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隨筆且思且行
“整個世界只有你才是你自己”,一首小詩拉開了今天的學習序幕,有幸聆聽李祖文老師的兩節課和兩場講座。雖然外面下著雨,屋內卻沒有一絲寒意,滿滿的是學生的熱情,老師的熱情。
一節繪本教學,一節小說教學,都給了我們新的認識。
關于繪本和小說教學,我只是學習,不敢議論,畢竟自己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我可以學習李老師的課堂。
李老師平易近人,幽默風趣,課堂氛圍輕松,給學生以充分自我思考和表達的機會,他的這兩節課沒有小組討論,卻也熱鬧,重要的是多數學生參與課堂,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能為了課堂的熱鬧而隨意使用小組合作,有時候必要的個人思考是需要的。看似平靜的課堂卻帶給學生真實的感受,這才是“真”課堂,值得我學習。
《對兒童閱讀的七個追問》給我帶來啟迪的同時,也有一絲共鳴,借此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隨著電子產品的介入,孩子對紙質圖書的閱讀興趣略有下降,加上一些有意無意的“閱讀記錄”“閱讀存折”的疊加,很多孩子把閱讀當作一種負擔,當作一項任務,當作一個無奈,這樣的閱讀效果可想而知。
現在帶的這個班級,四年級接手時的班級狀況用“一團糟”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連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沒有,何談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班里有那么幾個好捧著書的孩子(暫且不論看的什么書),我就想怎么讓多數孩子能喜歡讀書(漫畫和阿衰除外)?最后我決定:零負擔閱讀。在建設班級文化時,我們取名“小書蟲中隊”,我不斷的給學生灌輸讀書帶來的好處,并且向他們保證:除了學校要求交的必須的書面材料外,我們不寫記錄也不寫讀后感,我們就是讀書。直到現在我都清楚地記得,當我說完這句話時,學生一片歡呼。可見,他們不是不愛讀書,而是怕寫讀后感,慢慢地就不想看書了。
整個四年級,除了參加年級的讀書交流需要寫出一些文字外,我沒有讓他們寫過一篇讀書筆記和讀后感,但我們一場讀書交流都沒有落下,可以是長篇的感想,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敢說。有次我們66個學生輪了一輪,每人一句話感受,效果還不錯,也有很多孩子帶課外書到校,自習課上能自我閱讀,教室沒有出現漫畫。四年級寒假時,除了讀一本必讀書目外,我向他們推薦了沈石溪的作品(四年級的學生竟然不知道沈石溪是誰,寫過什么書),有讀一本的、兩本的,范錦霖、畢婧華利用假期讀了全套的,真正的“小書蟲”!
到了五年級,我還帶這班,我就想加點料。于是,我們有了“閱讀記錄本”,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我仍然沒有要求字數,哪怕是一句話,寫下你自己的想法就行。程度好的學生寫一滿頁,程度差的學生寫一句話。堅持到現在,除了極個別作業不交的學生,大多數學生每周一篇閱讀記錄,他們也沒覺得是負擔。
兒子今年三年級,老師也讓寫“閱讀存折”,每次寫他都覺得好難(因為老師規定有行數),怕寫不夠挨批評,每星期的這項作業就是作業。我就告訴他:讀完一部分后就寫下自己的感受,老師規定行數是怕有些孩子寫得少,但你寫得多,不信你寫寫,肯定夠。先是我倆說,說完他再寫,這兩回,人家能自己寫了,一夸他可高興,但他始終還是把讀書當作作業,有時候寫不出來覺得是負擔,還得慢慢開導。
另外,看到兒子的同學寫得閱讀記錄(家長發群里的)滿滿半張紙,明顯的是從網上抄的。我不知道其他老師看到這樣的記錄會怎樣,我不贊同這樣做。我覺得,無論年齡大小,剛開始做記錄,可以忽略字數,重視孩子的真實感受,“我手寫我心”,要不然,學生會覺得,只要從網上抄點就行,時間長了哪還有自己的感受。很高興,兒子現有的幾篇閱讀記錄全是自己寫的,我們班大多數孩子的閱讀記錄也是自己的語言。
聽了李老師的講座,我也想試試“同伴閱讀”,Comeon!先拿我兒子和我們班幾個小孩做做實驗,哈哈!
《童書也可以這樣讀》跟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得不佩服:大家就是大家!
讓孩子愛上閱讀,且思且行!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小學老師教研隨筆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語文教學教了十幾年了,中學小學的都教過了,這個教法那個理念的也用到實踐教學中了,偶爾也了解一下數學的課程,甚至也輔導過女兒的數學作業,但是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聽過數學課,總感覺自己教的語文,可能聽不懂,甚至去聽過幾次課,數學老師還說你語文老師來湊什么熱鬧啊,因此真正的完整的聽數學課還真不多,甚至為零。這兩天正趕上區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就在辦公室樓上報告廳,再者3節課都借用我班的學生,自己的語文課也占用了,索性就聽了兩天數學課,聽了5,6年級的六節課,說實話聽第一節課,我滿場地觀看詢問,確認聽課的30多人,還真只有我一個在教的語文老師。聽了兩天的數學課,猛然間有了一種醒悟。作為語文教師最大的收獲就是:語文老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汪路霞老師的,《負數的認識》一課和鄭國廷老師的《數和形》一課,這里兩節課,結合生活實際,興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側重學生的自學和自悟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研討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拓展延伸到課外數學知識。課堂充滿了詢問的積極話語,展現了學生的思維功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將自己的數學想法和思考清楚的表達出來,而且清晰明確。我想,這不正是我們語文能力在數學課上的精彩展示嗎?
理想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在課上的40分鐘里,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他們就會產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主動參與、懂得傾聽、樂于交往、積極探索、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思維活躍,要想達到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兩位數學老師都先以游戲或者數學故事開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將注意力和興趣緊緊吸引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上。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例如汪老師執教的《負數的認識》,從“說反反反”的游戲入手,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情,聽課的老師也被有趣的游戲所吸引,從反反反的游戲中自然引導到正和負概念理解,結合溫度計的生活用具和天氣預報的溫度讀法,讓學生理解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再通過讀法和寫法的學習,得出什么是負數和負數的表示方法的知識,最后結合生活實際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本課所學知識。鄭老師的《數和形》開課就在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音樂聲中,開啟了數學課的旅程,很自然地帶領學生進入課題的探索;在結合數的計算,形的輔助,放手讓學生研討交流展示,課題里始終流淌著思考,詢問,探討的河流,問題和活動的開展使經驗總結自主而扎實;并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數學和語文課一樣,都要激發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是要想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鍵的因素是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兩天聽的這六節數學課都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評價、學會了補充、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提問,雖然有的學生顯得很膽怯甚至話不圓滿,但至少引導孩子們主動而且自覺的去做了,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老師或者別人告訴。特別是幾位老師準確的語言,準確的教學指令,還有自然親切的教態……還有等待的眼神,鼓勵的手勢等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兩節數學課,學生的主體性顯露無疑,老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常常把問題拋給學生發現、探究、解決,這不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者對人性的關注。他們把人放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他們。雖然我很多時候都說數學好教,今天才知道那是數學教師智慧和方法的汗水凝結的教學升華,“數學清清楚楚出一條線,語文糊糊嘟嘟一大片”的老觀念也徹底煙消云散了,語文要簡單導,語文要興趣引,方法要掌握好,習慣要早養成,就像今天聽的數學課一樣,語文課一樣精彩,這也是我在今后的語文課上最應關注的。也是我今天聽數學課最大的收獲。
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