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二次物理月考反思
初三第二次物理月考反思
初三十月份進行了第二次月考,初三物理考的內容是了解電路,包括電路的組成,電路的連接,及電路故障的判斷。共29個小題,分值是100分,時間50分鐘。題型緊扣中考題型,難度適中,有梯度。
從成績來看,總體成績比老師預計的要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1)、電路圖的連接不注重電流表、電壓表的正負接線柱和量程,
(2)、電路故障的分析,
(3)、物理量后面不帶單位,如0、22a寫成0、22等。
針對以上問題,初三物理備課組集體研究討論后,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此次成績比預計的好,主要是
(1)、備課組老師通力合作、集思廣益,在每章開始時我們都在集體備課時間討論本章的重點難點以及重難點的突破,然后再每人負責一節的導學稿。
(2)、對重點題型反復練習,典型例題利用上課時間(10分鐘)考試后講解。
(3)、對部分待進生個別輔導。
(二)、對于出現的問題,我們準備采取如下措施:
(1)、立足教材,夯實基礎知識。
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檢查及時,落實要到位,一定要查實查嚴。
(2)、以學生為本,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從研究學法入手,切切實實改革教法,認認真真指導學法。要把學法指導滲透到一切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
(3)、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上要精講、精練、精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探究、歸納、感悟、反思的時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繼續發揚優點,改進不足,讓物理成績更進一步。
篇2: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是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它揭示了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間的定量關系和方向間的具體關系,是牛頓運動定律整體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牛頓第三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一個獨立定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僅從解答物理習題、定性地分析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我們就能發現牛頓第三定律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為讓學生動手實驗、通過自主探索得出,從而使牛頓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價值。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倡導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本節課在設計上有以下亮點。
1、探究性實驗設計
本節課涉及到兩個實驗,一個探究性實驗,一個演示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的作用。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自主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再利用DIS實驗系統進一步研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同學們注意觀察屏幕上圖線(兩個力傳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的變化情況,并由此進一步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這樣結論更有說服力。
2、導學案的編寫
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努力將學生參與課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師提供相關器材和點撥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等一系列活動發現科學概念、科學規律。
不足之處:因時間關系板書得較為簡潔,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沒有在黑板上完整板書出來。板書的字也是我需要再進行練習的。
這些不足之處均是我在以后教學中要不斷去改進和提高的。
篇3:《密度》物理教學回顧反思
《密度》物理教學回顧反思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質量和密度第二節《密度》教學完成后,回顧教學過程,覺得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做法,也體會到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F回顧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揚長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學工作。
一、轉變觀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依據此理念,本節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依據導學案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研討編排的,力爭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能體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重視探究,把握關鍵
本節課以"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突破口,認識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不變這一物質的性質,引出密度概念,進而理解密度含義,因而做好探究實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本節教學在實驗探究環節中我讓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個大組下設三個小組,三個大組分別探究木塊、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得出數據和結論后小組間進行交流總結。隨后讓他們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大組中三個小組進行交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這一物質的特性,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筆,再讓大組之間交流對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學生將明確地得出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這一結論,為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與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奠定基礎。這樣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小組探究、合作研討、歸納總結為主線,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歸納,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在經歷獲取知識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制度大全整理-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已經對本節主要內容有具體的認識,教師通過導學案因勢利導引出密度,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認識公式?籽=m/v只是計算式,而物質密度的大小與質量體積無關。
四、學以致用,當堂達標
學生得到知識后及時應用,是鞏固、提高、升華的必要途徑。練習是最好的、最直接的鞏固和提高方式,在導學案中除了安排探究過程、知識形成的問題性思考題外,每完成一個知識性問題后都有相應的跟蹤練習,使學生學以致用、及時鞏固,在課后再安排當堂檢測,及時對本節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查、反饋,及時解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學相長
回顧本節課教學也體會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實驗材料選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類的易于分割的物體,讓學生改變體積質量后進行測量計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密度不隨物質的體積和質量而變化,效果將會更好一些。其次,在習題設計中要注意有層次,兼顧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