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家長對孩子的四種無效批評
教學隨筆:家長對孩子的四種無效批評
批評在實施中需要非常注意語言藝術的運用,一旦語言或方法使用不當,不僅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批評情緒化
一旦孩子出現過失,家長雷霆震怒,情緒激動,如狂風暴雨的說教之詞撲面而來,將內心不滿傾倒而出,忽視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視了這種宣泄的有效性。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以在之后的行動中糾正。對其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理性的。家長態度上嚴肅可以理解,但變成情緒的“發泄”就顯得不夠理性了。而且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客觀的評價問題本身并提出解決辦法比過激的宣泄更有教育效果。
批評泛濫化
基于孩子當下的錯誤,又將其以前的過失統統數落一遍,這會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這種把“陳年老帳”重提的做法由于牽扯的太多,沖淡了當前主題,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視,失去了批評本身的效用。因此有針對性是首要的,
另外孩子犯了錯誤,也不一定隨即進行批評,父母如能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批評、教育,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目的,收到較好效果。如:放學后單獨與孩子談談,在與孩子一塊回家的路上聊聊,單獨打電話與孩子說說等。如果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地訓斥、指責,只會挫傷孩子自尊心,引起他的反感,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批評簡單化
這類情況很多,就是家長對現象做做批評,而不著重說明孩子過錯在哪里,也不分析過錯的原因,更沒有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當孩子出現賴床的現象后,一邊催促一邊數落。這種泛泛批評最終只能被孩子當作背景噪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
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時,語言要簡明扼要,切忌反復嘮叨。雷同的講話內容,對孩子缺乏有效性,使其心生厭煩。除了特別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復一下,一般的事情家長只需要說一遍就可以了。而且如果沒有解決方法,索性不要用語言批評。而用冷處理,促使孩子自我反省,也能起到促使其自動改進的效果。
批評嚴重化
是將孩子的過錯與其人格混為一談。當孩子出現過失后,家長用簡單地否定、粗暴地訓斥、諷刺來對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輩子沒有出息”,“現在就學會撒謊,長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樣子”。這類方式,就是將孩子的一件錯事進而否定整個人。最易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甚至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總之,從利于孩子發展的觀點看,家長應多用恰如其分的賞識和表揚,少批評和懲罰。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家長切記不宜懲罰批評:一是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二是事實真相還沒弄清楚時;三是因缺乏經驗而導致的過失;四是孩子已經認錯,并已經嘗試用行動來補償時。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