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秋季常規教學工作總結

秋季常規教學工作總結

2024-08-01 閱讀 7844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年秋季常規教學工作總結

為了強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按照縣教體局整體工作部署,教研室6月中下旬,利用9天時間,對全縣范圍內34所小學、27所初中、3所普通高中、職專、縣直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及17所中心學校共84個單位進行了常規教學檢查。對學校的檢查采取了分組進行實地查看檔案、進班聽隨堂課、現場抽考學生等做法,對中心學校的檢查采用流水作業的方式集中查看上交的工作材料,為確保公平公正,教研室檢查人員專人專項負責到底。檢查工作目標明確,過程扎實,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全縣教育教學開展情況,現將有關情況反饋如下:

一、主要特點

本次檢查,堅持以《*縣中小學校教學教研常規管理要求》和《*縣中心學校教學教研常規管理要求》為依據,穩中有變,變中求新,具有以下特點:

1、簡化頭緒,突出重點

為使常檢項目更加貼近教學實際,教研室領導班子提前向各鄉鎮業務校長和部分校領導征求意見,又征求了室內教研員的意見,將常檢項目作了簡化。范圍縮小了,突出了常規教學的重點,更加符合常規教學實際。

2、樹立導向,強化落實

本次學校常檢在刪繁就簡的基礎上,推出新舉措。一是檢查人員進課堂,零距離測評教師運用“三疑三探”的效果,查看班級小組合作的開展情況;二是加大對體音美教學的檢查力度,如隨機抽查體音美教師課堂教學,檢查他們的教案,真正把體、音、美教學當成義務教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對待;三是關注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如抽查部分學生當場寫毛筆字,把學生獲獎和發表作品情況納入學校積分等。此舉將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切實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主要成績

(一)課程改革取得新進展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課改氛圍

大部分學校都能結合校園文化,通過標語、板報、櫥窗宣傳欄等方式宣傳“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形成了人人搞課改、生生能參與的課改氛圍。*二中每班教室的門上都張貼著優秀學部部長、優勝小組成員的照片;*二中小組建設扎實有效,小組組名富有活力,組訓簡潔生動;*初中、*一中、*二中、*初中、*初中、*一中、*二中、*一中、*三中和*二中都在顯著的位置張掛質疑之星、展示之星、探究之星和星級教師的照片,校園里洋溢著濃濃的改革氣氛。*一小班級板報專設課改欄目,每個教室后面都有小組合作版面,內容囊括組別、組員、組徽、組歌等,統一制作,整齊劃一;*一小、四小的校園的各個角落疑探文化無處不在,真正做到了“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每一個版面都育人”。

2、以小組合作為突破口,打響“三疑三探”攻堅戰

(1)大部分學校能及時學習先進課改經驗,深化課改意識,建立小組打分機制,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果顯著。如:*一中、*二中、*一中、*初中、*一中、*一中、寨根初中、丹水一中、*一中小組合作和競爭機制發揮較好,特別是*一中,*二中、*一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特別活躍。(2)教師更加重視課堂的實效性。多數課堂,節奏快,效率高,有效運用多媒體、小黑板輔助教學,注重訓練容量、試題變式靈活。(3)小組合作學習遍地開花,實效性有所增強。從隨機聽取的推門課來看,大部分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特別是一些村級小學,盡管學生數少(最少17人),但是小組合作學習運用自如高效,如寨根方莊小學、二郎坪一小、黃龍廟小學、*香坊小學、*楊河小學、*屈原崗小學、*五里廟小學、*瓦房店小學、*奎文小學等,班級有小組的建設,課堂有合作學習的落實,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合作的意識、展示的能力、評價的素養,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育理念。

3、強化督導,領導先行

在新課改逐層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各級領導注意深入課堂,對任課教師的隨堂課、亮相課、公開課、示范引領課進行深入指導。具體表現在:(1)聽課數量足。*楊洪鐘主任聽了38節,*胡東遼主任聽了36節,太平鎮李新科主任聽了31節,陽城薛建軍主任聽了36節、二郎坪王生主任聽了32節;業務主任的聽課都在40節以上,特別是寨根的李中原主任聽了108節,*的龐安宏主任聽了95節。

(2)教學過程記錄詳實,優缺點評價恰當。一高業務校長高志遠、二高業務校長劉麗、三高業務校長林金保,他們聽評課的數量達三十多節,聽課記錄上詳細記錄著課堂流程、學生活動、目標達成情況;每節課后得失都寫得非常認真。陽城的董國蕾、*的楊冰、寨根的李中原、*的龐安宏、*的秦秉文、*王金轉等主任,每節課都寫滿兩頁,甚至本子的上下空白地方也都寫滿了內容。中心校教研員都能超額完成聽課節數,聽課數量多,工作扎實,如寨根的聶建偉聽課達110節,*的呂小飛聽課達103節,*的朱國洲聽課達93節,*的龐景琳聽課達81節,其他教研員聽課也在60節至70多節不等。

(3)聽課具有全面性,重點性和針對性。校領導聽評課年級全面、學科全面且突出畢業班教學,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如*二中校長李長海隨機推門聽課38節,每節即評和總評內容在300字以上。*中學校長呂俊超39節;*初中校長李清鋒36節;寨根初中校長李玉山38節;丹水一中校長薛慶峰48節。*蓮花小學教導主任李賓賓49節、*奎文小學教導主任程柳娜40節,教學過程清晰具體,及時評價針對性強。

4、重視青年教師素質的提高

今年是我縣課堂教學改革縱向深入發展的關鍵一年。各中心校搶抓時機,利用公開課、觀摩課、新上崗教師過關課、學校大型賽課等活動,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助推課堂教學改革生根開花。

在推進教學改革縱深發展的過程中,*中心校、*中心校、寨根中心校、*中心校、陽城中心校、*中心校、丹水中心校、*中心校的工作做得扎實、別有特色。陽城鄉針對近年新進教師特別多、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嚴峻形勢,除了賽課、學習交流、一帶一幫扶之外,還制定了特崗教師考核方案、量化積分表,為特崗教師建立事跡資料檔案,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氛圍。*中心校結合*二中在青年教師培養過程中的成功做法,及時總結,予以推廣,為新上崗教師量身打造的“青年教師成長記錄”富有新意。*、城關的賽課制度借鑒*一高的做法,積極推進小組合作制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中、寨根初中、陽城初中等在青年教師培養中,注意教師個人成長與教研組工作業績掛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高出臺了關于“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改革要求的紅頭文件,并舉行了“最具課堂教學改革力教師”的周賽課、月賽課、期賽課評選活動,分別授予“周教改能手”、“月教改標兵”、“學期教學菁英”的稱號,并發放獎金予以鼓勵,教學改革扎實有效;二高、三高都積極開展了“青年教師達標課”活動,做到獎懲結合,確保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有效落實。職專還專門在該項目上設置了優秀青年教師獎,規定師徒同獎,并提供外出學習機會。

二、常抓常新,再出新招。

1、中心校常檢新招不斷

寨根中心校每次常檢都對所有教師的常規教學項目進行檢查,填寫、列出量化積分表,并針對檢查出的問題給學校下發常檢問題整改通知書,提高了反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心校和*中心校也使用了此類整改通知書的做法。*中心校根據本鎮學校多、教師多的特點,在常檢時抽調各校教導主任、骨干教師組成檢查小組,對全鎮學校進行常檢。過程記錄細,問題點到人,整改建議具體。

2、學校對教案修改要求到位

(1)各個學校都比較重視對教師備課的管理。備課的格式、種類更趨于規范、合理。與以往相比,本期有以下亮點:一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本前面附上課標要求、模式新流程等內容,落實了“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的備課要求;二是專設了復習課、試卷講評課教案,還有些學校特地印制了這類課的格式教案頁,如*一中、*二中、*一中、*一中、*二中、丹水二中等,便于教師按照要求備課。*蓮花小學在教案的添改方面采取了開創性的措施,要求本校教師統一使用“行與思”教案添加專用本,對統發教案進行二次“個性設計”。寨根一小、陽城一小制定有**年春期教案專項輔導材料,內容細化到對各種課型的具體要求、對新上崗教師備課的要求、對擔任多課頭教師的備課要求;*香坊小學、*奎文小學采取一對一審閱點評的方法,老教師每周對新上崗教師的教案進行審閱,然后寫出書面評改語粘貼在教案相應的位置上,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建議。*一小、太平鎮一小、軍馬河一小、石界河一小、*一小能夠結合自身實際,為教師編寫教案和批改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師態度端正,工作勤懇扎實。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態度端正,備課與教案編寫非常認真。如二郎坪初中語文教師馬潞萍自備教案94節,新授課、講評課每個課型教案的編寫都非常認真;*二中的葛娟老師,*二中的王韶

篇2:游戲化常規教學總結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游戲化常規教學總結

托班的孩子剛從家里的“小霸王”來到幼兒園,一切從“0”開始。在他們的記憶里,他們的喜怒哀樂最大,因此集體生活的約束,常規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運用較好的形式幫助托班幼兒形成良好常規的建立,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經過推敲和思考,我在托班開展的是運用游戲化的教學進行常規培養.

開學初,我深入了解每位托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并結合本班的特殊情況交流討論,尋找科學的、合理的常規培養策略。在一日生活活動安排上更加體現游戲化豐富性。目標:1.以游戲化形式滲入一日常規教育.2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收集有趣的游戲進行滲透.準備:1.兒歌2.圖片3.游戲前的一些基本物品準備:如小動物的頭飾,水果摸具等.措施:1.收集有趣/生動.適合托班幼兒學習的兒歌.如:烤面包.喝水.2,活動前查詢相關資料,摘取適合托班幼兒的游戲活動如:學小貓走路,學小貓叫點名.3.擬人化口吻督促幼兒如:幼兒在椅子上坐不牢,教師可模仿”警察叔叔”口吻讓幼兒坐牢.生活中簡單的“洗手、小毛巾、玩具的整理及喝牛奶”等活動,教師都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如學小花貓洗手.學小花貓輕輕地走路等,都可讓幼兒達到良好的效果.針對“送玩具回家”活動,愛玩是寶寶的天性,但是玩后玩具的收拾總是不盡人意。于是老師設計了一個“送玩具回家”的游戲,首先預設還一個情景,將玩具隨意地灑落在地上,錄音機里放上寶寶的哭聲,老師運用夸張的表情動作尋找哭聲,告訴寶寶玩具在哭,引出問題“玩具為什么哭?”,與寶寶一起討論后得出“玩具沒有回家,找不到媽媽才哭”,繼續討論“怎么把玩具送回家”,后交代任務,出示幾個有不同圖片的玩具筐,請寶寶把玩具歸類后送回家,后教師檢查是否正確,錄音機傳出寶寶開心的笑聲。教師小結“每次游戲后都要把玩具送回家”,后音樂游戲”我們都是好朋友“,這樣的游戲活動才能體現出游戲性。同時托班老師的語言運用也非常重要,教師要不斷地變換著語氣的抑揚頓挫,同時更要體現出兒童化、擬人化。這樣寶寶的注意力才會跟著老師走,才會被吸引到游戲中,愿意參加集體游戲。

一個學期即將過去,發現孩子們的常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班級幼兒的各方面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配合良好常規活動建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音樂欣賞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等.我們將繼續以游戲化教學提升常規管理.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某學校常規教學檢查工作總結

某學校常規教學檢查工作總結

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線,對常規教學進行了規范管理,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對校本教研加強了力度,涌現出了一批抓質量、善管理、重實效的先進學校。但是還有一些學校領導不重視,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部分教師工作不積極,教學不深入,落實不具體,出現了對各項工作敷衍應付的不良現象。下面具體總結如下:

一、教學管理

1、教學中心地位。學校都制定了常規管理工作目標方案,大部分學校的切實可行,符合校情,也有學校制定的目標比較大,不好實現。領導班子的聽課達到了每周2次,記錄齊全,特別是業務副校長的聽課記錄多且好,如__。而校長的聽課記錄很少達到每周3次以上,有的校長的聽課記錄就沒有見到,不知聽過課沒有。有的校長的教學形勢分析報告不是教學方面的,或很少講教學方面的,而大講特講安全教育、學校落后原因等,不是安全不重要,而是不能放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講,因為主題是教學,沒有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

2、過程管理。

大部分學校的課程表與上課表不一致,不能看出開設課程的實際情況,班級的課程表與學校的課程表不一致,聽張三的課去上課的卻是李四。

學校都制定了常規教學檢查細則,切實可行,易于操作。如某某學校的教師積分方案,就是根據檢查細則進行的,每一期每個教師都有一個分數,作為評先表優晉級的依據,公平公開公正,能夠很好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有的學校的細則規定的太死。如教案必須幾頁,計劃必須多少字,這在開始時可以有一個規定,教師形成習慣后就要修改,不要常年一個樣。

有了細則就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不要把它作為擺設。如有的細則上不僅有數量要求,也有質量要求,但看檢查記錄只有數量幾次,沒有質量的定性評價,也沒有檢查總結。有的有總結沒有抓落實,問題沒有改,下一次還是如此。這樣長此以往,工作不深入,作風不扎實,落實不具體,容易使教師產生應付思想,干好干壞一個樣,何必那么認真呢。有的細則要求一月一檢查,但四個月了,只檢查二次。幾次檢查也不總結,某個教師缺一次,也不補檢,就有一個空格。

教案編寫數量學校差距比較大,像某某教師早就備了80課時,而有的學校只有40課時。有的學校規定有問題,不是要求每個課時都有教案,而是規定一周不少于四次,只要完成即可,誰愿意多寫哪。某某學校的作文每一次都有教案,有批改記錄。像復習課、實踐課、口語交際課就更不用寫教案了,那隨意性有多大,可想而知。內容上就更有差距了。教學目標分三級,每一級有2-3個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準備等,就寫了一頁多。有的作者簡介3頁,而教學過程就那么三兩行,就那么三兩個問題,不知道寫的幾個教學目標怎么完成的。電子教案沒有按教研室的要求,下載了教案沒有修改,下載的資料也算教案。

作文篇數基本上夠兩周一篇,批改也比較及時。從評語上看,有的教師不認真,字體潦草,不按格寫,龍飛鳳舞;只找缺點,不提優點,沒有激勵性評價;評語籠統,不具體,千篇一律。如一個學生的11次作文中有七次都是字體工整、漂亮,書寫認真之類的話,在拿其他學生的看,也有類似情況。句子通順、中心明確、層次分明,像這些通用的評語早該改一改了。但也有老師不但有總評,還有眉批,不但有等次,還有分數;有的學生改了教師再改,還鍛煉了學生。

教學反思,沒有形成反思習慣,沒有反思能力,也不愿意學習,只對本節課教學過程簡單復述就萬事大吉了。有一個教師的反思每一篇都是六行,三次均勻分布在一頁上。

聽課記錄次數基本都達到了要求,只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不管誰的課只管去聽。一個語文老師最后7節都是聽的數學課,這有點不正常。聽課是為了交流,為了提高,不僅僅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聽課記錄只記教師的活動,沒有記學生的活動,只有優缺點,沒有建議和意見,更沒有問題的思考和靈感。

3、質量管理

沒有見一個學校對學生成長的過程有監控措施和成長記錄,只是有一個教學質量評價方案;沒有見一個學校有期中期末終結性復習計劃,只有試卷分析,有試卷評講記錄。有的教師的試卷分析,只分析本班學生的一些數據,只分析試卷質量,沒有分析學生失分原因,沒有改進措施。培優補差計劃切實可行,落實措施得力,記錄齊全。有的校長的專題講座相當于一次理論學習,沒有結合本校實際,對教師教學指導性不強。

4、課堂教學和評課

大部分教師已經轉變了角色,走下了壟斷的講臺,不再對課文條分縷析。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重視朗讀并進行朗讀指導,進行文本細讀,進行語言品味。但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①“晚進早出”。導語太長,作者簡介、字詞教學就占了課堂一半時間,學生沒有了讀書的時間,文本細讀的時間。如一個教師僅出示教學目標,講教學目標就占用了四五分鐘時間。一個教師學習生字,先讓學生到黑板上默寫,再找學生改正,教師再評講,翻來覆去過去了八分鐘時間就這么浪費掉了。還沒有進行文本細讀,就進行拓展延伸了。文本學習一半時間,拓展占一半時間。如一個教師的一節課還有20分鐘就開始了寫作訓練,實際上文本還沒有完全理解,對課文挖掘不到位。

②多媒體運用不當。以課件演示代替文本細讀,鼠標代替了粉筆,屏幕代替了教材,學生的眼球多半時間盯著小小的電視屏幕,學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一邊,從而造成“只見機器不見人,只見畫面不見文”的局面,最終導致學生脫離文本細讀,脫離對優美語言的品味。以“人機對話”代替情感交流。教師成了多媒體的“操作員”和“解說員”,學生成了忠實“觀眾”和“聽眾”。本應充滿師生、生生情感交流的課堂變成了教師點鼠標、學生看屏幕的“人機對話”。這實際上是一種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了高效的“機灌”、“電灌”。以僵死流程代替動態生成。課堂上,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多媒體的操作,不熟練的教師操作起來手忙腳亂,哪還有時間顧及學生課堂上的實際表現,更不用說結合學生情緒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流程。

③“貼標簽”現象嚴重。比如一篇課文運用了想象、聯想手法,教師只提一下本文的特色是聯想、想象,既沒有讓學生找一找哪里運用了這一手法,也沒有讓學生分析運用這一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學生還是不會應用。

聽課教師少。有的學校只有一個教研組長去聽課,高音喇叭喊半天,不見去一個人,特別是第一節。有的聽半節有事又走了。評課教師準備不足,沒有理論依據,要么隔靴撓癢,要么只是戴花,三言兩語,就結束了。只對形式評價,不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如普通話不準確,板書不工整,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只關注教師的教,不關注學生的學。沒有自己的教學設計,沒有對語文閱讀教學有自己的認識。

二、教研管理

1、教研組設計不科學,三個年級三個教研組。應該是一個教研組,三個年級三個備課組,專題活動在一個組,聽評課、集體備課在年級組,也叫備課組。

2、校本教研與縣三級教研結合不緊密。(編輯:制度大全)有的學校就沒有制定教研活動制度,沒有活動時間和地點,縣三級教研會議精神不傳達。

3、教研活動單調。有的學校既有專題學習記錄,也有討論記錄,還有聽評課記錄。而有的學校只有聽評課記錄。有的專題只討論作文教學,沒有討論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有作假之嫌。

4、學校有教師教研成果獎勵辦法和制度,但很少有這樣的成果。寫一篇論文是為了評職稱,報刊上發表一篇是教研版還要交錢,又不申報省市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