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思想學習心得
霍懋征思想學習心得
霍懋征老師是育人的模范,是我們人民教師的優秀代表.霍懋征老師的事業,不僅是用愛成就的,更多是智慧(眼光)。她出乎尋常的選擇與堅持給人以震撼。
首先一個教師自己要有獨立意識。教師只有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教會學生怎樣做。1943年,霍懋征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她有機會可以留在學校里任教,但22歲的她作出了自己重大的、也是為當時和后來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人生選擇:去當小學教師!“當時的傳統觀念是‘家有二斗糧,不當小孩兒王’,我也不能不顧及這樣的社會評價。但我最終走進小學校園,確實是我深思熟慮后的理性選擇。”我想,現在的我也很難相信她最后的選擇,但這畢竟是一個人的興趣不同。在她身上,此時我是佩服她選擇的勇氣與強烈的獨立意識。在我們自己干一件事時,對于大多數人都強烈反對的事情我們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其次堅持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始終如一的做好,不斷改進自己。霍懋征老師從教60年,從沒有對學生發過一次火;從沒有懲罰一個學生;從沒有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
在她進行選擇之后,雖然她得到了媽媽和做中學教師的愛人的支持,但周圍的誤解和冷語也間或傳來:“高材生還來當小學教師,未必是高才吧”......不管別人說什么,霍懋征就是鐵定了心,而且這些刺痛了她的話還給了她一種動力:非要干好才行!后來,尤其是霍懋征取得成績后,不斷有機會可以讓她離開小學教師的崗位,給她以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霍老師一直都沒有為之所動,始終把自己標定在最初的選擇上。僅此一點,就足以令人敬佩。我們用“矢志不渝”來形容、用“真愛”來解釋,也許最為恰切。
“*x”后,組織上安排她做校長,但她仍然堅持要做教師,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堅持搞教學改革。60年來,她的生活中經歷過失去親人、骨肉分離的痛苦,經歷過被誤解而受到的非人虐待,經歷過嚴重疾病的折磨。但這都沒有摧垮她的意志,沒有改變她從事小學教育的選擇,沒有改變她對孩子的愛,換成是我,也許早就放棄了。這種愛還影響了她的子女。如今她一家三代8人,都選擇了“教師”職業。她說:一個老師必須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她們。在她的眼中,“沒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學生。她愛每一個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從教生涯,她創造出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奇跡。沒有體罰過一個學生,沒有向一個學生動過氣......她的教育理念在當今的時代,依然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解決德育問題的“良方”。
要把愛真正獻給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工作時間一長,難免有時也心浮氣躁。看到學生調皮搗蛋,也難免有控制不了情緒的時候,剛走上三尺講臺時也偶爾有過體罰學生的時候,霍老師60多年的從教生涯沒有體罰過一個學生,沒有向一個學生動過氣,讓我感到羞愧。我想從現在的工作中開始,進一步體會教育的真諦,老師的快樂,為教育事業默默的奉獻下去,做一個好教師。
篇2:魏書生教學思想學習心得:讓教育回歸本真
魏書生教學思想學習心得:讓教育回歸本真
當今的中國教育正在用越來越花哨的形式裝扮著越來越貧弱的內容,急功近利的喧囂,麻木的世態人情,浮躁的學術研究,狂猛的崇洋之風和亂刮的瞎指揮風,深刻的影響著人的思想認識、情感取向、價值定位,靠拍腦袋拍出來的"創新真理"、缺乏實踐的"書齋定律"和邯鄲學步的"效顰理論",深刻地影響著輿論導向,甚至影響著中國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混亂的教育教學現狀中,我們探尋魏書生的教學思想,不失為在喧囂中尋找一份寧靜的捷徑,透過魏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們更能擦亮尋求的眼光,穿透迷霧,還教育一份本真。
筆者有幸聆聽過魏書生的公開課和演講,雖然是管中窺豹,但魏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思路依然讓迷茫的我找到一條思考中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路,讓人清醒。我個人覺得魏書生的教學就是還教學和教育以本真,還語文教學以本來面目。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一點淺薄的看法。
一、強調“人”的教育。
教育面對的是學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萬別的,是具有能動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應該是對人的培養,是對人的知識的提升,能力的發掘和素養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批判,而是建設。現時很多教師為了在學生前顯示權威,對課文和社會動輒批判:這里不對,那里不行。除了顯示自己的高深外,我看不能給學生以任何希望。“教育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負責。基礎教育要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與偉岸,帶給學生對于自我、對于生活、對于未來和對于整個人類的自信,以便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魏先生以身體力行實踐著這個基本目標。他教會學生什么是真愛。他說:“你愛事業,是為了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這才稱得上是真愛。而只有愛到愿意自我犧牲的程度,才能夠在事業上做出成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管是在普通的教師崗位,還是在教育局長的位置上,他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始終堅守在課堂中,把學生求真求善的心點燃。
二、強調“本”的教育
教學應該以“書本”和“大綱”這個本為出發點,而不是花里胡哨的這個材料,哪個資料。當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讓很多老師查資料行了方便,同時也帶來一個弊病:教師從網上下載過多資料和材料,對書本知識進行補充,有時甚至到了忘記課本的程度。在魏書生的教學和教育思想中,則在行動中抵制了這種做法。筆者在聽魏書生講課中看到的是始終緊扣住課本和大綱的要求。我想一堂課學生能學懂課本知識就是成功。如果脫離學生實際,去引導學生求知更廣闊的領域,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其結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實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騖遠只能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20**年8月27日筆者還聽過魏書生的一堂公開課。魏書生就是從作者、作品、字詞、引導分析課文這些傳統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的。這些恰恰被很多所謂的教育改革闖將拋棄了。當我們拋棄課本和大綱而去尋求更新穎的教學內容時,當我們把課外補充知識大量帶入課堂時,我們可能就把本應掌握的知識丟掉了,學生本應學會的字詞,本應掌握的技能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削弱了。
作為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方式,上網或查找資料未免不可,但這應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了“本”的基礎上,而不是課一開始上就進行資料“轟炸”,更不是教師越俎代皰,這些都應是學生自己去尋求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否則就只能是緣木求魚了。
三、強調以創新和能力為核心的“偷懶”教育。
魏書生在教學中充滿教育智慧即所謂的“偷懶”教育。教師在課堂中“偷懶”,但懶而不惰。我想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具有把握教育時機,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具有根據對象實際和面臨情景及時做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魂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意和他人的心靈對話的魅力。能做到這樣的“偷懶”,恰是教育者所追求的。因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更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去發現美、思考美、完善美、創造美。教師應根據課堂情景和學生的突發思維去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良性的思考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境界。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更不能用語言,動作限制學生的思維方向。而這恰恰是現在教學中常見的弊病。為了使學生的回答,在自己設定的范圍內,教師不敢、不愿、不能讓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必然僵化,也必然不能長江后浪推前浪。魏書生的教學中,總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他總把問題交給學生,甚至問題都由學生提,然后由學生來解決。不斷地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因而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敢問、善問,往往學生的回答讓老師受益非淺。因而,我們可以說,這種“懶”是平時扎實的“勤”的結果。
在教學方法上,魏書生也認為應該做一個“懶”老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去找方法。合幾十個學生的力量往往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教會學生的記憶規律和科學的辨證的看待問題的方法。至于具體的方法,對不起,學生自己想。我想這就是魏書生可以幾個月不在,而學生也能學好的主要原因。他教給了學生是“捕魚之技”,而不是“魚”。這就是對華而不實的教學方法的糾正,是教學方法的回歸。
看似“懶”,實則不“惰”。正所謂,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情、有藝術的教師是大師,大師的課堂就會充滿靈動,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充滿創造。為師者,孜孜以求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