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

2024-08-01 閱讀 2745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以往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基本遵循這樣一種模式:教師制訂計劃--設計集體教學方案--準備教學具--展開教學。這種一相情愿、按部就班、違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枯燥教學,讓幼兒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數學成了強加給幼兒的概念、記憶不完的知識和索然無味的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與實施,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提出了新的規定和要求:即“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問題?!币罁@一理念,我園進行了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積極性、變通性,促進了幼兒智能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下面就從實踐的層面對此項研究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數學教育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

數學不是脫離幼兒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義和公式,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把幼兒學數學納入到幼兒自然的整體學習之中,將數學教育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世界”中學數學,是我們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導的。

我們的周圍,每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的數學素材。如玩具的類別、大小、形狀、空間位置;餐具數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樹木的高矮、粗細、排列規律......這些皆可作為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素材。吃飯時可以通過觀察碗筷、盤子的形狀,遷移幾何圖形的認識;收集玩具時引導幼兒在歸類擺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類知識;走樓梯時,數一數有多少臺階、觀察欄桿的顏色交替以感知有規律的排序等。

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現象向幼兒滲透數學教學內容,能使幼兒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是那么地自然、輕松和有趣;利用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多種數學信息,可以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喚起幼兒親近數學的情感,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學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奠定數學學習的扎實基礎。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材料

(1)原始的現成的生活材料:如廢棄的飲料罐、果盤、小樹葉、石子、撲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來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據撲克牌的花樣、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瓶瓶罐罐進行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間隔排序練習。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正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獲得了一種更自然的無拘束的心境,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數學經驗。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學具:幼兒的周圍就有很多現成的材料,可以輕而易舉地化為幼兒自然學習數學的教玩具。如用于為小中班幼兒計數練習的材料“給小動物喂食”:空的可樂瓶裝飾成小動物并貼有數量或點子標記,上部挖一個開口作小動物的嘴巴,另備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數量的“豆豆”(串珠),幼兒根據數量的要求用勺子將“豆豆”喂給小動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蓋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蓋子上分別用即時貼做成線形或者點狀或數字的標記(標記數量、形狀、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準備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讓幼兒玩點子與數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數量把相應數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戲。由于選取的這些材料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對幼兒的學習來說就格外生動而有意義;在這里幼兒盡其所能地發去展、去創造、去完善,他們的自主操作、主動活動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少兒學數學

其他相關資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邊緣地區數學有效運用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邊緣地區數學的有效運用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摘要: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對于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適合和適用的。因為我們地處偏遠山區,以藏族為主,所教班級學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這些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語與家人交流,漢語只有在學校里面才用,因此,他們的漢語基礎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對于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他們沒有見過的或聽過的東西一點也不能理解,更別說應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和截取生活中適用的例子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只有這樣,生活化了的數學問題才會真正的為生活服務,才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

關鍵詞:數學問題;藏族;生活化

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對于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適合和適用的。因為我們地處偏遠山區以藏族為主,目前我所任教的班級,雖說是屬于城關小學的,但從學生的生源來看,只有個別學生的父母是單位上的,其余大部分來自鄉下;從族別來看,班級58人中,僅有3人是州外的漢族,其余均是本地藏族,還有少數羌族;從家長的文化層次來看,少數家長有一定的輔導能力,絕大多數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等管教,這部分家長只會藏話,不懂漢語,當然就更不具備輔導能力了;從班級的現狀來看,每個學期學習基礎好的,總會設法轉學到外地,補充來的是鄉下的或留級下來的孩子。因此,班級中學生的流動很大,也造成了學習的不穩定;從學生自身的現狀來看,一直在城關小學讀書的和家中有一定輔導能力的孩子學習基礎稍好,學習積極性也高,從鄉下轉學來的或留級下來的以及家中無輔導能力的孩子學習很吃力,由此形成班級中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由于班級學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這些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語與家人交流,漢語只有在學校里面才用,因此,他們的漢語基礎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對于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他們沒有見過的或聽過的東西一點也不能理解,更別說應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那怎么才能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呢?我想從下面幾點粗略的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讓生活化了的數學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應該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學生們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運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缎W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毙抡n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也是當前教改的一大精髓,同時再加上我們這里的學生漢語基礎差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所備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學生見過或聽過沒有。如:學習1億有多大時,課本中是用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與珠穆朗瑪峰比較,我們這里的學生想象不出珠穆朗瑪峰究竟有多高,也就不能想象1億有多大,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我把1億張紙的高度拿來和我們學校對面的電梯公寓進行了比較,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不由得發出:“哇,真高??!”這樣的感嘆;同時盡量做到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不干巴巴地講,如:學習平行與垂直時,這兩個內容對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學習知識,我把學生帶到學校操場,利用健身器材逐一學習這兩個內容,學生不僅有了直觀的感受,而且還深深的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陌生的例題,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由于學生對克隆鼠沒有見過和聽說過,因此,對這道題不感興趣,我就將此題改為:“我們學校共有學生823名,分6批去參觀客龍溝(客龍溝是本縣一旅游景點)。平均每批多少人,還剩多少人?”;能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如:長方形面積的學習,除利用學生自帶的學具分組討論,用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鋪在長方形上,從而揭示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外,還配合利用多媒體揭示面積公式,從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傊?,時時體現出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特點。

篇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新星慈航小學劉新社

《數學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具有數學學習的好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也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等。很多時候,都是由于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睌祵W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于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一些稍微差的弱勢群體來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欲望。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你對他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蔽也豢月?,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為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的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立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的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我問:你知道羅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我接著說:“羅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里,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蓖瑢W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把7看成6,就有5個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說: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學習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