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課程教學策略》講座學習心得
《建構式課程教學策略》講座學習心得
今天我很榮幸的參加了由縣教育局舉辦的暑期培訓活動。該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由華東師范大學的蔣欣宇主任針對我們使用的教材--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結合《綱要》、《指南》進行了深入解讀。通過蔣主任的解讀,我對我們使用的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能將《綱要》、《指南》中的理念與課程實際進行有效結合。現將我的一些體會闡述如下:
近期由于參加縣第三屆青年教師基本功考核,對《綱要》、《指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這也僅限于理論上的,尚不能與我們的教學活動有效結合。而今天的講座正好為我提供了這一契機:講座一開始,蔣主任就為我們解讀了《綱要》、《指南》的精神所在,然后又結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為我們進行了直觀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蔣主任讓我們觀看了一組孩子自己夠鞋子的圖片,然后她先讓我們說說這組圖片說明了什么。后來老師又出示了一組簡單的示意圖,關于孩子發紙巾的案例,再次讓我們思考這一案例體現的教育理念。我想到的:孩子的學習是在生活中進行的。然而最后老師針對兩個案例給出的最終答案:孩子的學習有一個過程,老師、家長要學會等待。當老師揭示答案時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是?。∥覀兂扇丝偸强床涣撕⒆右槐楸榈膰L試,從而包辦代替了,這樣完全剝奪了讓幼兒獨立嘗試、探索的機會。
活動中,蔣主任還針對幼兒園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寶貴的意見。首先是在美術活動中提供范畫這一問題,我們老師在孩子繪畫時總是會提供范畫,要求孩子看著范畫來畫,甚至還會要求孩子涂色也要與老師的一樣,然后孩子畫好后再看孩子的作品放在展示墻上。咋一看:
篇2: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谶@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篇3:《課堂教學策略與反思》心得體會
《課堂教學策略與反思》心得體會
學習了《課堂教學策略與反思》這一門課程后使我收獲不少,讓我知道了,無論課堂教學的生成成分多么大,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中,總有相當分量的內容需要精心預設,這些內容包括課堂教學目標、基本的課堂教學結構等等。下面就談談我的心得體會:音樂教學的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它包含著唱歌、律動、欣賞、節奏、旋律寫作等方面的內容。
一、教師要大膽的放,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能做的自己做、學生能說的自己說,變“填鴨式”教學為“放鴿式”教學。沒有悠長無味的說教,學生知識的獲取都是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去感知、理解、表現中得到的。教師在啟發、暗示、等待中增加學生勇氣,引導學生應怎樣想、怎樣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研討,得到結果。始終讓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以便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
1.結合歌曲進行歌詞創作
歌詞的創作是要學生馬上反應的,在不改變歌曲旋律的基礎上,運用代換詞的方法,要求學生用新詞句代換。這種辦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靈敏度、思維力和學生即興發揮的才能。這種辦法不僅調動了學生創作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勇氣和創作的自信心。有的同學雖然曲調把握得不夠準確,可歌詞卻編得朗朗上口。學生創編歌詞的興趣遠遠超過你教他去學習一首新歌。
2.結合身體律動,加強音樂創作教學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音樂課上,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的感受。這也正如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說:“任何音樂理念都可以轉化成身體律動,而某一身體律動也可以相對的轉化成音樂?!比缧蕾p《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我讓學生聽完后說出音樂所刻化形象,自編動作即興表演,盡情地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
二、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送給了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送給學生,又要把說話的權力送給學生,讓學生隨便說,這就是課程改革要解決的學生開口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表現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至于說的對不對,這不重要,關鍵是先參與進來,然后再研究發展,研究結果,以奏、唱、編等富有創造因素的方式聽賞音樂,培養學生聽賞的習慣,讓學生感到學習音樂離不開認真聽音樂。
唱、奏、跳等形式為一體的綜合創作教學活動。
以唱、奏、跳、等形式為一體的綜合練習,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地認識事物,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團結協作,在放松愉快的心態下,產生創造性的火花,從而激勵其創造的意識。如在學完一首歌曲,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一起按各自的愛好和能力分工,有的同學演唱;有的同學編舞;總之,從小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關鍵在于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無拘無束、即興創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挖掘,讓學生的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三、教學要從生活入手,改變一下自己的角色
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成為一次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
課堂教學還應注重自己角色的轉變,要體現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進入課堂。教師要能夠關注與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人盡其才。改變以往教師自始至終以琴帶唱的現象,多數時間在無伴奏的情況下進行,依靠師生間的交流,使學生學歌迅速。
以上只是我的點滴體會,在新理念指導下,音樂課堂教學還有很多急需加強和改進的地方,仍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發現。相信,通過我們努力,音樂課堂一定會百花齊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