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專業成長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專業成長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2024-08-01 閱讀 5200

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研修班學習體會

7月15-19日,非常有幸到杭州參加了“中小學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研修班”學習。我的感觸很深刻,收獲頗豐,專業技能得到再一次提升。這次培訓,授課教師均是來自一線的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研究和管理經驗,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從教研活動策劃、教研組建設、課堂觀察與改進、課例研究等方面進行交流。內容真實具體,針對性強,主要有:X主任的《校本研修的實踐嬗變》、C校長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B主任的《教研組建設:從管理到成就》、N校長的《后“茶館式”教學》、A校長的《找回培訓的主體》等,讓我切實轉變教研觀念,明確了教研組建設的內容和要求,掌握了教研組建設的策略與方法。為我今后進行有效教研,改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指明了方向。

一、教師研修要從改進教學過程做起

關注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高度,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與專業素養。周駿校長的后“茶館式”教學,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入手,向我們展示了“輕負高效”課堂教學,目前,許多的教學,教師只是在學生頭腦中錯誤的想法之前加上正確的,過了若干時間后,正確的跑掉了,留在學生腦海中的還是原來錯誤的,怎么辦?補課?再加以一點正確的,又跑掉,再補課。這樣就變得“增負低效”。其實,在學習之前,學生通過學習、生活的各種經歷,對事物已經有了形形色色的看法,有的能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甚至超越知識,更多的錯誤或者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只有教師有意識地、適當地把學生的各種想法充分暴露出來,并加以解決,這樣的教學才有意義,有效果。后“茶館式”教學,以“議”為核心。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盡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想法和解決。教學方式更加完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教學價值取向更加明確。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講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學生不懂的,后茶館教學認為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暴露出問題,沒有暴露問題的教學就是灌輸。對比自己的數學教學,總覺得講的太多,總以為重點、難點一定要多講,講透徹。而忽略了學生的需求,有的時候甚至是學生希望我講的,我沒講;而不希望我講的,卻講的津津樂道,甚至多次重復講解自己的思維和正確的結論。老師講的時間多了,自然學生能暴露的問題少了,

反思自己過去的課堂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是“茶館”里的一位積極的旁聽者。課堂上要精講多悟,濃縮教師講課的時間,注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感悟,并且要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

二、教師專業水平提升要加強校本研修

X省教育廳教研室的A老師機智風趣地為我們做了《校本研修的實踐嬗變》的報告。張老師說,教學即研究,行動即探索。所以,我們要從研修活動積極轉化到行動探索中,也就是從基于命令、經驗、學習的工作方式中進入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善于透過成績去發現潛在的問題,做到不為成績而沾沾自喜,敢于直面發展中的問題;善于洞悉問題的因由與契口,做到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和實事求是的風格的基礎上判斷析理;敢于嘗試善于實踐,從自身實踐的螺旋式上升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方策,并進而去策動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形成教學改革的成果。如:有關如何進行作業批改,一直以來有各種爭論,A老師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這樣的事實結論:全批比精批做得好,但認同比例并不高,不愿全批的也有一些。對此張老師認為,形式永遠為內容服務,關鍵在批改為了誰?

作業應主要分為堅持積累的作業和促成習慣的作業,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在進行螺旋式的學習和鏈條式的學習訓練。其中螺旋式的學習過程主要前置學習、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鞏固性作業、提高性作業、整理性作業);鏈條式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單元作業,具體包括診斷性作業、補償性作業和整理性作業。

對此,X教研室積極組織進行了“開展旨在改進作業過程的教師研修”活動。過程與方法十分值得借鑒和學習。

其一,“作業布置”教研活動。教師分組研究與教材配套的三本練習冊的某一單元:①結合《課程標準》分析作業意圖;②研究作業的有效性和優劣性;③梳理有效作業的特點;④思考如何設計、整合作業。

其二,“作業設計”教研活動。要求是:①根據現場提供的語篇(或教學內容),獨立設計隨堂作業與課后作業,并寫出作業設計意圖(可以從作業功能的角度研究作業設計);②交流討論作業設計,并進行點評;③活動后,將討論生成的觀點建議整理匯總成研究報告,分別撰寫自己的研究體會。

其三,“作業批改與分析”教研活動。環節一:兩位老師分別講述自己在分析學生錯誤的基礎上改進教學的故事;環節二:其他老師即興講述自己的類似故事;環節三:再提供學生錯誤案例,讓大家分組現場分析;環節四:交流討論(記錄員將關鍵詞或要點記在白板上);環節五:主持人根據白板記錄進行小結,現場生成如何分析學生錯誤的思路方法。此次活動的目的是老師面對學生錯誤時如何改進方法與提升智慧。

A老師強調,教師研究要多些樸素的探索,少些平庸的模仿。當前如何改進教師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倡導:簡化教師研究的形式要求、強調教師研究話語的返樸歸真、強化教師研究的實際行動、開展改進教學過程的案例研究、鼓勵基于項目的教師團隊研修。

三、讓自己的聽評課從經驗走上專業

聽了X校長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令我耳目一新。課堂是教師專業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學還是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不乏聽評課,但作為教師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聽評課,并未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很少具備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技術、合作。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很多是迫于完成任務上課、聽課、評課。聽課教師沒有明確的目的泛泛地聽,課后評課時多數是指出上課教師的不足,讓上課教師感覺自己是一被別人批判的對象,使得老師們不愿意上公開課、研討課,若不是學校硬性指定,誰也不想成為被人評判的尷尬人。

課堂觀察徹底改變了以往聽評課的方式。首先,課堂觀察指向于課堂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其次,課堂觀察需要運用來自課堂教學的數據和信息來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由數據驅動的研究,而數據的收集需要精確的技術,因而課堂觀察也就是有技術支撐的研究-它提供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中一直缺失的技術元素。第三,課堂觀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續的合作,不僅是觀察過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觀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種合作的研究,為教師的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這樣的聽評課使得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不再是對立的關系,轉而變為合作伙伴,使得教師的心態有了徹底的改變。

課堂過程不再聚焦上課教師的缺點、毛病,目的是給被觀察著一些發展性的建議,而不是評價等第,它的過程,重在準備、重在證據、重在研究、重在雙贏。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評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前,知道聽什么,怎么聽;課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記錄什么;課后,知道依據什么,建議什么。

評課中的不同聲音就不會再使得教師充滿戒備和敵意,而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

通過學習讓我再次區別了專業聽評課與傳統聽評課,使我更清楚地知道以后聽評課的方向,我會學以致用,讓自己的聽評課走向專業化,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效益。

篇2:暑期市骨干培訓研修日志:骨干教師培訓必要性與重要性

**年暑期市骨干培訓研修日志:骨干教師培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年7月15日至7月17,??谑?*年中小學幼兒園市級骨干教師暑期培訓班新一輪培訓如期而至日。在市教研培訓院的組織下,我們仔細聆聽了“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發展論壇”成尚榮、程紅兵、鐘志農三位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的報告,觀賞了語文、歷史、美術等幾位名師的公開課。三天緊張的學習,讓我受益太多?,F粗略、淺陋地談談我的收獲。

一、骨干教師培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7月15日上午報到時,本來是帶著來充電學習興奮的心態準備愉快地度過這3天培訓,因為有小部分老師的姍姍來遲和散漫拖沓的態度,使氣氛有點嚴肅、不和諧。

陳院長通過她的講話,嚴厲地批判了這種現象,既然申報了骨干教師就得對得起這個稱號,首先學習態度就必須端正。我們必須首先從態度上高度認識此次骨干教師培訓必要性和重要性。

未來的教師事業編制崗位不再是鐵飯碗,我們不能沒有一點危機感、緊迫感。

一方面是教師聘用制度的改革,教師核編定崗。高級不一定都是都全不能聘用,教師是所屬教育集團管理,不再是哪一個學校終身的老師。

另一方面是高考教育選拔制度的改革,以后的考試更加多元化,高考選拔根據學科特點會出現不同的模式。這些外界因素都使得教師的培訓提高是緊迫的是必須的。骨干教師培訓時對教師們要求嚴厲也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督促。

篇3: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20**年9月28日至30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z市第二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來不及欣賞沂河的美景,午飯后就立即趕往會場。稍作休息,沂河實驗學校的的趙艷華老師便出場了,她執教的是《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中趙老師采用老課新上的方法,通過對帕斯卡的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質疑,引導學生經歷了“量、拼、算”的過程,同時滲透了轉化的思想。趙老師創新的設計思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探究的科學精神。

接下來于科長做了一個講座,她首先介紹了本次的活動的日程安排和與會的老師,接下來回顧了第一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的學習歷程,在回顧的過程中講了很多今后需要研究的內容,例如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進行草根式的研究等內容,讓與會老師深受啟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于科長為鼓勵本次講課的老師,每一次都適時的在QQ上留言,如“借人之智,成就自己”,如“讓課堂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記憶”等等,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這種人文的精神確實讓人心生感動。緣于本次研修的主題是:同研究,共成長,因此本次活動還有一個“戲眼”:于科長為每位老師發了一張評價條,評價條上寫有一位骨干老師的名字,抽到誰就在研修的這幾天默默地觀察誰,會議結束時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個“戲眼”不僅讓每位老師感到背后有人在默默的觀察、鼓勵你,還可以實現自我約束。接下來的兩天會發生怎樣的精彩呢?期待著。

第二天早飯結束后就開始了緊張的聽評課活動。截止到下午一共聽了7節課。縱觀7節課,各有特點,例如z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最后得出結論的過程,步步自然和諧,水到渠成;z老師上的《用數對確定位置》十分大氣,整節課可以說是著眼于數學的整體,立足于學生的個體,為學生后續知識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z老師看似不經意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別具匠心的:深化對數對的認識,滲透坐標系的知識,將學生的視野拓展到三維空間......是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潤物無聲;z老師執教的《長方形的面積》很好的實現了問題、探究、過程的有機結合,古語說得好:“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韓老師在課中圍繞兩個問題“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學習。如果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象韓老師那樣不斷的把求知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那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充滿魅力;z老師執教的《飲食與健康》是一節綜合應用課,我很佩服她的勇氣,類似該課型的課,很少人問津,而她卻勇于實現自我挑戰,并且挑戰出了智慧的火花。她的教學流程猶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細細體味,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落實有效,讓學生經歷了數據的調查、整理、分析的過程;z老師是一位很幽默機智的老師,他執教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經歷了猜測、驗證、結論、推測的過程,感悟到可能性的大小和數量有關。學生在張老師的課中精神是愉悅的,而思維卻是高度緊張、極其活躍的;梁紹美老師執教的《點擊雙休日》上的也是異彩紛呈,我特別欣賞她與學生的平等對話,那是緣于一種對孩子心底的愛,正是由于這種師生間相互尊重,才使這節課顯得如此和諧,如此平等,才使每一位學生敢想敢說,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z老師執教的《比的認識》并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去設計,而是突出了“比”學習的必要性,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用“比”的簡便性,這種有意識去創新的膽量值得肯定,每一次的進步不都是在革新中實現的嗎?

7節課下來,緊接著就進入了分組研討的過程中,我被分到《飲食與健康》小組,通過研討組每位老師思維的碰撞,使我對于如何上好綜合應用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引發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在數學中拓寬老師的思維,努力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呢?

研討結束后,回到賓館已近晚上9點,躺在床上,眼睛已合上,但思維還走在路上。

30日,也就是研修的最后一天,大家又集中在一起對每一節課進行了研討,于是思維又在一次次的對話、互動、思辯中得到明晰,我很佩服這些老師們,像沂州實驗學校的劉中華主任、實驗二小的姜黎黎主任、臨沭的劉秀艷老師等等,他們的見地、學識都值得我學習。從而我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真實有效打多少分?互動生成

打多少分?自己的專業水平打多少分?自己個性化的教學主張與見解又打多少分?想來不禁汗顏。

回想這次研修活動,確實讓自己確實受益匪淺,一句話結束:敢立潮頭乘風去,上下求索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