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反思: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班級管理的反思
班主任工作反思: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班級管理的反思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成功的班主任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悅感、安全感、尊嚴感,學生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中,常思考下面這樣五個問題:
一、嚴師出高徒,值得反思。
在以往的班級管理中,絕大多數的班主任都認為,要想管好一個班級,前提條件是班主任要嚴、要兇,這樣才能壓得住學生。如果學生不怕你,那你的班級肯定是很難管理好的。所以有相當部分成功的班主任也就以嚴厲而著稱。的確,班主任嚴格的管理是有利于班級的成長和良好班風班貌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我認為,班級管理應該是嚴而有度的,而不是嚴而無度的。
曾經有位班主任,提到她的教學,同行們都覺得頂呱呱,所教每屆學生,升學率都很高。班級管理也相當的嚴格,她教過的學生,談起這位前輩,都覺得有點害怕,尤其是那種行為習慣需要糾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甚至有些“恐懼”。有時我真不明白,這些學生到底怕她些什么?我到覺得投到這種老師的門下才是一種幸運,“嚴師出高徒”嘛。只是偶然的機會,我同時接到從到她班轉來的三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后,我才漸漸明白學生害怕的理由。學生之所以害怕,是因為自己成績不好、行為不好,常有被“驅逐出班”的事情發生。這種學生在班上老是受到斥責和批評,久而久之,自己對班主任、對班級、對自己也就逐漸喪失了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了,那么這種教育就無法進行下去,所以這些學生和家長們只有作出無奈的選擇,要么轉班,要么轉學。這種嚴格無疑是一種摧殘,是一種毀滅。摧殘了學生的心靈,毀滅了學生希望的種子。如果我們站在家長和學生的角度來替他們考慮問題,去感受他們的想法,去聽取他們內心的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失誤,這種失誤將會給我們的學生造成怎樣的傷害!所以我認為,班級管理確實應該嚴格,但要嚴而有度,嚴而有愛。嚴格不等于傷害,嚴格不等于驅趕,在嚴格而科學的管理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和幫助,更多的扶持和引導,更多的情感與交流,更多的愛。你如何愛你的學生呢?
作為一個班級的管理者,應該這樣去做:“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事實上,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真的成功了。”讓我們謹記:“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因此,愛學生,我們就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關注學生的成長,包括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感等一切的過程。
二、批評就是教育,值得反思。
每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被班主任的一頓“狠批”,這是學生一種本能的,可以說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學生的這種思維模式,這種“敢于接受批評”的心理準備來源何處?做班主任的有著無法推卸的責任。班主任只要聽到學生犯錯誤后,在不明真相時心里早就已經“窩火”。在這樣的情緒支配下,就不可能冷靜地分析學生犯錯誤的的原因,只能是就學生所犯錯誤的現象進行急風暴雨式的批評和指責,更有甚者,連學生以前出現過的問題也要“秋后算帳”,其結果,學生在教師的“批評教育”中只會垂頭喪氣而去,而教師則面紅耳赤,怒氣未消。這是教育嗎?非也,這只是批評。教育是要教會學生明理,學會做人。“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對于這種學生來說,是要幫助他們分析和找出問題的癥結,鼓勵、激勵他們去克制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批評完之后要求學生寫分檢查、保證、認識之類的東西就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也要允許學生改正錯誤,關鍵是學生犯錯誤之后,你是如何教會他去改正,而不是在你的批評中錯上加錯。而要想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認識和改正錯誤,教師的語言必須要有人情味。如果我們面對出現問題的學生只是一味的說教,反復強調“你不許這樣,你不許那樣”,事實上學生一轉身后什么作用也不起。教師也為自己的苦口婆心而傷感,這種結局的出現主要是我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認為自己堅持的都是真理,在教師的眼里,學生只有聽從,在學生的眼里,學校只有道理,沒有感情,而沒有感情的道理肯定讓學生難以接受。所以,熱愛學生,就是懂得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豐富的感情,只有當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用你真情實感的語言去感化和打動他時,師生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才會縮短,師生關系才會平等,教育教會取得成功。因此,教育不僅需要教師人情味的語言,更需要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理解和評價學生,為每位學生送去不同程度的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從教師的理解和信任中看到希望、增強信心,讓學生即使是在犯錯誤時也能真心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
三、班主任要靠上,值得反思。
有不少學校的口頭禪是“班主任要靠上”,班主任沒白沒黑地“忙”,把學生看起來,不讓學生有任何犯錯的機會。這樣做無非是“求穩怕亂”。這種管理方式我認為有待商榷。小孩子天性活潑好動,連下課嬉戲都被班主任盯著,他們怎么放得開,怎么體現民主管理,怎么體現以人為本。班主任這邊“疲勞戰”--緊跟緊靠,寸步不離,累得腰酸背痛,學生那邊在叫苦不迭的同時無動于衷。這種管理的一個弊端是在學生心靈深處烙上陰影,學生沒有民主意識,沒有自我教育意識。這樣的“人才”談何自主、創新,一輩子謹小慎微的人不可能有創造精神。許多老師抱怨:“學生越來越不象話,班主任不在就管不了......”真的是學生不象話了?我們應該考慮,我們的班級管理是否適合今天的教育?是否適應社會?是否有更好更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我想不管是那種班級管理,有一條原則是不能變的:“必須以人為本,管理是培養、是發展,管是為了不管。”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是最重要的。沒有目的和缺乏科學性的“靠”,不是現代班主任的工作方式。班級管理不需要時時、事事地“靠”,在新的班風形成之初需要“靠”,在落實新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時需要“靠”,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快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到良好的班風形成,新的管理制度已落實,大可不必再緊跟緊靠,如果再如此,不是教育的失敗就是工作的“浪費”。學生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的工作是在培養并加強學生的這種能力。
四、遠大理想到底有多遠大,值得反思。
在學生中常常會聽到“我的理想是長大后當一名醫生、當一名科學家”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學生只是在憧憬,沒有想到理想與現實還有聯系。因為老師經常講“志存高遠”,學生以為越高越好,越遠越好。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引導,讓學生把遠大理想、中期理想和近期理想統一起來,要求不要太高,目標不要太遠。從實際出發,做好當前的事,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的功課,腳踏實地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千里之行,成于跬步;滔滔江海,積于細流。沒有遠大理想是不對,周恩來同志在年少時說出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然而離開現實實際而空談遠大理想,更是不對的,不切實際地空想,沒有人生規劃,如此的一個人成功的幾率又有多大呢!的確人都是因為有了理想,才能夠成功,但那并不是空喊幾個口號就可以做到的,那需要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辛苦才換來的,而不是幾句我有理想就能夠實現的。作為班主任,談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比談遠大的理想更有現實意義,更切合學生實際。
五、再苦不能苦孩子,值得反思。
當代獨生子女,在家中被不止一代人眾星捧月般呵護著,家里總是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生怕他們吃苦或有一點點委屈。一些父母更是事事包辦,不給孩子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一旦他們進入群體社會,面對必然而至的各種大小挫折,就很難適應。作為班主任,不應該要求學生認清自我,面對現實,承擔自己的責任嗎?學校不應因為學生的脆弱而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但從大環境來看,目前我們的教育依然是以分數為中心,21世紀的教育標準提出了認知、做事、與人相處、生存這樣4項能力的培養,而從現行教育體制看,除了第一項,后面三項幾乎都還是一片空白。市場經濟決定了社會競爭和壓力的不可避免,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必需清醒認識到調整教育方式的必要性,在正確對待孩子的心態、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同時,絕不放縱孩子的嬌、驕二氣。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班級管理不能徘徊于傳統的羈畔中,而應在新的起點上,站在時代的起跑線上,構建一種與新課標相適應的新的管理模式。班主任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和主動意識,切實把班級建成一個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快樂家園。
篇2:課程改革反思:讓學生真正樂學的新體驗
課程改革反思:讓學生真正樂學的新體驗
斗轉星移,不知不覺中我校全面推進教學課程改革已有半年的時間了。曾經認為課改只是耽誤時間,無成效的無用功。可這次的學校進行的大刀闊斧的課改令我有了深刻感觸,由被動的心態中轉變過來。真正體會到了課改為我的教學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轉變。
記得去年10月份,在全市數學初一新教材有效教學的研討會上,我和十九中的王老師分別出課。我的課題是:百分數應用題。這是原來小學教材中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接受知識更容易、更樂學,我費盡心思在課堂的新穎度上下工夫,第一次備課以后,自己覺得不太滿意,但是也沒有太好的創意。還有幾天就要講課的時候,陪兒子看電視時,突發奇想重新推翻原來的想法,把動畫明星喜羊羊和灰太狼搬進了課堂,成為教學的主背景,一開始就由同學們齊唱動畫片中的主題曲進入,整個課堂中的問題也圍繞這兩位明星進行,課件設計的生動,活潑。
我都為能有這樣的創意而不由得佩服自己。上課時學生表現得積極踴躍、興奮開心、互動的效果也非常好。初中的乏味、呆板的數學課變得生趣盎然,很適合剛入學一個多月的初中生。但我自認為感覺良好的這節課卻未收到我所期待的高評價,曾經對我就評價很高的孫維濤校長覺得我的課是在穿新鞋走老路,進步太小,缺乏素質教育的新意識,而十九中王老師的課,有自己學校的模式支撐,新課改理念好,特別符合現在新課改的要求。這次活動后,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一堂課如果沒有好的素質教育理念和優秀合理的教學模式支撐,你在費多少心思恐怕也難以走出局限。
緊接著,學校教學模式改革推進,讓我做實驗教師,六環節備課真是巧婦無為無米之炊啊。逼得我覺睡不好,飯吃不香,臉上又冒出了不少小痘痘。無奈箭在弦上,沒有后路可退啊,沖吧,失敗了,總結經驗,多聽聽成功教師的課,王廷義老師的語文,劉霞老師的生物,成型的模式可以在各學科之間彼此借鑒分析,取長補短,令我受益匪淺,崔秀蘭老師學生能力培養上的側重訓練更為我敞開了一扇窗,軍事化的訓練給新模式進行了另一角度的詮釋。終于在今年5月末剛剛進行的數學同課異構活動中,我代表學校出的《余角和補角》一課受到了專家的高度贊賞和同行的一致好評。這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在新模式研討課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
講公開課時煞費苦心,平常課了有時又堅持不下來了,習慣去穿新鞋走老路。可是當我看到同組幾位老教師的表現時我不得不汗顏了,馬威主任下載題與課件的速度最快,劉明琴老師最好學、這一學期她的進步最大,趙翠芬老師進入課改的角色特別快,我們初一數學是她首先在平常課堂上開始使用新模式的,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要退休的老教師,使用課件教學的頻率最高。相比之下我這個年輕教師就要略遜一籌了。
經過反思在后半學期的新模式備課中,當大家多數在備教案上下工夫時,我們組則是從課堂環節的總引領上多琢磨,用課件規范了講課的模式,每個人在備課過程中不得不加深了對六環節的理解與感悟,即使開始時并不太順利,但當他們用好課件嘗到甜頭的時候,大家取得的收獲就更加明顯了、這樣的備課不但使我們組同仁快速的進入了角色,而且為整個數學組積累了最有價值的備課資源,今后涉及到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在備學生,研究學生活動上多下工夫了。
進入本學期以來,我看到了同組同事們對待新的備課方式已駕輕就熟,完成任務既快又好。新初一同事向我們尋求備課資源時,我們已有一堆成型課件備他們下學期參考使用,心中那份驕傲自豪自不言說。
更為主要的是,通過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增強,曾經授課的一言堂模式被改變,自學中學生學會了如何看書,如何找到書中敘述的關鍵所在,隨后老師予以強調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合作探究時班級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在講授知識,在給別人講題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能力,對問題挖掘的深度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而聽講的同學可以從不同層次上獲取自己所疑惑的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講題的與聽題的同學同時都受益,剛開始時,學生感覺很好的并不是很多,很多同學只會做題不會講題,癥結出現后,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老師平常是怎樣講題的,并在匯報展示環節中側重那些不太愛發言或表達能力不強的好學生進行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已經能有四分之三的同學可以在合作交流中獲益。這不僅在新課上效果有進步,在習題課上更有效,當課程進行一段后,在學生不存在更集*性問題的情況下,同桌或四人小組交流答疑,很多問題都得以及時解決,歸納提升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加深訓練。上課時只要老師管住自己的講課沖動,很多事就可以了。課堂就成為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生成的空間。
學生由愛聽到樂聽樂講,變被動為主動,每個人都成為小老師,這樣就好似為后進生安排了一大堆小家教。即使是班級最差的一名學生,每節課都能有些小收獲的。這樣積少成多就不至于使他們掉隊的太嚴重。班級形成了互助互學的氛圍,成績提升的就快了。現在不但我班的成績穩居學年前茅,而且可喜的是我所帶的課任班級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從學年的第9名躍居為現在的第2名,這正是課改為我鋪就了一條進步之路。新模式課改的實踐也真正實現了教師的輕松備課,學生的開心上課。
作為一個班主任,我有深刻的感觸,每一屆下來,我們所面臨的學苗都有著本質的變化。可是我們無法改變這種現實,只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法,讓教學更吸引人,讓學生更樂學,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教學這項工作何嘗不是這樣呢!一成不變的教學是無法適應學生的變化的!課改的道路是艱辛的,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這一神圣又有奉獻意義的職業,就讓我們用不悔的勞動、辛勤的汗水去獲取教與學的雙贏吧!
篇3:新課程改革建模活動心得:反思中成長
新課程改革建模活動心得:反思中成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參加學校的新課程改革建模活動已經整整一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年的課改實踐活動中,我從課改之初的抵觸、迷茫到課改過程中的不斷學習、努力思索、親自實踐;從備課時的千頭萬緒、無處下手到課堂模式的初步形成;過程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困惑,但掩卷沉思更多的是收獲。是課改促使了我個人的專業成長,是課改讓我真正體會課堂的歡樂;是課改讓我的教學取得了巨大進步。下面,就是我在這一年課改活動中的幾點做法和反思。
一、課改模式的靈活運用。
教學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目標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展示-歸納提升-當堂檢測”只是“六步教學模式”的基本應用程序。事實上,根據具體內容不同,我會根據某一課時教材的特點而采用一些變化的形式。如分兩次自學,兩次合作交流、匯報展示,最后當堂檢測;又如,先交流合作,匯報展示,再自主學習、匯報展示最后當堂檢測;還有先自學一部分,展示一部分,再自學一部分,展示一部分......最后當堂檢測等變化了的結構,但不管怎么變,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體現了兩條線,一條線是充分放手讓學生學和練,這是一條明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條線是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這是一條暗線,表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反思以上我的做法,我認為優點是避免了對課堂教學模式的生搬硬套,使各教學環節的過度更加的流暢,避免了為完成教學環節而教學的填鴨式做法。同時也適當降低了課程的難度,使學生們接受起來更容易。但是,這樣做的缺點是課堂環節相對較散,給人一種忙亂的感覺。今后,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還要多下功夫進行處理,以求達到更完善的效果。
二、教學環節的深入挖掘
首先,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要層次清楚、簡明扼要。每節課的學習目標都是我在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之上確立的,既不降低難度也不拔高要求。該“會運用”的,就要能當堂運用,不能人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每節課給出學習目標之后,我都讓學生默看一遍或全班同學齊讀,讓學生們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自主學習環節,利用大屏幕展出自學的內容,并提出具體的自學要求。有的教材內容單一,一般一次性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視情況分幾次自學,但每次自學前必須寫清楚自學的方式和內容(或范圍)。例如,“閱讀教材第4頁“想想做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再例如,“觀看演示實驗(或視頻),回答下列問題”;“閱讀教材26頁“歐姆定律”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等,讓學生既明確了自學內容,又明確了自學方法。學生們按照要求靜下心來自主學習課本、觀看實驗(視頻)、動腦思考,完成導學提綱的相關題目。
第三,合作交流環節,根據我校班額較大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用前后桌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問題的設計也是通過深入挖掘教材,針對教材重點、難點而設計的一些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或習題讓學生們討論或探究。
第四,匯報展示環節,我通常讓中差生尤其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歐姆定律及其應用”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學了書上的例題,在匯報展示這一環節,分別給出“已知電壓、電阻,求電流”、“已知電阻、電流,求電壓”和“已知電流、電壓,求電阻”這三種類型題來考察學生的自學效果,然后挑出有代表性錯誤的學生答案用展臺展出,引導學生自由更正,讓他們各抒已見,說出錯因、更正的道理。最終引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指導學生以后的運用。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歸納提升環節,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結合學習目標進行總結,形成知識結構。這一環節主要采取學生脫稿總結,其他同學補充完善的方式。學生們總結的可能不如老師的好,但可以給予完善,這樣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會得到更快的提升。
第六,每堂課的最后我都會根據本節課的特點與學習目標的要求設置檢測題,進行當堂測試。測試題盡量覆蓋當堂所學知識點,難易適度,適當拓展延伸。答題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答完老師出示答案,學生互批,及時反饋,查漏補缺。以此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解題能力。
反思以上我的做法,我認為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們多了思考的空間和實踐的機會,個性得到張揚,能力有了發展。我也從以前的單純知識傳授轉變為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真理;從以前的演員轉變成了現在的導演;從權威變成了學習者的摯友;從評價者變成了參與者。我不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合作。師生關系從以往的"先知先覺"的絕對權威地位轉變為尊重學生,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關系。在課堂上,我不再只是告訴學生們問題的答案,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
然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自主學習環節,老師給出自學提綱以后,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照要求閱讀教材后回答問題,而是簡單的在書本上找到問題的答案就完事大吉,至于答案的出處及原因根本不關心。這樣的自學,根本培養不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只能讓學生們答案找得更熟練而已,完全違背了我們的培養意圖。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自學提綱時,盡量避免一些學生們不通過思考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出現。比如,在《現代的順風耳--電話》一課中,關于電話的工作原理這一知識點,自學提綱可設置為:
1、電話是利用()將人們的語言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
2、最簡單的電話由()和()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分別是?
3、對照課本圖10.1-3談談電話是如何工作的?
這樣的設置更符合自主學習的本意,而非簡單的填空題;在匯報展示環節,還不能完全的放手讓學生去說,當學生展示的不完整或說的不到位時,急于去糾正、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變學生講為老師講,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而且受課時限制,在課堂內容較多的情況下,給學生自學和討論的時間不夠多,不能做到照顧大多數學生。
另外,我認為存在問題最多的仍然是合作探究環節,主要體現在:
1、如何更好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
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形式熱熱鬧鬧,但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沒有很好體現,有些問題的拋出,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進行交流,這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學習。
2、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最高?
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有一些后進生就借此機會嘮閑嗑、在底下看課外書、發呆、無所事事等,這樣的合作學習反而給他們提供了自由散漫的機會。
關于以上兩個問題,我認為解決的根本措施還在于
1、合理分配學習小組。
在分配學習小組時,應該請班主任老師積極配合,盡量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才能達到“兵教兵、兵帶兵”的目的,否則只會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
2、教師加強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是一門藝術。好的課堂管理,改善的不僅是師生關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們在討論時,老師一定要密切觀察每一組的討論情況,觀察學生們是否真的進入了討論狀態,哪一組的討論遇到了問題,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更好的完成合作學習。
3、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即教會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要先沉下心來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再拿出方案進行解決。這樣可以避免學習的盲目性,使學習更加的有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課改的過程中,我猶豫過也困惑過,但我堅信,任何新方法在實施過程中總會遇到新問題,不能淺嘗輒止、遇難而退或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斷地實踐、思考、總結才能逐步完善。而我愿意做這個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