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聯動,促園際間教研協同發展的實踐與研究》課題心得
《城鄉聯動,促園際間教研協同發展的實踐與研究》課題心得
為保證我園課題《城鄉聯動,促園際間教研協同發展的實踐與研究》有序進行,通過對幼兒園的實地調研,根據各園的師資力量、辦學水平等情況,制定了幫扶制度,保證“城鄉聯動”的實效性。以教師發展的規律為依據,以引導和促進教師的反思為導向,以“新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為教研目標。
開展同伴共創,輪流上課,共同參與研討全過程(備課、上課、評課、跟進)的互動教研活動,構成互動、互促、優勢互補的園本教研模式。經過本學期實踐探索,我們欣喜地看到,“城鄉聯動”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正在逐漸提升鄉鎮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鄉鎮幼兒園教學質量,促進鄉鎮學校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在課題研究和聯動教研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并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城區幼兒園園本教研相對于鄉鎮幼兒園具有很大的優勢
(1)城區幼兒園擁有“一流的設施”,尤其是通過省級優質幼兒園的評估,設施達標,教學設備齊全,教育信息傳遞快速,運用互聯網了解過內外幼教最前沿的信息。
(2)城區幼兒園擁有“一流的師資”,大多教師積極投身課程的改革,教研活動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
(3)城區幼兒園擁有“一流的管理”、辦園歷史悠久,已形成了一套較科學、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積累了較豐富的管理經驗,考勤、考評、激勵制度健全并趨于完善,我們在“一課三研”活動中以典型課例為素材,各年級教師共同參加,進行觀摩和研討。如大班美術活動《有趣的面具》,一研由鄉鎮教師執教,鄉鎮的老師使用的是教師引入--出示范例--示范講解--幼兒臨摹,這一常用的傳統的美術教學手段,幼兒作品雷同,難點沒有突破;二研由本園骨干教師執教,采用的是觀察引入-充分感受-難點講解,這種方法能讓幼兒自由地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去觀察、去發現、去感受形狀的變法、色彩的搭配、材料的用途、所帶來的樂趣;三研由鄉鎮教師執教,完善了活動方案。
連續幾期以研討課活動為載體的教研引領,解決了廣大實驗教師確立新理念和站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會上課的問題,教師圍繞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互相交換信息、經驗分享從而完善活動方案。老師們在對話中激活信息和經驗,在思維碰撞中閃爍出智慧的火花;集體直面矛盾,不斷積極建構自己的新認識。建立以骨干教師為龍頭,以老教師的高尚師德、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精神來感染年輕教師,用年輕教師的大膽開拓進取精神來激發老教師,促使老少共進、城鄉共進。
結對園的老師感受最深,“一課三研”的教研形式讓她們受益匪淺。在工作中使多數教師人經驗型逐漸發展到具有理論指導的現代管理型,克服了教師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師工作逐步走上了系統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的軌道。
同時,使教師對自己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務和職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更新,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幼兒園的園本教研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
篇2:課題研究從教學點滴做起:課題培訓心得體會
提起課題立項、課題研究大部分老師都很畏懼,感覺它是多么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有恐懼心理的同時感到這項工作特別難做,腦子里一片亂麻,不知從何做起,因此一有課題立項的通知,好多老師根本就不參與,有的做了也是很空洞,凈整些高大空的理論,缺少理論支撐,缺少實際案例,通過率也比較低,這項工作成了老師們比較怕做的事情。
今天上午,有幸聆聽了鄭州市教科所胡遠明主任做的有關課題的培訓,頓時覺得搞課題并不是那么可怕,反而覺得比較輕松。胡主任的培訓分為兩個主題:一是課題研究的基本途徑,二是如何結項。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途徑
胡主任結合鄭州市二十三中搞得課題對研究課題進行了闡述,內容通俗易懂,并且舉出大量的案例,讓老師們明白“課題從問題開始”,發現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才展開課題研究。胡主任結合案例分析指出課題立項首要的是確立研究的主題,不能涉及面太廣,要從小的切入點制定研究的主題,在選定主題的前提下,確立研究背景即擺出問題查找原因,有問題才能說明有研究的價值,根據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做法,然后通過研究最后的效果是什么。胡主任將課題研究總結了五個步驟:1、發現問題,設計課題;2、問題診斷,原因分析;3、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4、課堂實踐中解決問;5、總結問題解決經驗撰寫研究報告。經過胡主任的通俗的講解,我感覺課題研究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針對自己所教學生,發現學生學習或課堂或是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問題存在的原因找出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其實就是在做課題研究。簡單的問題不要搞得太復雜,真正行動起來,思路會慢慢清晰,做的也會逐漸深入,研究的效果才會逐漸明顯,課題研究重在實踐。
二、如何進行課題結項
結項是對一年以來課題研究的總結,可以以結題報告、教學反思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完成。它是在課題立項的基礎上,把各項工作進行匯總。研究報告的一般結構:1、研究背景;2、研究過程;3、主要做法與經驗;4、研究成效;5、存在的問題與設想;6、參考文獻。把研究過程中的所有做法、想法進行梳理、回顧、總結,有效做法的真實案例、隨筆、反思等等都是對課題研究的肯定。按照胡主任總結的框架,把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做法一一串聯起來,這其實就是在扎扎實實的做課題研究。
胡主任的這場培訓內容通俗易懂,案例與所講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很接地氣,沒有太多的理論但是卻受益匪淺,聽懂了、明白了課題是怎么回事,知道了如何去操作,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真是不虛此行。讓課題研究滲透的日常教學中,讓課題研究常態化,相信教學中的問題越來越少,師生關系會越來越融洽,教學質量一定能快速的提高。
篇3:聽教育科研課題研究講座心得
本周一,在二七區大學路第二小學的報告廳,有幸聆聽了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遠明主任關于課題研究的一次講座,感觸頗多。除了胡主任專業的講解之外,他幽默風趣,自然灑脫,直來直去的演講風格也讓人印象深刻。
自**年上班以來,關于課題研究的一些講座和報告很少涉及。借著共同體名班主任工作室學習的機會,讓我有了一次不一樣體會。如果說課題研究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說老實話,就是在每個教師晉職之路上,它是一個你必須邁過去的門檻。而且也聽到同事們有關課題立項的一些討論,言外之意似乎是難度較大。有人說課題立項要緊跟當下的教育理念,有人說課題立項要求新,“陳辭濫調”的主題只能是“炮灰”。
但是,在聽了這次講座之后,讓我對課題立項又抱起了“信心”,或者說壓根就不應該對他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糾正自己的心態。課題立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晉級所需的“功利”的地位上,而是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胡一把利器。否則,這樣的教師只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進行重復而機械的工作,成了一臺機器,而學生則成了機器里生產出來的產品。其次,胡主任的講授風格也不一樣。通過胡主任的課件,可以看出他是做了精心的準備。或者說,他是充分察看了“病歷”,直接拿著藥箱來開方子的。首先,胡主任先讓我們從一節錄像課中找出優點和不足,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指出課題的本質--解決問題的過程。接著,結合一些真實的課題案例,他又從課題的內容、格式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解釋了這些課題未能成功立項的原因。同時,胡主任以大學路第二小學部分教師課題為例,幫助在場的教師找出這些課題的不足。最后,胡主任和我們一起一道修改課題,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如何修改課題,如何立課題。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課題都被人研究過,這是講座過程胡主任幾次提到的一句話。但是他也在提醒著我們課題立項就是在這些已經被研究過的課題中,而且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重新立課題,而不是背道而馳,一味的求新,忽視課題立項的本質和初衷。
講座從4:30一直持續到將近六點,也早早過了下班時間。但是老師們聽的仍然很認真,我也有種很久沒有聽到肺腑之言的感覺,真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