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小結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小結

2024-08-01 閱讀 7895

最近在灌南高級中學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現將我在培訓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1、在培訓中我們突破了以往課時教學的限制,學會了基于單元的教學規劃方法,在較大的視野內協調目標、活動、內容、評價的相互關系,并學會統籌信息資源與媒體工具的有效利用。并學會了基于問題化的設計的能力,學會了用問題主線來貫穿單元學習過程和組織相關知識并能以問題為導入情境,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使之形成良好行為程序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并學會了圍繞一個單元主題來組織和利用資源的教學效能;尤其是這種單元化的教學使我們有了較大的自由度,能在較大時空范圍內調研資源和開展教學活動。

2、以主題單元進行設計大大優化了教師的教學設計,以一個主題來進行單元規劃,可以很好的兼顧課程整體目標和課程結構合理的安排這一主題單元課時,對于一個學期的時間安排提供了支持。同時,主題單元規劃更有利于整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加強了原來節與節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更優化和邏輯性。

3、研究性學習有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平時上課一般采用探究式教學,而新授課上一般很少用到研究性學習,通過培改變了我的觀念,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講參與進來記憶深刻,平時應該大大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本身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常規教學中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或方式來進行學習,有意識地將這種理念滲透、結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另一種是通過特定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課程來開展。

4、我充分認識到了主題資源網站的魅力。主體資源包的使用對老師幫助很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借助多級文件夾來組織管理自己的資源,文件夾資源包是以文件夾的形式管理學校或教學資源,適合個人資源管理,卻不利于資源的共享主體資源網站是特定主體的資源構成的一個資源包,可以包含多種資源形勢,且比較適合于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5、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學評價就是指以教學目的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以價值判斷。在這個予評價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導評”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總而言之,此次培訓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打破了以往的培訓模式,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而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協作的理念來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一點對我今后的教學觸動很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為適應新形勢的教學任務,教師的教育技術的發展也迫在眉睫。教師要認清教育發展的現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教育服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篇2: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要]: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為更深入的了解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筆者通過對臨洮縣的三所農村中學教師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出了他們的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甘肅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策略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其宗旨是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開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水平。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更值得關注。那么,甘肅農村地區的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到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深入甘肅臨洮縣三所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本次調查的對象

對象是臨洮縣的三所農村中學教師,學校分初中、高中兩個層次,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從22歲到50歲,涵蓋了專科到本科不同的學歷層次。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下發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312份,有效回收率為94.5%,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保證了結果的真實可靠。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校基本情況

通過本人實地的調查過程中統計,所調查的三所學校均配備了計算機機房,并且都以光纖或ADSL的方式接入了互聯網,教師辦公室都配置了辦公電腦,機房內計算機都裝配了基本的辦公軟件,3所中學都有自己的校園網,部分教室配有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

(二)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態度

通過問卷調查統計,98%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幫助,不難看出,絕大多數農村中學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教學是持肯定態度的。

(三)教師信息技術課堂使用情況

63.4%的教師表示“很少使用課件”,21.8%的教師是“偶爾使用”,14.8%的教師表示“經常使用”。由以上數據可知,絕大多數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是好的,但在教學中卻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師經常使用課件。

三、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

(一)農村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78%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及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根本就不了解。甚至有人認為,教育技術只是電教人員和信息技術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其他教師不用了解;還有的人認為教育技術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在教學實踐中可有可無;各種各樣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也停留在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階段,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對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整合、優化教學效果涉及甚少。所以,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看起來屬于技術層面,實際上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上的問題。

(二)農村教師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不高

通過調查得知,不少教師對計算機的使用僅限于上網聊天、打游戲,只有32%的教師會制作課件,35.5%的教師對文字處理較為熟悉,23%的教師會用電子表格,這說明只有一少部分農村中學教師對于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比較熟悉。同時還了解到教師使用的教學課件大部分是從網絡上直接下載的,自主研發的課件很少,而且他們使用的課件基本都是利用PPT制作的簡單的幻燈片,用來代替黑板演示,而不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特點來設計合適的課件,至于為什么要使用這些手段,什么時候應該使用這些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手段,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應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

篇3: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要]: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為更深入的了解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筆者通過對臨洮縣的三所農村中學教師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出了他們的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甘肅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策略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其宗旨是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開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水平。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更值得關注。那么,甘肅農村地區的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到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深入甘肅臨洮縣三所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本次調查的對象

對象是臨洮縣的三所農村中學教師,學校分初中、高中兩個層次,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從22歲到50歲,涵蓋了專科到本科不同的學歷層次。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下發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312份,有效回收率為94.5%,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保證了結果的真實可靠。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校基本情況

通過本人實地的調查過程中統計,所調查的三所學校均配備了計算機機房,并且都以光纖或ADSL的方式接入了互聯網,教師辦公室都配置了辦公電腦,機房內計算機都裝配了基本的辦公軟件,3所中學都有自己的校園網,部分教室配有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

(二)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態度

通過問卷調查統計,98%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幫助,不難看出,絕大多數農村中學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教學是持肯定態度的。

(三)教師信息技術課堂使用情況

63.4%的教師表示“很少使用課件”,21.8%的教師是“偶爾使用”,14.8%的教師表示“經常使用”。由以上數據可知,絕大多數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是好的,但在教學中卻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師經常使用課件。

三、甘肅農村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

(一)農村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78%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及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根本就不了解。甚至有人認為,教育技術只是電教人員和信息技術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其他教師不用了解;還有的人認為教育技術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在教學實踐中可有可無;各種各樣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也停留在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階段,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對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整合、優化教學效果涉及甚少。所以,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看起來屬于技術層面,實際上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