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評價學生行規心得體會
班主任評價學生行規心得體會
作為人生發展階段重要階段,小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決定了以后他一輩子的發展,“教孩子六年,影響孩子今后六十年!”這是小學階段看似夸張但是避無可避的現實責任。正確的評價與被評價是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有效助力和信心來源!
我期待著把孩子們培養成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人,但是怎么培養呢?怎么樣對孩子的行規進行有效評價從而達到我的培養目標呢?這對我一個新班主任來說是一個難題。為此我請教了不少老師,在黃林英老師和我的副班趙銀林老師的幫助支持下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以我們班為例,跟各位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一、行規模式
目前,我們班行規評價模式是兩種:個人評價和團體評價。
個人評價主要實行:小組長、值日班長、值周班長三重管理。小組長記錄自己組的同學學習、紀律、生活等方面的表現,值日班長登記全部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有哪組同學扣分加分的,及時與小組長溝通做好記錄),值周班長對值日班長和本周總體情況進行監督和協助,向老師直接反饋意見。這種模式操作起來有點累,不過因為是每天一次,對于每個同學來說,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在這一天,輪到的同學都會更好的做到以身作則,我們老師也會督促他們。這是我們班的班級日志記錄表、小組長的一周評價表(見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孩子們都會在這上面認真做好記錄,這些記錄都是老師的第二雙眼睛。
不過這種方式也存在問題,有時候我來不及看這些記錄,等發現問題的時候,只能通過扣分來警告,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問題。
團體評價是我們班行規評價的重點:由于我們班學生個體獨立性比較強,所以個人主義氛圍比較濃,而且我們班學生不管是年齡、行為處事、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兩級分化現象,為了讓“太過于獨立”的學生盡快趕上大部隊,為了更好的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在合理安排合作時間的基礎上,團體評分表在組內實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原則。
在開學不久,我們班就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活躍程度、行為表現等方面情況,進行了座位安排,四人成一小組,學校里面的各項活動:如信息直通車的資料收集準備和展示、背書、課堂發言、行為規范、生活表現等方面,還有小組活動就更不用提了,都納入評價范圍。
這種方式能夠激勵所有成員主動承擔責任,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局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目前看來,這種方式對我們班的情況有整體改善。不過這也有問題,有些組員間還是有內部矛盾,特別是對于拖后腿的孩子抱怨居多,目前主要解決方式是通過找組員談話、降低難度(但不降低標準)等方式來促進團體之間的合作。這種方式重點在于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最后我們還有一個班級積分榜,由副班長負責,每隔一段時間進行班級積分統計,并予以公示。(一周統計一次:副班長負責;請家長--扣10分;家長周五或者周末過來反饋意見的,學生在家里表現不好的,扣10分)
當然最有利的規范行規的方式還離不開這些積分帶來的各種獎勵,獎懲并行,才能夠有效的達到效果。目前除了物質獎勵以外,正在學習別的班級的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獎勵方式來促進有效評價的進行
二、思考“行規”
不過,雖然說了這么多,我還是有點模糊,究竟怎么評價才是最合適的?回到問題的最初:評價行規,那么什么是行規呢?
在百度百科中這樣說:“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準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包括行為規則、道德規范、行政規章、法律規定、團體章程等。行為規范是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好惡、價值判斷,而逐步形成和確立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標準或原則,由于行為規范是建立在維護社會秩序理念基礎之上的,因此對全體成員具有引導、規范和約束的作用。引導和規范全體成員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怎樣做,是社會和諧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和延伸。”
它給了行為規范一個限定范圍,在評價學生的行規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樣的行為規范是正確的,是應該的?學生要怎么做?
《優秀是教出來的》的作者隆恩·克拉克老師年僅28歲,是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三次的小學老師。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生活中永恒的班規?
這里的班規實際就是對學生生活行為規范的一種規定,他設計的行規如:第1條,“遇到大人要主動問候打招呼。大人問話時,一定要回答清楚,不要光是點頭搖頭,也不要含糊其辭。”第2條,“當別人在講話時,你的眼睛要一直看著他。”第37條,“如果有人撞到你,即使不是你的錯,也要說聲對不起”。這些規定,都可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態度與習慣。后來,克拉克老師班上有12名學生報考紐約市的明星初中。這是一所吸引全紐約各類優秀學生的學校,但是卻只提供了30個新生入學名額,結果克拉克老師的12名學生全部被錄取了。事后,克拉克老師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口試時,學生們都表現出了自己“彬彬有禮”的態度。這樣良好的個人習慣讓評選委員們大加贊賞與肯定。
我想,這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這些行規之所以能夠讓孩子們落實,是因為這里有明確具體的做法,讓他們知道怎么做。我想這是我們自己小學生行規的一個改進的方向,我們有必要在在小學生行為規范的基礎上設置一些更為詳細具體的行規,落實到每位同學身上。但是怎么具體落實呢?這是一項令人頭疼的工作。
另外一個問題:怎么才能有效評價行規呢?我又有困惑:
1、自評方式:是否可行?
之前我們六年級實行的主要是他人評價的模式,在小學高段中,自我評價方式是否可行?這種方式加入他人評價方式中,能夠在他人評價的時候減輕矛盾沖突,更能讓學生認真回顧自己的學習、生活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根據自己的“認識”對自己進行評價,來一個自我定位,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個人,也可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不過具體怎么開展呢?
2、家長怎么參與行規評價?
我仔細看了小學生行為規范,總共20條,其中明確跟家庭教育有關的有五條。不過我們去家訪的過程中,會聽到看到學生在校在外的不同表現,也接到不少家長來電反映學生在家的不良表現。行規要求對不少孩子來說是一件外套,回到家了就脫掉,到學校了再穿起來。家長由于心疼孩子,有時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樣怎么能夠讓孩子真正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在行為評價方式中,我想家長評價肯定更要列入其中,發揮起作用,這樣才能夠對孩子進行全面的、階段性的、發展性的評價,否則,培養出來的孩子很有可能都是“帶著面具”的人。但是怎么樣讓家長參與到行規評價中來呢?
3、如何對評價再評價?
不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間進行的小組評價、互相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主觀上的,評價的過程中可能涉及到方式是否多元、內容是否全面、過程是否科學等問題,因此,只有對評價進行再評價,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但是這種評價方式怎么進行呢?
現在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多元化,而多元化的評價要求由學生自我、同學、老師、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共同參與。特別是在行規培養方面尤其重要。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說過這么一句話:“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怎么樣用合適有效的行規評價方式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幫助孩子們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呢?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坐在這里的意義!
抱歉拋給大家一大堆的問題,期待大家一起交流!謝謝!
篇2:小學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表揚比責備更有力量
劉昊的字在我們班寫的是最不好的,每次改到他的作業我就頭疼,不改呢,怕傷了他的自尊心,改呢,實在是太傷腦筋了,我簡直就是猜。就連我做夢都是都在批改他的作業,竟然夢見他寫的字非常漂亮。
今天又做作業了,組長在發作業本,我無疑中看見了劉昊,一下想起來昨天做的夢,于是,我說:“昨天呀,我做了一個夢,我都笑醒了。”嘴快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啥夢?快告訴我們。”這時班里鴉雀無聲。我神秘地說:“真想聽?”學生們一個個點著頭。“好吧!我夢見劉昊的字寫得很漂亮!”學生們驚奇地問:“哇!老師,真的?”“真的呀!”我認真地說。有些學生說:“他真能寫好嗎?”我邊說邊看著劉昊說:“當然行,不信你們看看劉昊以后的作業,我相信劉昊一定能做到。”劉昊慢慢地點了點頭,什么也沒說。
下午,作業本交上來了,我連忙找著劉昊的作業翻開看,“啊,他的字果然有進步了”。第二天,他的作業在班中得到了表揚。從那以后,他的臉上有了笑容,課堂上也有他回答問題的聲音了。
后來,我經過反思,深深體會到:有時一句話能喚醒孩子的學習熱情,也能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更能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表揚比責備更有力量。
篇3:學習《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心得體會
學習《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心得體會
通過《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的學習,我對班主任的角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對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幾點認識:
一、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
想要做好某項工作,首先就得熱愛這個工作。如果對這項工作都不熱愛,那么工作的時候就容易變成簡單的應付,無法深入地把工作做好。班主任是和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老師,要想把班級管理好,首先得有一顆愛生如子的心。有了愛,才能把班級這個大家庭變得和諧。
二、掌握班主任的業務。
班主任工作項目繁多,包括:集體談話、確立班委、安排座位、組織班會、組織家長會等。要通過實際工作中的不斷積累來提高這些基本業務的能力。只有班主任業務能力的提高,班級管理才能變得輕松,快樂。
三、營造優良學風塑造學生
優良的學風,是班集體的生命線。身為班主任,抓好班級學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班集體是否優秀,首先要看他在學習上的表現,勤奮的學風是促進班級不斷發展的動力,可以有效增進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要當好班主任還應發展他們的動力,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在班級管理中鼓勵學生多問,使學生養成善思好問的習慣。在學習中“問”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鑰匙,讓學生主動發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落實,教學也相長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善思好問的習慣。
四、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定的社會服務。人格是人的素質的核心。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核心就是優良人格的教育,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務。而要培養優良的人格就得要求班主任具有優良的人格。因為人格欠缺的班主任可能會出現難以一視同仁、對學生認知偏差、影響師生關系等不良現象。所以班主任要從道德修養、個性品質、思想觀念、人文素養四個人格的基本因素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以實現優良人格的教育。工作,學習,心得體會,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