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管理經驗:放手也是一種管理

管理經驗:放手也是一種管理

2024-08-01 閱讀 9511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管理經驗:放手也是一種管理以前看過育兒書籍,建議要做個“懶”媽媽孩子才能更獨立、更有責任感。也看過教育書籍,建議要做個“懶”老師,孩子們才能更加具有團隊精神,才能更好的學習,《指南》頒布之后,更是有了理論的支撐,繪本劇的表演、小小故事大王的展示,都讓我們小小的孩子們成了主人,自己選適合演的繪本、自己競選導演、自己繪制演出海報、合作制作演出道具、、、、、、,沒有了老師們的按部就班,絲毫不能錯的強化訓練,孩子們在節日里是放松、開心的,即便是中間出現的失敗、挫折,都是值得回味和思考的,都是孩子們真實體驗到的,可能對孩子們來說都會是印象深刻的,感覺如果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孩子們的發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這些不知不覺也影響到了管理,老師們相信孩子們能行,那我們也一定相信老師們能行,雖然以前在很多活動時也是征求老師們的意見,也讓個別的骨干教師單獨組織過活動,但總是感覺不是那么相信,總是或多或少去干預,學習了指南,覺得真的是可以了,孩子們都能行,老師們是更沒有問題的。

第一個完全放手的活動就是“好書分享會”,制定了方案,李老師、王老師、小季老師先做第一期的分享,結果是不比我們去分享差,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都是真實閱讀后的推薦,活動后每個人又談了體會,效果真的不錯。

第二個放手的活動就是六一繪本劇,提出了理念,部分老師有顧慮,對孩子們的能力有顧慮,我有的只是鼓勵,沒關系的,去試一試,看到我放松的表情很語氣,老師們都半信半疑的走了,我是這么想的,理念是需要一步步去領會的,不能期望每一位老師都馬上理解、馬上做到位,但是一定要給她們平臺去實踐,盡管不一定如我所愿,但一定會比現在有進步,只要進步一步,才能有下一步,才能慢慢內化成自覺的行為,所以,這次,我讓老師們放松,沒有硬性的檢查評比,老師們也就沒有了功利性的壓力,自然也就在活動中,不再專注于結果,而是更多的去做好每一個過程,這是我希望看到的,六一那天,雖然沒有家長到場,各個班級自娛自樂,但是老師們真的是在認真組織的,自己演、自己看、氛圍放松、快樂。適合我們的大班額,如果功利了,孩子們就累了,節日也就沒啥意思了。

第三個放手活動是這次的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找來了上次成立的園級專家團隊的成員,把大體的規劃說了說,每個人都明確了任務,回去便都開了小教研會研究出了各個級部的方案,很迅速、也很認真,都是利用午休的休息時間主動去做的,沒有怨言,這一點就是我們老師們為什么每天都在進步的原因,我都感覺需要向老師們學習的事情太多了,很多敬業的老師們是我所不能及的,正好在參加群眾路線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應該是我應該自我反思及改進的。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瓜子二手車門店運營經理(要求大型商超管理經驗)深圳崗位職責描述崗位要求

職位描述

崗位職責

1、統籌瓜子二手車保賣事業部大區內店面運營管理;

2、保證區域車場內的車輛周轉周期,結合銷售、市場情況制定有效的運營方案;

3、落地區域保賣車場的展示標準,優化車輛進銷存流程。

職位要求

職位要求

1、零售業從業經驗5年以上,有門店管理或運營經驗3年以上,熟練使用ppt、excel;

2、有區域管理經驗及區域連鎖店面人員管理經驗者優先;

3、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擅長人際溝通,抗壓能力強,能接受出差。

篇3:教學管理經驗應對那些課堂上調皮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遇到過那些嘰嘰喳喳、小動作不斷的學生。他們或與同學交頭接耳,或自說自話,或自顧自做小動作,甚至打鬧起哄。面對這些孩子,該如何應對呢?

學生為什么愛說愛動

一、學習基礎差,聽不進去

總有一些成績差到令自己絕望的學生,上課對他們而言如同進“煉獄”,他們拒絕學習,回避提問和教師安排的種種活動。在課堂上找些能發泄精力和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來做,是他們無奈的選擇。

二、已經會了,不愿意聽

這類學生除了做些小動作,更喜歡在教師提問時未經允許就搶先說出答案,對于教師的講解也不予理睬,甚至可能會在課堂上公然指出教師的某些錯誤,讓教師難堪,一般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如果教師將其看作公然挑釁,對其壓制甚至責罰的話,必然會導致雙方矛盾升級。

三、紀律意識淡,行為習慣差

有些學生愛說愛動并非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我調控,尤其是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時常會被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或事物吸引而游離于課堂之外,有時心不在焉地做些小動作,有時脫口而出打斷別人的談話,等等。看似無理取鬧,實則并非惡意,對于這種自制力差的學生,老師要善于引導,適當調控。

四、顯擺、逞能、耍寶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搗亂只是為了引起老師或同學的注意。心理專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需要時刻獲得他人的關注是人類的天性。一些學生由于無法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認可,于是便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吸引同學的目光。

五、有了別的事情占據注意力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在一本《圣經》里藏了一把鶴嘴鋤,連挖了20年的洞,成功越獄。在當下的學校里,學生也用這種辦法“越獄”,不過,監獄換成了上課的課堂,鶴嘴鋤變成了手機、小說……

應對策略

一、相反預期策略

陶行知的“四顆糖”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教育故事,孩子本來是準備接受批評的,結果反而受到了表揚,這樣一種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責心理,激發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

現在的學生常常會揣摩教師和家長的心理。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如果都在學生的意料之中,往往收不到效果。

在實施相反預期策略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教育者的教育行為要完全出乎學生的預期;第二,其教育行為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即教師在實施相反預期策略時,不能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須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的教育心服口服。

二、自然懲罰策略

自然懲罰的思想是盧梭提出來的。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后果。盧梭把它稱為“自然后果”原則。

在實施自然懲罰策略時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實施懲罰;第二,教育者要創造一切機會使學生的錯誤后果盡可能快、盡可能大地顯現出來。

有位教師提到,其班級的一名學生有次通過作弊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教師卻佯裝不知,還在班里表揚了他,并在課后的談話中鼓勵他下次繼續保持這樣的成績。教師的表揚實際上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名學生因為作弊,不得不付出改變學習方式而發憤讀書的代價,結果,在后面一次考試中,比他平時的成績上了很大一個臺階。這是一種自然懲罰策略的運用。讓他自己來承擔后果,以此促使他后悔并反省自己的吹牛行為,這就是自然懲罰策略的核心思想。

三、負強化策略

“負強化”理論出自斯金納,在教育層面上可以將之總結為一句話:學生會因為某種行為得到強化,從而提高該行為發生的概率。通俗點兒說,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好的行為還是壞的行為,之所以養成,都是因為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了某種“好處”。

那么,我們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很簡單,對于一些好的行為,我們分析一下學生因此得到了什么好處,就加強之;對于一些問題行為,我們分析一下學生因此得到了什么好處,就消減之,也就是進行負強化。

許多教師上課時會發現這樣一類學生:他們學習成績一般,但不論教師問什么問題都積極參與,不管回答是否有錯,特別喜歡在教師上課時插嘴,非常生硬地想把自己表現一下,甚至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故意出丑,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如果老師批評他們,他們往往毫無愧疚之情,而且顯得有些興奮。被批評時答應得很好,但一回到課堂上又原形畢露。對于這類學生,國外有個稱呼叫“課堂小丑”,那么,他們為什么甘于做“課堂小丑”?教師又應當如何來處理呢?

要想知道為什么有些人甘于做“課堂小丑”,首先要弄清楚他們不惜損害自己的形象博取大家一笑能得到什么好處。其實很簡單:“課堂小丑”不論是非,重要的是得到了眾人的關注,吸引了眼球。如果好處是這樣的,那么處理起來思路就很簡單了:在他搞笑、作怪的時候,讓他無法得到其他人的關注。

此類問題處理可以參考下面的步驟:

一是不論這個學生如何搞怪,教師都不要看他,目光不能與他接觸,而要冷處理。

二是與此同時,要把其他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讓他們也不要關注他。

三是走近他,以身體語言來表達對他的不滿,但不與其進行目光接觸。

四是表揚他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

最后一步很關鍵,當事的學生在失去眾人的關注之時,必然會失望,此時要給他提供一個榜樣,同時暗示他:像你這樣作怪擾亂課堂紀律的,老師不會關注。老師關注的,是你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如果他有所收斂,就要馬上進行肯定和鼓勵,這樣就會慢慢將其引到所預設的方向上來。

四、社會性強化策略

心理學認為,人和人互動就形成社會性,社會性強化就是通過人和人互動的形式來達成對學生的認可和肯定。微笑、贊賞、點頭、注視、拍手、斥責、告誡等都是社會性強化。這些在教育和管理學生中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我們設想一下,老師認為一個同學近期表現不錯,值得肯定,但由于自己整日授課,已經懶得說話了,那么怎么辦呢?其實什么都不用說,在上自習課的時候,走到那位學生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就足矣。如果他的感覺不是很強烈,那么你就連拍他一個星期的肩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他會覺得已經肩負著老師的層層信任與重托。小學教師則可以有更靈活的方式,拍拍腦袋、擁抱都是合適的。

要注意的是,對小學生可以又拍又抱,而對中學生更重要的則是讓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做得好。因為中學生一般很在意周圍的人怎么看他。表揚中學生的時候是直接表揚他好,還是背著他在他朋友面前表揚他好呢?后面一種表揚方式更好。這可以降低他對教師表揚動機的懷疑。還可以在家長面前表揚孩子,這樣家長高興,孩子更高興,這是三方共贏的好方法。

五、活動性強化策略

活動性強化又稱權力性強化,即賦予一部分同學特權性的活動。活動性強化實質是權力的賦予。

雖然對“封官”之類的舉措,家長、孩子都認可,但我還是建議各位老師慎重使用這種辦法。一是這種做法屬于“官場文化”在校園生活中的反映,會催生一些“小官迷”,這等于過早培養孩子的功利之心;二是心理學研究表明,一項權力的賦予當然令人開心,但賦予權力之后再給予剝奪,人的失望會很強烈。所以,當教師用“封官”的辦法鼓勵學生的時候,存在一個風險:他在這個“官位”上做得很好的話,沒有問題;如果做得不好,教師要換人的話,對他的心靈傷害就很大。

那么,在學校中就不能用這種活動性強化來表揚學生了嗎?當然不是。雖然活動性強化伴隨著權力的賦予,但權力不等于“官”。比如教師上課時,突然想到一件東西忘在了辦公室,需要一個學生幫忙去取一下。這時,你常常要誰幫你去取呢?是班長、課代表、學習委員,還是其他同學呢?其實,許多教師都用過這種辦法:誰表現突出,就讓他自由選擇座位;這次考試誰考得好,就讓他來出考試題;等等。這些事情,學生做得起勁,教師也感覺輕松。每個學生都覺得老師最愛我,自己與老師的關系特殊,這種感覺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

三個特別提醒

一、別讓提問成為懲罰

上課期間,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提問學生。因為要回答問題,學生就必須認真聽老師講課,這就迫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可以避免學生開小差行為的發生。不過,這種技巧應謹慎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尤其是有的老師把提問當成一種懲罰手段時。因為它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二、別讓關注成為壓力

學習好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在課堂上經教師一點撥往往就能較好地理解所學的新知識,而老師在講解知識時必須兼顧那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這時候,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當中就有人不愿再認真聽老師繼續“嘮叨”下去了,于是就開起了小差,做起小動作來。

我常見到一些教師對個別學習較好但課堂上愛做小動作的學生說:“如果你上課再認真一些,學習再用功一些,那你的成績將更加優異突出……”還有個別教師干脆采取極端的做法,如試圖通過懲罰或恐嚇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這樣做往往結果事與愿違,不僅不能對愛做小動作的學生起到教育、幫助的作用,反倒會在他的內心留下難以抹去的自卑陰影。

三、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

大多孩子的小說小動,其實不是毛病,不需要改變。教育所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他們成長、發展的規律。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更趨向于關注兒童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以近些年被越來越多人認同的華德福教育為例,其課程設置非常注重藝術教育,如語言、話劇、講故事、唱歌、繪畫、奏樂器、韻律舞、游戲、手工、園藝和農藝等,華德福教育所信奉的理念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其不可剝奪的價值與尊嚴。人要做的是開拓自己生命的意義,達成完善的自我。當一個人懂得自己之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時,他也就會尊重他人,尊重自身所在的世界,懂得感恩,懂得愛與分享。”在這樣的學校里,是沒有“小說小動”這一概念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