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試卷分析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試卷分析
一、試卷情況
1、試卷內容:主要考查細胞代謝部分,包括酶、ATP、細胞呼吸、光合作用,屬于單元考試。
2、試卷結構:總共有50道選擇題,共50分,非選擇題5道題,共50分,總分100分。試卷中圖表多,有16道題;難易適當,中檔題多,容易題、難題較少;非選擇題中的判斷式填空有9處,共占9分,容易得出正確答案。
二、學生答題
學生的選擇題做得比較差,平均分為18分,最高分40分,非選擇題答題情況不樂觀。學生失分有如下原因:
1、知識點掌握不夠。如第3道題,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題干中交代的是梅耶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能量轉化的假說,而教材中提到的是梅耶認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題中的問題是:能證明梅耶假說的實驗是什么,選項中分別列出英格豪斯、恩格爾曼、薩克斯、魯賓和卡門的實驗,學生對這幾個實驗掌握不透,不了解實驗的操作過程,實驗現象及結論,故而丟分。其實在教材中介紹完梅耶的假說,有提出問題“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于什么物質中呢?”,隨后介紹了薩克斯的實驗,證明了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
2、不能講知識進行轉換。第29題的第1小題中關于“ADP含量減少”,其實就是考查發生ATP合成的過程,即有氧呼吸、光合作用中光反應階段可產生ATP,很多學生不能轉換造成丟分。
3、審題不清,不能找出解題關鍵詞。如第16題的A項中提出“適當升溫”,而在題干中已有“在最適溫度”,因此在適當升溫后,酶促反應速率應該是下降。而學生未能在題干中抓住關鍵詞,造成丟分;如第26題第3小題,問原因則答現象,答非所問。
4、混淆概念。如第29題第2小題中,題干問的是“酶的作用機理”,而學生將“酶的作用機理――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和“酶的生理功能――催化作用”概念混淆,沒有區分。
5、圖表分析能力差。
三、下階段措施
1、加快復習進度
2、加強學生的審題技能
3、規范書寫及表述
4、繼續夯實教材。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分析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分析
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的重要性毋庸置言。對學生來說,期中考試是自己進入高三以來第一次正式的階段性測試,是學生確定自己高三起點的標志。對于高考來說,期中考試具有路標作用,是高考改革的風向標,透露出**高考改革的基本趨向。學生必須利用期中考試,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確定自己的起點,調整學習的方向。下文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部高中語文組鄭憲新老師就期中考試題進行相近分析,以期給考生更多的學習參考。
本次期中考試,沿襲了**高考真題的出題方式,在細節上又有很多改變。具體如下:
第一大題依然是社科長文本閱讀
總分29分,比高考多了7分。文本選擇了李建軍的《經典的律則》,這是一篇有關“經典”的科普性讀物。選擇這段文本正契合了現在高考改革的本質。這個文本,迎合了當下“經典泛濫”的現實,具有極強的現實觀照,也反映出出題人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的強烈意圖。這個文本又關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回歸傳統,復興文化。與**年高考相比,文本長度沒有太大差別,但是高考是三個主題相關的段文本,每段文本單獨設題,但本次期中考試卻是一篇長文本,文本之后統一設題,這種長文本容易使學生產生閱讀疲倦,如果閱讀方法不對閱讀速度太慢的話,在這個題上會失去先機優勢。
從題目上來看,有很多點需要考生特別關注。第一個題目考查“比喻”這個修辭手法,這個題目真正考查學生對手法的理解,提出了我們在課上不長講的“喻體”這個概念,深入“比喻”這個概念的內部,考查學生對“本體”“喻體”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從這個題目來說,現在的語文考試不再浮于表面,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判斷能力,而是深入知識內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二個題目和第三個題目都屬于考查學生對局部文本的概括能力,這是一個常規考查點,學生往往難以概括全面、精確,因為文本太長,學生閱讀方法有問題,難免會漏掉文本要點,所以學生需要提高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才能解決這種題目;第四個題目是選擇題,但這個選擇題并不是考查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篩選,而是提高了一個考查難度,要求學生能夠利用文本內容,判斷選項分析是否正確。選取了《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論語》《堂吉訶德》這四部經典作品,讓學生結合文章判斷選項是否正確,順帶考查了學生對經典的閱讀情況;第五個題目第四個題目有相似之處,考查學生的遷移能力,讓學生利用文本的知識和原理,分析文本內容是怎樣在一首古詩中體現出來的,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文本信息,還需要理解詩歌內容。第六個題目還是常規概括題,但是概括的范圍是全文,要點很多,學生很難概括全面。第七個題目是詩詞默寫,總共7分,考查了《春夜喜雨》《勸學》和《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內容,其中只有一個空是直接默寫,其他6個空都是理解性默寫,學生只會背誦不行,不理解文本依然寫不出詩句。
總體來說,長文本閱讀難度又有所增加,一是閱讀量很大,二是題目不僅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還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
第二大題是文言文閱讀
總共26分,比**年高考多了2分。從文本上來說,選擇了私人筆記,用詞、句式具有極強的個人化特點,影響學生的理解,不過依然是類人物傳記的內容,跟高考相比文本長度有所增加,總體來說文本難度并沒有太大提高。
從題目來看,第8題考查詩詞虛詞,分為四個小題。跟高考相比,考點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出題方式卻有很多新意。第一小題考查實詞意義,跟**年高考出題相似,不再問下列選項解釋錯誤的一項,而是在文本中摘一個句子,問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是哪一項,這實際上不單單考查實詞的意義,而是考查實詞的一詞多義了,需要學生能夠判斷每個選項加點實詞的意義,也就是說,需要學生全面理解高考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的全部意義。第二個小題考查虛詞,不再問下列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而是給學生兩句話,四個虛詞,讓學生選擇應該填哪個虛詞。這種考法,真正考查學生文言文的運用能力,熟記每個虛詞的意義,而不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和語境,就不可能做對題目。第三個小題依然考查實詞,不過問的是加點詞是否可以用括號里的成語替代,相當于變相考查了文言文實詞的意義和成語的意義。第四個小題考查比喻手法,出了一個喻體,問考生這個喻體在文中指什么,實際上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比喻這個手法的把握。第9題是一個概括題,這個題目并不難,但是因為文本是古文,學生理解本身就存在問題,這個題很多人不得分,因為文言文文本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存在問題。現在的文言文考試,來不得半點虛,不理解文本很難做對題目,這是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第10題考查翻譯,這兩年零星出現的考點,**年高考也涉及到了,應該是以后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這兩個句子涉及到了兼詞、省略句、疑問句和難解實詞,分數不高但難度很大。第11題考對聯,與之前相比,不考選擇題,而是讓學生自己填下聯,學生不僅要掌握對聯的形式,還要思考對聯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很有難度。
第三大題是古詩鑒賞
由于默寫放在了長文本閱讀中,所以分數有所降低,只考查了12分。
本次考試詩歌鑒賞部分有一定難度,出的是清代陳恭尹的《木棉花歌》,從體裁上來說這是一首古體詩,而且篇幅較長,增加了閱讀量,雖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但是這次選取的物象是我們不經常見到的木棉花,是對學生知識積累的一大考驗,詩歌中大量運用典故,甚至有一些典故晦澀難懂,對學生的文化常識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設置的三個題目來看,考查的知識點也非常全面,第一題的四個選項分別從四個角度進行考查,首先考查了這首詩歌與課本內學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對比閱讀,需要把課本內知識進行有效遷移,然后考查了“堯時十日”的傳說和“魏宮萬炬”這一學生并不太熟悉的典故,還考查了詩歌的敘述角度,需要對詩歌整體結構的準確把握,最后又對詩歌的主題進行了探究,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題的命題方式好像似曾相識,在北京歷年的高考詩歌鑒賞題中曾經出過,但是這次考查的重點發生了轉移,用襯托的手法考查學生對課本內詩歌的理解,真正做到了課內課外的有效對接,需要學生完成由死記硬背到理解記憶的轉變,同時也傳遞出一個信息,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將不再能夠適應新課改之下的語文考試。第三題主要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如果不能讀懂詩歌這道題也將無從下手,進一步提高了試題的難度,同時也引出了“英雄”這一在今年高考中就已經出現過的詞匯,與我們平時強調的“英雄意識”不謀而合。
是散文閱讀,總共23分,跟高考相比只是減少了一分。
本次現代文閱讀部分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選取的是周明的《黃河在咆哮》,篇幅字數大幅增加,通過這篇選文我們也清晰的看到了新課改下語文改革的方向和力度,要在如此緊張的考試時間內完成如此長篇幅的閱讀并答題絕非易事,所以學生一定要提高速讀的能力,同時本次現代文閱讀的出題也一改以往以主觀題為主客觀題為輔的出題方式,并且出題不僅僅局限在篇目之內,例如16題考查了課本內詩歌*的《沁園春雪》的識記,同時與17題又考查了詩歌鑒賞中“意境”和“意象”兩個概念的理解,真正體現了語文各個模塊之間的打通,以往循規蹈矩的答題方式也必將不再適應新的出題模式。與詩歌鑒賞相同,本次現代文閱讀考查的知識點也更加全面,除了19題考查了鑒賞能力之外,18題還考查了對文章題目的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和文章細節部分的把握,雖然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但是并沒有降低做題的難度,總之,現代文閱讀部分變化很大,更加靈活,真正考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最后一部分是寫作部分
微寫作依然是三選一的形式。第一個題目,要求學生針對古詩中“風花雪月”這四個意象,展開聯想寫一段抒情文字,這屬于考查學生的文學寫作能力,很多學生這方面有很大欠缺,文字特別沒有文學性,所以很多學生不會選擇這個題目,也就意味著在高考中失去了一個選擇權。第二個題目考查學生語文的實用能力,針對京郊“踐踏花草太不仁,亂挖野菜實無德”的標語提出修改意見,如果學生平時說話就不注意,那就無法發現標語的問題,更別提修改意見了。第三個題目是學生最喜歡的論說類題目,要求學生對私家車占用應急車道導致傷員錯過救治機會而失去生命的現象發表評論。這種題目,學生必須觀點明確、理由充分、邏輯清晰,從高考得分統計來看,這個題目得滿分的幾率最低。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