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第一學期高中展示課中期總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學年第一學期高中展示課中期總結
一、總體情況:
本學期高中課堂展示活動于11月20日開始,到今天已進行了兩個月。共有10位教師上了展示課,他們是朱**、孫**、于**、馬**、劉**、趙**、劉**、孫**、朱**、王**。學科覆蓋語文、體育、化學、生物、地理、外語、物理、數學8科。
其中,12月18日,我校成功舉辦洛陽市智慧課堂巡禮活動。孫**、朱**、王**老師代表我校進行了展示。孫**老師的全英教學,朱**老師的雙語教學,王**老師的“三三式”課堂獲得了參會老師的一致好評。雙語課堂體現了我校的外語特色,“雙主體和諧式三三式”課堂展現了我校課改的模式。
根據報名時的授課安排,還有8人尚未進行展示。下一階段的展示活動將按計劃進行。后附名單安排。
二、課堂流程:
本次展示課基本流程是講課――說課――評課。每周二、四下午第三節課,高中部全體教師到階梯教室聽評課。先有任課教師上一屆展示課,然后說課三分鐘,最后由該學科教研組長評課。
教師落實課改“三三式”課堂模式,上課編寫教案、學案或問題清單。課型分為正課、副課、輔課。課堂以學生的學為主,學生分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的課堂師生互動、學生自學為主的生態形成,初步展現了成型的課堂模式。
三、教學效果:
給老師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兩節課。一是馬**老師的語文課,一是劉俊朋老師的地理課。馬**老師的課是古代詩歌散文選讀,這是一堂建立在洛陽市觀摩課基礎上的課,因此顯示出了成熟的課堂狀態,獲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劉老師的課讓人印象深刻,體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展示和課堂評價都很精彩。劉老師巧妙地安排兩組學生做評委,為其他組學生打分,建立了很好的評價機制。這樣就使學生的展示得到了及時的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展示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要為課堂改革趟路子,樹標桿。展示課體現出了課改的意識。聽課教師從中學習到了實用的課堂模式,將有力推進我校課程改革的深入。
四、教師說課:
說課環節,可以充分反映教師備課的質量,熟悉教材、教法、學生的程度。每位教師認真準備,說教材,說教法,說學生,說得失。說課也鍛煉了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授課教師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及時總結了授課所得,反思了課堂不足以及需改進之處。
五、評委點評:
本次展示課聘請了10位教研組長擔任評委。每堂課后由該科教研組長評課。每位評委評課準確到位,既有對授課教師的課堂優點的肯定,又能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根據展示課評分細則,評委為每位教師打分。通過對已授課教師的得分統計,可以看出分數真實反映了課堂效果,體現了評委的公平公正。評委的點評也反映了對展示課教師的關愛、欣賞和期望。評委的敬業專業贏得了聽課教師的贊譽。
六、存在問題:
展示課除了展示成績,還貴在發現問題,以利于下階段更好推進課改進行。通過聽課,聽取評委和其他教師的反映,主要發現有四個問題。
一是課堂模式的統一問題?!叭健闭n堂模式通過培訓示范已經成型,但具體到每堂課還會有落實的不到位的情況。大膽把課堂交給學生,解決學生學與老師教的和諧統一,是我們下一階段重點要解決的問題。還有教案已經統一,但學案的格式統一尚需改進加強。
二是雙主體的體現問題。教師的主體作用不直接體現在課堂上,而要把功夫下在備課、組織教學上。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上,要深入合作探究,展示評價,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是評價問題。評價要及時,注意方式。還要注意評價的資料積累,做到課課有評價,評價有記錄。
四是小組建設問題。在分組方式上,存在行政組與學科組的區別。行政組便于管理,但對于特定學科又有不合理之處,因各學科在組內層次分配不均衡,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水平有差異。因此在下一階段課改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小組的建設,使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落到實處。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小學教研到緯一路聽評價成果展示課思考
一月十四日,今天天很藍,有風。廣播上說,可能明天就看不到藍天了,大氣環流的變化,氣流,載不動,許多愁。霧霾要回來了,其實,沒有霧霾才有些不適應,覺得天不是天了,總想多看他一眼,怪事。
緯一路傳說中班額很小,四十五人以下,對于我們每個教室都頂的打不開后教室門的學校教師來說,心向往之。記得上次去緯一,還是德育上的一個活動,那時候我還在做德育,轉眼三年。今日,走進緯一,感受便是:一個花園,一個酒廊,一個閑適的,一個心可以安放的地方。校園很小,但地方不小,走到每一處,我都會想,可以在這里做什么,孩子可以在這里玩兒什么。校長很親切,英氣,熱情,我猜他肯定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看到他在到緯一路的三年學校變化,我覺得他又是一個很實際的教育者,跳躍的思維,現代的教育理念,敢想敢干的教育人。
走入正題,聽評價課。得幸于陳海閣校長,聽說發展中心劉歷紅老師帶兩位學者專家到我們區參與評價改革工作,我是順便來蹭聽的,恰逢我們全區在做評價成果展示交流,評價改革,我負責教學評價的,一定也要走出去,學習學習。
緯一路正在努力實踐課程整合,今天我們聽到的是一節綜合實踐與科技的課,是將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地方課程整合在一起的學科。在**年我曾在重慶成都看到一些學校進行課程整合,當時也有著一些沖動,一些想法,回來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尚未付諸嘗試,今天特別關注他們的課程整合究竟怎么做,做的怎么樣,并且,如何做評價。帶著問題的聽講往往效率高,關注點多的問題往往收獲多。今天,對于我而言是很好的印證。
在這節課,執教者郭老師首先進行了試卷分析與點評,讓學生對于考試的情況進行了分析這是之前他們做的閉卷測試,里面涉及到了許多關于科學的知識性問題;接下來,就錯題生生之間進行答疑,互相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錯誤問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認真投出公正的一票,選出大家認為的本組最優秀的作業,先進性組內評價,再由組內同學(非優秀作業本人)進行推薦,為什么給這個作業打一顆星;然后小組互評課堂表現和課堂作業,在這里郭老師有一個相關的表格式請假標準,里面涉及優秀,良好,待合格三個層次,從認真、積極、自信、善于與人合作、思維的創造性五個緯度進行評價,最終合并得到總評;最后一項是分享交流,本學期我得收獲,存在的問題,下學期的規劃,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以上是關于這節課的流程,就這節課與后面進行的點評,討論,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思考,匆匆記錄下來供自己之后再進行梳理反思:
1、關于評價的標準,課程的評價最突出的是要彰顯課程特點,也就是我們的課程目標,對于此課程,我們想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如綜實與科技,這里設計的的五個緯度是否是該課程的核心素養呢?是認真,積極,自信,合作,創造嗎?我想,這五個更多的是從態度來進行詮釋的,綜實與科學更多的是不是動手做,參與活動,動腦思考,綜合實踐活動能力,信息的搜集與整理,有效信息的獲取能力等呢?語文學科,我們的評價中更多的是工具性體現的能力獲得,知識獲取,語言表達,數學上還有數學表達,數學作用于生活等,而對于校本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的評價內容是否產生了偏差呢?
2、關于評價的標準,小學階段的孩子處于7-12歲之間,從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對于孩子的區分來說,處于具體運算思維階段,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是離不開具體的事物的支持的,而再看我們老師給孩子呈現的評價表格,里面的具體評價指標內容是指導孩子進行評價的,但我們看這些指標,如認真的優良不合格的區別,認真的優秀是,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參與討論認真;良好的指標是上課能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有參與討論;不合格的指標是,上課無心聽講,經常欠交作業,偶爾參與討論。就這三者來說,不好區分,首先,從優秀到良好再到不合格本身線條就太粗,跨度太大。其次指標不清晰,認真聽講的標準是什么?作業認真完成的標準又是什么?參與討論積極的標準又從哪里來?讓孩子無所適從,只能根據想當然來互相評價,根據經驗來互相評價。他們的經驗是什么?便是他們平日里對這個孩子的道德評定,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平平,其他課程中成績不優秀,那這個課也不好等等。評價是要有個具體的數字才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具有操作性,其實不止對于孩子,對于所有人都是。這具體的評價一定會增加評價的難度,拉長評價的時間,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但對于被評價者來說,才更公平。
3、關于同學
同學,又稱同窗,是指有共同學習環境的一群學生。是同伴,或者就是指同師授業這個動作,或者是同師授業的人。審視我們的教室,我們有沒有構成好的同學關系?有沒有培養學生有同學意識呢?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室里首先是重要的同伴關系,之后才是一起進行同師授業,在同師授業的過程中繼而深入同伴關系,這才是同學。而我們的同伴關系如何呢?在教室里,我們鮮少有機會給孩子構筑同學關系的機會。如我們刻意安排的學困生和優生坐在一起,看似在刻意構成互助一種同伴互助的關系,實際往往能力差異方面的隔閡讓他們的同學關系漸行疏遠,他們會行程一個獨立的空間,而自動的將對方排斥在外。除此之外,我們會刻意的把愛說話的孩子周圍都排上絕對不會跟他說話的孩子,這樣,我們的課堂紀律便好了,殊不知,我們在對他們的同學關系埋下了諸多不利的因素。
今天,郭老師的評價課里,有這這樣一個設計,同組同學互評打分,把自己的星星送給你認可的最好的作業,并進行小組推介。這個進行推介的學生不是被推薦作品的作者,而是組內其他成員。這其實在潛意識里告訴孩子,要認可自己的同伴,并會肯定自己的同伴,在肯定同伴的同時,同學的關系就不自覺變得融洽而親密。
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部分,學習和評價結合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教學。而評價僅僅出現在學習的最后是不科學的評價。有了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學生無論是自我認識與肯定還是同學之間的認可與肯定,同學之間的相互信任,都是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的。
同學是多么親密的詞語,他可以等同于朋友,哥們,甚至親人。我們在教室里要培養和諧融洽的同學關系,讓‘同學’成為孩子成長的重要元素。
篇3:作文展示課教學反思
作文展示課教學反思
作文展示課上完了,這次作文教學改革是在20**年我真正接觸到快速作文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作文課我采用的新概念快速作文課型“兩課時八環節”,在兩節課上圓滿完成了寫作準備、快速寫作、修改反饋環節,效果較好。
上完這節課,有幾點收獲如下:
1、作文課的目標要明確
其實以前的作文課教學的目標非常模糊,經常會有臨時定題的情況,評講作文是面面俱到,結果收效甚微。新概念快速作文要求作文課上目標必須明確清晰。這節課的目標定位是:學會多角度觀察和細致描繪生活。明確地告訴學生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的寫作、批改、反饋等環節都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就能達到學有所獲的目的。
2、備課時要了解分析學情
其實定好目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記得教師節前,學生的寫作題目是《--老師,我想對您說》,我的目標定位是要求學生學會選擇典型的材料,可是當評講時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結構安排不恰當,有嚴重的頭重腳輕現象,而且還有人稱問題。分析原因就是對學情不夠了解,所以在定目標時需要充分了解學情。今天的作文主題是《尋覓秋天的蹤跡》,多角度觀察與細致描寫是學生寫作弱點,這個目標是符合學生的學情的。
3、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
寫作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搜集描寫秋天的段落和詩詞。這是學生積累素材的過程,為快速成文做好準備。
備課時,我精心準備課件,在學生寫作前的10分鐘時間內,快速打開學生的思維,進入秋天的境界中,所以我特別在挑選圖片上下了一番功夫,圖片的內容有藍天白云、片片紅葉、燦爛菊花、五谷豐登、喜迎豐收的笑臉和秋游的腳步等等,有的圖片和他們的生活較近,有的較遠,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秋天的含義。另外,我還準備了精彩的解說語,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耳邊聽到詩一般的語言,進入一個美的境界。
4、課上要營造快速寫作的氛圍
為能達到快速寫作的目的,除了營造寫作氛圍以外,還要給學生“我能行”的信心和必要的辦法。在公開展示之前的課上,我明確地告訴大家30分鐘寫一篇好作文不是神話,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能做到。所以這節課學生們是帶著必勝的信念來的。寫前我展示了快速寫作的四點要求,還在黑板上寫了“快速作文小能手”幾個字,要求寫得最快的10名學生停筆后到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姓名、用時和字數,這樣學生就有了一種寫作的緊迫感。事實上,最快的一名學生21分鐘完成了750字,全班在30分鐘內全部完成了600字以上的寫作任務。
勇于向自己挑戰,就會有成就感。這次作文展示課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因為這是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不好解決,從來沒有這樣展示過,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以參考,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備課的過程是艱辛的,但上完課后老師們達成了共識,我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可能很多事都這樣,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即便嘗試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但一樣有成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