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心得:提高初中生自覺性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自覺性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我的生物課也是一節一節的講,每天除了上課我也會幫同組的老師看自習,其中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初一的學生自覺性很差。每天看他們晚自習,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沒事做,有的看故事書,有的畫畫,甚至是在那趴著睡覺,而且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我認為是初一新生剛剛告別了小學進入中學,在這里學習身邊沒有家長的催促所以他們也就不知道自覺主動地去完成作業了。總的來說還是初中生的自覺性比較低,所以我們要通過平常的學習生活對他們進行提高自覺性的的鍛煉。通過結合自己十幾年來的上學經驗我總結了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步驟如下:
第一確立理想和目標
先讓每個學生在心中想一個理想或目標。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立志。確定了奮斗方向,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激勵他不懈地努力。目標越明確,理想越高尚,決心越大,意志就表現得越堅強。但是對于剛入學的初中生來說,也不能讓他們一次就樹立很大的目標給他們太大的壓力,要循序漸進的樹立目標。每個人都要有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例如,對于一天來說,目標可以是把一天的知識都學會作業都寫完;對于一個月來說,月考的成績要有所提高,名次要要穩步前進;那么對于整個初中三年來說,那就是考上這里的重點高中了。一個學生有了目標,學習也就會充滿動力,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第二寫下目標,時刻提醒
只在心里想可能只起一時的作用,為了達到長久的作用,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銘記在心。但是一時之間他們還不能體會這里面的意義,所以先讓他們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把它貼到自己最醒目而且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這樣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目標,就像一個皮鞭每天都在鞭策著自己,時間久了他們也就把它刻進了心里,以后就算沒有別人催促,自己也能自覺得學習了。
第三利用黑板,任務提醒
這個步驟是最實際,也是最見成效的一步了。每天上自習之前老師都要堅持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時刻提醒學生要按時完成作業,同學們可以對照著黑板上的各項作業任務,一項一項的完成,這樣他們上自習就不會感到沒事做了。時間長了,孩子們的成績也會有所提高的。
雖然我只是一個沒畢業的頂崗實習老師,但是我每天都兢兢業業,對待學生認真負責,每天都很用心的去思索怎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成績。這是我的成長,同時也是孩子們的成長!每天看到他們信任的眼神,我也不會辜負他們,做一名稱職好老師!相信,我一定可以!
篇2: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篇3:教師心得《跑吧孩子》觀后感
影片《跑吧孩子》描寫了一對兄妹與鞋的故事。他們家境貧寒,哥哥不慎弄丟了妹妹的上鞋子,這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兄妹倆不忍心給辛勞的父母再增添負擔,決定隱藏這個秘密。于是他們每天共用一雙哥哥的爛鞋,也是哥哥唯一的鞋子。妹妹因此遭到同學們的譏笑,哥哥遭到校長的責難。但他們始終對尋回鞋子報有希望。
為了練習踢球,哥哥與伙伴們同樣為了鞋子與富人子弟談判,用寫作業換得借用鞋子的機會。這些真誠友善的孩子,給電影增添許多的笑聲。當哥哥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上學鞋參加全國越野賽跑比賽時,妹妹為了即將生產的媽媽而光腳跑在路上接受挑戰。影片絕對不缺乏使觀眾落淚的機會,影片時時處處為觀眾展示了至情至愛,深為悲壯而感動。
然而,導演并沒有處理得那么悲慘,看的出導演并不希望更多人給他們的是同情。而希望告訴人們“有了愛,不管在哪里或跟什么人生活在一起,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充滿溫情和溫馨”。有了愛,兄妹倆就有了簡單的目標,潛生了為實現目標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不懈地努力奮斗下,最終他們都有了屬于自己的嶄新的鞋子。
沒有鞋子的時候,做夢都是鞋子,那么有了鞋子之后呢?影片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哲理,每一次的勝利和失敗都不是最后的結局,它只不過是另一次比賽的開始,關鍵在于為所做的事作出的努力奮斗的經過。所以“跑吧!孩子,永不停歇也沒有輕易的低頭,我們什么都沒有,也沒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么走,不管是誰牽著誰的手,只要我們的心緊緊相扣,我們就什么都擁有。”這是電影《跑吧孩子》里主題歌詞,歌詞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一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亮劍精神”。所以有的人實現了,有的沒有實現;有的人實現了原先的目標,又有了新的目標,有的人實現了目標后就沾沾自喜,停留在實現后的目標上不再思索進取。對于家庭是這樣,對朋友之間也是這樣,對于教師來說更應該是這樣,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愛心,全身心地去愛自己的事業,去愛自己的學生,要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并且教育學生也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互相抱怨。哪怕為了學生付出再多艱辛,也不要輕易低頭,更不要放棄。若是每一位“四小”都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那么我們“四小”的教學質量一定會像“國際跳棋”項目一樣,成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