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研討會學習有感:構建理想課堂感受寫作魅力
作文研討會學習有感:構建理想課堂感受寫作魅力
11月24日,我們有幸在日照目睹了張z、宋z兩位特級教師的風采,感受了他們不同一般的教學風格。聽他們講課真是一種享受,他們雖然上的都是作文課但是教學安排、課堂組織卻不相同。正如徐錫華老師說的“理想課堂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我們這些執著的追求者們永遠走在追尋的路上。
是呀,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都懷揣著這樣美麗的夢,并在追尋的路上且歌且行。在這次研討會上,我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張祖慶老師的關于看新聞圖片寫故事的作文教學課;著名特級教師,童漫作文的首創者與實踐者,中學高級教師宋運來老師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指導與講評課。這兩位老師的課讓我感受頗多。
一.名師們的用心讓我頗有感觸。
同樣的一堂課,張祖慶老師的看新聞圖片寫故事,我也剛剛才跟孩子們講過,但是相比張老師的用心,我的用心就顯得渺小多了。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在教學上很用心的老師,可是聽了張老師的課才知道,在備課這條漫漫路上,我還是需要上下求索。張老師的課分成了五個板塊:板塊一、要看懂漫畫,分享自己的理解。這一板塊讓孩子們打開思路,暢所欲言;第二板塊、頭腦風暴,展開故事。這一板塊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圖片,選擇最優想象空間的幾幅圖片自由聯想,并通過即興表演、頭腦風暴等手段,豐滿故事內容。板塊三、轉換角色,創意表達:在這一板塊中讓孩子們用第一人稱寫作訓練;環境心里描寫訓練;學生創作故事片段;風向故事當場評改。第四板塊、取舍素材,凸顯主題。第五板塊、拓展延伸,引發思考。經過這一些列的板塊訓練,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就已經非常充分了,思路也被打開了。孩子們有話可說,有話可寫,自然作文就不再是老大難了。
二、名師們的創新精神讓我也深受感觸。
可能很多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初為人師的激情慢慢的在日復一日的重復生活中,慢慢的被磨平了,當初的創新精神也在一次次的“被糾正”中慢慢走上“正軌”,也就不再想著創新了,走在大多人走的道路上,走在被領導放心的行列里了。聽了這兩位老師的課,這種激情再次被點燃了。張老師的“班級寫作新計劃”,宋老師的“童漫作文”,連我都被激起了寫作的興趣。是呀,多么有趣,多么讓人有話可說啊!孩子們怎么會沒有話可說呢?怎么會愁著寫作文呢?我曾經在日記中,做過這樣的嘗試,讓孩子們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孩子們的語言真的是妙趣橫生,讓我這個看日記的也忍俊不禁。
作文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題,很值得我們研究。由這幾節作文課恰如一場及時雨,給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我想到了自己的課堂。今后,我應該腳踏實地,細心琢磨,從點滴做起,爭取使自己的課堂更上一層樓。
篇2:小學作文研討會交流材料與生活握手真好
與生活握手,真好
石嘴山市惠農區惠農小學劉占成
七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國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課程改革,指出了語文課程及其教學的開放性,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致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p>
語文出版社教材選用的很多課文,增加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文章,這就意味了教材又向生活化邁進了一大步。那我們的語文教學方式何不也朝著“生活化”這個方向邁進呢?讓學生感到:與生活握手,如此美好!
一、課前
篇3:參加作文教學研討會有感
參加作文教學研討會有感
前兩天有幸隨同z校長和我校兩位老師赴石家莊參加了《語文周報》社組織的一場關于作文教學的研討會,會上聆聽了z校長的精彩報告,河北省特級教師z老師的講座和z老師講座并現場觀摩了兩位老師的作文教學,一位是廊坊六中的z老師,一位是我校的z老師,和專家的溝通及兩位老師的課給我了很多啟示和思考,這幾天工作之余,我也一直在思考著這些問題。作文教學一直是我的弱項,參加工作六年了,我始終沒有弄清楚作文該如何教學。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我也粗談一下作文教學,僅僅是自己的一些拙見。
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機。興趣一旦發展到入迷、持久和穩定的程度,就會變成一種愛好。沒有寫作的興趣,就談不上寫出好作文。而我們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對作文的冷淡,在作文教學中,對待老師安排的作文只是硬著頭皮去寫,只為完成任務,這樣他們就只能東拼西湊,草草了事,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但如果學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真心的喜歡作文,那么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此,我想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不能不把“激發興趣”當作首要的教學原則。
首先、要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往往是架空了的,無依無靠,單純的“為作文而作文”,這樣的作文教學必然是失敗的。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含義不單單是讀書、讀報、還要“讀”人、“讀”電視、“讀”生活、“讀”社會,包羅萬象。讀的過程就是資料積累過程,資料積累的多了一旦有了機會自然就會有寫作的欲望,就會有話可說。
其次,要培養寫的熱情。在平時作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寫自己認為值得一寫的東西,不限內容和文體。寫自己的興趣愛好,寫自已的困惑苦惱,寫讀書心得,寫散文小說等等。哪怕是一封情書,都可以將他那種細膩的筆觸,抒情的語言勾勒出來,加以表揚、引導。同時,要根據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設置一種迷人、優美的教學情境,就可能使他們入境生情、觸情思人,從而激發寫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愛上語文,愛上作文。而這一切不正是我們所努力追求的嗎?
二、在作文教學中多一點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只有和學生從情感上進行溝通,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寫出真實的、成功的作文。這種情感的溝通首先應該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認可上。我記得z校長早些年在崔爐中學教語文時,對日記的批語是那么的詳實和生動,這實際上就是在作文中更注入了師生交流,讓學生愛上了作文。
三、作文訓練要體現明顯的層次性。
作文教學層次性不強,是我們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
在我們現行的教材(人教版)當中每個單元后安排的作文訓練,是根據本單元內容編排的,使作文訓練的層次性和連貫性不強,寫作教學缺乏系統性,寫作教學研究也缺乏系統性。不僅如此,學生作文也只有基本的“寫作模式”,如寫母親,就聯系祖國;寫老師,就比做蠟燭......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與此同時,話題作文的訓練使得作文教學的層次性無法體現。話題作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作文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不僅如此,在作文教學當中,我們一定要適度要求,不必也無需給學生過多的束縛。對于寫作能力差的學生,應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完成作文,不可搞“一刀切”。但是,我們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寫作能力,努力趕上,這樣做會讓我們的學生感到沒有過多壓力,能夠輕松的完成作文。同時,在作文訓練當中,我們要克服學生心理上懼怕作文的因素,針對能力差的學生可以進行個別指導,努力樹立從“怕作文”到“愛作文”的典范,將這類學生的成功之作作為“攻玉之石”。
四、引導學生注重生活積累。
讓我們的學生融入生活、社會這個大環境,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充實起來,才能讓他們寫作的興趣和寫作熱情水到渠成的被激發出來。
五、改進現行的評價方式
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寫作評價普遍的標準化、教條化。
寫作評價一直是寫作教學的弱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互動、了解和交流。作文的批改、評講多流于形式,打的都是一個印象分,評語又都是一些空話、套話,無關痛癢。不少教師批改作文是往往忽視了中學生這個群體的特性,因而作文要求過高,自然是達不到作文教學的目標。我也經常犯這個毛病。
科學合理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必定會極大的推動作文教學的改進。比如,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注重過程,注重學生寫作水平點點滴滴的進步,將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作文水平弱的學生的每一篇作文中精彩的語言,哪怕是一句都把它摘錄下來,在作文評講課中加以引用,這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作文訓練當中,降低學生寫作難度,隨時尋找具有共性寫作亮點。比如在母親節來臨之即,可以讓學生通過手中的筆抒發對母愛的感恩;在端午節來臨之即,可以讓學生通過手中的筆嘗試與屈原進行超越歷史時空的對話等等。
以上只是我能想到的一些,當然在實際教學中也有許多可以拿高分的技巧,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比如王玉華老師的著作就介紹了很多,我不一一贅述。
非常感謝z校長給了我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