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懷念母親》集體備課總結
六年級語文《懷念母親》集體備課總結
時間:20**年9月20日
地點:六年級語文辦公室
主持人:z
參加人員:六年級語文全體老師
一、、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學寫“真摯、避免、朦朧、凄涼、引用、強烈、思潮起伏、可見一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二、教學重點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三、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我們的突破策略有三個:一是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歐洲十一年中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始終不斷,季老在散文中想把這種情感經歷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二是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失去母親的痛苦;三是補充一些密切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懷念。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于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四、對課文《懷念母親》的解讀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一位是生身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永遠不變的熱愛。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后,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后,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么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五、文章表達方法:
1、直抒胸臆。文章表達對母親、對祖國的崇敬與摯愛,沒有敘述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體現在直截了當的表白中。這種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手段的散文對學生而言,理解與感悟很難達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記。作者為了表達當時最真實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貫的主張,沒有以自己現在的感受去推測當時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較大篇幅引用了當時的日記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將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應。文章有兩組前后照應的地方,一組是開頭與結尾,一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4、同時寫兩位母親。將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時寫進一篇文章,而且結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見。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六、教學理念:
1、以生為本就是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2、以讀為本就是用讀貫穿全文教學,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升華情感,在讀中積累語言。
3、讀寫結合一是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應、環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為依托,借用文章《尋夢》開頭結尾,激發學生想象,補寫其中片段,進一步在讀寫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討論要點:
z:了解季老。季羨林,語言文家、文學家、翻譯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縣,6歲時被送到在濟南的叔叔家開始讀私塾,9歲開始學英語,12歲讀《左傳》、《戰國策》、《史記》,15歲學德語,17歲開始發表小說,19歲發表翻譯作品,24歲赴德國留學。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學德國,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為終身教授。他從讀高中時開始創作散文,幾十年筆耕不輟,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萬字以上。
z:抓住關于懷念親生母親的的關鍵詞句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
▲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z:抓住關于懷念祖國母親的的關鍵詞句
▲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后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z: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全文主要內容:A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B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z:質疑問難。讓學生充分提出自己經過思考后仍不夠明白的問題,師稍加梳理,區別對待:有的讓學生自己解決;有的當堂解決;有的留待下一節課解決。
z: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后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獲得感知。
z:從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明白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八、活動總結:
本次教研活動組內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圍繞教研主題暢所欲言,充分發表個人看法。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刻透徹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上了本課后,我感覺課一下變得簡單了,許多以前無法解決的難點,在本課中得到了很好解決。課堂氣氛輕松了許多,讓學生有了較充分的發揮空間。要是所有的課都能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的話,那么對于教師的成長將是一股無可估量助力。
篇2: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高年段閱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主題單元,放大空間,突出重點,關注銜接。"下面我介紹一下第七單元和習作的特點。
教材內容簡析
本單元是繼本冊教材“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俗民風”、“景物聚集”“名人風采”、之后的又一組很具感染力、可為學生楷模、回憶學習歷程來介紹“讀書有方”為主題的課文。
本單元共安排了《古詩兩首》、《學與問》、《大自然的文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篇課文及一個寫讀后感藏在語文書里的故事,也可寫從讀課外書中得到的啟示習作(7)和一個練習(7)。
《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詩:朱熹寫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辯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篇介紹讀報常識的讀報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報,希望人們養成讀報的良好習慣。
以課文《學與問》為例,分析本單元課文和特點
所謂主題單元,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本單元的"習作""練習"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本單元《學與問》是一篇議論文。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好議論文,重點還應該落實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體的教學方法:1、在教學過程滲透了許多議論文的表達方法!從整體上把握議論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的,這樣對學生如何表達也是有幫助的。2、從文本的整體入手,探討作者是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的,這是很有必要的。3、雖然是一種新的文體,但文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還是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4、教給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教案設計片段:
一、導入新課,延伸有關知識
教學此課時,應該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后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
篇3: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集體備課總結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集體備課總結
閱讀是吸收,作文是表達。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感悟是讀的任務,為表達運用服務。從讀學寫,讀寫結合,以寫促讀,是一條被實踐證明能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方法。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堅持從讀學寫,讀寫結合,以寫促讀的編寫特色,并有所發展。今天,我就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重點講一下本單元的寫作特點,和怎樣進行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本單元的寫作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層面地引導學生感受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的重要意義,了解人們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扎根于學生的心中,并轉化為日常的行為。在寫作上主要有以下特點:1、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2、課文采用了多種說明多種方法,科學的介紹多方面的知識。3、用詞嚴謹,表達生動。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多中修辭方法,喻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4、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
本組學習,在啟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同時也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鋪墊。我們可以通過以“珍惜資源”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以及針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寫一份建議書或根據漫畫寫環保故事的習作練習,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每課的寫作特點、讀寫結合點及作業布置
(一)《只有一個地球》:
寫作特點:
1、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2、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
3、課文多處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4、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于一體。
讀寫結合點:
本文中說地球的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礦產資源的形成需要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都是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使我們讀后立刻在腦海中產生清晰的印象,做出準確的判斷。學完后可布置學生用這種方法介紹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作文。
(二)《鹿和狼的故事》:
寫作特點;
1、將自然科學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描述和具體的數據告訴了人們深刻的道理。
2、采用對比的寫作方法。
讀寫結合點:
本文恰當地運用了通過分析概括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使內容具體、生動,同時又富有知識性,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種寫法叫舉例論證。可讓學生聯系實際運用舉例論證地方法說一說“好習慣受益終生”或“勤奮使人進步”的道理,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三)《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寫作特點:
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讀寫結合點:
課文的前兩段: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
這兩段運用排比的寫法強調“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此處可布置學生進行小練筆。
(四)《青山不老》:
寫作特點:1、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2、語言簡練、生動,同時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3、現實與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
讀寫結合點: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適合學生朗讀,如課文的前兩段: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教學時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讀,要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習這種寫法。
三、單元習作指導
寫建議書
(一)奇思妙想,開啟心路:一語天然萬古新
1.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現一些我們認為不夠理想的地方,例如:我們身邊的河流,又臟又臭,我們學校旁的過街隧道,又臟又亂等等。看到這些,大家一定有許多的想法,下面,我們在小組把這些想法說出來,看哪些同學能說得具體,對現狀的改變能有真正的幫助。(同學們自由發言)
2.大家都有很多切實可行的辦法,要讓這些想法能真正實施,我們還得把它告訴給相關的管理部門或人員,這種書面的正規的表達就是寫建議書的過程,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重要的應用意義。要寫建議書,首先要明確寫建議書的格式。
建議書的寫作格式一般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落款幾部分構成。
(1)標題
標題一般在第一行中間寫上“建議書”字樣。有的建議書還寫上所建議的內容,如“關于暑期中小學補課的建議書”。
(2)稱呼
建議書稱呼要求注明受文單位的名稱稱呼或個人的姓名,要在標題下隔兩行頂格寫,后加冒號。
(3)正文。建議書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構成:
第一,要先闡明提出建議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這樣往往可以使受文單位或個人從實際出發,考慮你的建議的合理性,為采納你的建議打下基礎。
第二,建議的具體內容。一般建議的內容要分條列出,這樣可以做到醒目。建議要具體明白切實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希望采納的想法,但同時也應謹慎虛心,不說過頭的話,不用命令的口氣。
(4)結尾。結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話。同一般書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議的單位或個人的稱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3.我們已經知道了建議書的樣式。下面請大家討論一下,你想給誰寫建議,什么建議?為什么要寫建議?
4.集體交流。談一談寫什么建議。叫部分同學在黑板上把發現的問題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出來。
5.在交流中同學們發現的問題可真不少,把它們歸類一下。大致有:①安全問題(交通安全、校內外活動安全等等)、②環保問題(污染的臭水溝、破壞綠化等等)、③質量問題(假冒偽劣產品等等)④校園環境建設問題......
然后讓學生說這些問題的危害性。
6、啟發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我們看,還需要我們想。比如:有的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嚴格;有的是居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有的是考慮不周全;有的是由于人們的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不顧他人......這些問題應該反映給哪兒呢?我們可以反映給市場管理部門、環保局、社區居委會、施工單位、物業管理委員會......讓學生寫建議書。
(二)佳作引路,章法導寫:要把金針度與人
1、在動筆寫作之前,給學生展示佳作
建議書
全校少先隊員們:
“讓我們共同擁有金色童年”是市少工委發出的獻愛心的號召,為了把“五自”教育更深入地堅持下去,發揚雷鋒精神,關心他人,也為了使自己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我們建議全校少年先隊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的活動。(正文開頭點明建議的原因和建議的內容)
一、勤儉節約。成立各中隊“小銀行”,將自己的零用錢積攢起來,定向幫助貧困地區的小伙伴重返校園,堅持學習。(一條一條寫清建議的內容,條理清楚)
二、捐獻圖書。把我們看過的有意義的圖書,每人捐獻1至2本,送給貧困地區的小伙伴閱讀,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知識。(建議切合實際,針對性強)
三、清點衣物。同自己的父母商量,將自己多余的衣物和文具清理出來,解決貧困地區小伙伴的暫時困難。
四、互幫互學。大隊部每年可組織以“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主題的暑假磨煉夏令營活動,讓我們感受農村艱苦的學習生活,培養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把貧困農村的小伙伴接到學校,開展“手拉手結友誼”的活動,使我們互幫互學,增進友誼,共同進步。
全校少先隊員們,讓我們手拉手,獻上一片愛心,共同擁有金色的童年,共同澆灌世紀友誼之花。
六(1)中隊全體少先隊員
9月25日
2、明確寫建議書有哪些步驟?
(1)先寫清楚存在的問題,
(2)再說明產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決的問題的建議。
(三)快速行文,一氣呵成: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進行習作,教師巡回指導,并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特別建議
習作指導教學《建議書》,建議老師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幾點:
1.本次習作的關鍵,是習作前要做一定的準備。可以安排學生走一走,看一看,與社區的群眾談一談,了解周圍存在哪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現象。也可以順著口語交際的交流結果,適當向生活進行延伸而展開。經過這樣的準備,學生就會有內容可寫。
2.習作指導的第一個重點是: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存在的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如,污水、噪音、廢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餐桌上被丟棄的食物、堆積如山的一次性木筷、嘩嘩流淌的自來水。通過討論,最好能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3.習作指導的第二個重點是:要引導學生明確建議書應該包含的內容和必須說清的問題,先說清楚周圍生活中存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再分析產生這方面問題的原因,然后提出解決這方面問題的建設性意見,使有關部門或個人對存在問題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在寫的時候,可以引用收集到的各種資料,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觀察所得,整改建議可以分條羅列。
4.習作指導的第三個重點是:讓學生明確建議書的書寫格式:一般是,先寫標題,說明是關于什么問題的建議;再寫稱呼,寫清楚是給誰或者哪個單位提的建議;然后寫建議的具體內容,幾個方面的內容能分自然段呈現;最后在右下方寫上建議人的姓名或者建議單位的名稱,標明寫建議書的日期。最好能有一個建議書的范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要加強習作評議,可以組織學生先在小組內讀一讀、評一評,然后全班進行交流評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互相修改,并將學生修改后的建議書寄出去。老師也可以事先與相關單位進行聯系,使學生的建議能發揮作用。
關于看圖作文的幾點建議
習作指導教學《看圖作文》,建議老師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幾點:
1.看漫畫寫感受,不同于一般的看圖作文,因為它不是簡單地把圖意寫下來,而是要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指導學生寫這次習作,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漫畫同故事性圖畫的不同之處:畫家是從生活中取材,通過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批評、諷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現象。
2.要引導學生看懂圖意,體會作者的用意。這幅圖畫的是一個人揮舞著斧子,一邊說:“這段木頭里一定有蟲......”一邊砍大樹。一只啄木鳥站在他肩上,憤怒地望著他那像木頭一樣的腦袋。作者意在諷刺那些不懂得愛護樹木,不懂得環境保護的“腦袋有蟲”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說漫畫中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弄清楚漫畫的主要內容。
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到底“蟲”是在木頭里還是在這個人的腦子里?使學生懂得只有少一些砍伐、破壞,多一些保護、扶植,才能確保人類家園的蔥綠和長存,才能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
4.對于選擇自己喜歡的漫畫進行習作的同學,要布置課前準備好漫畫,課上也要給他們說圖意的機會,并在習作中注意個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