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工作心得體會: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教師工作心得體會: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2024-08-01 閱讀 4115

教師工作心得體會: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做教師易,做稱職的教師難,做有思想的教師更難。肖川先生說過,“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處境。”我想,一個教師,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很充實,有思想恐怕是很重要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思想”要求就會越來越高。當今教育界,很多人對“名師”比較崇拜,羨慕他們的教學方法、羨慕他們的管理方法。其實,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他一定是一個有“思想”的教師。

如何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竊以為,要想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要有學習思想

所謂有“學習思想”,就是說要持續不斷地學習。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說,“勤于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扎扎實實多讀一些書。”無獨有偶,蘇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時就規定教師必須讀一些教育名著,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要求的。”讀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過程。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豐富淵博的知識是一個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海無涯,教無止境。要善于學習,勤于學習。通過學習,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時空,提升理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思考能否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學習中,如果覺得別人的成功經驗比較好,適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就可以大膽拿來,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為我所用。就是他人的教訓,同樣也有借鑒作用,可以避免走彎路。

為此,平時要學會向教育名著學習、向報刊雜志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網絡學習、向書本學習,特別要注重向學生學習,在學習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要提醒的是,“學習”要系統地讀一些東西,尤其要養成讀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的習慣。因為教育刊物能比較快地反映各方面人士對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幫助教師用相對少的時間獲得相對多的信息。

俗話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們不停地學,就能為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二、要有反思思想

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做‘思考’”。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反思”。什么叫反思?李老師也給了我們很好的一個定義,“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反思乃是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第14條指出:應“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可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想適應教育形勢日益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經常從這幾個方面反思追問:⑴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⑵我的教學有效嗎?⑶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⑷哪些教學環節還需加以改進?

反思應當貫徹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教學前應認真想一想,所要上的這節課,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有沒有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情境;有沒有注意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有沒有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在實施教學時,教師也應及時反思,根據課堂情景即班上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式和時間做相應的改變,靈活地采用激發創新思維的方法,時刻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課堂評價要考慮教學結果的不確定性。一堂課結束,更要思考一下得與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自己在備課時是否考慮到了這些因素,難點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雙邊活動的方式是否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問題的設計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多層次性;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發展,是否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指導學生是否及時到位,是否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在培養學生探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處,自己的知識儲備還需哪些補充等。把這些思考在教案后寫下,這既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還有利于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不過,反思的方式多種多樣,完善課前教案、撰寫教育日記、聽后思等不失為好方法。

三、要有合作思想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又是協同合作的世紀。社會生活中,誰都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單獨存在。合作,是事業成功的土壤。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現代經濟的發展規律、社會的和諧、科技的輝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結果。一個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因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合作的過程是互幫互學、互相提高的過程。學會欣賞他人,發現別人的長處,虛心向別人學習,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超過別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接納別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培養學會合作的學生。其實,在教會學生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教師之間的合作應成為一種工作必需。那么,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時刻具備“合作思想”。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朱永新教授也說過,“一個不善于合作的教師,他走不了多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一切都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新課程實施中,一定會遇到過去不曾遇到的問題,由于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我們的教師去實踐、探討、交流、合作。

教師之間的合作,可以使教師之間相互借鑒、相互探討、相互支持、相互啟迪,共享智慧、共同成長。教師之間該怎樣合作呢?應該有學習資料的合作、教學思想的合作、試卷命題的合作、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帶來的合作等。如集體備課時,應努力做到真正參與其中,將自己的思想拋出來真誠交流:這節課我想怎樣講?為什么這樣講?其中的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為什么這樣處理?學生活動我是怎樣設計的?為什么這樣設計?大家坐在一起,應集中時間和精力,不保守、不吹捧,相互研討,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以求共同提高。

這種合作,我們一般認為是學科老師之間的合作。其實,合作不僅僅是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還應包括師生之間的合作、課任教師之間的合作、跨學科之間的合作、教師和家長的合作、教師與校長的合作、教師和社會影響的合作等。

新課程實施下的教師,“合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一定要學會合作,這樣才能實現“雙贏”。

四、要有創新思想

“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有思想的教師,也一定是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因為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體系。

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為此,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就必須要有一種科學的探索、創新精神,需要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模式、構思新方法。也正如陶行知所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是開辟精神。”

一個沒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必然會壓制學生的思維,削弱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不斷進取創新的教師,才能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

要真正實施好新課程改革,必須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我們知道,目前的新教材是開放的,處處有許多“留白”,這不僅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新的課程觀強調,課程是師生共創新知識的過程。因此,現在的教學,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當基于教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

要想具有創新思想,首先必須要學會反思,因為教師的創新離不開反思;其次,要敢于批判,批判現實,批判傳統,批判自我。第三,要善于質疑,敢于“打破砂鍋問到底”,在質疑中追求真理。第四,要正確對待權威。要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爭論,敢于向權威挑戰。

五、要有寫作思想

所謂具有寫作思想,就是說將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所作所為”記錄下來,便于自己進一步反思,以求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

具有寫作思想,是提升自身素養的需要,是共同研討學習的需要,是用心品味自己的需要,還是梳理自己的思緒,使頭腦變得井井有條的需要。

現在很多教師,教學教得不錯,可就是在科研上缺乏深度總結、力度思考。常有教師說,“寫什么呀?”要知道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教學實踐,寫作的題材十分廣泛,諸如某一內容的教學設計、教學建議、教材分析、備課札記、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寫之列。教學實踐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們善于從中汲取,就能寫出好的文章。

我認為,寫作要寫出你上課前的思考、上課時的感受、上課后的反思;要寫出學生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表現及給你帶來的感悟;要寫出你的思想、你的學識、你的水平。

當前,寫作最有效、便捷、靈活的方式是寫教育隨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和真情》中說:“隨筆是中小學教師表達自我最合適的文體,因為自己的一段經歷、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一縷哲思、一點體悟......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歡欣、未來的暢想、海天之闊、芥草之微,都可以成為隨筆寫作的素材,所思所想沒有不可形諸筆端的。”朱永新教授更是竭力提倡、推崇教師寫教育隨筆,他說:“做一個有心人,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寫教育日記時,可以這樣思考:今天的教學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感受?課堂中出現了一個矛盾,是怎么解決的?教學中出現了一個挫折,又有什么樣的感受?把這些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寫教育日記,可以記錄教育現象,可以記錄自己的感受,可以記錄自己的思考。不過,要注意的是,寫教育日記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教學的某個環節作一思考,也可以就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思考。

具有寫作思想是成為一個有思想教師的重要條件。只要持之以恒,堅持數年,不斷的總結,經常地反思,你就一定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體系。

既然已經成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為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而努力吧!

篇2:新教師履職學習心得體會

  新教師履職學習心得體會

  周家河小學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強調指出,要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黨委、紀委或其他相關職能部門都要對承擔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兩個責任”的提出,抓住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關鍵環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一個重點。各級黨委、紀委,尤其是中央國家機關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構,必須不斷強化“兩個責任”意識,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來,加強擔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把落實好“兩個責任”作為當前一件大事抓緊抓實,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將履職盡責落實到以下幾點:

  第一,熱愛學生。如果教師和藹可親,師生關系則比較融洽。師愛最受公眾期待。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來愛護,愿意與學生成為朋友,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第二,愛崗敬業,盡職盡責。這是教師基本的職業道德。教師職業是“人類幸福和自我完善”結合的職業。一方面,教師立足本職崗位,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培養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在平凡的崗位,撒播愛心,享受充滿活力的人生幸福。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培養人、教育人的事業,這對社會文明進步發展起一個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職業關系著千千萬萬的自我價值和人生幸福,關系著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程度。

  第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它關注著教師的教育事業心、正確的教書育人、以及嚴謹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是一種對事業全身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奮斗的動力,以及事業成功的保證。教師的職業注定安于平凡,淡泊名利,講究職業良心,它的平凡才能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師崗位看作個人謀生的手段,那它永遠也得不到成功。在教師崗位上,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認真負責、工作嚴謹是教師的需要,是道德責任感的體現,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在一行,愛一行,千萬不能坐在這兒,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四,愛崗敬業,勇于創新。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存在與這相背的現象,只追求享受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固步自封,庸碌無為,走進課堂,無精打采,談起玩樂,神采飛揚;工件飄浮,好大喜功,心態浮躁,急功近利,對待備課、聽課敷衍了事,只知道貪圖享受、奢侈浪費,不求真,不務實,更談不上開拓創新。只有銳意進取,才能勇于創新。我們教師對知識要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學術論文,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在求真務實中開拓進取。

  第五,淡泊名利,志存高遠。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一定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既然我們是教師,就要愿將青春許孺子,甘為盛世做人梯;既然我們是教師,就要一輩子用愛心去點亮一盞盞心燈,在照亮學生未來的同時,也輝煌自己的人生。正如泰戈爾所說:“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就讓我從事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綠蔭的`。”浪花選擇大海,雄鷹選擇藍天,而我選擇了三尺講臺!我時刻銘記著教師的責任。

  第六,時刻以法律和廉政準則為鏡,鑒照自己的行為,在靈魂深處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深處根絕貪圖享受、拜金主義、目無法紀等錯誤思想,不斷反省自己,慎獨、慎微、慎權、慎欲,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 現在正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教育教學大改革的時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才,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我沉甸甸地意識到使命在肩,責任如山。我將在這一片讓心靈守護者熱血奔涌的神圣沃土上,不斷充實自己,展示自己,勇于進取,開拓創新,讓我們輕揮一只粉筆,書寫青春永不衰。

篇3:教師履職盡職心得體會

教師履職盡職心得體會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在這個職業范圍內必須盡職盡責。教師是人類的工程師,背負著培養下一代的責任,教師應該用自己的心來對待每一個孩子。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獻身教育事業正是體現了教師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責任。能否自覺地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社會主義的利益放在首位,堅定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是衡量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準。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紅燭”、“人梯”、“春蠶”、“鋪路石”,意在表達教師這一職業的無私和偉大。

  所以,教師從自己執教之日起,就應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充分的認識,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也只有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特點、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對本職工作產生自豪感并有樂于奉獻的精神,才能不為名、不為利,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價值,把培養好下一代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天職。

  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具體表現。教師熱愛學生應該表現在對學生全面關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到每個學生身上,對他們做到既嚴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學生,熱愛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使他們發展各自正當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諄諄教誨,都體現了人民教師的愛心。自古以來,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一直被視為教師的美德。其內涵至少包括:第一,教師在教學與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熱情、耐心和毅力。第二,要主動關心,善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第三,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這要求每一位教師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教師對事業的熱愛就是通過傾注在對學生的熱愛上,教師對民族、對人民的感情融會于對學生的培養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崇高的榮譽,也是教師的神圣天職。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擔負著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責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水平,才能勝任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我國教育史上對教師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言行一致,處處事事努力做學生的表率。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學生在校學習,往往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化為自己學習的內容、仿效的榜樣。教師不僅處處事事都應嚴于律己做到身正為范,還要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來教育和感化學生,必須從衣著、發式、坐、立、行的姿勢,以及表情、動作、行為習慣等細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胸無點墨,混跡社會,腰纏萬貫者大有人在,但我們無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講壇。所以,教師要有進行教育所需的扎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要透徹地懂得所教學科。特別是在當前課改的前提下,教師的知識不但要淵博還要寬闊。因為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從遠古時代到未來世界他們什么都想探究個明白,并期待能從老師那里得到答案。這種好奇心加求知欲是發展智力的動力,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引導,而不能扼殺學生個性發揮。

  一名教師全心全意的為了每一個孩子是應盡的責任,把一顆真誠的心交個每一個學生是教師思想上最崇高的。為了國家,為了培養優秀的下一代,教師應把愛生,愛崗當作自己工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