已備案。
第五條以下工程不列入評選范圍:
一、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建筑企業總承包并進行施工管理的工程。
二、質量行為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要求。
三、工程主體結構被隱蔽或保密的工程。
四、發生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或直接經濟損失在5萬元以上質量事故的工程。
五、未執行“禁實”、“禁現”相關規定的工程。
六、存在重大質量、安全隱患的工程。
七、重大設計變更未經設計審查通過的工程。
八、除不可抗力造成工期延誤外,一次停工三個月或累計停工半年以上的工程。
第三章申報要求
第六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申報程序如下:
一、申報創優質結構工程的施工企業,應在工程開工十五日內填寫《創優質結構工程申報表》(見附表)及相關申報材料報評審辦。
二、評審辦在收到申報表及相關申報材料后于五個工作日內完成核準,經核準的項目評審辦按施工進度安排核查人員進行核查。
第七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申報材料的內容:
一、施工許可證
二、施工管理人員資格證書及特殊工種上崗證書
三、優質結構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四、聲像資料計劃
第四章核查程序及內容
第八條市優質結構工程核查程序如下:
工程在地基與基礎或主體結構通過分部工程驗收后,施工企業應向評審辦遞交《地基與基礎結構核查申請表》(見附表)或《主體結構核查申請表》(見附表),評審辦在收到申請表二個工作日內安排評審人員到現場核查。
第九條核查人員對工程實物和工程資料進行現場核查評分,主要內容包括:
一、聽取申報單位對工程總體情況的介紹及監理單位對工程的評價意見。
二、實地核查工程的觀感質量,并對工程結構進行實測實量。凡是核查組人員要求查看或抽測的工程部位,被核查項目應為核
四、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工程(鋼結構子分部工程)驗收記錄及會議紀要
五、施工企業質量管理部門、監理單位、質量監督機構提出的相關問題的整改報告
六、施工單位優質結構創建小結
七、監理單位優質結構創建評估意見
八、混凝土、砂漿試塊驗收批判定及結構實體檢驗記錄
九、工程施工過程及質量效果圖片資料
十、優質結構工程檢查評分表及核查記錄
第十四條核查組將當年符合推薦評審條件的工程,提交評委會集中評審,評委會根據核查組提供的評審資料和有關聲像資料,通過審查、討論、評議,最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市優質結構工程名單,公示后發文公布評審結果。
第六章獎勵
第十五條獲市優質結構工程,由市建筑協會向承建單位授予榮譽證書,并通報表揚。
第十六條獲市優質結構工程是評選市優質工程(夷陵杯)的必備條件。
第七章附則
第十七條對已獲市優質結構工程獎的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出現質量問題造成不良后果的,經市評審辦核實后,取消其市優
第十八條本辦法由宜昌市建筑協會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原辦法同時廢止。
篇2:市建筑結構優質工程評審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鼓勵建筑施工企業加強質量管理,爭創優質工程,促進全市建筑工程結構質量不斷提高,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結構優質工程的評審工作由宜昌市建筑協會負責組織。市結構優質工程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委會)和評審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評審辦)與市優質工程(夷陵杯)評委會和評審辦合二為一,不再另設。
第二章申報條件
第三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的評選范圍:
一、在本市范圍內列入國家、省、市及國家有關行業管理部門建設計劃,正式報建并批準開工的工程。
二、建筑面積在15oom2及以上的住宅單體工程,2oooom2及以上的住宅群體工程,25oom2以上的公用建筑和工業廠房。
三、工程造價在2oo萬元以上的各類專業結構工程或構筑物。
第四條申報市優質結構工程,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勘察設計符合國家現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城市規劃的相關要求。
二、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按規定實行工程監理、質量監督和安全監督。
三、施工圖設計文件經有資質的審查機構審查合格并已備案。
第五條以下工程不列入評選范圍:
一、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建筑企業總承包并進行施工管理的工程。
二、質量行為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要求。
三、工程主體結構被隱蔽或保密的工程。
四、發生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或直接經濟損失在5萬元以上質量事故的工程。
五、未執行“禁實”、“禁現”相關規定的工程。
六、存在重大質量、安全隱患的工程。
七、重大設計變更未經設計審查通過的工程。
八、除不可抗力造成工期延誤外,一次停工三個月或累計停工半年以上的工程。
第三章申報要求
第六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申報程序如下:
一、申報創優質結構工程的施工企業,應在工程開工十五日內填寫《創優質結構工程申報表》(見附表)及相關申報材料報評審辦。
二、評審辦在收到申報表及相關申報材料后于五個工作日內完成核準,經核準的項目評審辦按施工進度安排核查人員進行核查。
第七條市優質結構工程申報材料的內容:
一、施工許可證
二、施工管理人員資格證書及特殊工種上崗證書
三、優質結構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四、聲像資料計劃
第四章核查程序及內容
第八條市優質結構工程核查程序如下:
工程在地基與基礎或主體結構通過分部工程驗收后,施工企業應向評審辦遞交《地基與基礎結構核查申請表》(見附表)或《主體結構核查申請表》(見附表),評審辦在收到申請表二個工作日內安排評審人員到現場核查。
第九條核查人員對工程實物和工程資料進行現場核查評分,主要內容包括:
一、聽取申報單位對工程總體情況的介紹及監理單位對工程的評價意見。
二、實地核查工程的觀感質量,并對工程結構進行實測實量。凡是核查組人員要求查看或抽測的工程部位,被核查項目應為核
四、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工程(鋼結構子分部工程)驗收記錄及會議紀要
五、施工企業質量管理部門、監理單位、質量監督機構提出的相關問題的整改報告
六、施工單位優質結構創建小結
七、監理單位優質結構創建評估意見
八、混凝土、砂漿試塊驗收批判定及結構實體檢驗記錄
九、工程施工過程及質量效果圖片資料
十、優質結構工程檢查評分表及核查記錄
第十四條核查組將當年符合推薦評審條件的工程,提交評委會集中評審,評委會根據核查組提供的評審資料和有關聲像資料,通過審查、討論、評議,最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市優質結構工程名單,公示后發文公布評審結果。
第六章獎勵
第十五條獲市優質結構工程,由市建筑協會向承建單位授予榮譽證書,并通報表揚。
第十六條獲市優質結構工程是評選市優質工程(夷陵杯)的必備條件。
第七章附則
第十七條對已獲市優質結構工程獎的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出現質量問題造成不良后果的,經市評審辦核實后,取消其市優
第十八條本辦法由宜昌市建筑協會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原辦法同時廢止。
篇3:小學一級教師高級教師職稱量化評審辦法
小學一級教師高級教師職稱量化評審辦法
為進一步規范全市中小學教師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做到客觀公正、嚴謹規范,更好地發揮職稱工作的正確導向和激勵作用,現根據《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蘇職稱[20*]14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重新制定我市中學一級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量化評審辦法。
一、量化評審原則
1.注重教學業績;
2.向基層一線教師傾斜;
3.客觀公正、嚴謹規范。
二、量化要素及分值
(一)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規范,分值15分;
(二)教育工作,分值20分;
(三)教學工作,分值35分;
(四)教科研工作,分值20分;
(五)其它工作,分值10分。
三、量化評審細則
(一)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規范(15分)
1.年度考核(10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及以上6分,年度考核優秀每次2分。
2.綜合表彰(5分)。1任現職以來,獲得教育主管部門綜合表彰或政府綜合部門的表彰、嘉獎、記功。鎮校級每次1分,市(區)級每次2分,泰州市級每次4分,省級及以上每次5分。其中,鎮校級累計不超過2分。
2任現職以來,獲得各類與教育教學工作及申報人員崗位職責有關的單項表彰。市(區)級每次1分,泰州市級每次2分,省級及以上每次4分。
(二)教育工作(20分)
1.教育管理(8分)
從教以來,擔任班主任(小學少先隊輔導員)、團委(總支)書記、少先大隊輔導員三年以上或課外活動小組指導教師等教育管理工作四年以上(其中,任現職期間從事教育管理工作不少于兩年)或教師擔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學校中層及以上干部四年以上5分。任現職以來,擔任上述工作兩年以上的,每增加一年加0.5分。
2.教育實績(8分)
1所帶班級或活動小組成績顯著,獲鎮校級表彰每次1分(鎮校級累計不超過4分),市(區)級每次2分,泰州市級每次3分,省級每次4分,國家級每次5分。其中同年度集體和個人表彰按得分高的算一次,不重復計分。
2任現職以來,輔導學生參加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競賽獲獎,市(區)級每人次0.5分,泰州市級每人次1分,省級及以上每人次1.5分。同一學生參加同種競賽,以最高級別獎計分,不重復計分。
(三)教學工作(35分)
1.循環教學(8分)
勝任本學科教學,已從事申報學科本學段各年級的教學工作5分。擔任過小學3屆,或中學2屆以上畢業班,或本學科學段最高年級教學工作3分。
2.工作量(8分)
完成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因課時計劃、學校規模等原因課時量偏少的學科,任課教師必須有其他與教學相關的工作量作為補充)8分。
3.學生滿意度(5分)
任現職以來,學年度課堂教學測評學生滿意率均為80%以上3分;學年度課堂教學測評學生滿意率90%以上每次加0.5分。
4.公開課(6分)
任現職以來,開設公開課、示范觀摩課。鎮校級每次1分(鎮校級累計不超過3分),市(區)級每次2分,泰州市級每次3分,省級及以上每次4分。
5.基本功比賽(8分)
任現職以來,參加課堂教學競賽和各類教師基本功競賽獲獎。課堂教學競賽市(區)級每次3分,泰州市級每次5分,省級及以上每次6分。基本功競賽鎮校級每次1分(鎮校級累計不超過4分),市(區)級每次2分,泰州市級每次3分,省級及以上每次4分。
(四)教科研工作要求(20分)
1.發表獲獎論文或參編教參(10分)
任現職以來,獨立或作為第一作者論文(申報學科至少有1篇)公開發表、獲獎。公開發表市(區)級每篇1分,泰州市級每篇3分,省級每篇5分,核心刊物每篇8分;獲獎或專題研討會交流,市(區)級每篇1分,泰州市級每篇2分,省級每篇3分(同一篇論文不重復計分,按最高得分計);參加泰州市級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門委托編寫的已正式出版的教材、教學參考資料5分
2.課題研究及教改實驗工作(10分)
市(區)級及以上批準立項課題研究,撰寫課題報告或課題研究論文6分。僅參與市(區)級及以上批準立項課題研究工作的3分;參加教改實驗取得一定效果,教育教學經驗在市(區)級及以上范圍推廣的5分。
(五)其它(10分)
1.教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至今每年0.5分。
2.進檔。任現職至今,進檔職齡每年0.5分。作為市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另加1分。
3.學歷。小學教師本科畢業加1分,中、小學教師研究生畢業或取得碩士學位3分,博士學位4分。
4.農村任教。從教以來在農村任教滿3年的1分、滿5年的2分、滿8年的3分;市(區)內支教1年1分,跨市(區)支教1年2分,跨省支教1年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