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州德小學三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總結

州德小學三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總結

2024-08-01 閱讀 6314

州德小學三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總結

年級:三年級

學科:語文

時間:9月6日

教研組長:z

主備人:z

參加人員:三年級全體語文老師

教研主題:全冊教材分析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打下了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普遍喜歡語文。愛讀課文,發言積極,思想活躍。有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和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感情。認識了1800個常用漢字,閱讀能力發展明顯,具有初步的口語交際和寫話能力。掌握了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有的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書面語言問題較多。

二、中年級教學目標的連續性和發展性

(一)、識字寫字?學習獨立識字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寫鉛筆字寫鋼筆字,練習用毛筆描紅?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二)、閱讀?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開始學習默讀。初步學會默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三)、口語交際學講普通話。能用普通話交談。能簡單講述自己的見聞。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感受和想法。

(四)、習作低年級寫話樂于表達。中年級開始習作,鼓勵自由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語。

三、本冊教材與低年級教材在編排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聯系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

1、突出導語的功能

導語的主要功能:1、點明專題2、激發興趣3、布置一些學習的準備工作

2、安排了綜合性學習。

3、加強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聯系和整合。

(二)練習題的呈現方式和敘述語氣發生了變化

(1)從本冊開始,靈活地在課文之前、課文之中或課文之后,以自讀自悟或學習伙伴的口吻,設置一些提示語,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樣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關于文中的提示語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及課文內容

A用感悟性、點評性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相應的內容

B引導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和文章的寫法

C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關于課后的練習題

A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一是在課后練習中加強了詞、句、段的積累。二是加強了朗讀、背誦訓練,而且增加了自由度。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詞語表,體現對積累詞語的重視。

B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探究發現,盡量自己解決問題。

提出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和大家討論。以學習伙伴的探究為引導,激勵大家有新的發現。

C為了增強教材的適應性,部分課文后安排了選做題。

(三)拓展語文學習的資源--部分課文后面安排“資料袋”。

相關知識點的介紹有關的歷史、風俗介紹介紹課文中的主人公

豐富了語文園地的內容和形式

語文園地一、四、五、七安排了四次“讀讀認認”和“連連認認”等識字的內容。

語文園地二、三、六、八安排了“我會填”和“讀讀記記”等詞句訓練方面的題目。

四、教材編排及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本冊共有32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24篇,略讀課文8篇,8篇選讀課文。教材后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設計了八個專題,每個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每組由導語、三篇精課課文、一篇略讀課文、一個語文園地組成。精讀課文后面有會認和會認的字,略讀課文后面沒有安排會認的字,哪字屬于生字就隨文注音。精讀和略讀之間有連接語,,既將前后的課文連接起來,又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一部分后面有資料袋,第一單元和第五單元各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分別是“我們的課余生活”“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全冊書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300個字,累計認識2000個字,會寫1300個字。第一次會寫的字超過了會認的字。要求認識的字排在橫條里,要求會寫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語文園地一、四、五、七還歸類安排了一些要求認識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課文里的反映人體器官的字等。

每個語文園地由五個欄目組成。其中有四個固定的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第五個欄目是機動欄目,為“寬帶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容分別在八個語文園地中交叉安排兩次。

(一)注重人文體驗,提升人文精神

1、把握主題單元豐富的內涵

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細心觀察

燦爛的中華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想方法獻出我們的愛

2、在多讀中體驗感悟

(1)感性的語文--多感受,少分析

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勝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2)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

(3)角色轉換,體驗情感

(4)用讀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3、多元解讀文本,尊重獨特感受

(二)優化學習方式,加強語言實踐

1、引導學生探究語言規律

在“我的發現”中發現;在課文閱讀中發現;感受和發現多種表達方法;在探究和發現的學習中,過程和方法比結論更重要。

2、鼓勵質疑問難,主動解決疑難

(三)明確課文類型,因文施教

1、精讀課文的學習。

識字、寫字。

(1)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精讀課文教學流程)

運用閱讀期待,激起閱讀興趣;放手閱讀課文,留下“第一印象”;交流閱讀心得,摸清學生基礎

(2)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提出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篩選

師-生合作,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學生的興趣點進行研讀

在研讀中體驗、感悟、積累

(3)梳理拓展,積累運用

師生合作,梳理學習內容和方法

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做有創造性的綜合練習,開展必要的實踐活動

2、略讀課文的教學

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

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教學流程(1)課文講了什么?(2)你讀了有什么感受?(3)找喜歡的部分多讀讀。

(四)、綜合性學習的編排及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努力用好教科書教科書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防止遠離文本,過度發揮。

綜合性學習時間安排:課外活動,課內展示教學步驟:準備階段/實施階段/交流階段

五、口語交際的編排及教學建議

1、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和“習作”一起成為“綜合性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

2、既結合專題內容又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安排話題。

(一)明確目標,確定話題

1、口語交際目標的確定。

2、話題的選擇

(二)引向生動活潑的交際情境。

(三)體現口語交際的訓練過程,設計多個回合的交流情境。

(四)落實口語交際的核心任務,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六、習作的編排及教學建議

(一)語文園地中的習作

z:注意激發興趣,讓學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達。

z:在習作的類型上兼顧寫實和寫想象。

z:重視習作后的交流和展示

z:注意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

(二)關于小練筆一是引導學生從所讀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中受到啟發,練習寫自己熟悉的事物。

讓學生通過練筆,寫出自己閱讀的感受。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三)習作教學建議

z:減低習作要求,消除學生對習作的神秘感。

z:習作前的指導應重在激發興趣和開拓思路。

z:充分發揮習作講評的激勵和指導作用

z:批改習作要尊重學生的表達,鼓勵學生的進步。

z:加強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系。

z: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多寫。

七總結

海闊才能憑魚躍,天高才能任鳥飛,三年級上冊教材已經為學生創造了足夠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心靈的泉水無拘無束地奔涌,讓他們思想的火炬熊熊地燃燒。

篇2: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下教學目標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下冊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目標

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2、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傾聽的習慣。3、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4、繼續培養勤查字典,主動識字的習慣。5、培養認真寫鋼筆字、毛筆字的習慣。

6、培養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漢語拼音

1、繼續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2、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374個生字。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248個,能按照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寫勻稱。

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或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3、能就所聽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4、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口齒清楚,有禮貌。

閱讀

1、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課文,能復述課文,會

分角色朗讀課文。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能初步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4、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習作

1、留心周圍的事物,開始學習習作,樂于書面表達。2、能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做過的寫明白。3、能夠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初步學習冒號、引號的使用。

漢語拼音,朗讀課文,回答問題,口語交際,普通話

篇3:三年級語文子課題研究小結

從培養問題意識入手提高課堂有效性

--三年級語文子課題研究小結

**-**學年(上)

研究者: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洪冬梅

為了引導同學有效的自主學習,我圍繞子課題“從培養問題意識入手,提高課堂有效性”開始了實踐研究。本學期我關注兩個焦點:第一,怎樣引導同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同學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會割裂同學對文本的整體感受,是否會游離課堂重點?

一、營造“敢問”的環境。

開學初,我先指導小朋友進行課前常規性預習,如:讀課文、圈生字、標拼音、畫新詞、標段落等。我告訴小朋友,本學期要加入探究質疑性的預習,即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會提出自身的疑難。(每課至少提2個問題)剛開始,小朋友們的疑問大概都是字詞的意思或課文內容的疑惑,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淺顯,難以涉和到重難點,我沒有責怪他們,即使同學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我都先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一旦同學提出一個有研討價值的問題時,我便大張旗鼓地褒揚。一段時間后,同學怕提問、怕師生訕笑的心理負擔基本消除了,大局部同學不論是課前,還是課堂,都能大膽地提問。

二、教給方法,使同學“善問”。

怎樣引導同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告訴小朋友可以從六處著手提問:1、抓住文章的題目質疑。

課文的題目即題眼,它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閃現。對課題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抓住了課題,往往就抓住了課文的內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如《奇怪的大石頭》,同學就提出“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里?”圍繞著這個問題,同學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研討,明白了石頭“怪”在“孤零零”,體積龐大,把“身影遮得嚴嚴實實”,“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假如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么重的石頭為什么沒臥進土里?”正是因為大石頭有這樣幾“怪”,李四光才發生了疑問。接著,小朋友在了解李四光在研討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怎樣考慮和怎樣解決自身的疑問,從中感受李四光勤于考慮、善于動腦、執著追求的可貴品質。

2、抓文章的重點詞句質疑。

假如抓住了關鍵的語句,就會層層推進,巧妙地將教學引向深入,使同學具體形象地理解重點詞語和課文內容,并且通過這些詞句引發聯想和想象。教學《給予樹》一課,在同學充沛體會到圣誕節的熱烈氣氛和一家人興高采烈之后,小朋友抓住“緘默不語”問:“大家都興高采烈,金吉婭為什么‘緘默不語’?”我先引導小朋友理解“緘默不語”的詞義,再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同學設身體驗金吉婭此時所想。在同學表達體驗、想象時,體會到了金吉婭“擔心、愧疚、難過”等復雜內心。為下面體會金吉婭那金子般的童心做了鋪墊。

3、從文中矛盾處質疑。

矛盾是問題發生的根源,贊可夫說:“只有當同學發覺自身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才會發生問題”;當同學現有的認知無法理解文本中的矛盾之處時,就是我們應當引導同學展開質疑的地方。像這樣的問題,小朋友提的很多。如,“列寧為什么不問男孩卻問灰雀?”(《灰雀》)“高爾基為什么不見雜志社記者,卻要見小男孩?(《小攝影師》)”“駱駝是商人自身的,他應該更熟悉,可是為什么他還要老人來幫他指點呢?”(《找駱駝》)。

4、抓住特殊標點質疑。

標點符號不只是作者寫作內容的停頓,還滲透著作者的情感,領悟了這些標點符號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可以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灰雀》時,許多小朋友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也無法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循循善誘。我引導小朋友注意文中的標點符號,看看能不能從標點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有的眼尖的小朋友找到了男孩說的那句話“沒……我沒看見。”問為什么這里用省略號?“會飛回來的”這一句為什么一會兒用句號,一會兒用感嘆號,一會兒用問號?

5、從詞句的表達精妙處質疑。

語文的“根”即是在學習語言,感受語言。學習一篇課文就應該不只知道文章寫什么,表達了什么,還應該知道怎么寫的,怎么表達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同學運用。所以,我告訴小朋友,讀課文的時候要多注意文中的好詞好句,多想想為什么用這個詞,為什么這樣寫,換別的詞好不好。老師這么一點,小朋友平時學習課文時,就會去注意一些詞句的用法。當我們教到《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從“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出”,引導他們和“長出”比較,體會春天枝葉長得快,欣欣向榮的景象。小朋友是聰明的,他們舉一反三,從文中找出了“浸、封”等詞,為什么用“浸”為什么用“封”,為什么說陽光“像利劍一樣”?一個個問題從小朋友的腦子里蹦出,閃耀著小朋友們思維的火花。在小朋友們質疑解疑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作者用詞的精妙。

還可以從課文的空白處、插圖、文章的謀篇布局等引導小朋友質疑,當然,所有的這些方法都必需以文本為依據。

三、梳理同學的問題,有偏重點地釋疑。

自主學習的針對性要求教師要針對同學在超前閱讀和考慮中存在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但是,在實踐中,我發現,小朋友的問題多種多樣,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或偏離課文的重點。假如一味地解答小朋友的問題,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朗讀能力的訓練,就容易肢解文本,丟失語文的“根”。后來,我想到了將小朋友預習中的問題提前收上來,教師根據小朋友的問題進行梳理。這樣,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問題的難易程度了解學情;對于一些與課文內容無關的問題,為節省教學時間,可在課前幫他解決。另一方面,教師根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來調整自身的教學思路,圍繞質疑問難中的問題組織教學。課堂上,我還讓小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包括那些不在要害關鍵處,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最后同學歸納提煉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再組織全班重點研討。在研討中要緊緊圍繞文本,重視朗讀品悟。千萬不要脫離文本,丟棄字詞句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訓練,使語文成了“無土栽培”。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同學提的問題越來越有價值。課堂上經常有同學會隨時舉手:“老師,我有個問題。”、“老師,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師……”同學開始有自身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備課設定的思路走。課堂上同學又會閃現出新的問題,同學在課堂上的突然發問,往往是課堂的閃光之點,是同學思維活躍的表示。在教學中,怎樣充沛利用這些突然的提問,因勢利導,引導同學討論解決,把同學的思維引向深入,成為難以忘懷的精彩瞬間。這應該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當然,這肯定需要教師有非常深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